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突然离世,一时间冲破了所有人的心防。各界沉痛悼念:“一稻济世,万家粮足。国士无双,先生千古!”有前往悼念的年轻人献上三捆水稻,为袁老践行。网友评:最好的悼念,是珍惜每一粒粮食。接续袁老的禾下乘凉梦,砥砺前行。的确,袁院士一生为全世界摆脱饥饿而努力,怹将梦的种子撒向人间,内心也一定是希望后辈儿孙被土地庇佑,并且亲近、了解、保护土地。自2017年起,教育部就对小学三年级到高中各个阶段,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做了推荐,特别强调了要增强孩子的自然体验。无论是大环境教育的要求,还是孩子成长的实际需要,都要让孩子多在大自然中和田间多走走、看看,时刻关注和了解农事,心存感恩。今天我把这套袁隆平院士亲自题字、作序并力荐的《田野里的自然历史课》推荐给大家。3-10岁适读。这套绘本将中国数千年的自然文明阐述得栩栩如生,不只有田园诗意,还有五谷杂粮、传统农具、水利工程、桑蚕文化、二十四节气五大主题。
500+个科普知识点,800+幅精美手绘图,涵盖自然、人文知识、科学原理,融合历史典故、古诗词、古老传说等,为孩子开拓眼界,了解中国历史文明打开一个全新的窗口。
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 极力推荐,并为该系列绘本题字、做序,他在序言中写道:
“我几十年行走于田野间,田园情趣自有不少感受,能在这几册中见到,亦感欣喜。
我为这套书题名‘田野里的自然历史课’,就是希望小读者们,可以在感受田园情趣的基础上,在田野这所大课堂里,更多的学到自然知识,历史知识。”
这是一套特别美好的书,打开来,会感受到阳光和煦,小河流淌,五谷生长,泥土馨香……农耕时代的生活场景和常识呈现在眼前,让人耳目一新,心生感动。儿童是自然之子,和大地有天然的亲近。遗憾的是,当下的孩子们,享受了现代科技、城市和互联网的便捷,却也陷入了离大自然越来越远的窘境。这套书以精美的画面和精致的文字带我们一起重走中华农业文明这条陌生的来路,为当代孩子们补上日渐生疏的一课,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时代发展造成的遗憾。
这是一套写给3-10岁小读者的科普绘本,共五册,对于年龄小点的小朋友,可以以亲子共读的方式来阅读,对于识字量比较大小朋友,就可以独立进行阅读了。爸爸妈妈带孩子出去春游的时候,可以带上这套书,为孩子讲解数千年自然文明,给孩子补上城市里缺失的一课。
万物始发生——这个春天,和袁隆平爷爷一起走进田野,开启一堂田野里的自然历史课。我们一起去看看这套书讲了什么?以普通的一餐饭带孩子认识各种食物食材,讲述耕作历史知识,讲述它们的来源、历史,以及藏在它们背后有趣的故事、传说。吐槽了这么久南北差异,背后的原因在6000多年前就存在了。通过引导小读者观察书中的作物、植物颜色、房子的构造就可以很直观的理解。带领孩子来到田野间,去认识那些精妙的农具,了解它们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简单农具的诞生以及现代机械化的农业生产背后的历史。2200年前,由西汉的赵过发明的播种机——耧车,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小主人公丫丫通过和爷爷一起除草劳动,认识了许多杂草。原来最常见的锄头还有容易混淆的近亲——䦆头,蒲公英和狗尾巴草都对农作物有害。讲述从上古时期大禹治水,到郑国渠、安丰塘、坎儿井、桔槔井灌……这些中国伟大的水利灌溉工程,讲述它们的故事和其中蕴含的独特智慧,同时把它们背后有趣的故事以及影响介绍给读者。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专家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既可以防洪又可以饮水灌溉,因为制定了岁修制度,经历了2000多年依旧发挥着作用。去过都江堰的小朋友,也能从这幅图中感受到满满的熟悉感。
讲述的是桑蚕文化,跟随故事中的小主人公,去领略小小的蚕,细细的丝,如何一步步变成精美的丝绸,创造出享誉世界的丝绸文化。蚕宝宝大家都不陌生,不少小朋友还自己养过,也知道古代精美的丝绸就是由蚕丝制作而成的,但事实上,蚕有很多不同的种类,并不是所有的蚕都吃桑叶。绫、罗、绸、缎、锦、绣……这些丝织品是我国数千年来重要的商品和特产,丝绸之路也是因此产生的,关于桑蚕还有无数的美丽传说。以水稻和小麦两种主要作物的耕种收获为主要故事线索,讲述和解析节气与耕作的紧密联系,探索节气指导农事的秘密,介绍节气的相关知识,以及代表性节气的相关特征、习俗和文化。尽管有节气歌朗朗上口,但无法直观地让小读者知道,春分时候小燕子就飞回来了,芒种和麦芒有关、夏至时分,不仅要吃饺子,古代皇帝要去地坛祭地。小满的“满”在北方表示冬小麦的成熟状态,在南方则是指雨水的丰盈情况。可能有些家长会疑惑,孩子学习成绩优异就可以,没有必要了解自然科普,更何况还是农耕文明。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成绩是一个结果导向,而导致这一结果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综合的、多方面的累积过程。这套书恰好体现了处处都是阅读,生活就是教育的知识了解过程。
从一颗西红柿、一件衣服、一辆车出发,以孩子们感兴趣的方式,潜移默化中丰富孩子们的知识体系。 NO.1
有“趣”
为孩子了解古老的历史文明
打开一个全新的窗口
这套给孩子《田野里的自然历史课》无论是故事讲述方式,还是画面构图,都从孩子的角度考虑,寓教于乐,在确保内容的知识性的同时,也注重趣味性。收获田园体验: 让从小远离大自然的孩子们,在分辨五谷、了解小麦和水稻的一生中,也能够收获到“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的田园乐趣。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把遥远的传统文化通过虚拟的Q萌版乡野小女孩“丫丫”融入到孩子的生活之中。从“丫丫”日常生活场景,切入收水稻,缫丝、坎儿井等看似虚拟化的场景,对小朋友而言,反而更有亲切感和真实感,更有兴趣去探究这些遥远的历史符号。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吐鲁番盆地的坎儿井以故事、传说的方式讲述自然历史知识:不管是大场景的水利工程,还是小细节中的节气、习俗、食物、诗词……每种介绍都像讲一个简短的小故事,完全符合孩子的阅读习惯。秦始皇为统一岭南,修建的世界上第一条船闸式梯级通航运河古人夏天吃冰镇西瓜的方式——放到水井里或者使用冰块西汉一位喜欢炼丹的王爷刘安发明了豆腐,现在怎么做豆腐 NO.2
有“识”
知识点丰富
透彻讲解2000多年的农业文明历史
500多个科普知识点、800多幅精美插画,带给小读者完美的自然与人文体验,拓宽视野和认知。惊蛰天打雷,昆虫是听不见的,天气回暖才是他们醒过来的原因了解节日文化、民间风俗、谚语、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的确定,不仅依靠太阳还有北斗七星带孩子认识农具、水利这些历史的符号,并学习他们工作背后的科学原理: NO.3
有“奇”
以现代儿童的认知习惯讲述历史文明
以符合孩子们的认知习惯、多样化的图像表现形式呈现:Q版与写实风格完美结合,既有黑白素描,又有水彩版画等不同的绘画技法,表现不同时期和地域的生活场景。兼顾版面美观度和知识量:使用笔记、手账的设计手法做知识点延伸,提升阅读体验的同时,缓解阅读历史读物的严肃感、距离感。随着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正远离田野。事实上,小桥流水,农家舍院的安乐平和承载了悠久的历史文明和家国文化——了解这一点,可以带给孩子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自信。为了将这一堂比较“冷门”的自然历史课继续传承,纸上博物团队不断地自我推翻重来:知识点的精准、内容专业:为了确保知识点的准确性和专业性,一万字不到的脚本,参考了大量的历史文献,邀请了中国农业博物馆专业讲解员做了专业知识解读和延伸。此外,还特别邀请了全国政协委员、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学咨询小组副主席闵庆文做了图文审读。专业出版社编辑反复审校:书中所包含的知识点和插画的每一处细节,都经过农业出版社专业编辑的数次校对审核。春分 3月20日-22日的描述不严谨,节气的正确表述为**日或**日。修订为:春分 3月20日或21日或22日。注:目前市场销量较高的同类作品的表述存在不严谨问题为让孩子有一个完美舒适的阅读体验,全书采用了12开设计,150克纯质,大豆油墨绿色印刷。每本书的最后根据不同的主题,还附有“手工”页面或小型发展史对比图,在巩固知识点的同时,也是不错的亲子共读体验。图书和大自然是人类必不可少的朋友,在文末,借用袁隆平爷爷的序言:“惟愿看到这套书的小读者,也在这绘本架构的田园情趣里茁壮成长,在充满温度的故事里播下希望的种子,如书中小姑娘丫丫一样,走近田野,发现农耕文明的魅力与深厚,将来为这片田野打扮梳妆。”发货方式:全国包邮(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海南加运费30元,港澳台不发货)发货时间:下单48小时发货(周末及法定节假日不发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