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周刊店铺主页二维码
三联生活周刊 微信认证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专栏 | 茶越陈越香?
2022年11月25日

“我家的茶不怕放,越陈越香,越放越值钱。”曾几何时,这种营销术语还仅只流窜在生普、白茶、黑茶这几种公认的可以长期存放的茶类之间。这类不论茶质一律说能放的论调,虽令我听完内心忍不住呵呵,但也觉得没必要较真地去反驳。谁曾想,近几年存茶、喝老茶的风越刮越热,越吹越猛,不仅是生普、白茶、黑茶,连铁观音、岩茶等乌龙茶类也开始鼓吹“越陈越香”了。市场发热,国家标准自然也要与时俱进,最新的国标,不仅白茶被明确为“可长期保存”,连“陈香型铁观音”(所谓“老铁”)也通过了国标委的标准申请了。然而,年代是一回事,品质能不能扛住岁月的杀猪刀,又有谁知道呢?

“越陈越香”的原理 

提起茶叶的口感转化,市场上最常见的说法是“越存越醇,越陈越香”。除了绿茶是追赶产季、以新为贵之外(当然,随着老茶的身价水涨船高,市场上也开始出现老绿茶),其他茶类或多或少都开始贩卖起“老茶”的概念。萧条的茶叶市场、门可罗雀的小商铺里,先甭管茶老板的内心有多么渴望成交,但姿态上总能保持“这茶不怕放,老茶还比新茶贵,等明年新茶上市时这茶就调涨30%,买不买随你”的商业自信,用“屯茶升值”的概念诱导消费者出手。

老六安    陈重穆摄

事实上,茶叶的存放、或者说后续转化其实是一个茶质衰退的过程。研究指出,普洱茶陈化过程中,受到外在条件如温度、湿度、氧气、光照等影响,其各项成分指标如茶多酚、氨基酸、生物碱的含量都是逐年下降的,亦即随着茶叶的后续氧化或自有酶、微生物在相对湿热的环境下,产生内含物质一系列如氧化、聚合、缩水、水解等化学变化,削减了茶叶原有的刺激性,进一步出现醇和的口感。在这个过程中,茶叶香气也会随之出现变化,一般以陈香——随存放年份不同,有枣香、参香、樟香等各种木质香型——居多。

 体质决定成败 

国人多爱以长为尊,以久为贵,殊不知,这尊长贵久的前提,是要值得尊、值得贵,否则便成了倚老卖老,贻笑大方。具体到茶叶上也不例外。当“越陈越香”概念的投放到茶叶市场上,各种说法诸如“爷爷做茶孙子卖”、“父亲屯茶儿子卖”屡见不鲜。这类家族绵延的“代际逻辑”,看似和“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古老品格相类,实则透着一股“某家族专注制茶三代匠人”、“某茶人系出茶学世家”的营销暗示,不知不觉调动起消费者感叹好茶难得的情怀,擦出掏钱购买“藏茶”、“屯茶”的火花。殊不知,渣渣放再久还是渣渣,首先必须先弄清楚这些茶叶值不值得“放”,其次得还看这些茶叶有没有“放”好,以上两关皆过了,才够得上资格讨论茶叶是否“越陈越香”的问题。


               

               

业内“著名”假茶“亿兆丰号”

混迹茶圈,我不知见过多少:所谓“爷爷做茶”,那制茶技艺不过尔尔,茶底一般般、工艺平平,放着不过是等着茶叶逐年幻化出不同风格的异杂味而已(为了去除杂味、模拟陈味而不断“复焙”的“做老茶”观念也流行开来);所谓“父亲屯茶”,可能是某种机缘巧合,或是投资失利,或是抵债,留下成吨成吨的茶叶丢在仓库烧钱,没办法,只好把茶拾掇拾掇,重新包装,一点一点慢慢卖;更有甚者,还有什么收购某国营老厂、获得好茶无数的噱头,殊不知那个年代很多国营厂以出口为主,当年在温饱线上挣扎的国度,出口茶以产量为要茶的精制程度和品质或许不是第一考量纵有好的也是带有浓浓的时代感再要保存得当那已是十分难得——这些茶,无论年代,不论茶类,都逃不过一个共同的特点——茶质单薄、汤里空空,比较好的可能是甜水,差的只不过是有颜色的水(甚至伴随酸馊,饮之口干、反胃等负面感受)罢了,无论多老,都不会成为张三丰。 

“越陈越香”的必要条件 

成品茶的“转化”,也有人称“后发酵”。先不管“转化”、“氧化”或“发酵”的精准定义为何,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个茶质衰退的过程。而所谓越转化口感越显醇和,则可能是茶叶内不同物质衰退的速度不同,刚好在某个时间节点上出现较新茶更为协调的口感。然而,只要仓储环境不变,物质衰退(或者说“转化”)的状态还持续进行着。岁月是把杀猪刀,茶的转化也有最佳赏味期,能“转化”出别具风味的协调口感,同样也能“转化”出色衰爱驰的那一天——只是因茶的体质仓储环境不同,转化的空间不同罢了。

那么,为了保证“转化”的空间,茶的体质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换句话说,茶叶的内含物质必须足够丰厚,才能经得起“衰退”的考验。内含物质丰厚的茶,口感上是饱满的,滋味醇厚,耐泡度佳,体感上是舒适通透的,甚至微微发热出汗。要达到这样的品质,茶叶必须本身底子够硬,且制作工艺得当(良好的工艺可以将茶叶丰厚的内质激发出来,又不至于逼茶太过,伤及本元)。相反,茶叶底子不好,或是好茶给做坏了,则会显得内质单薄,不管它有多么漂亮的干茶、匀整的叶底,或是多么袭人的香气、清雅的汤色,亦或是多么厉害的出身、动人的故事,只要其滋味平淡,缺乏饱满度,且品饮体验仅止于舌面、鼻腔,没有喉韵与良好的体感,就基本不会是一泡经得起陈放的好茶。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滋味的厚薄不同于浓淡。浓淡只是风味不同,无关乎茶质,而厚薄则与茶质有所关联。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泡面汤,可谓味浓可口,但那汤是没有厚度的,也没啥营养;而妈妈精心熬制的补汤,不同妈妈做的味道可能有浓有淡,但汤感都是稠稠的厚厚的,也很营养。当然,一味以茶汤厚薄来判断茶质可能会出现偏差,因为厚薄是可以通过制作工艺来调整的,就好像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们也可以通过某些技术手段来速成又厚又稠的“补汤”。

除了茶底和制作工艺,仓储环境对于一款茶是否能“越陈越香”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茶叶是一种疏松多孔性物质,其结构如吸水的海绵一般,对气味和水分有相当的吸附能力。茶叶在陈化过程中,外界干预——如水分、气味、微生物、光照——的特点与强弱决定了它的转化途径与转化速度。一般来说,干净单纯的仓储环境有利于转化出纯正的气味;而过于湿热的环境则微生物作用旺盛,稍一不慎就容易引起霉变,不仅口感异杂,过度饮用也伤害健康。仓储失败的好茶,或许还有可能通过后续的技术处理,或者改变工艺变换茶类的方式(如生普堆成熟普)尝试进行补救,但若是遇到为了追求陈年口感而故意“做仓”的茶(即所谓“做旧茶”),则大抵是难救的,避开即可。

拆成片的广云贡饼   陈重穆摄

或许是受老茶风潮的影响,近些年,有些个人乃至机构开始屯购大量茶叶作投资,然而,一方面由于投资人缺乏鉴别能力,另一方面又因为投资茶叶必须有量才有效益,而真正的好茶多无法做到大产量的。近几年,我所接触到的一些“投资茶”,经不起陈放的为多。不过,资本的操作力量是惊人的,也许过不了几年,市场上批量化打着“老茶”旗号的不仅仅是普洱、白茶和铁观音,还有老绿茶、老岩茶、老红茶、老花茶等了。到时候,或许“越陈越香”的理论少不得是要拿来再贩卖一通。

老茶有老茶的魅力,存茶有存茶的乐趣。在选茶时多几分理性,明辨茶的仓储价值、思考自身具备的仓储条件,才来决定是否出手这些被认为“可长年保存”茶的可行性,你说呢?

  陈重穆、徐千懿著 《岁时茶山记》 

            
66阅读 0赞
店铺logo
三联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