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佳音店铺主页二维码
报佳音
主内书籍文创礼品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思想的结果—理解塑造当今世界的观念 史普罗 著

43.50 7.5折 原价:¥58.00
运费: ¥ 7.00-20.00
思想的结果—理解塑造当今世界的观念 史普罗 著 商品图0
思想的结果—理解塑造当今世界的观念 史普罗 著 商品图1
思想的结果—理解塑造当今世界的观念 史普罗 著 商品图2
思想的结果—理解塑造当今世界的观念 史普罗 著 商品缩略图0 思想的结果—理解塑造当今世界的观念 史普罗 著 商品缩略图1 思想的结果—理解塑造当今世界的观念 史普罗 著 商品缩略图2

商品详情

外文书名

The Consequences of Ideas: 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s that Shaped Our World

作者

[美]史普罗(R.C.Sproul)

译者

胡自信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20-5


图书名称:思想的结果—理解塑造当今世界的观念

作者:(美)史普罗(R.C.Sproul)

译者:胡自信

定价:58.00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20.5

丛书名:思想与人生系列

ISBN:9787542665508


苏格拉底说:“未经省思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人生。”然而,事实上,指导我们生活的大部分思想或多或少都是被我们不假思索地接受过来的。哲学的追本溯源可以帮助我们揭示这些思想的前设。

 

这本哲学简史不是写给哲学家,而是写给所有对哲学感兴趣的人——无论是没有经过哲学训练的普通大众,还是有文化的专业人士。作者以生动、简易、活泼的方式,引导读者思考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思想观念,并帮助读者认识这些思想观念对个人生活和世界历史可能带来的重大“结果”。


史普罗(R. C. Sproul,1939-2017)美国神学家,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博士,怀特菲尔德神学院博士,曾任教于美国改革宗神学院和诺克斯神学院,林格尼尔事工(Ligonier Ministries)创办人。著有多本畅销书,包括《认识圣洁》《认识预定论》《圣灵的奥秘》《神学入门》等。

前言  为什么要学哲学?

第1章早期哲人

第2章作为实在论者与观念论者的柏拉图

第3章“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第4章恩典博士奥古斯丁

第5章天使博士托马斯·阿奎那

第6章近代理性主义之父勒内·笛卡尔

第7章近代经验主义之父约翰·洛克

第8章怀疑论者大卫·休谟

第9章革命性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

第10章理想主义的社会改革家卡尔·马克思

第11章丹麦的牛虻索伦·克尔凯郭尔

第12章无神论存在主义者弗里德里希·尼采

第13章作为文学家与哲学家的让-保罗·萨特

第14章影响深远的思想家达尔文与弗洛伊德

结  语吉尔松的选择

注  释

推荐书目

索  引


公元354年,奥古斯丁出生于努米底亚(Numidia,现在的阿尔及利亚境内)的一个小城塔加斯特(Thagaste)。他父亲是异教徒,母亲莫尼卡是虔诚的基督徒。430年,奥古斯丁逝世,这时他已成为闻名遐迩的“恩典博士”。他是第一个千年里最伟大的哲学家兼神学家,也很可能是整个基督教时代最伟大的神学家。   

奥古斯丁在年轻时就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求知热情。十九岁时,他就能阅读西塞罗(Cicero)的著作,从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对真理的探索。他经历过成长与思想动荡的不同时期。起初他不接受基督教,却信奉摩尼教的二元论哲学。后来他又相继接受了怀疑主义与新柏拉图主义。386年,他皈依基督教。在此后的十年里,他成为主教,并一直担任这个职务,直到逝世。他著作等身,最有名的两部是《忏悔录》(Confessions)与《上帝之城》(The City of God)。在与异端多纳徒派(Donatists)和帕拉纠派(Pelagians)的激烈论战中,奥古斯丁捍卫了基督教的正统教义。    

有人认为,奥古斯丁成功地综合了柏拉图主义与基督教教义,但是他的著作没有提到这样一种理论。他关于认识论、创世说、罪恶问题以及自由意志的本质的思想,至今仍然具有影响力。他的思想影响了教会论、三位一体论和救恩论的发展。   

奥古斯丁坚决反对古代各种形式的怀疑主义,力图为真理奠定基础。他在心灵或灵魂内部寻找真理,因而成为心理反思之父。他要寻找的真理不仅具有或然性,而且具有永恒不变性与独立性。他深知感性知识具有局限性,感官可能会欺骗我们,他以船桨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在船上的人看来,水中的桨是弯的,但事实上,桨是直的。    

奥古斯丁致力于寻找具有确定性的领域,他发现在理性的与数学的领域,以及自我意识的领域,存在着确定性。在自我意识的活动中,我们能够直接而明确地认识心灵的客观存在。早在笛卡尔(René Descartes)提出其著名的论断“我思,故我在”以前,奥古斯丁已经提出这样的论点。他反对学术怀疑主义者对错误的惧怕,也反对他们的或然论——他们说,“我错了,所以我存在”。他认为,一个不存在的人是不可能犯错误的。因此,即使某人犯了错误,他也只能首先存在,然后再犯错误。所以即使是错误,也能证明事物存在的确定性。    

奥古斯丁还认为,非矛盾律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在每一种否定它的尝试中,都必须假定和使用这个规律。因此,否定不矛盾律,或者与这个规律相“抵触”,实际上就是肯定这个规律。   

在奥古斯丁看来,数学是客观的、毋庸置疑的真理的来源。像逻辑那样,数学不依靠感性材料来证明自己的真理性。不仅2+3等于5,而且在任何条件下,2+3总是等于5。    

真理与启示

上帝的启示是奥古斯丁的认识论或知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他认为,启示是所有知识的必要条件。柏拉图说,要想摆脱洞穴墙上的那些影子,洞中的囚犯就必须能够看到光天化日之下的事物本身,与此相同,奥古斯丁说,上帝的启示之光是所有知识不可或缺的。

    

光线的比喻很有教育意义。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我们都有视力。我们有眼睛、视神经等——我们具有看东西所需的一切条件。但是一个视力非常好的人,如果被关在一间漆黑的屋子里,他就什么也看不见。所以要想看见事物,必须有外来的光线,同样的道理,要想认识事物,必须有来自上帝的启示。

    

当奥古斯丁讨论启示时,他不仅是在探讨圣经当中的启示,他同时也在讨论“普遍的”或“自然的”启示。不仅圣经当中的真理要靠上帝的启示,所有的真理,包括科学真理,都要靠上帝的启示。这就是奥古斯丁之所以鼓励学生们要尽可能多地认识事物的原因。在他看来,所有的真理都是上帝的真理;如果某人发现了真理,他就发现了上帝,因为上帝即真理。  

即使在自我意识的活动中,人们也能直接感受到上帝。当我意识到我自己时,我同时也就意识到我的有限性以及创造我的那位上帝。奥古斯丁认为,对自我的认识与对上帝的认识是哲学研究的两大目标。正如奥古斯丁的门徒约翰·加尔文后来所言,在对自我的认识与对上帝的认识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同时并存的关系。不首先认识我自己,我就不可能认识上帝;不与上帝建立联系,我就不可能真正认识我自己。    

奥古斯丁进一步探讨了加尔文后来所谓的sensus divinitatis,即人类灵魂所固有的对上帝的直接感知。所有的人都知道,上帝是存在的;虽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承认,但他们知道上帝是存在的。他们的原罪恰恰在于他们不把上帝当作上帝来尊崇,因为他们不承认他们认为是正确的事物。人们不知道上帝的存在,这种无知是故意的,因此这是一种罪恶的无知。   

知识与信心   

奥古斯丁说,信心是知识必不可少的一种要素。奥古斯丁没有把信心概念局限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宗教信仰。信心也包括在有效地证明事物之前,我们对它们的暂时信念。他接受“我相信是为了要理解”(Credo ut intelligam)这一著名格言。   

从这种意义上说,信心先于理性。所有的知识均起源于信心。小时候,我们凭信心而接受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知识。我们相信父母和老师,直到我们有能力亲自验证他们的教诲。我们可以怀疑父母的警告,不相信火炉是热的,我们却能亲手摸一下火炉,以证明这个警告的真实性。   

我们的学习开始于暂时的信任或信心。这里,奥古斯丁小心翼翼地区分了信心与轻信(credulity)。从一种意义上说,信心先于理性,但是从另一种意义上说,理性先于信心。我不可能相信某种显然不合理的论断。知识要想被人接受,就必须是可以理解的。这并没有排除奥秘的领域,奥秘与矛盾毕竟存在巨大差异。    

我不可能测透地心引力或运动的奥秘,但是相信地心引力与运动是真实存在的却并不荒谬。同理,我不可能完全理解三位一体的真理,但是三位一体这个概念并不包含矛盾或悖论。我相信三位一体的真实性,因为我坚信这是上帝的启示,我完全有理由绝对地信任它(fides implicitum)。举例来说,如果我知道上帝是存在的,他无所不知,绝对公正,那么我要是不相信他那些明确的启示,我就愚不可及。  

对奥古斯丁来说,信心不是盲目的或随意的,如同轻信那样。轻信就是相信荒谬的或悖理的事物——这样的相信没有充分的理由。在奥古斯丁看来,正确的信心总是合理的。启示能为我们提供纯粹理性无法获得的知识,却从来不会提供与理性规律相反的知识。   

创世说

与希腊哲学相对,奥古斯丁坚决捍卫圣经的创世说。奥古斯丁说,上帝是随己意创造世界的,有其目的。创造不是出于必然(希腊思想却这样认为),物质世界也不是永恒的。宇宙有一个开端。存在这样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宇宙尚未存在。我给“时间”加上引号,因为时间是空间与物质的必然结果。怀疑论者问,在创造这个世界以前,上帝究竟在干什么,奥古斯丁回答说: “他在给那些充满好奇的灵魂创造地狱呢!”    

奥古斯丁认为,上帝“从无中”(ex nihilo)创造世界万物。奥古斯丁并未违反“无不能生有”(Ex nihilo, nihil fit)的格言。他并不是说,原来什么也没有,后来突然出现了许多事物。自我创造的观念是不合理的,只有轻信者才持这种看法。因为某物要想创造自己,就必须在它存在以前就已经存在了,这显然违反了不矛盾律,因为这个事物必须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中,既存在,又不存在。在创造世界以前,永恒的上帝已经存在,因此“从无中”创造世界并不是说用(by)无来创造。借用亚里士多德的因果理论,我们可以说,宇宙具有形式因、目的因与动力因,却没有质料因。   

因为上帝是善的(good),所以他原来创造的一切都是好的(good)。像柏拉图主义所认为的那样,物质的东西并非本来就是恶的。然而,包括人在内的宇宙虽然是上帝创造的,但是他并没有把宇宙创造成一个永恒不变的好地方。现在这个世界已经堕落。    

罪恶问题

在解决罪恶问题的过程中,奥古斯丁试图以纯粹否定的方式来定义恶。恶是善(good)的缺乏、丧失或否定。唯有原先是善的事物,才能变恶。恶是对照先在的善这个概念而被定义的。恶的定义本身即依赖于善。在谈论罪恶时,我们会用到这样一些词汇: “不”正直、“不”公正、“不”合法。敌基督的身份本身即依赖于基督。正如寄生虫的存在必须依靠主人,恶的存在必须依靠善。任何能够存在的事物,就其存在而言,都是一种善。非存在是恶。如果某物是纯粹的或彻底的恶,它就不可能存在。恶不是一种实体或事物。它是善的缺乏或丧失。    

就这个层面而言,奥古斯丁似乎是以纯粹本体论的术语来定义恶。如果这是真的,那么奥古斯丁必然会说,恶是有限存在的必然结果。上帝不可能创造一种从本体论的角度看是“完美无缺的”存在。这样做就意味着他能创造另外一个上帝。即使上帝也不能创造另外一个上帝,因为就定义而言,第二个上帝可能成为一种被造物。    

为了避免恶的本体论必然性,奥古斯丁把目光转向自由意志。上帝造人时就赋予人自由意志(liberum arbitrium),因此人也享有完全的自由(libertas)。人具有选择他所喜欢的事物的能力。他具有犯罪或不犯罪的能力。由于私欲,他自由地选择了犯罪(私欲是一种犯罪倾向,但还不是罪恶)。    

由于最初那次犯罪,人丧失了自由(liberty),却没有丧失自由意志。作为上帝的一种惩罚,他被抛入所谓原罪的堕落状态之中,丧失了追求上帝的美好事物的能力。结果,人假如还想接近上帝,其灵魂就必须完全依赖上帝的恩典。堕落的人总是带着罪恶的枷锁。他仍然具有选择的能力,其意志仍然无拘无束,但是现在他只有犯罪的自由,因为他的愿望只倾向于罪恶,反而远离上帝。于是“不犯罪的能力”丧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不能不犯罪的能力”。围绕这个问题,奥古斯丁与异端分子帕拉纠(Pelagius)展开激烈论战,因为帕拉纠拒不承认原罪的存在。帕拉纠说,亚当的罪恶只能影响亚当一人,其他所有人都有能力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    

奥古斯丁一直是罗马天主教会的主保圣人,不过基督新教的权威领袖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与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也都尊他为最重要的神学导师。

报佳音店铺主页二维码
报佳音
主内书籍文创礼品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思想的结果—理解塑造当今世界的观念 史普罗 著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