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吃喝事,就在三联生活市集---

『 有点怪,但吃上几颗会变成真爱。 』
前些日子刷手机,被一个北欧美食博主的蛋糕抓住了眼球。倒不是因为有多精美、多诱人,主要是蛋糕上面那一颗颗装饰用的小果子,实在眼熟。几经确认,没错了,那就是小时候的“姑鸟儿”啊。
“姑鸟儿”也叫菇娘、灯笼果、毛酸浆,属于典型的茄科酸浆属植物。作为一年生草本植物,菇娘在早先的记载里,属食用与药用为一体的“草本水果”。
在我小时候,吃喝零嘴几乎都来自土地。别说那种出来的花生、葵花籽、南瓜籽儿一应零嘴,就连“水果”,也有一多半是带着野气的野果子。比如在夏天,过了立夏,首先成熟的是“空心泡”(也就是地莓),紧接着,就是“菇娘果”。

《菊次郎的夏天》
野果子大多都酸。红彤彤的地莓、野枣、黑豆豆是“眨眼酸”,随机酸住一个小朋友,绿葡萄和梅子是“摇头酸”,野李子是十足十的“跺脚酸”,一口下去酸到剁脚也不顶事儿。而成熟的“菇娘果”是个例外。
一颗颗红灯笼似的菇娘会结在一株株有半米来高的秧上。没有成熟的菇娘,外面的保护罩是绿色的,吃起来酸度属于“眨眼酸”级别,随着成熟,菇娘果外面那层保护罩慢慢变成标志性的浅黄色,这时候吃起来就酸甜可口多了。记忆里,成熟菇娘果一咬就爆浆,里面的小籽儿跟白砂糖粒似的,吃起来相当好玩。

我们那时候还有一种用“菇娘”吹出鸟叫声的玩法。一定得用还是绿色的没成熟的菇娘,拿根细细的小木棍从果球和外皮的连接处戳破,再小心翼翼的把果子里面的籽儿和果肉挤出来,开口处不能有裂痕,然后就可以搁嘴里吹了。如果吹出“咕叽咕叽”的鸟叫,能惹来一众艳羡。
在东北,菇娘就是实打实的野果子,吃着玩的成分比好吃大很多。后来才知道,原来它原产南美洲,大约在元明时期才在我国北部落地生根。
李时珍《本草纲目》旧版草部第十六卷写,“燕京野果名红姑娘,外垂絳囊,中含赤子如珠,酸甘可食,盈盈绕砌,与翠草同芳,亦自可爱。”外垂绛囊,中含赤子如珠,说的是菇娘“娇花照水”模样,与翠草同芳,说的是它虽流离世界但兀自生根的顽强。

菇娘又分红菇娘、黄菇娘和紫菇娘。这里面,黄菇娘个头最小,味道最足,最好吃;紫菇娘个头最大,但不好吃;红姑娘比较常见。
前些日子,办公室收到一箱来自黑龙江的样品。一南方姑娘惊呼,“!我发现了一种新水果!竟然是奶芒加奶酪的香气!超香!超好吃!”紧接着,也算“身经百战”的几位试品同事发出一片排山倒海式的赞赏“好好好好吃!”“好好好好吃!”
扭头一看,“嚯~这不就是菇娘么”。
坦白说,小时候吃菇娘光顾着好玩了。至于味道,记忆里,菇娘果的味道极有个性,成熟的果子,虽甜,但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异香。也因此始终觉得这“菇娘”确确实只能算稀奇货,不能算正经水果。
但这一次,尝了这乘着速运送来的小果子,倒还真被惊艳住了。是真香啊,那股番茄和奶酪混合交织出的香,在咬破果子的一瞬间炸成一簇簇的惊喜感,久久的荡在口鼻之间。脑袋里兀自就出现了那句“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儿时的“野孩子”,转眼变得出类拔萃,出挑的耀眼,怎么说呢,是真的很想把它介绍给所有人。

当然,这样的出类拔萃离不开“娇养”。作为标准的一年生草本植物,菇娘要在“恒温大别墅”阳光浴大半年,不能用化学有害的催熟、增甜、膨大剂,只用最传统的农家肥。接下来就剩下等待。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追市场,直等到菇娘自然成熟——外层变成浅乳白色,果皮达到乳黄色、闻得见香味,才是达标。
这样养成的菇娘,果皮清脆、果肉软嫩、小果籽儿带着点韧性,一口下去,比小番茄更充沛的甜汁立马噼里啪啦砸向舌面。每一颗都能交织出一场嗅觉、味觉与触觉的交响,联结成一次又一次全新体验。


菇娘果成熟期不过短短一月,过时不候,就像我们长大后再难成行的摘野果、抓蚂蚱、打水仗、被大鹅追着跑的童年午后探险。盛夏,无妨藉由“菇娘”,短暂地与那阳光亮堂的纯真童年再续。
你的童年,你的旧时光里,如记事“绳结”一般存在的野果野草是哪一颗?
/ 三联生活市集 时令风物 /
黑龙江菇娘果 草本水果 足熟后现采现发
奶芒香甜 一口爆浆
黄金小灯笼 赏味期仅30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