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帮旅行社旗舰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徒步帮旅行社旗舰店 微信认证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队员游记 | 不走一次晋西北,怎知长城之伟大?
2023年11月10日
晋西北的风最野,都带着一米长的大砍刀;
晋西北的城也最野,草深荆乱仍不掩苍凉的底色。
风吹旧事,沙湮残年。
不走一次晋西北,怎可说了解中国长城之伟大?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十年前,我曾站在箭扣野长城上与人相约一次长城之徒——“要从山海关走到嘉裕关”。
那时候的我并未得见野长城之详貌,仅一箭扣如管中窥豹。
直到这次真正站在晋西北的野长城残垣上,才算见识到真正的中国野长城。


从雁门关到广武长城;
从云石堡到十三边、四十二边;
又从二分关到杀虎口、西口古道
......


这段蒙古与山西之界的野长城廖远而厚重,尽管已剩夯土堆,但从荒草疯长中仍然可以想象当年雄浑壮观:墩台林立、烽燧相望,蜿蜒盘旋。

大部分只余烽堠和少量边墩的夯土堆上长满茅草青蒿和沙棘,长长的茅穗飘逸如云,人行其间似风吹过脚踝。


烽火已无痕,威仪今犹在。一直行走在野长城的残土墙垣上或边墙野径,忽左忽右。关外的风很野,用师姐的话说都带着1米大砍刀。

左手关外蒙古,右手关内山西,一边苍莽远野丘壑,一边树林缓坡农田。
两天30公里,或田野坎坷、或墙垣草径、或深壑裂谷、或树林穿梭……



九月的最后一天
雁门关外遇见广武野长城

大家都知道,长城最早建于春秋战国,后秦时大规模连接并修建加长,再到明时又一次大规模的修建。
山西境内的长城多为明清时期所建,由内外长城构成的,内长城建于最险峻高山峻岭之上,是李广曾写下“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要塞;
外长城是古代中国第一道防线,也是中国“农耕畜牧分界线”。内长关隘称为“关”,比如雁门关、娘子关;外长城关隘称为“口”,如杀虎口。


雁门关——天下第一关

“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雁门关雄踞于祟山峻岭之上,以险著称,宛如一道天险之关把侵犯的匈奴挡在国门之外。自战国时期设置雁门郡,此后成为历代中国北境重镇要隘和重要的戍边军政治所。


赵国李牧常驻雁门对抗匈奴;蒙恬雁门出塞北击胡虏;汉卫青霍去病、李广等曾驰骋雁门古塞内外,大败匈奴;昭君自此出塞;宋钦徽二帝于此北掳;杨家将镇守三关;李白李贺都曾西行赴关.......历史上重要的事件和人物都与此有关联。


鼓角远去但雄风依在,如今雁门关已成景区,重檐歇山顶的城楼有部分复建,有旧的零构件。雁楼的东面山头建有雁塔,埋藏战亡于此的将军士兵。


走进镇边祠,院中青松亭亭如盖,树下祠堂供奉着杨业等将军和一些与雁门关有渊源的名人,驿站还有李白等文人曾蜗居的窑洞。


除了战争的鼓角铮鸣和风雪凛冽,这里当年也是热闹的边塞小镇。

复建的驿站当年迎来送往前来的边塞诗人和边境贸易的贩夫走卒;边贸街也是业兴人旺。似乎只有门洞下光滑的石板路仍见旧时车辙痕迹,想必是六百年前甚至上千年的留存。每一个朝代的兵马和辎重人足都曾这些石板路上留下来过的痕迹。



广武野长城——中国最美野长城

出雁门关后我们直奔广武野长城,这里是一段蜿蜒盘旋于祟山连绵山脊上的野长城,南为群山峻岭北为一望无际的大同盆地。这一段是保存比较好、也是仅存还有残留包砖的野长城。

这段野长城虽不是最初模样,但它完整记录了从战国至明清的历史印记。断壁沟壑上依然有部分完好的边墩和烽燧,城墙的残垣上杂草丛生,茂盛的荆棘与茅草俨然成为长城的主人。


广武野长城由北齐长城和明长城组成,这一段长城西起忻州的白草口,东至朔州新广武村,全长约10公里。

广武的明长城始建于明朝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大部分都是在北齐长城遗址上修建,它和雁门关长城一起组成中原防卫的北大门。像北大门的一把锁矗立在雁门关外,素有“北门锁钥”之称。


广武段的月亮门是后期修复,本是广武长城上残留的一个箭窗内的券洞,明万历年间修建。现在残存的拱券形状似月亮,又好像一扇门,是广武长城的一个重要标志。


站在广武野长城的烽堠残堆上,巍峨雄风似乎还在。眼前是开阔的大同盆地,新广武城和旧广武城与雁门关一左一右,形成犄角之势。


站在仅可一人行走的窄小残垣上,沿着一条野草半掩青砖与土的野径行走。南望着连绵的长城一个墩头又一个墩头。


进入其中一个烽火墩台内,看上去似乎是后来修复的。很多风化的砖石包砌部分剥落了,留下很多凹坑。从墩台内的箭窗券洞向外瞭望,但见阳光下山峦蜿蜒,一层层的山青色包着太阳的金边,重浪般铺叠远去。


风化的城墙残壁很难下脚,日光西下,漫山似乎只剩下这野长城了,周边喧嚣的人声也渐被风声湮没。
我突然沉默下来,但愿你们也能明白我此时心境: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一路总是想近千年来的戍边战士曾在这风雪守关,西北冬日的风雪刺骨,甲胄坚如冰,城墙上风如刀割。每个时代的军人都值得被尊重和爱戴。


在云石堡的野长城下
祖国生日快乐

D2行程:云石堡 - 十三边 - 四十二边 - 窑子村
全程约20公里,爬升约400米,下降约500米。

金秋的晋西北,天空幽蓝纯净。早上从酒店出发,车子一路行驶开往徒步起点——云石堡。路过一片又一片的杨树林、桦树林,还有松树。


这是历年来内地机构团队组织过来防护造林的成果。所谓十年树木,茂盛密林给这片土地带来丰厚的绿意涵氧。


错落分布在丘壑上的田野,庄稼玉米已经收割完,向日葵田的花盘也被割下挂在杆上晒。

徒步起点云石堡(注:bu(第三声)),堡是明朝卫所军事制度驻军戍边的重要组成部分,堡上是卫,卫上为边(又称镇)。当年“九边重镇”在这有大同镇和山西镇两大边镇,其中大同镇下属威远卫、右卫和玉林卫,后右卫和玉林卫合并起来称呼“右玉林卫”。



云石堡——
见证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议和的历史重地

云石堡分为旧云石堡和新云石堡,与新广武和旧广武不同的是,旧云石堡的废弃是因为初建只考虑到地势高易瞭望,而忽视了防守艰难生活用水等必须要素,于是又在地势低靠近水源处移建新云石堡。


历史上著名的“隆庆和议”就是发生在云石堡。大明和蒙古鞑靼互派使者在这里议和,达成了封王、通贡和互市的协议。云石堡这个边塞小城堡成为万里长城的“破冰之地”,北部边防的战事基本结束,同时互市的开通刺激了晋商的发展,也为明朝带来税收和所需的马匹。


如今新云石堡已经没有多少人家,大部分的房屋窑洞废弃了。半圆形的玻璃大窗还在,院墙与门栏也在,只是院中已经长满荒草。云石堡的最终命运好像这里散落山野的古长城,最终也将归为尘土湮没于历史尘烟中。


长城徒步的第二天才算是此次的野长城之旅,它们散落的伫立于旷野与沟壑,仅剩下夯土的烽燧与墩台遗迹。不但没有任何包砖痕迹,甚至连那些夯土的墙垣都已经坍塌,已经大部分融入了自然环境,与两边的草原和农田和谐共生融为一体,野草和荆棘昂然宣告着对这片野长城的所有权。


中国长城在山西境内纵横3500公里,晋西北这片野长城却是人迹罕至,无人得识。历史的厚重与岁月的沧桑都隐没于这片荒野,一如伫立在云石堡外的石头上所书写“烽火已无痕,威仪今犹在”。


我们所要徒步的野长城多建于明清时期,是横亘于山西与内蒙古交界的崎岖山地,蜿蜒分布于起伏的丘陵、盆地农田和沟壑之间。这段长城融合了草原的广阔、长城的威严以及农耕的烟火气息,构成中国北境边墙长城独特的风景线。


我们一直沿着野长城在走,忽上忽下穿行,忽左忽右交错。一路翻过坡脊、越过田野、踏过向日葵田,穿过沙棘林。广袤的田野上偶尔有一树金秋,灿烂的守望野长城。



野长城,在这里真的野啊,野的只有吹了千百年的风沙才敢一本正经的带着刀砍向这片土地。砍的长城只剩下少部分的夯土浅基。


路上遇见不同颜色的雏菊,紫色的,白色的,红色的,只有它们此刻精力旺盛。一只非常小的蓝色蝴蝶停在一丛花上,久久不飞去。

右玉羊很出名,没想到长的这么俊秀

中午走到十三边午餐,如今这里只有一户人家,没有信号也没有电,仅靠院中的太阳板偶尔用来照明。农家老板说:“电路架进来成本太高啦”,尽管周边已经铺设可以通车的土路。

午餐后继续沿着长城遗址走,从十三边走到四十二边然后再到三十二边。



大部分路程都是走起来很崩溃的盘坡道,是似乎毫无终点的机耕路:硬硬的泥土,碎碎的沙石,大太阳下无遮无挡,唯一的野趣是偶尔可以穿插到坍塌的残垣上行走。尽管深秋的朔州天气寒凉,然而中午大太阳下还是很炙热的。


下午五点出山谷抵达后窑村,算是结束了今天行程。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也只有在今天,在此刻,在这片野长城的旷野之中,特别衷心的祝福我们历经风霜雪雨的祖国繁荣昌盛。


在野长城上
吹了一天关外的野风

D3行程:右玉古城 - 二分关
全程约10公里,爬升约200米,下降约400米。

右卫古城——一座跨越长城内外的卫所

大同右卫历来为边陲重镇,公元1409年设立,公元1449年长城外的玉林卫并入右卫,改成右玉林卫,成为一个跨越长城内外的卫所。

右卫古城如今复建了南北东三个城门,南城门建于明朝,旧称“永宁门”。登上城墙,城楼牌匾书写“紫塞金汤”。出自西晋《古今注.都邑》“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汉塞亦然。故称紫塞焉”。


如今古城生活如昔平常,一如桃花源里不知魏晋的居民——
房屋多是老房,老人们蹲在街口商店门口聊天;
还有摆着叉子镰刀的小摊地铺;
屋外的农田一直到城墙脚下,玉米正在收割;
街道三三两两的行人,布满尘土与碎石的街面......这里还保留着西北古城小镇的最初模样。


可惜很多遗址的大门关闭,很多建筑也无暇得以近看。这里也是清华美院等艺术学院写生的地方,以右卫古镇为点,周边散落的很多村落依然保持着传统建筑和民居特色,尤其那些散落山野间的长城残垣成为学生和画家们的主角。



离开右卫古城抵达徒步起点二分关,从村民农家院后爬坡而上,引来群狗狂吠,满院扑通乱飞的公鸡长得雄壮姿美,想必是它们从未见过这么多陌生过客吧。

今天和昨天的不同在于长城保留的更好一点:夯实的土基大部分在,墩台与烽燧的样式也能看出一二来。


我要如何向你们描述这里的美呢?这里有最野的风,也有最野的草,更有最野的城。这种粗犷的美、壮丽的美、历经风霜雪雨的美,唯有亲历的人才能够体会、才能够感叹、才能敬佩之心油然而生!



中午路餐的地方就在这处旧城墩的背风点,前面就是一大片沟壑。风太大了,感觉自己随时都会被吹到深壑谷底。


杀虎口——重走西口古道
午餐后继续前行,一直走到杀虎口,这里是中国万里长城北境的一处重要关隘。


杀虎口又俗称西口,这一次终于见到电影里常常出现的“走西口”。!东面为燕山余脉,西临黄河峡谷。杀虎口汉魏称参合口;隋唐称“白狼关”;宋元为“哑狼关”;明修筑万里长城横亘东西,嘉靖年修筑“杀胡堡”,清康熙北征,为强调民族融合改为“杀虎口”。

杀虎口和右玉城作为军事要塞,是北境重地。这里的长城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如今现在的杀虎口翻新复建新城楼被列为长城保护开发的极端案例,它几乎完全破坏了原来野长城的历史遗址风貌。

46阅读 0赞
店铺logo
徒步帮旅行社旗舰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