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周刊店铺主页二维码
三联生活周刊 微信认证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明朝,文人茶的黄金时代?
2021年05月07日

 


           

明嘉靖内阁首辅 权臣严嵩

图 | 《大明王朝1566》剧照

大概是受影视剧的影响,我们对明朝的印象好像就是皇帝奇葩、宦官一手遮天、锦衣卫滥杀忠良……除了一句“天子守国门”的口号之外,貌似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了。反而是一讲到宋朝,历史上虽有“弱宋”之讥,宋朝却因发达的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文化氛围让后人津津乐道,巧妙地掩饰了“弱”的本质,而至今文化圈内向往“宋式生活”的大有人在。

时下流行的“宋式生活”或许是充满想象的,也可以说是当代人所理解的宋朝,似乎是个只有“文人”的时代。点茶、焚香、插花、挂画,都是浪漫的文人雅趣,甚至浪漫到有点不食人间烟火,仿佛进入了一个只有雅、没有生产的“真空”时代。

真空吗?好像也未必。《梦溪笔谈》记载安徽、河南、湖北一带有“十三山场”生产大量平价茶,税收可观,巨大的利益推动宋代茶税政策一改再改;大茶商垄断茶行业,王安石愤然著《茶商十二说》条陈弊病;甚至还有堂堂进士走私茶叶,东窗事发后,梅尧臣以“浮浪书生亦贪利,史笥经箱为盗囊”批评……这些现实的世俗和骨感,与文人雅趣相去甚远。不是不存在,只是距离产生美。


           

◬ 南宋·刘松年《茗园赌市图》

那么,明朝呢?

人们都说到明代商品茶发展是因为朱元璋“废团改散”推动散茶流行,殊不知,那本来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历史的车轮即使是皇帝花大力气去推也带不动,更何况是一道仅针对福建建宁府的小小诏令?

明朝的社会发展以嘉靖朝为分水岭,嘉靖之后的工商业高度发展,除了地主、官僚兼营工商之外,地方上的生意人也运用大量资本致富。在商业模式的运作之下,传统的粮食生产方式改变了,剩余的田地开始种起经济作物,为手工制造业和商品经济提供牢固的基础,契约、股份合作等新型态的经营模式开始流行。有学者认为,明嘉靖后是中国历史上资本主义萌芽的时期。

商品经济、资本运作,自然而然地带来商业上的竞争,除了产品的创新能力之外,也需要文人、知识分子来参与宣传。明朝是个名茶辈出的时代,能叫得上名的除了老牌的阳羡、天目、六安,还有新流行的虎丘、天池、松萝、罗岕、龙井、武夷等,其中有不少是僧人、文人参与创制的,也发展出一套文人式的茶审美标准。


           

◬ 明·沈周《卧游图•仿米山水》

明代茶也如同现在的茶行业发展一般,公众号、朋友圈、个人或茶企资助的出版品,都可以对时下流行的名茶进行记录,或讲故事、或点评、或排名,顺便带入一些影响消费者判断的话术……如当代中国绿茶的第一IP龙井茶,明朝的高濂、陈师等人对龙井茶都有极高的评价,然安徽人吴应箕却说“天池、龙井宜寻常应酬”,比起他家乡的“高田茶”便失色许多。袁宏道也说“龙井头茶虽香,尚作草气”,有些带水气的龙井茶还涩口。只是一个龙井茶,就出现了许多的不同意见书。

当然,这些看似褒贬不一的评价,有些是真实的,有些则带有明朝人商业宣传或敝帚自珍的成分,不可尽信。即便如此,仍有两款茶是相对能体现出时代共识的——松萝茶、罗岕茶。


           

由左至右依次为:罗岕茶 兰花茶 松萝茶


文人茶与民间审美


时代的发展往往不会是静态的,商品经济和资本运作必然带来创新。相较于北宋、尤其是宋徽宗极致到近乎变态的宫廷审美,明代中晚期发展自民间的茶,或者说从商品经济、关心成本的角度创新来的产品,自然与带有政治色彩的“贡茶”大相迳庭,最大的差别莫过于“舍芽取叶”。

松萝茶创制于明万历初年,相传是松萝山让福寺的大方和尚做出来的,色泽翠绿、品质极高,深受市场欢迎。松萝茶问世之前,中国茶大多采用“蒸青法”制作,而大方和尚做茶的方法比较特殊,用银铫炒制,炒好之后将茶叶薄铺、用扇子扇去余热,保留下茶叶翠绿的色泽。当时的锅炒有个毛病,就是茶青的芽、叶、梗含水量不均匀,炒制时茶芽熟透了,叶、梗还生,如果要将梗炒透,则芽尖容易焦黄,即“尖者已焦,而蒂尚未熟”。于是,大方和尚炒茶前,干脆先摘去茶芽、茶梗,炒出来的茶既匀且透,成为市场上抢手的尖子货,而他的这套制茶工艺被称为“松萝法”。之后松萝法传至武夷山,做出来的茶便是18世纪享誉海外的“武夷松萝”。


           

武夷松萝茶从汉口远销海外

这种先去除嫩芽再进行加工的行为,大概是宋徽宗们无法理解的操作模式。徽宗朝最为亮眼的龙园胜雪、银线水芽追求的是嫩,嫩到极致、嫩到令人发指,丝毫不考虑耗费多少人力物力的成本问题。茶好不好喝先搁一边,重点是珍稀,于皇帝而言是国力的展现,于文人士大夫而言是身份的象征。而到了商品经济发展的明代,茶主要作为民间流通的商品,除了控制成本,“好喝”已然成为加工的最高指导原则,也是它获得认可、赢得高价的不二法门。


令人遐想的婴儿肉香


同样不取芽头的明代名茶,还有罗岕茶。“罗”指罗隐,“岕”指两山之间,传说罗岕茶的核心产区洞山一带是唐代诗人罗隐的隐居之地,而两山之间茶叶品质极佳。袁宏道、沈长卿等名人皆以“金石气”、“泉石气”来形容罗岕茶。彼时的罗岕茶通常等到立夏之际、茶芽基本长开了再采,先蒸后焙。明朝人熊明遇曾对比当时的两大名茶——虎丘与岕茶,得出“虎丘婴儿肉香……洞山岕茶亦作婴儿肉香,而芝芬浮荡,则虎丘所无也”的评语,认为虎丘和岕茶都有“婴儿肉香”,“婴儿肉香”大概是小宝宝身上的嫩嫩的奶香,但是岕茶多了“芝芬浮荡”,更胜一筹。


           


除了令人遐想的“婴儿肉香”,罗岕茶还自带“金石之气”。婴儿身上的奶香一般体现于采摘稍稍成熟的叶子,而金石气则可能是山场带来的气息。

今年四月初,我再次走了趟罗岕村。罗岕村的风格与大顾渚山的环境相似,茶园地貌基本是风化程度较低的岩石构成,岩石色泽偏红。当地的耆老告诉我,顾渚山的罗岕、八都岕一带的茶滋味厚重,但是茶汤比较容易发红,可能是土壤的含铁量偏高所致。细品罗岕周边的茶,茶汤的质感果然厚重醇滑,虽不好与婴儿肉香、金石气相比拟,但“泉石清甘”的气质,却是他处绿茶所难以媲美的。


           

           

上:荒野状态的老茶树

下:罗岕茶的“金石气”之源

供图 | 陈重穆

有位喝过这款罗岕茶的朋友形容,“初嗅干茶香,山野之气便已跃然而出,相似于顾渚紫笋的山林气息,但又略微不同。沸水开汤后迫不及待一探究竟,初啜一口,甘甜生津,已非俗味,牢牢抓住了我的味觉体验,非‘舌底鸣泉’不可形容。二道三道的茶汤,汤味鲜爽,香气悠长,茶性温热,似乎是在春日暖阳的包裹下,行走在山林密竹间;也似一道初秋的明月,带着余夏的热气与入秋的凉爽,清清朗朗挂在空中……”


             

「三联生活爱茶·明茶合集

明文人青睐 绿茶合集 附赠斗笠杯


    看一看入口已关闭
           
    在“设置”-“通用”-“发现页管理”打开“看一看”入口
    我知道了
           

           

    已发送


           

    发送中

    102阅读 4赞
    店铺logo
    三联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