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选好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智选好店 微信认证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从鸡肋状态到身心投入?“工作形塑”可以做到
2021年03月11日

不少人从小就有一种印象,当我们被一家公司录用时,必须严格按照岗位职责描述上写的去做。比如,“你要对X负责,你应该这样做。”

不能否认,这在过去是有道理的,多数人的确会由于循规蹈矩地做好交给他们的事而受到奖励。
但如今,这种心态并不那么奏效。在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和不断切换的客户期望之间,许多职场人没能快速适应以跟上节奏的变化。如果你所做的就是聘任你时要求做到的份内之事,很可能你(和你的工作)最终会与公司发展脱节。同时,你也会感觉乏味且没有激情。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先天优势和学习新事物的欲望。“照别人说的去做” 或者埋头不语虚度时日,不会让你工作出色或有所成就。
但工作形塑可以做到。
总体来说,
        工作形塑就是主动为你的职业定位赋予个性特点。这是一种思维模式和技能——它会让你重新适应、塑造并定义自己的角色,令你感觉能量爆棚,与工作步调一致。从现在开始,你就可以一点点地尝试如何将之运用于今后的职业生涯中。
当你想发挥自己的特长、兴趣或与众不同的优势,打造个性化的工作风格时,工作形塑最为有效。(我们每个人都有)。而接下来,有三种方法可以将你的特长融入工作中,即过程、人以及目标。



我认识的一个朋友,他的父亲是卡车司机,母亲是秘书。从小到大,他的父母对工作的看法就是不要期望太多惊喜。他曾经向父亲抱怨超市的工作很无聊,父亲回答说:“你当然不会喜欢,因为工作就是那样。”
有不少人也是在这种心理暗示下长大的。事实证明,这让他们精疲力尽,深感失望。而发挥自身特长进行工作形塑,显然要比为了一份薪水去做不喜欢的工作更有成就感。
以查尔斯为例,他是一家啤酒公司的销售经理。我们六年前认识的时候,他正参加我在伦敦商学院主持的一个研讨会。查尔斯是个外向的人,喜欢与人交往,因此选择了销售作为他的职业,而做生意也的确让他干劲十足。不到两年就被任命为销售主管,不久之后又被提升为销售经理。
查尔斯赚了很多钱并领导着一个20人的团队。但遗憾的是,他难以像从前一样从工作中发现乐趣:一方面,他鲜少有机会再与客户直接交流,而是由手下员工负责洽谈业务;另一方面,他认为自己的大把时间被花在参加“无聊”的会议上,或者处理领导看重但他认为没什么意义的事务上。
于是,查尔斯开始进行工作形塑。他决定每周开车拜访一位客户,并非为了推销任何产品,而只是和他们交流,强化他的沟通能力。这些当然是份外事,不属于他的工作范畴,但他乐在其中。因为当他将其融入自己工作中,原本按部就班的日常事务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如果他在面试一个求职者,就会有很多新的故事可以讲;如果下属汇报工作或与他沟通,他也能基于对市场的了解更好地切换角色。
查尔斯所做的正是我们所倡导的思维模式:
        主动寻找工作以外令人耳目一新的事物或兴趣点,无论大小,都可以融入工作中。前提是不以物质回报为目的,将之视为一种精神激励,从而让每一天都充满期待。


在工作中,我们貌似无法决定同事关系的好坏。许多人习惯于“内化”工作关系,认为同事会在工作中伸出援手,而当事实与期望相悖,就会深感失落。要知道,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其实可以选择与之合作的伙伴。
我的朋友凯西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曾经不得不“放下”一段工作关系,尽管此前他们有过成功的合作。那时,她在学术界获得的第一份工作是与资深同事兼导师进行一个研究项目。这项研究发表在一家顶级期刊上。有将近十年,两人一直是合著关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位资深教授开始批评凯西亚的写作风格以及作品。凯西亚开始在这段关系中备感压抑。她曾两次升职,获得与这位“导师”相同的职位,后者却继续将凯西亚置于其麾下——为她安排研究课题,指点她分析数据,并批评她的措辞。这段关系打击了凯西亚对工作的热情。经过漫长而痛苦的考虑,她决定结束他们的伙伴关系,与其他鼓励她的同事一起工作。
理所当然的选择?不,对凯西亚来说这并不轻松、简单。事实上,对很多人来说这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避免走入这个误区。相反,不妨扪心自问:“怎样才能
        与激励自己的同事加深互动,而不是因一种下行的关系影响生活的兴致?”
即便无法选择与谁共事,你还可以通过工作形塑改善工作关系。比如,选择两个交往密切的人,分别给他们发一封电子邮件,描述你对他们发挥自身长项在工作或组织中对自己有所助益的两次记忆。一定要描绘很多细节。(比如,“这是当时的情况,这是他所给予的支持,以及他让事情发生了哪些转变。”)描述越是具体,关系就愈加牢固。
        感恩的表达成为了彼此之间的纽带——人们会肯定你的付出,你的同事关系也会为之改善

有人往往等待老板或团队领导者赋予他们一种目标感。但是,一场宏大的演讲或一项愿景规划,并不足以点燃他们内心的使命感。最终目标是
        要让其他人感受到你的影响力,进而从中领会为何你要这样做以及你要做的事。
这意味着从本质上来说,所谓目标是一个讲给自己并且可以精心设计的故事。你可以对驱动自己行为的“原因”进行更加引人入胜的描述。
花点时间了解客户——他们需要通过你的工作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客户可能是组织中的另一名成员,他通过你的工作成果来制定自己的决策和产品。当然,也可能是公司以外的人,你希望影响他的消费需求或向其出售商品。
与顾客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是否因你的努力而变得更好抑或更糟。在交谈中保持好奇心和开放心态,力求为其提供更好的产品或解决方案。这将有助于你发现新的目标或趋势,无论是有趣的还是实用的。
还有另一种获知工作影响的方法:对于你在工作中执行的每一项操作,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例如,如果你创建了一份每周财务报告,要了解“为什么要创建这份报告”。听听自己对于这项工作的心得。有可能你会发现自己并不认可这种解释,甚至发现自己想到的第一个答案是,“因为必须这么做,这是我的工作。” 
如果是这样,试着为工作目标设置一些个人标签,或许更容易鼓舞士气。例如,在了解客户之后,可以精心准备一份自己的答案:“我创建这份每周报告,是为了供领导者参考并做出更好的决定。”然后,继续问自己:“我为什么关心他们是否做出更好的决定?”这样的自问自答听起来像一场游戏,但如果能从中总结出对你来说很重要的缘由,或许工作时会更有激情和毅力。
此外还需谨记,从传统工作思维切换到工作形塑的思维模式并不能立竿见影。你仍需要努力实现公司的目标,或为了这份薪酬而做好份内工作。但这项工作会更有意义,不再是无聊的虚度时光。公司也将得到更多回报,除了你付出的精力和活力,还有你在组织创新过程中激发的毅力和创造力。

丹·凯布尔 | 文
丹·凯布尔(Dan Cable)为伦敦商学院的组织行为学教授。他最新出版的《卓越》一书致力于帮人们发现个体价值和亮点,释放自身潜力。而《工作中的活力》一书则帮助人们从神经科学领域理解为什么人们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
赵欢 | 编译

    看一看入口已关闭
    在“设置”-“通用”-“发现页管理”打开“看一看”入口

    已发送

    发送中

    96阅读 7赞
    店铺logo
    智选好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