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跃龙门,上者为龙,不上者鱼。国人相信每个人都是一尾逆流而上的鱼,迎着风浪享受拼搏的乐趣,就会收获精彩人生,这就是国人对“鱼”有特有的情结。随着时光的流逝,时代的变迁,愈来愈浓,愈结愈深,融入我们的血液,烙印我们的脑海。人们把鱼赋予了国泰民安、生活富饶之意。汉语中的“鱼”和“余”二字同音通假,包含了财富多多的吉祥意味。而同时鱼类产籽繁衍,又被赋予了子孙繁荣的象征意义。我们常说的吉祥话里:富贵有余、连年有余、吉庆有余、年年有余等,都是由鱼衍生出来的美好意愿。古代文人亦以观鱼为雅好。道家经典《庄子》中,有载庄周与儒者惠子就“鱼之乐”的机智对辩,脍炙人口。古人歌咏鱼儿得其所乐,后成为传统纹饰应用在器物之上。其中最为经典的便是鱼藻纹。
鱼藻纹通常是盘或罐中心绘有鱼、水藻、浮萍、莲花等图案装饰元青花器物,水藻纹要细叶粗,排列井然有序,绘画的真实性较强,富有节奏感和流动感,气势恢宏而著称。这种纹饰由来已久,“鱼藻”一词起源于《诗经·鱼藻》中写到:“鱼在在藻,有颁其首。王在在镐,岂乐饮酒……”诗人歌咏鱼得其所之乐,借喻百姓安居乐业的和谐气氛。宋元明清的瓷器上,都能见其身影,展现出各朝各代独特的艺术魅力。2017年,苏富比春拍,一只[明宣德青花鱼藻纹十棱菱口大碗]以2.29亿元港币成交。同年,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也拍出近2亿港币的天价....本期[传世柴窑-青花鱼藻纹茶器套组]便是以此为主题,由青花名师潘唐高老师手绘而成,延续传世柴窑系列一直以来备受推崇的祖发窑纯正血统,为您来带2022年中巨制,敬请鉴赏!祖发窑建于1978年,是景德镇现存仅有的几座柴窑之一,也是景德镇柴窑烧制技术最顶尖的现存柴窑之一。祖发窑制瓷原料完全以官窑配方为基础,品质媲美古代官窑,这里所出的窑宝常出现在各大拍卖行,又常以百万级的天价为藏家竞得。柴窑所需的燃料——马尾松木,它的杂质少,对陶瓷胎釉发色效果大有提升,并且富含高质可燃的油脂,可使窑内燃烧的火焰含油,对陶瓷有滋润作用。祖发窑一次烧制就要耗费近20吨松柴,仅松柴原料成本就可达数万元。国家出于环保原因,严控柴窑烧制,松木燃料已成稀缺资源,所以柴窑也正在一步步走向消亡……可以说柴窑瓷器是“制瓷业的不可再生资源”。匣钵,也是柴窑优于其他瓷种的重要原因。它属于易耗品,且必须采用昂贵的耐火材料制作,能保证瓷胎的受热均衡,窑内气氛被充分氧化还原。柴窑的珍稀,还在于需要经验老道把桩师傅对窑火的精准把控,而如今的景德镇,随着传统柴窑的逐渐衰弱,掌握这门技艺的把桩师傅也变得寥寥无几。
烧柴窑讲究”一满二烧三熄火“,在长达近30个小时的烧制过程中,是泥、火与人的艺术,这炉火纯青的技艺,需要在几十年的经验中反复累积,反复观察总结。也因为火性的不同,柴窑器釉面的肥厚油润,光华内蕴,不会产生普通瓷器釉面透亮的“贼光”,可以说柴窑与青花是绝配,烧制的青花渗入胎骨,犹如生长在瓷器里,富有生命力。[传世柴窑-青花鱼藻纹茶器套组]由青花名师潘唐高老师手绘而成。潘老师笔力深稳,线条流聚精纯,散点晕染分明,以莲池游鱼,构图趣妙,将水面之荷花莲叶与水中游鱼藻植并绘,水面水下融为一体,
盖、碗、托皆以鱼为构图中心,水藻等纹饰为辅,组成多种多样的装饰纹样形式。鱖鱼与水草相配,游鱼深浮浅出、或隐或显和涵泳自然。水藻游鱼,鱼水相融,鱼和水藻装饰疏密得体、细致入神。画面中,鲜活的鱼儿跳跃于浮萍和水草之间,悠然自在,形态各异,水草种类繁多,每幅画面中心皆有四尾游鱼,寓意“四序有余”,即一年四季皆有盈余,寓意颇好。[传世柴窑-青花鱼藻纹品茗套组]由一盖碗四杯四托承组成。三才盖碗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撇口杯,腹圆饱满,贴合手心,手感舒适。有托盘又免烫手之苦;茶盖半张半合,茶叶既不入口,茶汤又可徐徐而出,甚是惬意。本期作品采用仿古瓷泥配重工青花,古韵盎然,器型优雅,盖、碗、托分别独立成画,鱼跃龙门步步高,年年有余福运来。这些美好祝福融汇成精美的鱼藻纹一笔一笔,用心地画在瓷胎上,灵动的笔触下鱼儿栩然而生,游乐于水藻之间,带来无限好运。茶器注入茶汤后,金色的茶水与白色的茶器内壁相映成趣。青花所绘的水藻在波光中轻柔飘荡,莲荷下锦鳞游泳,亦是生机盎然,如此美器在手,当为人生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