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库店铺主页二维码
读库 微信认证
我们把书做好,等待您来发现。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大象与蝴蝶》导读
2021年08月31日

雨天发生的温柔故事

 
《大象与蝴蝶》是一本湿漉漉的、散发着潮湿味道的书。你仿佛能够触摸到它被细密水滴浸润的质感。书的封面、封底、环衬都被雨幕包裹,位于正中间的跨页上,更是下起一场豪雨。          
       
     
《大象与蝴蝶》,从环衬开始蔓延的雨。        
          
一开始,我以为这是一则关于爱情的寓言。他们因命运而相遇,大象是那个依靠蝴蝶的爱而获得救赎的人。        
         
这是美国诗人e. e. 卡明斯创作的童话。画家琳达·奥弗格鲁贝通过画面的节奏,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精心铺排,将戏剧张力拉满。以那场豪雨作为分界线,之前的画面主基调是土黄色,跟大象的生活一样干枯单调。          
       

从前有一头大象,整天什么也不做。他独自住在小屋里,小屋在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尽头。

       
初次阅读时,我觉得这位大象用流行的词儿讲就是个“社恐”。他有一座水泥房,陈设齐全,身处其中感到自得其乐。          
       

坐在自己的小屋里,悠闲地看着窗外,心里特别高兴——他最喜欢这么待着。


独自待在屋中无所事事的大象。


你总觉得这是一头眉头紧锁的大象。但他其实只是胆怯。        
         
从窗子望出去,他看到干枯的山丘、干枯的日头,还有一条干枯的路。这路太过曲折蜿蜒,尽头的世界模糊而神秘,大象并没有什么探求的动力。但就在这一天,有人主动踏上这条小路。她是蝴蝶。        
         
大象就这么看着蝴蝶由远及近,直到上了台阶,直到敲响大门,直到出声询问屋里是否有人。他一动不动,也一声不吭。他就躲在大门后面握着拳、弯着腿,绷紧了全身。他的内心惊涛骇浪,交杂着紧张和欣喜。        
   

他高兴得说不出话来。


然而蝴蝶,这个与大象完全相反的人,她纯真而坦然,甚至充满冒险精神——世上有这样一条路,于是就沿着道路去往尽头,尽头有一座屋,于是就试着敲开大门。她或许感受到了屋内的气息,因此即便暂时听不到回答,依然轻柔询问“里面有人吗?”这柔和而坚定的力量,将紧闭的大门敲响三次。        
         
大象终于用颤抖的声音说:“有。”        

       
轻轻敲门的蝴蝶,和紧张到声音都颤抖的大象。        
          
这时候,整个故事笼罩上一层希腊戏剧的色彩,这层色彩的关键在于命运感。小路边上居住的七棵树仿佛希腊戏剧中的歌队,站在舞台外围吟唱起来,以众神视角昭示着戏剧发展的高潮——          

“我觉得快要下雨了。”

         

预感到要下雨的七棵树。

   
真的。就在蝴蝶和大象于小屋中共处的时候,到处都下起了雨。雨丝细密,书页之外的人好像也与两位主角共沐雨中。大象坐在窗前看雨,蝴蝶就温柔地停驻在他的鼻端。        

 

“大象用臂膀轻轻、轻轻地搂住蝴蝶。‘你有没有一点爱我?’

蝴蝶微笑着说:‘不,我非常爱你。’”


前面十二页,后面十二页,这场下着雨的跨页就在书的正中间。从此开始,“弯弯曲曲的路变得湿润了,好闻了”,画面的色调也开始改变,越来越多的绿色加入到枯黄中来。        

大象甚至全然忘记了曾经的自我安慰——“我最喜欢这么呆着,整天什么也不做”——而是主动说:“我觉得我们应该出去散散步,就我么俩。不下雨了,弯弯曲曲的路上很好闻的。”        
         
一切改变,就在蝴蝶对他表达爱的一瞬间。世界对他来说变得有了意涵。他放下胆怯,丢掉躲在小屋里的旁观者躯壳,愿意投身生活。        
         
他们沿着小路散步,“遍地都是春天”。这场共游仿佛是对蝴蝶情感的回应,目的地是蝴蝶的居所——一座晶莹剔透的玻璃房子。        

       

大象和蝴蝶沿着弯弯曲曲的路,散步到蝴蝶居住的山谷深处。

       
蝴蝶问出那个我也想问的问题:“你从前为什么总也不到我的山谷里来呀?”        
         
答案或许显而易见,“从前我每天什么都不干”。但大象已经变得与以往不同。他竟然说:“现在我知道你住在这里了,我每天都会沿着弯弯曲曲的路来看你,如果可以的话——我可以吗?”        
         
蝴蝶依旧给出了充满肯定的回答:“我爱你,请你来吧。”她甚至还亲了亲大象。读到这里,我与大象一同被治愈了。        


故事结束在一片湿漉漉的绿色中。          

       
故事背后的故事
          
合上书页,我赞叹这场爱情故事的浪漫与伟大。它充满象征和隐喻:庞大却胆怯的大象,用水泥房包裹住自己;轻盈但勇敢的蝴蝶,澄澈的心和情感如同她的玻璃屋一样清透——这巨大反差之下的戏剧性令人欲罢不能。一条如同命运般曲折的小路将他们联系在一起,小小的蝴蝶用坚定的爱恋,撼动了顽石般的大象。        
         
“啊……终于。”故事落幕时,我好像能听到大象发出这样一声喟叹。        
         
但这声“终于”怎讲呢?实话说,在这场爱情故事中,大象已经比大多数人幸运得多。命运的路途并不会总是将如此纯真、热忱而又勇敢的蝴蝶安排在尽头的绿色山谷。诗人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两个人相遇,他们的恐惧和无畏,都是源自哪里呢?        
         
于是我去看了作者卡明斯的故事,才惊觉《大象与蝴蝶》讲述的并不是爱情寓言。          
       

e.e.卡明斯(1894-1962),美国著名诗人、画家、评论家,常署名为e e cummings。        
         
作者e. e. 卡明斯,被认为是美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但从世俗意义上来讲,他的亲密关系似乎可以用一地鸡毛来形容。        
         
1918年3月,卡明斯结束在“一战”法国救护中队的服役,来到纽约。他最好的朋友、哈佛同窗斯科菲尔德·塞耶也在这里,即将买下政论和文学批评刊物The Dial,成为一个出版人。他们在纽约重逢,塞耶开始做卡明斯的赞助人,支持他的创作事业。        

       

 斯科特菲尔德·塞耶,美国富有的诗人和出版商,以艺术收藏闻名。

         
此时塞耶夫妇的关系正陷入低谷,两人分居于华盛顿广场两套单独的住所中。虽然塞耶本人强调此举只是为了更为专心地工作,但他的妻子伊莱恩告诉卡明斯,塞耶已经对她失去兴趣。卡明斯从安慰者的角色迅速变作情人,塞耶对此有所察觉,但无动于衷。        

1918年下半年,战争即将结束,卡明斯被再次征召入伍。        
         
1919年2月,退役的卡明斯回到纽约与伊莱恩再续前缘。5月份他得知伊莱恩有了他的孩子,旋即陷入恐慌。他抛弃了对方,在得知好友塞耶愿意做孩子的父亲时如释重负。12月20日,孩子降生了,取名南希·塞耶。卡明斯则投身创作,对此回应寥寥。        

直到1920年10月,塞耶夫妇准备离婚,于是卡明斯和伊莱恩决定重新在一起。他们每天与孩子共度一段时光,卡明斯专门创作故事讲给南希,第二年夏天他们还一起搬去了巴黎。        
         
1924年,回到纽约的卡明斯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结婚。3月19日,卡明斯迎娶伊莱恩,开始了他的第一段婚姻。当年4月25日,他办理了收养手续,成为南希的合法父亲,这是他决定结婚的关键原因所在。而年幼的南希,对自己复杂的身世变化一无所知。虽然对伊莱恩母女情感依旧,但卡明斯不想因为婚姻改变生活方式,希望能够花更长的时间呆在工作室里,也希望多些自由少些责任。        
         
6月中旬,在两人长达六年的分分合合、仅仅结婚三个月之后,伊莱恩在回欧洲探亲时写来一封信。信上说她在船上偶遇一个叫弗兰克·麦克德莫特的男子,与他一见钟情,希望能够跟卡明斯离婚。        

手捧书信的卡明斯被极度的震惊和不安俘获。他想到要杀掉麦克德莫特,也想到要自杀,一场决斗似乎在心中爆发。但他最终还是意识到,自己能做的只是给伊莱恩自由,而为了南希,自己不能轻生。        
         
离婚协议中,卡明斯要求每年三个月对南希的无限探视权和监护权,但麦克德莫特坚决阻止父女相见。对监护权的争夺旷日持久,卡明斯只得以与南希见面四次,最后一次是在1927年3月。南希从来不知道卡明斯的真实身份,一直认为斯科菲尔德·塞耶才是自己的亲生父亲。        
         
父女俩再次相见时,南希已经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孩子。揭开真相的那一天,卡明斯将当时的伴侣玛丽恩·莫尔豪斯支出房间,告诉南希,自己是她的亲生父亲。莫尔豪斯回到房间,感受到空气中似乎飘散着一种谜底揭晓的氛围,卡明斯对她说:“我们知道彼此的身份了。”        
         
但莫尔豪斯何尝不是一股新的阻挠力量。据说虽然卡明斯对外宣称她是“妻子”,但法律上他们并未成婚。她嫉妒围绕在卡明斯身边的所有人,尤其是他的女儿。她并不喜欢父女俩太过亲密。        
         
近三十年过去了,无论是麦克德莫特、莫尔豪斯或是卡明斯自己,总有些什么横亘在这对父女之间。而作为父亲的卡明斯,曾经为了保护自己而把女儿拒之门外,此时此刻当两人再次相见时,他似乎已经错过了学习表达爱的时机。他们澄清了血脉上的联结,建立了关系。但这血脉是温暖的,而关系是疏远的。        



父亲与女儿间从未熄灭的爱        
         
一个结论呼之欲出。可以给这个结论以佐证的是,卡明斯除了精通诗歌之外也是一位画家,且常以大象自比。他的画作中经常出现大象的形象。        
         
       
1958年卡明斯为莫尔豪斯绘制的情人节贺卡。        
         
《大象与蝴蝶》并非关于爱情的寓言,而是一则关于父女关系的寓言,或者更广泛地说,是一则关于爱的寓言。拒绝暴露自己身份的父亲,在与女儿相见之时迅速承认自己从未熄灭的爱,并保证今后永远不再分开。        
         
1965年,卡明斯去世三年后,《卡明斯童话集》出版,书中共有四则童话故事,第二则就是《大象与蝴蝶》。卡明斯传记的作者理查德·肯尼迪曾经提到,从一封写给南希的信中可以看出,卡明斯或许曾经在1940年代,至少把其中两则童话寄给南希,希望她能讲给自己的外孙听。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他与南希在美国和欧洲度过的那段收养之前的、尚未揭晓彼此身份的、一起讲故事的短暂时光。        
         
在作为父亲彻底失败的现实经历之下,卡明斯在想象中获得了如蝴蝶般温柔的孩子的救赎,并在与女儿的现实互动中不断印证与此相关的蛛丝马迹。如果暂时选择不以伦理道德来做评判,似乎能很容易地从故事中感受到一个长期压抑表达的父亲,他干枯又不安的灵魂。他胸中纠缠的情感如此沸腾,才能在短短一则童话中,凝练命运降临般浓烈的情感。他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推开了女儿,天赐的爱却兀自不断积蓄,经年累月,堪当一场豪雨。        
         
然而,作为庞大又脆弱的大人,他抱守的情深意长已经被太多东西羁绊——过往的记忆、冗杂的生活、对情感的经验——他虚长的岁数是他的水泥房子,帮他想象路的尽头或许是束缚、责任,是冰冷的拒绝和当面甩上的大门。于是他被卡住了,他什么都不做。        
         
但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他们如蝴蝶纤弱,却超乎寻常地勇敢。他们生来爱人,这爱甚至不需要任何铺垫——        
         
“你有没有一点爱我?”这是大人才问的话。        
         
“不,我非常爱你。”这是独属于赤子的灿烂。         
       
窗外下起细雨,大象与蝴蝶在屋内,感觉宁静快乐。 

这是关于爱的救赎故事,只不过比爱情更广阔得多。在众多类似的凸显“救赎”性质的爱的故事当中,无论这爱存在于亲人、朋友或是爱侣之间,爱的勇敢与执着总是起着关键作用。        
 
它来源于拥有孩童般目光和心灵的人类,无论他实际上究竟多少岁。这样勇敢又坚定的爱或许也是被类似的爱意浇灌而来;或许也会经历伤痛但被很好地容纳和承接。如果有幸遇到这样的爱,请看见它,欣赏它,即便无法接受,也请好好地回应它、感谢它。因为遇见这样的爱,每个人都有一个部分会得到救赎,或许在今后的际遇中,有机会用这部分,去救赎更多的人。        

本文作者:读库编辑·若心
       

哲学、城市、文化研究及偶蹄类动物爱好者

看一看入口已关闭        
在“设置”-“通用”-“发现页管理”打开“看一看”入口
我知道了        
       

已发送

       

发送中

1阅读 0赞
店铺logo
读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