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乡村振兴助销平台店铺主页二维码
山西省乡村振兴助销平台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赛戏(民俗非遗、朔州)
2024年04月12日

    赛戏是一种曾流传于山西、河北、内蒙古、陕西的古老剧种,是融民间祭祀与地方戏曲于一体的,具有浓郁边塞地方特色的传统文艺形式,赛戏形成于宋金时期,由于其历史久远,在戏曲界有“活化石”之称。新中国成立后,赛戏一度重登舞台。1960年,在晋北地区文艺汇演中,朔县赛戏班演出了 《孟良盗骨》,之后赛戏绝迹于舞台。2007年,朔州大秧歌剧团曾做尝试性恢复演出并录像。

    赛戏的表演来源于周之“乡傩”、汉之“象人”、唐之“大面”,曾是一种流传广泛的传统宗教祭祀表演艺术。

《汉书·郊祀志》中的祭祀活动就叫做“塞”,六朝以后称“赛”。历史上的晋北地区十年九旱,因此祈求风调雨顺、驱鬼逐疫、追斩旱魃的赛祀活动很多。在举行赛祀活动的过程中,就出现了赛戏,这种特殊的戏剧表演活动与赛祀活动混称为“赛”。所以,民间也把它叫做“神赛戏”。清代中叶,地方戏蓬勃兴起,赛戏受到冲击,但因其演出与赛祀活动合为一体,故未被其他剧种所取代,有些台口若请其他剧种,也需赛戏开台后方能演出。赛戏由地方乐户专业演出,他们以家庭为单位,各自组成赛戏的专业班社。乐户家的女儿不能和普通人家通婚,也不能从事其他职业,因此便登台演赛戏,使该剧种成为晋北最早有女角登台演出的剧种。晋北窗花里的旦角人物,民间不叫戏女,而叫“赛女”。

  晚清到民国年间,赛戏衰落。家庭班社纷纷解体,有的改唱北路梆子或其他地方剧种。

  新中国成立后,赛戏一度重登舞台。1960年,在晋北地区文艺汇演中,朔县赛戏班演出了 《孟良盗骨》,之后赛戏绝迹于舞台。2007年,朔州大秧歌剧团曾做尝试性恢复演出并录像。

 赛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11月12日,赛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保护单位: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和文化体育中心、武安市文化馆、涉县文化馆、朔州市朔城区民间文化艺术团。

        赛戏的演出,有固定的台口,固定的日期,以及相对固定的剧目。赛日即祭神日期,赛台又称赛坛,专门用来演出赛戏。农村多数地方没有专用赛台,赛戏一般在龙王庙、水圣堂或当地认为神威显灵的其他庙台演出。演出的固定剧目是《调鬼》和《斩旱魃》。赛戏表演较为粗犷、原始。除祭祀活动中特有的表演程式之外,还吸收了民间舞蹈、民间武术等表演技巧。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赛戏”项目保护单位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和文化体育中心、武安市文化馆、涉县文化馆、朔州市朔城区民间文化艺术团评估合格。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4阅读 0赞
店铺logo
山西省乡村振兴助销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