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祯
相同的疫情,每个城市却有不同的难处。
像上海,常悬热搜之上,每一个细节都被国人拿着放大镜仔细钻研;像泉州,苦守边疆,日复一日地负重前行。甚至没有人知道,泉州也曾暂停。
一座城,有一座城的英雄本色和无畏担当,不在于它说了什么,而在于它做了什么。
三月,泉州按下暂停键的时候,没有卖惨,没有热搜。
一切寂然无声。
第一季度考试成绩公布,泉州交上2411.09亿元的季度GDP成绩单,是福建一马当先的领跑员。
泉州,低调得近乎隐形,稳妥得有如有神助。
图 | © 三六度张
如果你和一个泉州人说,要凌晨四点起来接明星,他们会以为那是傻子才干的事情。
但如果你说,要凌晨四点起来接神明,他们还是会觉得那是傻子才干的事情。
泉州人为了迎接神明,是要通宵达旦做准备的。
所以我敢说,没有一个城市,能比泉州更具神仙气。
泉州城不大,却分布着超过6000座庙宇,供奉着超过500种神灵。
简直是个活的世界宗教博物馆。
长仅1000余米的涂门街,关岳庙、清净寺毗邻而立,在不远处,旧城门的遗址上是对望的天后宫和黄帝宫。
香火氤氲中,佛教的“南无阿弥陀佛”、基督教的“阿门”、道教的敕令,和谐共存。
泉州人下楼拜神,和下楼去便利店一样稀松平常。
出生再泉州的作家蔡崇达说:“在我生活的这个小镇,所有人都笃信举头三尺有神明,也相信魂灵,它们有着和现世一样的属性,会饿到,也会吃太饱,会太胖,然后也会心情不好也会闷出病。”
在泉州,人们对神明的信奉和一般的宗教信仰有着微妙的差别。
神明,安适地融入了泉州人的三餐四季,生活日常。
他们会熟稔地把关帝叫作“帝爷公”,生活里有什么过不去的坎,他们就拎着各样的贡品,到帝爷公面前倾诉两句,许个愿望。
他们相信,只要拜就会得到保佑。
在泉州的关帝,业务范围之广泛,几乎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
学生考试,要去拜一拜,求得学业进步,金榜题名;
开门做生意,更要拜一拜,求个生意兴隆,日进斗金;
没什么事儿,也要拜一拜,祈祷人畜平安,家族兴旺。
新冠疫情还不结束,心急的泉州人也去请关帝帮忙。
泉州的关帝,没有高高在上的架子,反而像一个事事有回应的长辈智者。
泉州人相信,在自己茫然无措的时候,关帝会出来指点迷津,抚平自己的烦躁和焦虑。
神明对泉州的庇护,也不单是给予人们心理上的安抚。
更是泉州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初一十五,大年大节,关帝庙、天后宫等地总有络绎不绝的香火。潮水一样的人流来了又去,信众捐献的功德,最终同样回馈给社会民众,捐资办学,修缮建筑,关怀困苦。
真正做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泉州人的日子,不能没有神明。
泉州临海,人们养成了靠海吃海的习惯。
不是出海经商,就是捕鱼为生。
船一出海,便是半年数载。
在鱼雁难通的日子,神明的存在是唯一的安慰剂。所有淳朴的心意,都在敬神的烛火里。
对神明的信奉,也是外出拼搏的人心照不宣的记认,是彼此认同的无声纽带。
漂泊海外,只要确认过眼神,信仰妈祖的都可以是自己人。
对神明的信仰,也让本地不同村落的人拧成了一股绳。
在泉州,鎏金雕梁,朱漆画柱的气派庙宇,大都是不同村落共同集资修建的。
就是在这种一致的认同和共同的付出中,心与心、村落与村落之间,拉近了距离。
离乡的商人,在功成名就之后会选择回乡修建庙宇。他们相信,金钱是流动的,有舍才有得,施比受更为有福。
一个守财奴,即使他拥有金山银山,他的快乐也不一定会增长。
把金钱奉献给神明,却是一种积福的行为。奉献出去的金钱,也一定会以另一种姿态回归。
泉州人是真的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
这不是简单的规诫,还是泉州人心灵的寄托,更是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泉州,像天后、关帝,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神。
而像开元寺、清净寺里的神仙,则是飘洋过海的舶来品。
泉州不大,却有着长达500多公里,绵延曲折的海岸线。
得天独厚的航运条件,注定了这里突出的海洋文明。
唐朝末年,北方战祸连连,百姓携家带口南下逃难。
走过千山万水,南渡的百姓在福建定居,并让泉州的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战乱侵扰,陆上丝绸之路通商受阻。
海上交通就显得愈发重要,有优良港口的泉州,很快就成为了当时四大通商港口之一。
宋元时期,海运达到巅峰,泉州成为当时最大、最繁忙的港口。
“涨海声中万国商。“ 全世界的商人们只要听到“刺桐”(泉州旧称),就满心欢喜,仿佛就听到了金币在口袋几乎要满溢的叮当声。
“泉州市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在《马可·波罗游记》里,泉州就是当时中国和世界交会的风暴眼,是“东方第一大港”,现在的纽约碰上当年的泉州,也要甘拜下风。
关锁塔、六胜塔,它们曾经都是为船只指路的导航塔,千百年过去,它们依然稳立在港湾上,无声地诉说昔日历史的璀璨。
商业的繁盛让包容、开放、务实的精神在泉州生根发芽。
宋太宗的后代,赵汝适在泉州任职的期间,就曾经写下一本《诸番志》,记载了当时和泉州有贸易关系的各个地区状况:“山海有经,博物有志,一物不知,君子所耻”。
便利的海运在盛世给泉州带了机会,在乱世却带来灾难。
真是成也海运,败也海运。
明朝中后期,猖獗的海盗看上了泉州,商业活动被限制,海外贸易被大范围收窄乃至于全面禁止,外来人口逐渐离开,“东方第一大港”的历史辉煌渐褪,只剩后人口中念念不忘的追忆。
乾隆年间,满清政府试图恢复泉州的荣光,开放蚶江港与台湾对渡。
港口兴盛的时候,每日来往的船舶不少于三百只。
昔日华光在短暂重现,马上又被鸦片战争的炮火摧毁。
鸦片战争时,厦门作为当时通商的港口之一,而泉州则成为了厦门的附属港口,在海外贸易的舞台上逐渐销声匿迹。
但海洋文化始终烙在了泉州人的基因里。
他们敢和未知的风浪搏击,他们相信爱拼才会赢!
改革开放春风起,民营企业开满地。
相信“爱拼才会赢”的泉州人,在发展经济的时候互帮互助,把泉州建造成一个“民营经济乐园”。
世人熟知的安踏、鸿星尔克、特步等运动鞋品牌,都是从泉州起家。泉州,也有“中国鞋都”之称。
敢拼,是泉州企业的一大特色。
从市值0元到市值400亿元,Nike用了40年,而安踏只用了29年。
1999年,安踏创始人丁世忠冒着资金链断裂的风险签下了代言人,乒乓球名将孔令辉。
面对众人的质疑,丁世忠只说了一句:
“是知道安踏的人多,还是知道孔令辉的人多”。
2000年,孔令辉一举夺得乒乓球男单冠军,他为安踏说的那句广告语“我选择,我喜欢”也随之走入千家万户。
毫无疑问,这一局,丁世忠赌赢了。
这样的敢,让安踏一时风头无两,销售收入猛增。
“敢拼”的特质,为泉州的企业打开市场;
而“有担当”的特质,则让泉州企业赢得大家长久的好感。
2021年,河南经历了一场千年一遇的暴雨。
在这样罕见的风雨里,
一直在亏损,官博连会员都没充的鸿星尔克默默地捐出了5000万。
没有热搜,没有宣传。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着急的热心网友一下子涌入鸿星尔克的直播间——
“不能让你亏了,把你店里最贵的鞋拿出来!”
直播间的主播沉默了一下,拿出了最贵的鞋子:300块。
再拿出董事长同款运动鞋:179块。
感受到了网友们的热情,鸿星尔克的老板连夜开车赶到直播间。
他不是来推销的。
他说,谢谢各位的支持。
“请网友们在这个直播间,理性消费”。
慈善不是买卖的筹码,社会担当是企业的立身之本。
这个道理,镌刻在每一个泉州商人的心里。
在新冠肆虐的时候,除了捐钱,恒安也为医护人员定向捐献了许多女性物资。
三月再起的疫情,让泉州许多地方被迫按下暂停键。
但盼盼食品的董事长却第一时间站出来:
“只要战胜疫情需要,我们将不停捐献。”
一车又一车的面包、燕麦棒、椰子汁,争分夺秒地奔赴抗疫一线。
从武汉,到泉州,再到上海,盼盼食品都冲在前线。
少说,多做,这就是泉州人的态度。
敢闯敢拼,是辽阔海洋给泉州人的精神馈赠。
而低调内秀,则是土地对泉州人的塑造。
不管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多少艘船驶出了泉州湾。
我们都能顺着红砖青石,找到这座城市的古早味。
“古早味”,是闽南人记忆里的乡愁,是这座城市生活与历史的融合。
漫步在泉州的街头巷尾,你会发现这里处处都有牛排店。
泉州的牛排,不讲究三成熟、七成熟,
不用配荡在玻璃杯里的红酒,不硬凹腔调。
泉州的牛排,是牛肋排的简称。
卤汁,在铁锅里咕嘟嘟地滚着小泡,
一块牛排,在锅里要熬煮4、5小时。
捞上来,骨香肉烂。配一碗浇上卤汁的咸饭,香得连舌头都想吞下去。
生姜桂皮八角是中国特色;
咖喱是南洋来的;
宋元时期来往频繁的波斯商人,则让吃牛肉的饮食文化在泉州落地生根。
在交融、进步之后,泉州交出了一份独一无二的答卷。
晨起,一碗面线糊用鲜味叫醒泉州的灵魂。
细腻的面线入口即化,汤底是猪骨和海鲜熬出的,海陆双鲜汇聚一堂,好不热闹。
入口之前,必定还要先洒一小撮胡椒,异国的辛辣,比闹钟管用。
它是画屏上的绣鸟,出了泉州,再也找不到这样的鲜味了。
泉州人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先是中原人。他们的骨子里,还带着中原的饮食习惯。
中原平原广袤,小麦丰富,面食种类繁多,花馍、面人层出不穷。
泉州临海,没有那样多的小麦,用糯米来代替,一样可以。
糯米不仅是承载馅料的肌底,也是承载回忆的容器。
新年、婚庆,总少不了红桃粿;庙宇外面,八戒、悟空的妆糕人热热闹闹地成一排;清明艾草香,锅上蒸着清明粿;七夕拜织女,雪白糖粿不可或缺。
在漫长的岁月里,不同的面点,都是故乡在记忆里的锚点,顺着它们的轨迹一路走,这条路就叫传承。
在泉州,醋肉是没有上限的。
它可以出现在暗巷转角,也可以出现在五星级酒店的贵宾房。
猪肉用醋、料酒、香料腌制透了,挂上番薯粉后炸成金黄色。
看上去平平无奇,吃起来外酥里嫩。
但吃过它的本地人却说,它吃起来有一种充满母爱的古早味。
秘诀在腌肉的醋。
从北宋流传下来的永春老醋方,有糯米的甜和红曲、芝麻的香。
而每一家的醋,都会根据家里人的口味进行一定的微调。
一坛老醋,年年添陈酿,代代可传承。
当泉州人说想家里的醋肉时,他想的是家的味道。
在泉州,你可以不去看海,但你一定要去喝茶。
忙时车流奔波,闲时讲古喝茶。
夕阳的金光穿过了窄巷里的古厝,
路边的阿公摆开棋盘,配一盅茶过生活,
兴致所至,两嗓子南音滚水一样,从心口漫上了唇边。
逍遥日子,快活比神仙。
在别的地方,历史是凝固在博物馆里的,生活是穿梭在地铁里的,未来是停留在想象里的。
但泉州不是,在这里,民居、古厝、寺庙共存在一个空间。
笃信神明的人们,更加相信:
人生海海,在浮沉变换之中,
只有三分靠天注定,剩下七分靠双手打拼。
在这座城,庙宇香火与人间烟火共存。
在泉州,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都是自己的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