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周刊店铺主页二维码
三联生活周刊 微信认证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我的第一个全榫卯积木”
2021年12月24日

 


               

2小时,292个构件,全榫卯结构的中式亭台-迟来亭搭建完成。

滑、插、卡、扣......一个个动作如同一句句与传统建筑的对话,终于专属于中国的屋顶曲线就此伸展开来,“上部巍然高耸,檐部如翼轻展,使本来极无趣极笨拙的实际部分,成为整个建筑的冠冕”。


儿时记忆中只要有新出的乐高,哪怕是平时最好动调皮的小孩也能安静下来,全神贯注的投入好几个小时。这种“游戏精神”伴随着成长,直到成年后,积木的爱好有了收藏的意味,拼搭与收集成了暂时逃离烦扰现实的“避难所”。抛开手机,独身一人,几个小时,在亲手搭建起的“巴别塔”里,沉浸式的收获创造带来的成就感。

当然,入坑一套“全榫卯模块”的积木,更成了成年人名正言顺的玩具了。几百个构件,与乐高异曲同工的模块化构筑方式,独属于中式建筑的滑、插、卡、扣等全新的拼搭方法,组合而成的一座座凝聚着中式营造之美的传统建筑,无一不让人着迷。


           

由简单的拼插积木延展到榫卯结构,再到传统建筑,在蕴藏着营造技的古建积木中,玩具或许拥有更多意义。


 //第一步或许该从了解传统建筑开始 

最近一次关于古建筑的消息是在今年十月份,“十年九旱”的山西遭遇了罕见秋汛,在破历史纪录的持续降雨中,一则则关于古建筑受损的消息传来:国保平遥古城部分城墙垮塌、千佛洞石窟万佛殿屋顶部分塌落漏水、国保晋祠建筑屋面漏水、国保天龙山石窟漏水……一句“我们能保护好山西古建吗?”在网络上激起千层浪。专家在修缮,国家在维护,而被围在古建筑外的大众们叹惋却又无可奈何。


           

图:在隆兴寺测绘的梁思成,隆兴寺为宋代重要木构建筑。

传统建筑消损的另一面,是参观古建筑时,大众口中止于“古典美”、“宏伟”、“精巧”的夸赞,我们所诉说的保护古建筑、保护文化遗产,第一步或许该从了解传统建筑开始

据统计,近五十年间全国已有40000多处古建被拆除。个体面对古建保护的无力感,传统建筑之美的鉴赏力在大众层面的贫乏,早在2013年就已落在重拾营造全榫卯古建积木创始人涂燚心头。那是他在建筑设计、室内设计领域工作的第8年,接触到湖北一项国家级保护项目,古建筑消损的状态一下子就印刻在心里。涂燚由此开始了从自身工业设计的角度对传统建筑领域的深入探究。


 //由“建”而起的古建筑微小营造 

要如何才能让大众在日常生活中真正触碰、了解古建筑?普及是最好的保护,由“建”而起,将古建筑进行微小营造,以积木的形式让传统构件在大众手中可以“玩”起来似乎是一条可行的路。一次次与古建专家的接触,多番市场考察之下,2017年,涂燚终于下定决心将“制作古建积木”作为长久事业。而下决心的方式,就是抵押了自己的房子,作为项目初始资金。


           

           

           

图 | 涂燚与他的伙伴们,对古建筑的材料、工法的研究,和实地测绘,现场描摹。

涂燚的团队名为重拾营造,意为“重拾华夏之千年文化,营造匠心于方寸之间。”

制作一个古建筑微缩模型,只要做到细致认真,一比一还原难度虽大,但却也可以实现。但这就是想要的吗?这是涂燚向自己抛出的另一个问题。答案是否定的,想要做到普广性,必须让古建模型迷之外的大众在这里面得到乐趣。

“近代学者治学之道,首重证据,以实物为理论之后盾。俗谚所谓‘百闻不如一’,适合科学方法。艺术鉴赏就造型艺术而言,尤须重亲‘见’......故研究古建筑,非做遗物之实地调查不可。”借由梁思成这句话,涂燚带着新组建的团队踏上寻解之路。北京、山西、西安、南京、杭州、潮汕......十几个省市,从故宫、颐和园、天坛到佛光寺、应县木塔、平遥古城,再到大明宫遗址、拙政园、沧浪亭、醉翁亭,福建的土楼,西南的吊脚楼,在力之所及、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他们几乎走遍了现存的传统建筑。

现场观摩、测量,一笔笔描摹下传统建筑上的纹样细节。我国地域广袤,所保存的古建筑形式多种多样,堪称纷繁复杂。经过对传统建筑材料、工法、构造、工序、工具、习俗等的研习归纳,取舍之间,最终确定了以官式建筑最常用的抬梁式构架为主体,做通用的内部结构处理的方案。


           

           

图 | 佛光寺大殿深远的出檐,与大气的斗拱形态。佛光寺大殿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唐代木构建筑暨第二早的木结构建筑(仅次于五台县的南禅寺大殿)。

“官式古建”是明清两朝被提出的概念,“官”即是官方,是相对于“民间”建筑而言的。建筑类型包括帝王宫殿、官衙建筑等,一些佛寺和道观等,具有一定制式规范。

抬梁式又叫叠梁式,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唐时发展成熟,是官式建筑常用架构,建制相对完善,在宫殿、庙宇、寺院等传统建筑中被广泛使用,更是被明、清皇家建筑群最常采用的构架。

以官式木建筑的顶峰之作——故宫为例,故宫主要采用“抬梁式”大木结构体系,以柱、梁、斗拱、檩、椽等作为主要承重构件,通过相互垂直的椽、檩承托整个屋面的荷载,再经过梁架与斗拱传递到一个个柱子上,最后传递到基底。榫卯咬合,在具有可伸缩性的同时,刚柔相济,极具稳定性。

一个故宫角楼,抬梁式构架之下,常说是有“9梁18柱72条脊”,实际上根据故宫修缮处的记录,比这复杂的多,“上下三层,20根柱子、28个出角、16个窝角”。延展开来上百个构件都是正常数量。


           

左 | 重拾营造释出的全榫卯模块积木产品实物结构

右 | 梁思成手稿,抬梁式架构

古建筑领域的著作《营造法式》的大木作部分,主要讲的就是抬梁式构梁。

不同建筑形态的构件也有具体尺寸、长短的分别,一如《营造法式》所概述的,“凡用柱之制,若殿阁,即径两材两栔至三材;若厅堂柱,即径两材一栔;余屋,即径一材一栔至两材。若厅堂等屋内柱,皆随举势定其短长,以下檐柱为则。”

抬梁式架构为通用结构,由80%可通用的构件呈现,剩下的20%,则是体现不同建筑细部差异的重要部分。

比如传统建筑中瓦头端的瓦当,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样式特点。秦时的瓦当纹饰以动物形象居多,常见的有鹿、雁、鱼、四兽、及变化的云纹等,画面构思也常是对称为主,一分为二或一分为四,追求均衡中的生气。到了汉,纹饰图案更加丰富,也常带有“长乐未央”、“长生未央”、“与天无极”之类的吉祥语,亦或是对建筑名称、用途的标注。

瓦当形态上则有着圆形和半圆形等区别,与纹饰组合而生出十余种形态,包括文字瓦当、动物纹瓦当、几何纹瓦当、植物动物纹瓦当、组合纹瓦当,以及没有纹饰的素面瓦当。


           

           

在《营造法式》中,抬梁式架构仅屋顶也分为很多种类型样式。

其他诸如美人靠的形态、倒挂楣子的样式等,需要处理细节的构件多不胜数。

距离开始研究古建筑5年后,去年第一代“迟来亭”诞生了。迟来,是姗姗来迟的意思。整座迟来亭包括33种类别,225片零件,80%通用结构构件,模块化的构筑方式,和后来的醉翁亭、曲水流觞组合成的一整个系列。


             

             

             

由左及右分别为:抱肩榫、粽角榫、楔钉榫。

不同的榫卯结构有不同的应用,在拼搭全榫卯积木时可以全方位感受到各式榫卯组合时的乐趣。


           

榫卯组合形成基础构架,构架相组最终呈现完整的传统建筑。


           

图 | 初代 全榫卯积木·迟来亭

乐高积木使用的也是ABS环保材质。

致广大而尽精微。积木以ABS环保材质取代了微缩后易磨损、受潮、变形的木质材质,同时也使得全榫卯的古建积木精度达到了——木质因毛孔粗细不均匀很难做到的——0.01毫米。


 //看似千篇一律,其实千变万化 

模块化设计则让全榫卯积木的拼搭变得顺畅,即使对榫卯结构一如所知,依然能在构件组合、模块化的拼搭过程中获得趣味与成就感。

看似千篇一律,其实千变万化。构件之美、榫卯相合的智慧延展开来,在当代人手中充分展现了“万千变化”。有人以拆解基础构件,自制设计图纸,组成未曾设想到的三层、四层楼阁形态;有人结合现代生活中的实用需要,使用美人靠、柱体等构造出全榫卯的手机架、笔筒形态,以实例演示“使用是最好的传承”。


             

             

图:重拾营造第二代积木公测阶段,网友的创意返图

重拾营造全榫卯积木已经实现了构件通用,可自由创意组合拼搭。

这些热切的反馈和期许,也让涂燚的团队有了全部重新开模、打造拥有更多细节的二代迟来亭系列的勇气。

三联生活市集首发,292个构件组成的“第二代迟来亭”全新上线。历时整整1年,增加了极具古意的灰、獭(tǎ)见、紫矿、瑾瑜、嫩灰等建筑色,增加不同构件表面触感,并新增了椽、望板、老角梁等构件,细节达到了经得起高清拍摄的程度。


           

             

             

图 | 第二代迟来亭

2022年1月份,第二代全系列还将释出丝绸之路-四方馆记、岁不我与-梁祝月影亭记,与迟来亭构件均可通用,可自由组合的发挥。敬请期待。

第二代古建积木系列还包括将在1月上线四方馆记。这一呈现唐时代表性建筑的积木,将与单霁翔老师的文化类综艺《万里走单骑》节目联名,蕴藏着重走丝路,以古建为传承,展现大唐繁华的期许。而另一个展现梁祝为主题的“岁不我与-月影亭”也即将上市。三款古建积木,构件均可通用,可自由组合的发挥。

“中国建筑之个性即我民族之个性,即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我们期盼,这凝固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传统建筑,以全新的形态,承载着现代智慧,在一个个生活场景中“活”起来。

临近年末,无妨以“犒劳自己”为名,收藏一份蕴藏中式智慧的模型;亦或用这几百个构件实现一段沉浸式亲子时光的构筑。

中国古建筑·全榫卯·模块化拼搭模型

三联x重拾营造联合首发 内含292片构件



看一看入口已关闭
       
在“设置”-“通用”-“发现页管理”打开“看一看”入口
我知道了
       

       

已发送


       

发送中

278阅读 5赞
店铺logo
三联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