目录
●导论
第一章走向唯物
明清中国的儒商
上海的新商人
商战
商业官僚
市场的声音
第二章市井与庙堂
商学
商业学校
职业教育
新的词汇
“什么是商店?”
国民党的“党化”策略和法律空间
国家认证:汤一鄂的故事
协会与政府
走进经济领域的国家
第三章都市景观与特权
远观上海
广告与南京路
视觉产业
故事与营销
推销新事物
生产“国”货
景观中的权与势
第四章 时间、空间与纪律
中国银行的重建
培训
生活
家长制
厌倦
新的行动策略
时钟、宿舍和纪律
第五章 大家长与小家庭
读者
《生活》周刊(1925—1933)
拥抱苦难
成功的秘诀
家庭
跨国婚姻:两个故事
爱情和法律
政府
“职业青年”还是“进步青年”?
第六章 小市民的故事
一场悲剧
《读书生活》
危难中国
困境
生存与斗争
第七章 从大家长到资本家
战时上海(1937—1945)
战争时期的上海辉煌
走向战争
回家之路
失业与穷困
求职者
进入永安
为永安工作
在宏大的建筑中
银行业的战争
街头的生命
演绎社会公平
从大家长到资本家
从职员到共产党员
结语 再现繁华
金融家
现实中的过去
历史之用
革命与悲剧英雄
参考书目
致谢
内容介绍
上海的繁华辉煌,一开始是个“海上奇观”。这座充满传奇的城市,在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不仅由一个长江下游的县城,一跃而成东亚数一数二的国际性通商巨埠,更以“洋”、“商”与“女性”共同挑战与改变中国传统文化的秩序。西风中的资本主义,在上海长出最能代表中国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面貌,中国的现代性不能不谈上海。
本书回顾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社会文化史,透过细细考察上海的金融、出版和现代百货业,作者生动描绘了中国第一批城市中产阶层。在国家角色尚弱的20世纪初期,这个新富阶层在从商与消费被视为爱国志业的观念下,不仅取得在儒家社会的正当性,从而改变了上海,更成为近代中国政治与民族主义发展的主要力量。
新的往往也是旧的,作者认为,上海如今再度回到中国现代性的核心位置,却有不少力气花在挖掘过去的历史记忆。因此要了解今日之上海,必须回到20世纪上半叶,那个张爱玲曾经生活过也贪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