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号的太空故事」
在对返回器进行了必要的处理之后,它所采集到的月球土壤和岩石样品被空运至北京。总共1.731千克的月球样品被转移到北京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它们将被保存在氮气环境中。随后研究人员将对这些珍贵的样品进行一系列的检测和研究。
从1970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到嫦娥一号绕月,直至嫦娥五号带着来自月球的样品从月球归来,中国的太空探索之旅虽然起步较晚,却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世界太空探索的一个重要力量。
在21世纪登陆月球的三个探测器,全都来自中国。
嫦娥五号的太空故事(苗千)
嫦娥五号的探月与回归之旅(苗千)
“嫦娥”的一大步(刘畅)
为“嫦娥”助力月壤钻取的人(陈璐)
月球样品的科学研究价值有多大?(陈璐)
开采太阳系(苗千)
百舸争流:进入21世纪的全球太空竞赛(刘怡)
时事:2021年,巴以关系迎来决定性变化(刘怡)
调查:“青椒”之惑:高校教师绩效困境(徐菁菁)
调查:窃·格瓦拉,不当“打工人”之后(驳静)
市场分析:中欧投资协定,双方如何获益?(谢九)
文化:马蒂斯的画为何像小说?(张星云)
话题:女性脱口秀演员的“冒犯”史(卡生)
话题:脱欧前夕,BBC的鬼节目(李孟苏)
设计:赫尔穆特·朗:从时装设计师到职业艺术家(钟和晏)
时尚:皮尔·卡丹:“我生来是个艺术家,但我成了商人”(达达)
书评:梦游的帝国主义者(维舟)
邢海洋:免房租、“零息贷”的共有产权?
苗千:火星编年史
袁越:为什么冬天容易感冒?
张斌:延庆欢迎你!
“从科普角度来说,我们一方面要对月球抱有好奇,希望去了解它;另外,我也更希望大家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人类对月球的一些认识。”2002年,本期的#封面大使#郑永春开始进行科学传播,并见证和参与了中国探月工程的发展,此前曾做过多项有关“嫦娥五号”探测器、火星等科普工作。
“嫦娥5号”实现了半个世纪之后,全世界第一次从月球上采样返回。采访中谈及于此,郑永春更愿意作为一个航天科普者的角色,为大众做更具体的释疑:比如,“嫦娥五号”的月壤和美国阿波罗号带回的月壤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模拟月壤?月球的背面为何总被科幻小说青睐?……在他看来,航天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科技实力的象征。
已同步到看一看
写下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