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学院》杂志店铺主页二维码
《商学院》杂志 微信认证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中信出版 | 供应链攻防战——从企业到国家的实力之争

65.90
运费: ¥ 0.00-15.00
库存: 342 件
中信出版 | 供应链攻防战——从企业到国家的实力之争 商品图0
中信出版 | 供应链攻防战——从企业到国家的实力之争 商品图1
中信出版 | 供应链攻防战——从企业到国家的实力之争 商品图2
中信出版 | 供应链攻防战——从企业到国家的实力之争 商品缩略图0 中信出版 | 供应链攻防战——从企业到国家的实力之争 商品缩略图1 中信出版 | 供应链攻防战——从企业到国家的实力之争 商品缩略图2

商品详情



书名: 供应链攻防战

定价: 88.00

作者: 林雪萍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23-11

页码: 456

装帧: 假精装

开本: 16

ISBN: 9787521760033


① 供应链是当前全球经济热议话题。供应链问题与工业命脉相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能否良好运行的关键。
② 当前全球供应链秩序面临新变局,供应链迁移、经济制裁、卡脖子难题、科技攻关等的背后均涉及供应链与全球经济新秩序的本质。
③ 立足中国视角,观照中国制造在世界制造中的未来角色与位置。从供应链韧性,回答大国制造未来竞争力。
④ 原创性突出,供应链三力模型受到来自工业界、院士、经济学者、财经圈、媒体人30多位重磅专家的高度认可。
⑤ 作者演讲经验丰富,具有内参经验,作为工业界代表出席中德、中日企业界的高级别对话。掌握20多年在一线企业的深度调研经历,一手素材丰富,具有独特性。

供应链的话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
20世纪末开始蓬勃发展的全球供应链变革,是全球化的关键动作。产品以小颗粒度进行拆分,分布到全球生产性价比高的国家和地区。这些部件重新组装成型,在全球售卖,大大压低了产品成本,也大大增加了跨国公司的收益。全球生产能力转移组合,重新确立了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角色和地位。今天的供应链随着受益国家对未来设计的冲突,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脱钩”“制造业回流”“安全的第二选择”等话题,正在深入影响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各大经济体。
林雪萍先生接触产业20余年,每年深度走访数十家企业,覆盖了供应链链主与链条上不起眼的环节。既有对供应链的一线认知,也有全景的思考框架。这本书从全球制造业的变化切入,结合国际政治和疫情后的新局势,援引大量供应链企业的案例,分析供应链发生的深刻变化。它深度解读了当今时代格局下,中国在全球供应链竞争中的角色,并对未来发展做出推演与展望。作者在书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的观测模型,以此判断企业和国家供应链的韧性和抗打击能力。
作者在专业高墙之外,将这套“隐形操作系统”呈现出来。无论是对企业管理者、政策制定者、投资操盘者,还是对大众读者而言,这本书的理性、博识和细节,都让人有豁然开朗之感。

目录

荐序一 VII
荐序二 XVII
前言 XXV



一章 供应链大分流 001
一节 两套供应链的阴影 006
逃离:依赖与封堵 006
沉浮:“中国 +1”备胎计划 010
蜕变:挑战传统秩序 015
交汇:回归中国制造 021
第二节 全球化 1.0:供应链的集中式生长 027
松绑:美国制造的分解 027
同步: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到来 034
联手:制造能力与知识经济交织的繁荣 037
第三节 全球化 2.0:供应链的分布式工厂 040
布局:“地理再发现” 040
移动:从哪里开始 043
摆脱:“火鸡思维” 047
苏醒:制造的一极 049
鸿沟:美国制造难回流 055
备份:平行供应链的效率之争 057






第二章 连接力:效率的来源 063
一节 隐形力量 068
邻近:链主企业与产业集群 068
分层:连接产生价值 072
隐身:不起眼的制造商 077
繁荣:城市与供应链 081
涌现:超级连接的化学反应 085
第二节 连接力的建立 089
齿轮:666 个工业小类的价值 089
复杂:超级工厂成为超级节点 092
依赖:隐蔽的少数派 095
等级:融入高级供应链 098
黏性:企业之间的连接 101
养分:用户的反哺 104
第三节 被低估的“低端制造”与高效连接 108
反差:低技术产业的高效运转体系 108
暗力:制造能力大于产品本身 110
代工:被误解的制造峰 112
对决:供应链之战 116
第四节  不容忽视的劳动力结构 121
候鸟:四处迁徙的劳动力 121
缓冲:劳动力是供应链柔性的一要素 123
流失:数字化与老龄化挑战 125
第五节  供应链与工业城市的兴衰 127
浮萍:供应链与城市往事 127
萎缩:柯达衰落与城市收缩 131
裂缝:工业空心化 135
枢纽:超越城市影响力 138
第三章 控制力:关键的节点 143
一节 理解控制力 148
焦虑:“造不出来”“嵌不进来”“用不起来” 148
掐尖:“一名通吃” 153
遥控:把握关键节点 159
隔离:封锁关键技术 162
反噬:低技术制造与控制力 164
第二节  不经济性的控制力 167
缝隙:不经济性形成的依赖 167
代价:两难的创新 169
习惯:路径依赖的制约 172
驾驭:化解不经济性 174
第三节  不同寻常的标准 177
绑定:供应链利益共同体 177
渐进: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 180
背书:难以摆脱的国际认证 182
封闭:反标准化获取利益 183
第四节 内容供应链的融入 185
内容:新形态的供应链 185
洞见:股指与供应链 189
心智:人才教育提前锁定战场 191
第五节  环环相扣的控制力 192
寻根:逆流向上的根控制力 192
嵌套:互锁的机制 195
跨界:掌握更多知识 198
第六节  龙头控制力的丢失 201
失衡:龙头电脑化现象 201
进退:主机厂与零部件厂的博弈 203
同质:光伏行业的定价权 205
无界:一体化供应链 207
第七节  日本的后退 210
误判:失去的三十年 210
失守:从外圈到内圈的连环效应 212
递进:反向的突破 215
挫败:供应链上的较量 217
第四章 设计力:让系统去成长 221
一节 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 227
法案:慌忙的选择 227
反差:大的机床进口国和出口国 231
时点:发育需要恰当的时间 237
第二节 产业成熟度的“獠牙” 244
恐吓:非商业手段 244
伏击:静悄悄的冷箭 246
漏洞:细化到 300 条 251
反击:封堵与突破 256
第三节 大工程组织的力量 259
攻坚:大工程组织与供应链设计 259
多元:信产投的复合体 263
无形:软件供应链与中间组织 265
第四节 设计“系统”的能力 268
架构:供应链的系统性 268
反差:低技术产业与高级组织 271
造钟:供应链调度 276
第五节 大飞机与国家之力 278
曲线:政府支持成就美国航空霸业 278
残骸:赛道上到处是失败者 282
意外:空客的崛起 285




第五章 供应链攻防之道 291
一节 打赢胜之仗 298
纵横:加强连接力 298
向上:供应链升级的力量 300
民生:强化产业集群的连接性 305
第二节 挑战价值节点 308
反哺:链主企业引领突破 308
长臂:连接更多的节点 312
冲击:10 倍速的力量 317
应战:主动迎接全球化挑战 319
第三节 设计供应链 324
起点:大工程共识的建立 324
突破:知识的组装 328
开源:开放的组织与民智 332
构图:前瞻性的产业设计 338
第四节 保链护土 344
保链:引领者的价值 344
基座:发掘供应链公共品 346
筹码:人机合一的系统 350
明光:人才的来源 355
第五节 再出海 357
双线:主动拥抱全球化 2.0 357
编队:搭建合成营 361
融入:嵌入全球一体化网络 365
同步:建立控制力的双重作用 371
激活:小企业的力量 373
第六节 建立韧性供应链是一场持久战 377
持久:面向未来的长期打算 377
对冲:连接力化解一波控制力 379
对擂:平行供应链的挑战 381
内化:自我成长的需要 384
致谢 387

林雪萍,著,全球产业观察与企业技术战略研究,长期跟踪先进制造与企业创新,对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有较深研究。北京联讯动力咨询公司总经理、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质量发展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天津大学兼职教授。近几年在《瞭望》新闻周刊、《哈佛商业评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要参》等发表数百篇文章,著作包括《质量简史》《灰度创新:无边界制造》《五菱之光:一部造车史》《工业软件简史》《智能制造术语解读》《美国制造创新研究院解读》《工业互联网创新之路——常州模式实践》等。作为工业界代表在柏林参加中德建交45周年“中德10+10高级别经济学家圆桌会议”,出席日本名古屋“中日经济研讨会”并担任中方主旨演讲嘉宾。
计划经济只有供货方,没有供应链概念。市场经济分工越来越细,供应链越来越长。我们现在许多人将企业上下游供货关系仅仅看成货物往来,用招投标去压低供应商价格,不断挤压供应商利润,去搞“低价中标”,不懂上下游关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对供应链更是缺乏基本认识。林雪萍先生写的《供应链攻防战》一书,使我们对上下游供应链关系有了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不是一般的教科书,而是对多个产业丰富的实战分析。我看了之后非常受益。这本书特别适合企业家、企业高管、企业采购部门管理者、政府产业部门官员、经济学者、管理学者、商学院学生、供应链研究者研学。
周放生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原副会长

林雪萍老师的新作《供应链攻防战》为全面理解中国工业的处境和应对未来的挑战,提供了一个综合的分析框架,并在此系统架构下分析了复杂多样的工业化进程。该书高屋建瓴,将涉及信息、物理、社会因素的多领域、多尺度的复杂问题放在整体框架中研究;并以其中的供应链环节为主线,分析了其组织结构及决策对内外连接力、控制力及(规划)设计力的影响。书中引用的大量案例及大量数据涉及不同的工业领域,有很强的说服力。书中提到的“大工程组织”模式引导科技攻关的观点,也有较好的现实意义。国家电网创新的特高压工程,就是采用系统论作为指导,成功协调了不同领域大量的企业、高校、研究院,出色地实现了“西电东送”的历史使命。这不仅为中国提供了强大的电力网,主动支撑了国家的能源转型及“双碳”目标,同时也大幅提高了中国输配电设备行业的创新意识及智能制造能力。当前,中国面临诸多需要攻坚的挑战,本书对深入思考大工程组织和系统性思维,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视角。期望作者进一步将整体论的认识观与还原论的认识相结合,以供应链的机制研究为入口,将复杂系统的行为,特别是其中的涌现现象从整体上实现还原。
薛禹胜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中国制造正在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整个制造业供应链都要同步发展起来。在加强高端装备制造能力建设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加快精密测量与仪器仪表技术同步发展,或超前发展。凡是制造强国和质量强国,都然是仪器强国和测量强国。中国在精密级测量和超精密级测量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供应链攻防战》一书通过一线调研素材和大量翔实的案例,描述了高端制造的内在逻辑,也给出了同步发展供应链的思路。这对于如何在精密测量和高端制造的全供应链环节上形成合力,建立先进的国家测量体系和高端制造体系,有着非常大的启发意义。这本书深入浅出,语言生动,对制造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者理解中国制造的深层次运行机理,提升建立可靠的供应链的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
谭久彬
中国工程院院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供应链攻防战》一书用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了中国制造面临的机会与挑战。它包含了很多丰富的话题,覆盖了不同行业的制造运行逻辑。而在先进制造如芯片、机床、软件、仪器仪表诸多领域,都很好地描述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且给出了可行的发展思路。这本书提到的供应链三力模型—连接力、控制力和设计力,很好地解释了当下所碰到的诸多现象。这对于突破目前许多科技攻关难题,会颇有裨益。这本书语言生动、案例精炼、观点清晰,是科技类比较少见的精品。
蒋庄德
中国工程院院士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这本书的作者多年来一直专注于全球制造业的研究,有着宽广深厚的工程技术背景和国际化视野。他常态化地深入各类制造企业实地调研,对于中国制造的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供应链攻防战》一书聚焦制造业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热点纷呈、话题广泛、视野开阔,涉及中国制造的方方面面,并且在提及的每个产业领域,都进行了脉络性的勾勒,让人很快抓住本质。对于链主企业反哺上游“专精特新”的认识,对于“大工程组织”的想法,对于用户与供应商联合创新的洞察,会对当下中国制造攻坚转型升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本书内容精悍充实,由点及面,写得专业、犀利、精准,读来让人欲罢不能,值得精读、研讨,特别荐。
杨华勇
中国工程院院士
浙江大学教授

中国制造当下面临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工业基础薄弱等挑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开展突破工程,解决“卡脖子”问题,实现供应链自主化;开展“补短板工程”,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开展“卓越工程”,实现优势产业现代化。《供应链攻防战》将这些关键工程融入统一的供应链视角。这本书同时分析了大学院校和人才在形成一个强大的供应链中的关键作用。只有将供应链、创新链和人才链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促进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加快制造强国的建设。
陈学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

《供应链攻防战》这本书的作者林雪萍教授是中国产业经济与产业政策研究的尖学者之一,他对于产业布局、产业与经济供应链、制造业创新、数字经济等均有其深入、精细的研究,做出过令人瞩目的学术贡献。这本书是林教授的扛鼎之作,对于全球供应链的变局做出了精彩分析。众所周知,在任何国家,供应链都是经济社会能否良性运行的命脉。在这本书中,林教授对于供应链的连接力、控制力、设计力三大力量的较量做出了极为深刻的剖析,提出了建立韧性供应链的新战略。该著作对于中国应对国际政治经济新局面提出了产业供应链方面的新对策,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平稳运行将发挥其重要的政策咨询和指导作用。
李强
清华大学批文科资深教授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首任院长


作者多年来一直活跃在产业一线,对中国制造业有着深刻理解与思考,而且擅长用通俗的语言进行表达。《供应链攻防战》一书以供应链作为切入点,对中国制造进行了全图景手术刀式的剖析,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供应链三力模型:连接力、控制力和设计力。三力模型,可以系统性拆解中国制造面临的挑战。对于当下大家广为关注的工业软件,也同样从供应链和大工程组织方式的角度,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本书立足中国视角,案例众多,文笔流畅,体现了作者渊博的知识储备和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容易阅读,也发人深思。
王建民
清华大学软件学院院长

林雪萍教授长期专注于供应链的研究与实践,以大国竞争为背景,撰写了这本《供应链攻防战》。1978—2018年的40年间,生产的全球化业已初步完成,形成了以美国等发达国家为市场与研发的中心节点、以中国为制造与组装的中心节点、以资源富裕国家为资源中心节点的“超级全球价值链”结构。2018年之后,全球价值链正在经历结构性重构,“超级全球价值链”正向区域化演变。这种演变将重塑全球生产的区域结构、行业结构,然带来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引发企业的进入、扩张、收缩、退出。林雪萍教授的这本书恰逢其时,我强烈荐阅读。
鞠建东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讲席教授

随着全球很多新的工厂的涌现,中国业已确立的供应链优势正在受到全新的高效供应链的抗衡和侵蚀。林雪萍先生用供应链的连接力、控制力和设计力的“三力”框架,揭示了激烈的全球供应链战争。他的分析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妙不可言,显示出他在几十个行业、数百家工厂中调研的厚积薄发。他关于“民生供应链和攻坚供应链担负不同使命”“上下游企业知识交换”等的观点,以及对城市和产业集群的细察弥足珍贵,值得决策者细细思量。
王缉慈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从《芯片战争》到《供应链攻防战》,中外产业研究专家不约而同地用到了军事术语。现在的产业战已经不同于过去的商战,从企业与企业之战,上升到了供应链、产业链、产业集群、国家之间的“战”。除了不直接消亡生命,此战波谲云诡、奇正攻防、合纵连横、胜负莫测的程度都不亚于真正的战争。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从企业到国家的实力之争”。国家对产业之战的高度介入,导致全球各种规则(不仅是商业规则)的改变,这是人类历史上的新局面,也将会是长期状态。甚至,只要国家不消亡,此战将连绵不断。这本书视野宏大、逻辑严谨、数据翔实、案例丰富、文笔流畅,是让人眼前一亮的好书。我相信,受益者将不仅仅是对供应链和产业感兴趣的人群。
何志毅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首席专家

产业链供应链“断链”是近年国际社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在全球制造业格局重大调整的背景下,如何建立新的应对框架,成为中国制造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供应链攻防战》这本书在深度考察全球化1.0和全球化2.0时期国际劳动分工的变化的基础上,从连接力、控制力、设计力三个维度出发,构建出高效分工、多元融合的供应链设计方案。相信这本书对于企业向中高端价值链攀登以及国家耕耘供应链顶层优势,能够提供很好的参考价值。
郑永年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
浙江大学国际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2020年初我出版了《溢出》,对中国制造到底是被转移还是溢出,给出了我的回答。距离我这本书已经过去了3年的时间,供应链的变局比我们想象得更快。林雪萍先生的《供应链攻防战》适时问世,这本书调研扎实、资料丰富、论点清晰,从连接力、控制力和设计力三个维度来分析供应链的能力和变化,很好地回答了制造在不同的国家之间流动的驱动要素,阻滞和加速的因素都有规律可循。林雪萍老师在制造业内的深耕,让他的很多观察足够细致入微,不容错过。
施展
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教授

供应链是国家产业安全的基础,也是大国博弈的战场。在逆全球化的劲风吹拂下,学术界的供应链机理、产业界的供应链管理和政策界的供应链安全,都面临着认知、战略和方法体系的重构。林雪萍先生以其深厚的产业背景和学术功底,为我们构建了新时期认识供应链的统一视角和框架体系。《供应链攻防战》通俗易懂,理论和实战兼备,值得一读。
王晓明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产业科技创新研究部部长

供应链牵涉人、财、物、数据。而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拦人流、物流、金流、数据流的流动,大家都知道“工业强则国家强”,在当今世界,国际化、全球化是然趋势,但是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工业和制造业的供应链是可以选择国家和地区的。三年疫情,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供应链是工业命脉。拿到林雪萍先生的《供应链攻防战》一书,我就放下手头有工作,迫不及待地认真学习。这本书描述的近几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场景,惊心动魄、历历在目。在各类制裁威胁的大环境下,我们如何有效应对,有所为有所不为,持续推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这本书同样给出了很好的思考和建议。书中内容发人深省,强烈荐从事政治、经济、工业、金融、政府、大学、企业、国家发展战略等多方面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企业家研读学习,有收获!
宁振波
中航工业信息技术中心前首席顾问

过去30年,中国制造业逐渐形成了全球宏大的供应链;未来10年,中国主导的供应链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和重整。《供应链攻防战》这本书运用大量典案例,从全球视野多维度讲述了我国供应链的形成过程、挑战、机遇,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这本书深入浅出,颇具前瞻性,读后深受启发。
李迅雷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

理解中国经济的一个要前提是理解超大经济体的规模优势。中国拥有全球大的供应链体系,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实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须兼顾产业链供应链的效率和安全。对于企业、组织、国家如何突破“卡脖子”风险和“去中心化”风险,作者在《供应链攻防战》一书提供了有见地的系统分析,并指出供应链韧性成长是一场漫长的布局,既要有链主企业的创新突破,也要有制造底盘的强力连接。
彭文生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地缘政治和技术竞争等多重因素相互交织,世界贸易的格局正在快速演化,全球供应链深刻重构。如何应对这一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的未来。《供应链攻防战》这本书的作者结合中外丰富的案例,以优美而流畅的笔触,驾驭这一深刻且尤为关键的议题。作者试图回答在全球供应链重构中,如何立于不败之地。通过解构驱动供应链发展的力量关系,剖析了各国供应链的韧性与脆弱性,提出了前瞻性的战略主张,行文引人入胜,内容发人深省。
丁安华
招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供应链的全球化不仅降低了各行各业的成本,提高了全球经济的效率,也使不计其数的企业高度依赖全球供应链,成为其中的一个部分。近几年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和疫情的影响,严重地破坏了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并引发很多行业供应链格局的重构。《供应链攻防战》这本书从宏观和微观、历史和未来等不同的视角,用丰富的案例全面展示了全球供应链的变化趋势,书中的很多理念对于理解中国企业如何确保供应链安全,以及如何从供应链角度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滕泰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

在这本具深度的书中,作者巧妙地将攻防战与全球供应链分工相结合,构建了一部战略部署与现实挑战相互交织的生动著作。以供应链为核心,书中详细阐述了供应链的三种力:连接力、控制力和设计力,将供应链的攻防艺术推向了全新的高度。这本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娓娓道来复杂的供应链理念,赋予了读者对全球供应链更为丰富和生动的理解。总的来说,《供应链攻防战》是一部兼具学术深度和实践指导意义的著作,为企业家甚至政策决策者提供了一种理解供应链复杂性的视角。无论你是供应链管理者、企业家,还是对大国博弈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都将成为你开阔视野、提升认知的良师益友。
高瑞东
光大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经济学家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在国际局势波谲云诡的当下,确保重要的供应链安全,对于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至关重要。这本书从供应链角度剖解当下的大国碰撞与全球化变局,对于高质量发展路径下如何保障国家安全,以及新形势下制造业如何把握机遇和应对挑战,有着重要的意义。
李奇霖
红塔证券副总裁、研究所所长、首席经济学家

《供应链攻防战》这本书给我制造了一种童话般的阅读体验,类似于爱丽丝掉进了兔子洞,我一边阅读一边惊叹:近在身边的工业系统,原来是一个如此神妙的奇观世界。在面目古板的“供应链”三个字后面,居然还上演着一幕幕凯歌、悲情、热望、情谊、牵绊、两难、意外、涌现等人间故事。这是一本能让人变得更温柔也更勇敢的书。它让我更清晰地意识到:作为一个微小的个体,我是如何生存在现代文明的网络之中的。有时,它是我的软肋;有时,它是我的铠甲。
罗振宇
得到 App 创始人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设计制造的分离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全球产业链进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动土重迁”,新兴国家的崛起,大多是这次动土重迁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波全球化和供应链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恰逢其时改革开放,凭借劳动力、制度和庞大市场几大优势,成为全球供应链上重要的中坚力量,也成为这次全球化大的受益者之一。所以,全球化的趋势变化和供应链的趋势变化,本质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要在未来的大国博弈中立稳脚跟,我们须理解供应链的攻防之道,这正是林雪萍老师书中精华的部分。我相信,不管是政府官员,还是企业家,都能像我一样,从中获得全新的视角和启发。
香帅金融学者
香帅数字经济工作室创始人
曾任北京大学金融学副教授

读完此书会让人有一种认知上的惭愧感——我们很多关于中国企业、国力和世界未来格局的话语,因为缺少“供应链”这个思考维度而显得空疏且浮泛。供应链是全球化的骨架,也是其“操作系统”,中国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具有怎样的连接力、控制力和设计力,具有怎样的韧性和复原力,不仅实质性关乎企业的生存,而且关乎国力和国运,更关乎民生——我们每个人的利益和命运。对于关心宏观、中观和微观经济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填补认知漏洞的书。
吴伯凡
商业新物种研究院院长

林雪萍在《供应链攻防战》一书中提出了供应链红利的概念,是对中国制造未来发展的重要思考。从连接力、控制力和设计力三个维度综合审视中国制造的优势和挑战,不难发现要发挥供应链红利,一定要跳出简单的“卡脖子”或者自力更生的思维框架,引入系统性思维。简言之,中国制造需要持续发挥供应链配套完备的优势;需要积极再出海,在跨国企业供应链重塑的过程中争夺控制力;需要保持开放,学习全球链主企业的设计力。如是,未来10年大国博弈的攻防战将精彩纷呈。
吴晨
《经济学人·商论》执行总编辑

在逆全球化的时代,供应链掌控力逐渐成为全球工业国之间竞争的武器,中国制造业作为世界工厂的中枢,将迎来非常多的挑战。林雪萍老师的这本《供应链攻防战》高瞻远瞩,阐述了急剧变化的现状,拆解了供应链核心要素,也给出了打赢攻防战的手段和方案,拳拳之心,赤诚殷切,值得荐。
代文超
远川研究所创始人 笔名“饭统戴板”

林雪萍老师长期从事制造业的竞争力研究,涉及领域广且深,并一直为此鼓与呼。初接触林老师的文章,是关于中国机床行业的分析,可以说是振聋发聩。作为一个机床从业者,我对作者的一些分析和观点感受颇深。《供应链攻防战》这本书对供应链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创造性地提出衡量供应链能力的三个维度:连接力、控制力、设计力,并结合很多具体的案例,对每个维度都进行了全面的阐述,系统性和逻辑性很强,对制造业研究者、从业者,尤其是政策制定者而言,很值得一读!
张世顺
济南第二机床厂董事长

拿到林雪萍老师新作《供应链攻防战》,一口气读完!书中再也看不到传统供应链管理纵向一体化或横向一体化描述的方法、流程和战术等。这本书从全球竞争、国家安全、企业实力的更高视角去看供应链,是“攻防战”,是“实力之战”!产业链外迁和地缘政治催化逆全球化是中国供应链安全面对的两个挑战。《供应链攻防战》为企业供应链战略提出全新视野的管理构架,为国家供应链战略安全出谋划策。这是一本难得一见的好书!
姚佐平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

荐序二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置身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供应链能否在风雨交加中继续在全世界飞翔,已经成为一个超级问号,备受国人关心。
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事关对中国经济的理解;对这一问题的解答,事关中国企业的命运。
狭义的供应链是指产业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30多年前,英国物流专家、克兰菲尔德大学教授马丁·克里斯托弗预言:“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
再好的品牌、创意和设计,如果没有强大、敏捷、及时的供应链加以保障,终只能是空中楼阁。
广义的供应链包括水电煤气、通信交通、食品医疗等,维持人 们生存与发展所需的一切物品与服务的供给,是社会赖以存续的基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大家对供应链的重要性都有深刻的认识。一位企业家曾告诉我,“每一车物料到货都是一次惊心动魄的经历”。
现代经济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精密的分工协作体系,商品或服务由分布在多地的多个经济主体,通过多个环节共同参与创造。专业化分工带来的效率提升,构成了现代繁荣的基础。
但是,多地、多主体、多环节之间的联系,又会受到各种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因此常常是脆弱的。如同《荷马史诗》中的半神英雄阿喀琉斯,一个强大无比的巨人,脚后跟也有一处没有被神水浸泡的隐患。
过去几十年,中国制造从“三来一补”时期的加工制造,一步步走向优良“质”造、数字“智”造、绿色“智”造,抒写了世界工业史的新篇章,既艰苦卓绝,无远弗届,又无比绚烂。
而中国制造的根基,就是全类覆盖、面向全球、配套完整、无 缝链接、性价比突出、交付准时的中国供应链。这背后的时代背景, 则是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五化一体”。
国际化提供了订单,工业化创造了就业岗位,“工业化 + 城镇化”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创造了条件,市场化使创业者、企业家生生不息,信息化和数字化让链主企业和顾客(上下游、消费者)之间产生了更强的互动,加速了改善循环。
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中国供应链不仅成为全球供应链体系的重要支撑,也是中国制造融入全球、造福全球消费者、参与全球竞争的关键。
19 世纪 70 年代,中国的工业化在“以商务立富强之基”的洋务运动中起步,至今已经一个半世纪。孙中山先生曾说:“余观列强致富之原,在于实业。”“盖实业主义为中国所需,文明进步赖乎此。”“长治久安之道,当以发展实业为先。”如今,凭借改革开放后世界工厂与中国供应链的发展,我们足可告慰倡导实业主义的先辈们,我们也在新型工业化、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新路上继续前行。



回溯经济史,没有哪个大国可以不经由成为制造强国而领世界风骚。谁忽视了制造业的价值,总会在事后反思甚至后悔。
2012 年哈佛商业评论出版社出版了《制造繁荣:美国为什么需要制造业复兴》(Producing Prosperity: Why America Needs a Manufacturing Renaissance),两位作者是哈佛商学院的教授。他们提出的一个核心观点是:当一个国家失去制造能力,就意味着丧失了创新能力。
书中举了这样的例子:从 20 世纪 70 年代起,以半导体行业为主的美国企业开始采用“无厂设计”的生产模式,把大部分或 全部制造业务外包至亚洲,导致对精密制造的需求量减少,从事此 类业务的企业锐减,精密制造能力衰退,进而造成航空航天、精密 仪表等行业发展出现问题。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光伏电池,但美 国在全球光伏电池市场早已被边缘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光伏电 池产业中的许多技术是与其他产业共享的,如半导体、平板显示器、LED(发光二极管)和固态照明、光学镀膜等产品的制造,而它们大部分已迁出美国。
这本书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失去了制造业,丢的不仅是 就业,更是产业能力。因为创意要变成产品,不可能在真空中完成, 创新是要以产品开发和制造过程中形成的知识、技能、经验的积累 和传递为基础的。把制造统统外包,短期可以让公司的财务回报看 起来很亮丽,但终有可能“把自己的创新土壤送给了别人”。
中国供应链的核心价值往往被低估了,即中国供应链早已不是 对着别人的图纸、在别人的设备上、用着别人的原材料做组装,而 是全球范围内少有的产品解决方案供应商,提供包括工艺、材料、设备、工程师和劳动力组织等解决方案。中国供应链包含各种专有 技术、配套体系、生产运作能力、专业技能网络,是结合研学产供 销等全社会资源、用知识和数据连接起来的一套能力创新体系。
在产品越来越精妙复杂的今天,创意是重要的,把创意变成产品同样是重要的。
曾经有一家“果链”企业创始人质问我:“你为什么不把台积电叫‘代工’,而说它是创新企业?为什么还把中国大陆的供应链企业叫‘代工’?”
陈旧的微笑曲线越来越偏离现实,有研发、有专利、有技术、有附加值的创新型中国制造企业,其利润率和市场价值甚至会高于 某些品牌商。这已是活生生的现实。



新冠危机、俄乌危机、能源危机、地缘政治危机……乌云密布、变局横生的全球化,使全球各地的供应链都承压,中国供应链压力更大。
道理很简单。如同一位在海外建了多家工厂的制造业单项冠军负责人所说,“我们的产能是为全世界准备的”。中国制造发展太快,产能不断增加,在很多行业可以满足全世界的需要,但如果世界市场开始分割化、安全化、朋友圈化,那我们的进入就没有那么顺畅了。
中国制造的产能大、规模大,且有国际竞争力,只有走出去, 才能不断地发展壮大,否则会“憋死”,但现在,中国制造被平添 了各种壁垒:如果是直接投资,会遇到股权比例的限制;如果是并购,会遇到更多的“敌意”;如果绕道东南亚国家,想通过改变原 产地身份规避限制,也可能会被穿透,因为美方不仅要看制成品在 哪里生产,还要看零部件的在地生产比例。当全球供应链发展的主 要驱动力不再只是效率,而是受到安全因素、价值观、大国博弈与 竞争、地缘战略兼容性的影响时,这对中国无疑是一个全新而艰难 的考验。
相对来说,新兴经济体更欢迎中国企业去投资,但也提出了一些要求。例如,一位企业家讲,他到某国投资,当地负责人说: “我们的矿太多了,光探明部分就能开采 150 年。但要是让中国企业来开采,30 年就能开采完。”不久前,该国已要求外来投资者不能只是简单开矿,而要把更多加工环节留在本地。
须看到,强悍的中国制造在国际化进程中脱颖而出,我们所 向披靡的那一面,正是别国那些受到冲击的企业、劳工组织、行业 协会不断向政府游说并竭力阻击的。如果中国企业只考虑自己的利 益大化,不考虑别国在各个方面的本土化诉求,也难以长期立足,甚至会被所在国以各种借口加以排挤。
所以今天中国供应链面临着双重挑战,一重是自身的精益化、绿色化、智能化升级挑战,一重是在全球异常复杂的场景下谋求建 设性融合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意气用事于事无补,须真正建立 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观。
当然我们也无须过度紧张。中国供应链发展到今天的水平,是诸多因素聚合的结果,不可能被轻易撼动。我看过一家“果链”企 业高管在投资者说明会上对于“如何看待印度市场的趋势和挑战” 的回答,他谈到,“不少国际品牌客商都受印度市场的吸引,过去 和现在都是这样。品牌厂商选择在印度投资建厂无可厚非,如果 印度政策开放,那或许是一个不错的成长机会”。但目前,这还是 “如果”。
对中国来说,我们还有时间窗口,要理性而积极地应对。



林雪萍先生的《供应链攻防战》一书,从供应链角度剖解当下的大国碰撞与全球化变局,梳理制造业与国家兴衰的关系,求解中国供应链应对挑战的路径,兼及揭开中国制造之谜,是一部在新全球化视野下思考中国制造命运、有格局与雄心的著作。
作者认为,过去,在全球化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超级工厂模式,中国供应链成为全球化运转良好的基石,美国和中国则是塑造这一格局的关键力量。现在,由于供应链的分散化和“脱钩断链”的风险抬升,这一模式正在经历巨大挑战。
如何谨慎应对挑战?作者将供应链的特性分解为连接力、控制力、设计力这三力,提出断链的威胁看上去来势汹汹,让人深刻 感受到掌握供应链控制力的国家具有巨大优势,但中国经济所呈现 的抗压韧性也表明,供应链还有一种往往被轻视的特性,即连接力。连接力和控制力的结合,是中国高效供应链的关键。而供应链的设 计力,则呈现出供应链的国家属性。
作者从全球视角客观分析了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也深入探讨了墨西哥、越南、印度等新兴制造基地的发展。作者指出,中国制造覆盖面大,既有需要攻克的芯片、航空发动机,也有普通的民生产品如服装和打火机,还有当下占据优势的“新三样”(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不同产业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发展理由,需要用客观冷静的思路来应对外部的冲击。
“供应链是隐藏的国力。”《供应链攻防战》一书还提到了一些有意思的现象,例如代表供应链新秩序的“供应链蜕皮”、寡头体量巨大但利润很低的“龙头电脑化”、仪器仪表“自力更生”的供应链内化等,都很有新意,能够激发我们的思考。
基于对中国制造、中国供应链的共同兴趣,我和作者有不少 交流,也一直通过阅读他的作品增益见地。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从企业到国家的实力之争”,我相信这是有关心变局下的中国制造、中国经济的人都感兴趣的话题。
对于企业家来说,依托中国供应链优势,在以往的产品出口之外,更多地展开资本出海、技术出海、品牌出海、服务出海,这的确是当下和未来的一个大趋势。在不少新兴行业,中国已经迈入向世界全方位输出产业能力的新阶段。企业家如何在分化的全球化格局中,既把握机会又把控风险,既固本强基又合纵连横,可以从书中的诸多中外案例中获得借鉴。
对于致力于打造产业集群的区域和城市来说,书中既有合肥 等城市勇于和善于把握战略性产业机遇、围绕链主企业构建供应链 生态的正面案例,也有柯达胶卷衰退对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产生 负面影响的教训,从而提示人们,簇群经济要真正形成并持续发展, 须从对单一项目的押宝走向打造软硬件设施完善、配套网络齐全、专业化分工完整、有利于知识流动和技术外溢、有助于创业人才重 新组合的创新生态环境,如此才能有交错互动的内生进化活力,产 业才能生生不息。
对决策者来说,既要看到中国供应链的韧性,全力保护供应链, 强链补链,国民融合并进,也要充分意识到,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 供应链可以完全自给自足。中国供应链无论遇到怎样的挑战,都要 努力与全球供应链、洲际供应链、区域供应链、国别供应链形成正 向耦合而不是割裂。
世界需要中国,中国也离不开世界。
“未绝望祈求时运到,一双手不息挣扎闯开新血路。”这是我很喜欢的一首粤语歌中的歌词。我相信,百折不挠者能百炼成钢,积极应变者能打开新局,也以此与中国供应链上的奋斗者、奔波者、创造者共勉。

秦朔
2023年9月3日
《商学院》杂志店铺主页二维码
《商学院》杂志 微信公众号认证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中信出版 | 供应链攻防战——从企业到国家的实力之争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或搜索微信号:BMR2004
商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