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本书主要从微观视角以农村低收入家庭为主要研究对象,紧紧围绕实现阶段式的共同富裕路径,进行理论和微观实证的探讨。在经济理论上分析了低收入家庭的增收来源,在数学理论上分析了增收后的支出改变状况;微观层面根据建档立卡的低收入家庭数据用计量经济学模型量化分析了各项政策对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增加效果,主要是国家的物力(财政转移支付)和人力(第一书记驻村)投入带来的增收的效应进行评估。具体内容包括如下部分:1. 在最优控制方法的限制性约束条件中加入政策扶持,分析了收入增加后的消费、信贷和投资。2. 利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模型评估乡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对低收入家庭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派驻乡村第一书记确实能有效提高低收入家庭收入,市派乡村第一书记对低收入家庭增收的促进作用显著大于省派和县(区)派乡村第一书记,帮扶主体的派出层级越高对低收入家庭的帮扶越有效的结论不具有普遍性。3. 评估了产业项目收益分配、金融信贷收益分配和保障支出对低收入家庭的稳定增收的效应。结果显示,帮扶效果非常可喜,是低收入家庭不可缺少的助力,值得继续发力。4. 低收入家庭在奔小康的发展过程中,在政策外力和自身努力下,生产生活的改善程度,并提出实现共同富裕的建议。
- 经济科学出版社微商城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