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压力大,可并没有什么重物压在身体上。很多人说感觉痛苦,可身体没有什么地方有伤口。很多人说快要活不下去了,可明明他呼吸以及生命体征正常。
只要你还在呼吸,就应该努力活着。
呼吸,是我们和世界最密切最基本的交流。当我看到感染新冠的患者,他们的愿望仅是维持这种和世界最基本的交流时,不禁感叹,那些无形的压力和痛苦,几乎都是自找的。
我们在一呼一吸间,和世界紧密相连。从不曾被世界遗忘和抛弃。只要呼吸在,就不要轻言放弃,努力让生活变得精彩。
——马主任品读《Breathe呼吸》有感
马主任:家长们口中的“妇女主任”马迪,尹建莉父母学堂金牌讲师。
不会管理情绪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著名演员姜文曾在一档节目中,感慨自己最大的失败来自于不能和母亲很好相处。
他说:
“我很想让她高兴,比如拿到戏剧学院通知书的时候,我告诉她,心想她应该高兴了吧,然而她却说,你的一篮子衣服还没洗呢,别和我说这个。再后来我给她买房子,觉得这下她应该高兴了吧,可她并没有。”
他觉得母亲的情绪阴晴不定难以捉摸,让自己在取悦母亲这件事上感到很失败。
在讨论到父母情绪问题的时候,有很多成年网友评论:“我真的是在用我的一辈子治愈童年。”而后又有另一个评论接着补充,“然而发现一辈子也无法治愈。”
我们作为家长,很多时候只看到了自己认为对孩子好的那一面。但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常常会不自觉的把自己的“垃圾情绪”带到孩子身上来。
情绪化的父母
很难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
容易情绪化的父母,教出来的孩子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和父母一样易怒,另一种是内心极其敏感,时常崩溃,对他人唯唯诺诺。
记得之前的一档综艺《爸爸去哪儿》里,当时很多网友表示被演员杨烁的教育方法吓到了。
“原本以为杨烁就是油腻了一点而已,没想到对孩子竟然这么凶!”
因为工作太忙缺少陪伴,杨烁和大儿子的父子关系,可以用“不熟”来形容。
在旅行出发前,节目组的工作人员问其7岁的儿子:“你喜欢爸爸在家里吗?”孩子低着头,思索后给出的回答是:“不太喜欢。”
而当他们到达旅行的第一个目的地后,一系列令人窒息的画面就开始了。
因为儿子下车后没跟他一起从车后绕行,杨烁立马红着脸、瞪大眼睛,冲孩子大吼:“杨雨辰,我从哪边走的?走回去!”
爸爸怒目瞪眼的样子,让网友直呼“可怕”“没必要”。
到了选住房的环节,节目组给每对父子提供了几个选项,每个选项对应着不同条件的住房。
杨烁一开始想要选1号,但听到儿子说“5是自己的幸运数字”,最后还是选择了5号房。
但公布房子后发现,1号房的环境非常好,而5号房则又高又远。碰到谁都不愿意住差房子,有情绪也很正常。
一般情况下都是父亲去安慰孩子,教小朋友要学会承担后果,只有杨烁完全相反。
儿子什么都没说,杨烁却不停责怪儿子选的5号不好,还是自己一开始选的1号更好……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其强烈的不满情绪。
在整个过程中,杨烁都表现出了一种极强的压迫感。
都说父爱如山,然而有的孩子,承受的却是“泰山压顶”。
他总是以主观的方式去强迫和改变孩子的行为,用偏激的语言去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在他的眼里,儿子很懒、喜欢糊弄、不够懂事……但事实上,杨雨辰是一个非常聪明、非常懂事的小男孩。
当爸爸不在的时候,他会主动承担起照顾妹妹的责任,是一个小暖男。
跟小朋友在一起时,他能够背出很多古诗,整个人看起来特别的自信、特别开心,唯独跟杨烁在一起时,那瑟瑟发抖的样子简直判若两人。
杨烁觉得自己承担着严父的角色,但在孩子眼里,他更像是一个情绪捉摸不定,随时可能会爆掉的“定时炸弹”。
这让人想起美国知名心理学家苏珊·佛沃提出的一个“情绪勒索”的概念:
“情绪勒索者会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中,使用施压等直接或间接的勒索手段,让被勒索者产生挫败感、罪恶感、恐惧感……而被勒索者逐渐顺服对方的要求,长久下来,被勒索者失去了‘为自己做主’的自由与能力。”
在教育中,父母们很容易陷入“情绪勒索者”的身份,而孩子不幸成为了那个“被勒索者”。
父母可能把情绪表现于跟孩子对话时烦躁的脸上,或是表现为在家里摔打东西的动作上,又或是表现在孩子做错事后一声又一声的叹气。
家长一次次的在孩子面前不假思索释放的情绪,不管是暴躁还是忧郁,都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
这一切源于家长没有对自己情绪更好的认知和把控,不妨把孩子的问题放到一边,先做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
为什么在孩子面前
你总是失控?
身为上班族的家长们每天有很多事情要做,每天一大早起来,在把孩子张罗完送到学校后,便开始了忙碌的一天。
参加电话会议、写方案、与合作方沟通……众多事情堆积起来,时间变得非常有限。
心情好的时候,回到家里对孩子总是笑脸相迎,“宝贝”长“宝贝”短的哄着,一旦当天遇到心情焦虑的时候,孩子说的话、做的事好像什么都是刺眼的,看哪都不顺眼。
有的家长选择忽视孩子的需求,不予理会,有的会冷嘲热讽,发脾气大骂,让孩子感到一脸迷茫。
工作与生活中的压力长期找不到出口,很多家长便将情绪发泄在了孩子身上,尽管有时候是无意的。
虽然我们都知道什么是最好的减压方式,但是总会因为某个项目的截止日期渐渐逼近,孩子的种种需求,而把自我关照这件事放在了待办事项清单上的最后一项,导致情绪时常崩溃。
其实,我们有必要给焦虑的日常生活留出一点独属自我的空间。不论是作为家长还是公司员工,你不可能把每一件事都做好,也不可能取悦每一个人。
重要的是,并没有人指望你这样做,但是通常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做出一些艰难的抉择。
你需要设定界限,为自己创造时间,对一些事情说“不”。不要认为你需要得到别人的允许才能抽出时间休息,在这件事情上,你只需得到自己的允许。
这不是自私,而是责任,它使你和你关心的人(包括孩子)受益。
每个人都同样值得拥有把自己放在首位的时刻。不要对自己说“我没有足够的时间”“我的孩子需要……”“我还有工作没做完”,而是用“我自己的需求也很重要,我需要划分重点”代替会怎样呢?
你的需求很要紧。
你很重要。
你值得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些微时刻,
帮自己重新激活健康的情绪和幸福。
持续不断地在驱动模式下运行,会让人精疲力竭、备感压力,还可能导致焦虑和抑郁。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生活正处于失控之中,自己被照顾家庭、工作目标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值得读一读这本创刊于英国,全球累积畅销300万册,帮助当代人平衡身心的正念生活读物——《呼吸》系列。
这一系列从幸福、生活、正念、创造力和逃离这五大部分,帮助我们找寻从日常压力中解脱出来的方法,“maketime for yourself”(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
以下是这本书中提到的一些能够帮助我们应对焦虑、重新找回自我价值的方法。
别让孩子为你的情绪买单,
父母也需要自我疗愈
无论是行为上还是心理上,在亲子关系中,要把自己放在大人位,让孩子回到小孩位。
这意味着,总体方向是:大人是稳定的、抱持的,孩子是允许犯错的、可以宣泄情绪的、被看见的、被容纳的、被照顾的。
对于内心同样有伤的父母,应该首先学会疗愈自己。在《呼吸》系列中,就提到了几种自我疗愈、稳定情绪的方法。
像善待他人般善待自己
这个社会总是要求我们做一个体面、成熟且情绪稳定的成年人。以至于我们会时刻提醒自己保持“善良”的状态。
但这份的“善良”是失衡的,因为我们很难做到对待自己像对待他人一样善良。
自我发展教练海伦·雷贝洛认为:关心并尊重自我,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才是真正善良的开始。
“与其让来自内心的声音指责自己又犯了什么错误或者不够完美,不如去相信人生不会有白走的弯路,一切只会让你学到宝贵的经验。善待自己,能够让你的生活更和谐、更完整”。
当你可以善待自己的时候,往往意味着你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去善待他人及周围的世界。在与孩子相处的时候,你可能会放下内心焦躁的情绪,以一种更为友善和平和的心态去看待生活。
情绪上来之前先停顿一下
想象一个画面:你很生气,有人真把你惹毛了……但天色已晚,你没法给他们打电话,所以你打开电脑或微信,在按下发送按钮之前,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一封很情绪化的、充满愤怒的信息里。
一瞬间,你获得了胜利感,但这种感觉很快就会消退,疑惑会慢慢潜入你的脑海。
你刚做对了吗?这真的是那个人的错吗?你有必要说那样的话吗?你后悔使用那些具有攻击性的话吗?是你反应过度了吗?
冷静下来之后,你意识到自己不应该发送那条消息,就像我们对孩子发泄情绪之后那样——但是已经太晚了。伤害已经造成了。
有很多家长,如果能够在情绪失控前先停顿一下,或者换种方式处理,比如用日记的形式将内心的感受写下来,这不仅能将心里的负面情绪释放,还能帮助你重新思考,避免伤害的发生。
或者是注意自己的措词,以恰当的方式回应孩子,而不是走极端,直接暴走或者无视。因为你每次停顿的这一秒,可能都影响着孩子的未来。
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较
大多数家长都有一个通病,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去跟其他优秀的孩子比较。
孩子的成绩和表现没有那么好,“你看看你不如谁谁谁”“这都做不好,你有什么用”“就你这样还想……”熟悉的话术脱口而出。
前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有一句名言:“比较,是幸福的窃贼。”如果你的目光总停留在别的孩子身上,那么自己的孩子很可能会一直活在别人的阴影下,渐渐丢失自信。
这个社会竞争压力确实大,不论对孩子还是成年人都是残酷的,但是我们需要让自己和孩子意识到:“无论自己在做什么,都不要专注于竞争本身——我们要做的只是保持前进,不断向前看。”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或许可以将竞争、比较视为提升技术储备的一个好机会,而不只是为了打败某人或者高举奖杯。
也许焦虑和无力是这个时代的特征,就像心理学家李松蔚老师说的那样:“无常是生活的真相,无可逃避,疑虑丛生。但是疑虑再大、再重,也大不过你此时此地的一次呼吸。”难道不是吗?
在照顾孩子前,需要先懂得关心自己,学会梳理自己的情绪亦是一种对家庭负责的表现。
我们不应该在对孩子的爱里夹杂情绪,愿天下父母皆为父母,孩子皆灿烂无忧。
《呼吸》系列
中信出版集团·24小时工作室
马主任倾情推荐
《呼吸》是一系列关注自我、风靡全球的正念生活读物,全球已畅销300万册。
本书从幸福、生活、正念、创造力、逃离五大方面,提供自我价值探寻指南。
内容涵盖如何在繁忙生活中留出自己的时间、怎样顺利找到自我价值感、惧怕同学聚会是怎样的心理过程等,还有临床心理专家将从专业角度为普通人提供生活指南。
同时,本书邀请心理学专家李松蔚撰写主题文章,为内容增添本土视角,帮助读者在在生活中获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