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周刊店铺主页二维码
三联生活周刊 微信认证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青楼渐凋敝,难再重逢的松烟小种
2019年10月11日

正山小种产区——桐木村

六月下旬,武夷山景区闷如蒸笼,皮肤总是黏黏的,有种想流汗、又发不出来的感觉,十分不爽。为了躲避酷暑,索性往桐木迁移。桐木村属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里的一个自然村,距离景区六十多公里,一路顺着九曲溪旁的公路“逆流而上”,过了保护区的皮坑检查站,皮肤上的黏腻突然被山风拔了出来,霎时间舒服许多。舒爽的山场,东一丛、西一丛的茶树几近散养,生命状态看着健朗许多。桐木村的环境,比起武夷山景区周边来说,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至少海拔是这样的。

好环境出好茶,桐木村的茶久负盛名。而今桐木所产的正山小种,更是被广泛认定为世界红茶鼻祖,享誉海内外。按照某些茶叶教科书的分类,以正山小种为代表的“小种红茶”自成一类,与祁红、闽红、越红、滇红、川红等全国各地所产的“工夫红茶”分庭抗礼。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小种”最初未必指代红茶,甚至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它都不是。

绿转红的武夷茶

桐木村属于广义的武夷山地界。

武夷茶在唐宋时期并不著名,其于元代入贡,九曲溪四曲设有御茶园。然或因茶税过重,至明代中期逐渐荒废。嘉靖年间,武夷茶免贡,民间茶业兴起,年产数十万斤,运销四方。不过,种种材料显示,当时的武夷茶仍以绿茶为主,且于主流社会评价并不甚高,只能说在福建茶中还算不错。至于人们常引称的材料,万历年间武夷茶由荷兰人带往欧洲,按照现代的茶叶分类,那时出口的武夷茶到底应该归到什么茶类,实难考证。


福琼将偷盗来的茶苗运回加尔各答种植

武夷茶在明代评价不高,不是因为原料不好,而是工艺不行,“厄于焙手”。晚明吴拭曾用当时较精致的松萝茶制法采制武夷茶,成茶色香味俱佳,“带云石而复有甘软气”。到了清代顺治年间,崇安县令殷应寅运推动工艺改良,招黄山僧教授松萝法,武夷茶品质上升,从而有了“武夷松萝”的名目。武夷松萝还是绿茶。

在制作工艺上,红茶和绿茶显著的区别是茶叶是否发酵,而较早记载武夷山有发酵茶工艺的是清康雍年间陆廷灿的《续茶经》,大部分学者还是认为那所描绘的更接近当代乌龙茶的制法。即使到1848年罗伯特·福琼到武夷山偷盗“红茶”制作技艺时,他所偷去的也是类似当代武夷岩茶(乌龙茶)的工艺,只不过福琼自己把那叫做“红茶”而已。

山在哪?小种是啥?

那些年辉煌过的武夷“红茶”是否属于当今的红茶茶类,是很值得怀疑的。那么,“小种”呢? 

发酵,是茶叶由绿转红的关键工序

“小种”茶名较早也是出现在武夷正岩茶区,而非桐木村。同样是《续茶经》的辑录:“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工夫之上,又有小种。则以树名为名,每株不过数两,不可多得。”当时“工夫”和“小种”是上品武夷茶的两个等级,而小种优于工夫。从品名推测,“工夫”大约是因为精工细作费工夫,而“小种”则很可能是源于其单株采制的方式。当代有人批评岩茶产地细分与品种细化过甚,斥之背离传统,殊不知,清初的上品武夷茶便已经单株制作、分别命名了。

康熙年间,“小种”几乎是最优等武夷茶的代称,产量每株不过数两,如母树大红袍一般稀少,其珍贵不言而喻。然而,按照商业发展的规律,代表最优品质的那个名词往往会随着时间的递移而“灌水”,其指代之物会逐步降档。好比金骏眉刚火起来的时候,它几乎指代桐木村内最好的原料,而如今却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商品名了。

保护区里挂满青苔的老茶树

“小种”也不例外。陆廷灿《续茶经》后的二十年,刘埥《片刻余闲集》记载“老树小种”列于小种之上,道光年间梁章钜《归田琐记》又载“名种”、“奇种”的花名,逐级优于小种。从字面也可以推测,老树小种比小种多了树龄优势,名种似是有名的小种,而奇种则在“名”之上又加了“奇”,一层比一层更为难得。当代武夷茶也有奇种之名,指代四大名枞与知名小品种之外的品种茶,已经是相对边缘的花名。而小种则被排出武夷正岩山场之外,成为桐木村所产之茶的代称了。在小种茶驰名之后,人们又以“正山小种”列于普通“小种”之上,以区别于所谓的“外山小种”。

护区内的松烟小种

存在即是合理。一款茶之所以能够长久地驰名,在炒作之外,必有其独特的优势以应对消费市场的理性,正山小种也不例外。也许加诸它身上的种种传说有值得商榷之处,然而其代表性产品必然具备不同于它者的核心竞争力。这种竞争力,最重要的便是桐木村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光秃秃、齐整整的茶园往往是出不了好茶的。一款名茶要有高品质的原料基底,首先便需要优良的茶场环境。桐木村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的物种基因库,除非有当地村民带路,否则外人不得进入。在桐木村内,蛇虫鼠蚁是家常便饭,猴子是人类的朋友,深山一些的地方甚至会有熊出没。这样造化天然的气候环境,是绝大部分茶产区所无法企及的。 

青楼底层的灶口堆放松柴,用以熏制小种

或许是桐木山高,气候湿冷,茶农们就地取材,于茶叶萎凋之时燃烧当地的马尾松加温,帮助茶叶发酵。制茶的过程在一种全木质建筑——青楼中完成,楼下设灶口,楼上置茶。炉灶里燃烧松柴加温时,烟味被茶叶自然吸附,成就了正山小种“松烟香”的独特风味。

可惜的是,青楼烟熏工艺繁琐、产量十分有限,而烟熏风味的受众又相对较窄,加之环境保护的考虑,当地政府禁止砍伐马尾松,也不允许新建青楼,现在真正用青楼制作的烟熏小种越来越少。纵使有,也舍不得用头春茶青,而是用相对后期的原料制作,甚或是在茶叶初制完成之后再行加烟熏制。久而久之,这种次级原料做成的小种红茶滋味淡薄,无法陈化出“桂圆汤”的汤感,还给人低档、难喝的印象。

青楼松烟袅袅,正在焙制正山小种

这一次,三联爱茶为大家带来了一款传统烟熏工艺的正山小种。选用桐木村原生品种菜茶的头春茶青制作——茶树散长于岩石地貌之上,茶园旁边竹林环绕,鸟兽当家。茶叶从萎凋起便采用传统青楼的烟熏工艺,最后的干燥、复火两个环节,也在青楼里以松柴焙制而成。现在市场上许多传统型的正山小种,大多是红茶做好后再加一道浓烟烟燻,模拟青楼工艺。然而,这种“烟小种”的松烟往往只在表面,虽然不浓,却难有转化出“桂圆汤”的潜力。唯有以青楼萎凋、焙制而成的小种红茶,松烟吃到骨子里,经年陈放之后才能出现桂圆汤的汤感。


       
松烟香、桂圆汤是青楼工艺做成的正山小种的品质总结。茶是今年的,六月中旬刚完成最后一道松烟焙制的工序,已经经过三个月时间退除烟火气。如果还觉得现在烟味尚浓,不妨再放一放,假以时日便能感受到“桂圆汤”的惊喜。这也是传统松烟小种的魅力所在吧。
       

一键下单「正山小种

    已同步到看一看
           
           

    已发送

           

    发送中

    534阅读 3赞
    店铺logo
    三联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