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德尔菲神庙的第一条箴言是“认识你自己”。认识自我,从来都是人类永恒的大哉斯问。
然而,经济下行,财富缩水,工具理性泛滥的当下,认识自我,非但没有实现,很多人反倒患上了自卑、焦虑、抑郁、狂躁、冷漠等“心理疾病”。因此,一本能够帮助人们找到生活意义、走出现代性困局、实现自我疗愈的经典著作,就显得弥足珍贵。被誉为“个体心理学圣经”的《自卑与超越》,无疑就是这样一本“一生必读的经典”。
超级畅销书《被讨厌的勇气》的作者岸见一郎说,《自卑与超越》是一本自我启发之书,也是一本自由之书,更是一本幸福之书。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该如何生活,以及怎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幸福,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的深刻思考与独到见解,弥足珍贵、历久弥新。
洞见一·自卑感不可怕,自卑情结才可怕
《啄木鸟和雨》剧照
生活中,自卑快成为很多人的全天候症候了。关于身高、外貌、财富的各种焦虑,无穷无尽的比较,让很多人陷入了自卑泥沼,不能正常生活。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重新审视了“自卑”这一古老心理命题。
他认为,自卑感并不那么可怕,甚至有益处,能推动人类进步。正是受自卑感的驱使,人们才有了克服自卑、超越自我的动力。人类历史上伟大人物能够取得很大成就,往往都来自对童年自卑感的超越。而阿德勒自己,就是从身材矮小、口吃、多病的自卑感中走出来,成为一代心理学大师的典范。
真正可怕的,是自卑情结。即当无力解决自身难题时,就用一系列“变形动作”逃避、屏蔽难题,甚至归罪于他人。贫穷的人,经常谈自己家族的昔日荣光;事业失败的人,不断用文凭等外在标签否定他人;一事无成的人,哀叹童年的不幸遭遇……把人推向了自我否定的恶性循环。
洞见二·比原生家庭更重要的,是如何看待原生家庭
《何以为家》剧照
如今对原生家庭的控诉,俨然成为了流量密码。伪造的“阿德勒金句”: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而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充斥网络;《都挺好》《乔家的儿女》等影视剧的热播,更是把“父母皆祸害”的论调推向了高峰;事实上,阿德勒虽然也认为童年经历对人有影响,但他反对“原生家庭决定论”,不认为人的一生会被童年所束缚、所决定。
《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提倡“目的决定论”。他认为,童年经历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我们怎么看待童年经历。比如,同样不快乐的童年经历,有人将其视为前进的动力,“逆天改命”;而有的人则在抱怨与仇视中度过一生,变成了祥林嫂式的人。
更重要的是,生活的目标是指向未来的,究竟该如何生活,不取决于过去的经历,而取决于当下的选择。所以说,重要的不是父母给我们的童年“迫害”,而是我们如何获得走出原生家庭、应对新生活的勇气。
洞见三·远离烦恼的关键,在于课题分离
《brutalist》剧照
日常生活中,每个人的烦恼都无穷无尽。
在阿德勒看来,大部分人的一生都是在三种关系中——交友、工作、婚姻。他称之为三大课题,而人的烦恼也大多源自三大关系的失败。所谓“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那该怎样走出这些烦恼?
《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也给了解决方案——课题分离。他认为,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是自由的,童年的经历不应成为我们的束缚,同样,三大课题也不应成为我们的负担。
在爱的课题上,我们要知道:我爱你,但与你无关,我如何爱你,是我的课题;你是否接受,是你的课题。
在工作课题上,我们要知道:努力追求好的结果,是我的课题;别人是否认可,是别人的课题。
在交友课题上,我们要清楚:我赠朋友以木桃,是我的课题;朋友是否报我以琼瑶,是朋友的课题。有人说,懂得“关我屁事”和“关你屁事”,能解决人生中80%的问题。这正是源自阿德勒的洞见。
洞见四·幸福的关键,在于接纳、信赖、贡献
《完美的日子》剧照
在强调课题分离的同时,阿德勒并没有走到另一个极端。并不是让人成为孤立的原子,与世界隔绝。相反,阿德勒认为,幸福的关键在人与人如何相处,即“共同体感觉”。
如何获取共同体感觉,阿德勒给了三点建议,即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什么是自我接纳?就是接纳自己是一个普通人,知道有些事情自己做不到。当做不到时,能很诚实地对自己说“我确实做不到”,关注可以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什么是他者信赖?就是无条件相信他人。如果怀疑伴侣对自己不忠,并且积极去寻找相关证据,那对方的任何举动,都可能成为不忠的证据。这样的关系,怎么可能维持下去呢?
什么是他者贡献?就是关心自己为别人做了什么。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赚取金钱,更是通过工作来实现对他人的贡献,体会“我对他人有用”,进而体会自己存在的价值。接纳、信赖、贡献是一种幸福。阿德勒才是积极心理学最早的倡导者。
洞见五·人生的意义在于合作
《心灵捕手》剧照
人是意义的动物,没有意义,人生会失去方向。不幸的是,由于超验宗教的缺失、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很多人的“意义”都指向了面向自我的功名利禄。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认为,合作是人生最重要的意义来源。三大课题、共同体感觉、无条件信赖,其实都是合作。阿德勒甚至认为教育的目的也应该是让孩子学会合作。
为此,他还提出了一种非常现代的教育思想:“一味侧重训练孩子的工作技能,在工业体系中寻得一个岗位赚钱养活自己的教育,已经过去。今天,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同胞,而不是奴隶;培养为时代文化进步一起努力的平等的、独立的、富有责任感的合作者。”
对于婚姻,阿德勒最关注的也是合作。他反对传统观念中妻子对丈夫的顺从,认为婚姻的和谐要以夫妻双方的平等互惠为基础。合作,不单是为了夫妻双方的幸福,更是为了整个人类的幸福。他甚至从合作能力的角度为心理学下定义:心理学就是对合作缺陷的了解。
今天,重读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不禁要为他在近一百年前提出的这些伟大洞见所折服。这些洞见,有些已经成为了常识,但却被人煲成各种心灵鸡汤,成为了叶公好龙的口头禅。
为正本清源,帮助现代人实现心灵自救,我们推出了《典藏版·自卑与超越》。新版本的译者是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马晓娜,力求在好读的同时,一字不删,完整呈现原著风貌;
还特邀获得“中国最美图书奖”的设计师尹琳琳,历时7个月精心打造全书,让读者在享受知识盛宴的同时,也能获得视觉上的享受;
更倾情撰写15000字深度导读,立足现代性困局,拆解《自卑与超越》的底层逻辑,为当代读者架设了一座通往经典的桥梁。
诸多努力,成就了这本独一无二的《典藏版·自卑与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