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三联生活周刊》
杂志征订开始啦!(共52期)
点击上图立减100元
众所周知,虚构写作者有3种文体可供选择: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但像我们这种致力于非虚构写作的人,以前只有两种文体可选: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我的写作生涯始于后者,《来自民间的叛逆》是我的第一部作品。但这本60万字的书耗去了我7年的时光,我不知道将来还有没有这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写这么一本大部头作品了,于是我于2005年加入《三联生活周刊》,开始了前一种文体的写作。
三联是一本很厚的杂志,鼎盛时期每周都要出160页,几乎到了装订技术的极限,这就给“封面故事”提供了远超其他杂志的版面资源。三联的“封面故事”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文体,它通常由5-8篇文章组成,总的容量在40-60页之间。这5-8篇文章往往由4-6名写作者共同完成,围绕同一个大的主题,各自负责其中的某一个侧面。像这样的操作方式我在其他中文纸媒当中还没有看到第二例,我猜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那么多的版面。
我刚来三联的头几年里很少参与封面故事的写作,因为封面一直被认为是整本杂志当中最重要的部分,其主文通常会由编辑部里水平最高的几位“大记者”负责,稿费也比其他文章稍高一些。我那时的写作水平达不到编辑的要求,所以只能写写后半本的小文章。
随着阅历的提升和写作水平的进步,我也偶尔被要求加入封面故事创作团队,负责写写后面的辅助性文章。这样的日子过了6年,倒也自得其乐,因为我从加入三联的第二年开始就变成了旅游记者,整天往外跑。2012年,我去土耳其旅游了3个多星期,基本上把整个国家跑遍了,收获满满,回来后我倾诉欲爆棚,主动向当时的主编朱伟申请写一个关于土耳其的封面故事。朱伟不置可否,但答应让我试试看,写出来再说。于是我在家里憋了一个多月,独立完成了一个关于土耳其的封面故事。
那个封面故事由5篇文章组成,一共4万字左右,它们组合起来讲了一个关于土耳其历史和现状的完整故事。因为编辑部当时只有我一个人去过土耳其,所以这个故事只能由我一个人来写。这么做的好处是便于整体把控,文风统一,最后会呈现出一个相对完整的逻辑结构。缺点是我的压力非常大,一旦完不成任务,整期杂志就出不来了。好在当时三联兵强马壮,稿子的压力不大,朱伟没有给我规定截稿日期,我得以在相对从容的条件下写完了这组文章,最后的结果也算满意。
首战告捷后,我又陆续写了好几个关于旅游与地理的封面故事,包括印度、津巴布韦、斯里兰卡(后来因故被放在了后面)、马达加斯加和南北极等。渐渐地,我迷上了这种写作形式,因为我有了比单篇文章更广阔的空间,可以写一个比单个新闻点更加复杂的故事。我后来意识到,这就相当于中篇小说,可以让那些没时间看长篇小说的读者也能看到一个相对复杂的故事,了解一个相对复杂的事件。
大约就在这一时期,移动互联网成为新的热点,大家连电脑都不用了,直接在手机上获取信息。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三联的现任主编李鸿谷提出了“中读”的概念。他把手机阅读定义为短阅读,把书定义为长阅读,前者最多不超过3000字,多了读者就没耐心继续刷下去了,后者则需要腾出大块的时间,适合阅读专业书籍,有很强的“学习”感。三联的一篇正经文章字数通常在6000到1.5万之间,正好夹在中间,可以被定义成“中阅读”,这就是三联自媒体APP起名叫做“中读”的原因所在。不过,对于我来说,单独一篇文章仍然属于“短篇小说”的范畴,5万字左右的封面故事才是真正的中篇非虚构写作。但如果我只是用这个文体来写游记是不够的,正好我在环球航行的过程中喜欢上了海洋生物,于是我写了一个关于海产的封面故事《海鲜诱惑》,算是我独立完成的第一个行业调查性质的中篇报道。
之后我又趁热打铁,连续写了3个关于人类的封面故事,分别探讨了人类起源、抗衰老和创造力的来源这3个大家关注的人类基本问题。之后三联出版社将其集结成书,取名《人类的终极问题》。
从此我又迷上了三部曲式写作,这同样是小说家们喜欢的格式。但是,接下来该写什么呢?如今的媒体最流行讨论人工智能、移动互联和5G等话题,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数字化,但我一直认为人类还有很多非常实在的领域值得关注,比如我们吃的东西、穿的衣服和用到的能源,这些才是决定我们生活质量的基本要素,而这些要素正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和地球环境的持续恶化而变得危机四伏。于是我决定再写一个“新人类三部曲”,探讨一下这些不能被数字化的人生要素。我选择的第一个话题就是未来的农业,我觉得这是人类最需要关注的领域之一。为了方便讨论,我把“未来”定为2050年,这是一个大部分读者都能亲眼看到的未来,因此也就更具备讨论的价值。定下这个选题后,我花了几个月的时间阅读了大量书籍,这是我的写作习惯,因为我想先看看其他专家学者都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正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逐渐找到了我自己的叙述角度,那就是结合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重点写写中国农业所面临的问题,毕竟三联的读者主要都是中国人。今年6月份,我正式进入了选题的操作阶段。因为我曾经做过一些农业报道,认识了不少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于是我广撒英雄帖,请他们接受采访,或者帮忙联系采访对象。最终我找到了大田农业、蔬菜瓜果和人造肉等领域的很多典型人物和事例,顺利完成了采访。
国外部分,我选择了以色列和荷兰。前者不但是农业的发源地之一,同时也是现代农业技术的先行者。后者是世界农业版图上的后起之秀,他们依托目前排名农业领域世界第一的瓦赫宁根大学,逐渐转型成为全球农业超级强国,农业出口总值已经上升到了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我花了两周的时间走访了这两个国家,看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已经发展到了何种程度,他们是我们追赶的目标。所有采访于8月初全部完成,然后我把自己关在家里,用了6周的时间完成了6.5万字的专题写作,这就是大家看到的《人类未来,吃什么》这个封面故事的由来。这是个很大的话题,甚至一个封面故事都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把重点放在了农业生产方式上,集中探讨了土壤、水资源、化肥和蛋白质生产这几个和环境有关的问题。我认为未来农业不应再把关注重点全部放在提高产量上了,而是应该更加注重在吃饱吃好的同时保护好我们的环境,毕竟我们的生活里不只有美食,还应有美景。
写下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