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录注疏(上下两卷,启示录解jing书!)
运费: | ¥ 7.00-20.00 |
库存: | 12 件 |
商品详情
报佳音号 | 6755 |
---|---|
外文书名 | A 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Revelation |
作者 | 罗伟 |
ISBN | 978-7-5426-4513-5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年月 | 2015.9 |
开本 | 16K |
页数 | 1263 |
谁需要读《启示录注疏》?
1、教会图书室必备藏书,可供弟兄姐妹借阅;
2、弟兄姐妹,读《启示录》遇到问题时可以查阅;
3、神学生、传道人等教牧同工研读《启示录》、预备讲章时的必备好书。
《启示录注疏》内容简介
本书堪称圣经启示录大全,篇幅浩大,上下两卷,总字数达150万字,是作者花费十年时间撰写出来的心血之作,绝对是华人原创启示录注释中的翘楚!
在过去三十年间,欧美学界对启示录的研究,可说是方兴未艾。不论对启示录所属的启示文学范畴,或是对启示录与旧约关系等等的研究,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而这些关乎圣经内外文学环境的探索,都对我们如何理解启示录的议题,有重大的意义。就此角度而言,罗伟博士所写的这本启示录注释书,已经反映了这些研究的成果。
同时,这本启示录注释书也涵盖了过去一百五十年间学界对这卷书的研究心得,并在此基础之上跨进一步。因此《启示录注疏》不单在欧美和汉语学界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也为启示录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洞见和视野。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足以让它作为高校和神学院的教课书,也可以为基督徒研读启示录提供重要学习参考。不单如此,对于那些想要了解基督教的普通读者而言,这本以汉语写作的启示录注释书,也像是一扇窗户,将基督教经典之美完整呈现。
《启示录注疏》作者简介
罗伟,台湾大学法学士,美国戈登康维尔神学院道学硕士和神学硕士,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曾在多所大学宗教研究所任教,主授新约和圣经神学课程。著有《承先启后——从文学与释经面向探究启示录和以西结书的关系》(香港:汉语圣经协会,2014)。
《启示录注疏》目录
上卷
自序
缩写表
导论
I 启示录的作者 / 003
II 启示录的写作时间 / 016
III 启示录的经文 / 029
IV 启示录的希腊文 / 035
V 启示录中的旧约 / 051
VI 启示录的结构 / 079
VII 启示录的释经学 / 117
VIII 启示录的神学思想 / 156
注释
I 前言(1:18) / 175
II 拔摩异象:基督给七教会的信息(1:9-3:22) / 227
II.1 基督在七个金灯台中显现(1:9-20) / 227
II.2 基督给七个教会的书信(2:1-3:22) / 263
II.2.1 给以弗所教会的书信(2:1-7) / 269
II.2.2 给士每拿教会的书信(2:8-11) / 286
II.2.3 给别迦摩教会的书信(2:12-17) / 300
II.2.4 给推雅推喇教会的书信(2:18-29) / 320
II.2.5 给撒狄教会的书信(3:1-6) / 339
II.2.6 给非拉铁非教会的书信(3:7-13) / 358
II.2.7 给老底嘉教会的书信(3:14-22) / 379
II.2.8 七封书信的解释和应用 / 400
III 天庭异象:神对世界的审判(4:11-6:21) / 407
III.1 天庭异象(4:1-5:14) / 410
III.2 七印之灾(6:1-8:5) / 479
III.3 七号之灾(8:6-11:19) / 569
附录
附录一 各族各方各民各国(5:9-10) / 466
附录二 四印之灾的神学意涵(6:8) / 501
附录三 六印和耶稣末日教训之间的关系(6:1-7) / 519
附录四 启示录的旧约背景(7:14-17) / 554
附录五 第六号和第七号之间的“插曲”(10:1-11:14) / 620
附录六 启示录的释经问题(11:12) / 644
附录七 启示录的释经问题(11:3-13) / 657
下卷
III.4 深层冲突:妇人、男孩和龙的争战(12:1-15:4)/699
III.5 七碗之灾(15:5-16:21) /873
IV 巴比伦异象(17:1-19:10) /927
V 从巴比伦到新耶路撒冷(19:11-21:8) /1033
VI 新妇新耶路撒冷的异象(21:9-22:9) /1153
VII 结语(22:10-21) /1214
附录
附录九 尼禄复生的传说 /762
附录十 启示录14:1-15:4和其他经文的关系 /806
附录十一 启示录18章的旧约背景 /971
附录十二 启示录19:12和19:68之间的呼应 /1017
附录十三 启示录19:11-21和千禧年的释经问题 /1041
附录十四 启示录中的千禧年 /1074
附录十五 启示录的结语段落从何开始?/1203
参考书目 /1239
《启示录注疏》书摘
自序
位在圣经最后的启示录一书,虽以“启示”为其名(1:1),但对许多华人信徒而言,约翰借着这卷书所要传递的信息,却一直是个奥秘。为了要解决这个问题,汉语基督徒学者在过去的十余年间,可说是十分努力的。就启示录导论来说,吴献章老师在基道出版社所发行之圣经导论丛书中,就给了我们一个相当不错的简介;而就启示录一书的研究而论,邓绍光老师(主编)、陈嘉式老师和曾思瀚老师,也分别以《认知解读启示录》、《启示录:其历史、文学与神学》和《启示录的刻划研究》等三书,加深了我们对启示录的认识。更令人感到振奋和安慰的是,在这段时间之内,不幸早逝的杨牧谷博士,以及张永信博士、陈济民博士、黄彼得博士、鲍会园博士、周联华博士、李群牧师、孙宝玲博士和曾思瀚博士等人,也都提笔为文,出版了他们的启示录注释书。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也许还不能以“成果丰硕”来形容华人神学界近年对启示录一书的研究结果,但“遍地花开”却恐怕是一个离事实不远的描述。
此一“遍地花开”的现象,的确叫人兴奋,但这个现象恐怕也会让本书的读者在心中产生一个疑问:既然我们已经有了这么多启示录的注释书和专论,为何你还要在其上再加一本呢?此一问题至关重要,因为这不单是笔者不断问自己的问题,也是这本书之所以会出现在你眼前的原因。第一,欧美神学界在过去约三十年的时间中,对启示录所属的文学环境,也就是那些写于公元前200年到公元100年间的启示文学作品,不单进行了许多的探究,而且也有了一些初步的成果和结论。这些研究当然叫我们对这些启示文学作品以及写成这些作品的时代,有了更深刻和更全面的认识;但如是研究也同时建立了一个平台,让我们可以在其上将启示录一书和其他的类似作品做一个比较,并因此就对这卷圣经有了更多和更准确的掌握。在后面经文注释的部分,如是对比,将会在经文所论及的一些特别议题上不断出现;如若读者对这个问题有特别且无法久候的兴趣,可先行阅读导论中“启示录的释经学”和“启示录的神学思想”这两个小节;因为在其中,笔者已尝试将学界对启示文学作品之研究结果应用在启示录一书之中。
第二,在过去的三十年间,欧美神学界除了对启示录之外在文学环境多有探究,研究启示录的学者也同时注意到,这卷新约书信虽然有着启示文学的外在形式,但其内容和结构却多由旧约而来。换句话说,约翰虽然让启示录穿着一件启示文学的外衣,但其骨架、血脉和筋络却多以旧约为本。因此,若我们要理解启示录一书的信息,旧约的背景就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一把钥匙。在我们前面所提及的启示录注释书中,此一释经观点当然没有缺席,但对约翰如何使用旧约素材,以及他是以怎样的方式和观点来理解旧约启示的问题,可能因着篇幅的限制就少有人着墨了。为了补充这一点,也为了让我们对约翰的思维逻辑有更多的理解,笔者在后面经文注释部分,会不厌其烦地带读者回到旧约,并从这个背景来理解启示录的含义。对许多华人信徒来说,旧约是我们比较不熟悉的部分,因此,笔者在此要吁请读者,以最大的耐心和我一起踏上旧约之旅;因为这是约翰在启示录中所放下的几个重要解经线索之一。此一解经钥匙是如此的重要,因此在导论部分,笔者也就以一个独立的小节来处理这个问题。对此议题有兴趣的读者,可先行阅读导论中“启示录中的旧约”这部分。
第三,欧美新约学者对启示录一书的兴趣,可说是从未退烧。而此现象,在过去的十年间,更为明显,因为除了那些以一般信徒为对象的注释书之外,在1997—2002年短短六年之内,至少就有三本大部头的启示录注释书上市。第一本乃由翁氏(D. E. Aune)所写,共有三册,超过1500页;第二本书的作者则是笔者的老师比尔(G. K. Beale);而此书也有1200余页;第三本则有近900页的分量,是由释经大师奥斯邦(G. R. Osborne)所作。翁氏一书的学术重量无庸置疑,而他在确定启示录原始经文一事上的努力(启示录经文鉴别学),也有目共睹。不单如此,他在关乎希腊罗马历史和文学作品上的专业知识,也充分反映在他的注释书中。因此,对那些想要以宗教比较的角度来研究启示录的人而言,他的著作可说是首选。至于比尔之注释书的特色,则是“以旧约以及当代犹太背景为主要释经线索”;因此在这本注释书中,我们将会看到许多由旧约和犹太文献而来的亮光。与翁氏和比尔的作品相较,奥斯邦的注释书则以“整理分析各家见解,并在其中择一”见长。因此,若读者想要尽快了解学界对某一个特定议题有哪些不同之见解和主张,奥斯邦的注释书将会是个很好的选择。由S. Gregg所编辑,出版于1997年的Revelation: Four Views,也提供了学界对启示录不同的见解和主张。但和Osborne的注释书相较,Gregg只做整理归纳的工作,而没有进一步进行评论、分析和衡量,并据此做出他自己的判断。就此而言,R.L. Thomas出版于199295年间的启示录注释书,就和Osborne的作品相当类似,只是后者所能涵盖的学者,因其写作时间较晚,就比Thomas所能提及的更多。这三本注释书各有特色,也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近年学界对启示录研究的成果,因此为了让华人教会在这一方面能和西方教会及学界接轨,笔者这本“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汉语注释书,也就成为必要的了。在这本注释书中,笔者所参考的前人之作,当然不只这三部作品,但单就这三部大型注释书已然面世的事实,我们就已经有足够的理由在诸多汉语启示录注释书中再加上这一本。
写这本启示录注释书的理由,应该已经十分充分,但师出有名并不必然表示有名之师就可以拔营出关,上阵杀敌;因为若无后勤支持,上了阵的军旅,不必等敌人的刀落下,恐怕就已经死在路途之上了。因此在这里笔者也要借着这个机会,特别向那些直接或是间接让本书得以完成的人,致以最深的谢意。
在笔者神学养成教育的过程中,笔者的父母以及岳父黄顺成先生,都曾甘心乐意地做我们一家的经济后盾。而美国麻州罗威尔教会中的弟兄姐妹们,也曾乐意地接待我们,让我们在美求学的起步年岁中有一个属灵的家。不单如此,这个教会中的江世明和林美纯夫妇,也在他们持续为我们的奉献中显示了他们的爱心。若没有上述这些人,以及其他笔者无法一一提名之弟兄姐妹们的支持,笔者长达十余年的从台湾到美国、再到英国的神学教育之旅,是不可能走完的。
2002年暑假,笔者辞去了道生神学院的教职,好专心写这本启示录注释书,并以此作为事奉神的途径。那时,笔者在银行中的“存粮”大约只够我们一家四口节约地过个半年。但四年后,在完稿之时,我们一家四口却也还好好地活着。从笔者父母而来的遗泽,是我们这四年“旷野岁月”中的主要经济来源,而台北石牌信友堂为此一写作计划所提供给笔者使用的“六楼阁楼”,则是这本注释书写成的所在。
要感谢的也还有笔者的太太黄慧心,以及我们的一对儿女。儿子小杰是大女儿八岁时我们所生的第二个孩子。在这四年写注释书的日子中,我必须为了要送他上学而早起;因此每天都可以早早到教会六楼研究写作,在这件事上他功不可没。女儿小薇柔顺和乖巧,常常是我们喜乐的来源;而她为这本启示录注释书所画的插画,不单省去了我为取得插画版权而必须有的文书往还和花费,也让本书生色不少。至于慧心,任何感谢的话语都是不够的。伴夫游学海外之苦,在两个不同的国家生产,并独立照应一双儿女和一个埋首书堆的老公,似乎都击不倒她。而在这四年“看天吃饭”的日子中,在将先人遗泽都丢在这个写作事工的决定上,她都全力相挺。柴米油盐酱醋茶,房租、学费和书钱,样样都不能少,因此在银行存款日日减少的情况下能依旧持守信心,应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她的恒忍之功,是我所万万不能及的。
本书得以出版,是一件很感恩的事。书中可能存在的误谬,责任尽在笔者,而所有的荣耀,都归于至高者。
罗伟,2014年1月
- 报佳音
- 主内书籍文创礼品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