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乡村振兴助销平台店铺主页二维码
山西省乡村振兴助销平台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中和节(民俗非遗、临汾)
2024年04月12日

    中和节(云丘山中和节),流行于山西省乡宁县的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中和节(云丘山中和节)起源于唐代,古代中和节期间,上至皇上、下到黎民百姓都要走出家门,祭天、祭地、祭山水、祭百草,祭奠一切与人生有关的物体。云丘山已完整地保留了中和节的习俗,传承千年。

  中和节(云丘山中和节)发轫于唐代,兴盛于唐宋,宋辽后渐趋没落,不复见当年盛况,据《帝京岁时纪胜·中和节》《燕京岁时记·太阳糕》记载,明清以降,人们偶尔还做些与中和节相关的食品,诸如“太阳糕”,或食用或出卖,但全国大多数地区的人们已不知晓中和节,而食用与之相关的节俗食品,仅是民俗的一种残存而已。

  据五龙宫灵官殿内的“降红碑”碑文可知,从清代至民国,云丘山朝山敬神的活动一直延续,中和节(云丘山中和节)保留的“朝顶”习俗是对这一行为的民俗化继承,云丘山已然成为其后期的传承地之一。

  2004年,乡宁当地煤炭企业家张连水投资建设云丘山风景旅游区,在关王庙乡本土传统庙会的基础上复兴历史上的中和节,形成了兼具旅游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综合性庙会,即中和节(云丘山中和节)。

  祭祀天、太阳、社稷和朝山敬神,是云丘山中和节的重要内容。节会期间吃麻花、杏仁饼、干馍片,俗称“咬蝎子尾巴”。门口贴符: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蚰蜒入葫芦。画一葫芦把五毒都收进的图。在房子周围撒白灰,以引龙驱邪。朝山乡民举红旗、打腰鼓、唱秧歌、抬驾楼到土地庙祭祀赛神祈求五谷丰登。二月十五当天,登二顶(玉皇顶、祖师顶)。摸娃娃祈子求育。鞭杆挑花篮谈情说爱。食“枣花”祈福。

  每年中和节期间,朝山人群就开始络绎不绝涌向云丘山,从马壁峪、大河、八宝宫、五龙宫一直到稷山县境内范家庄、西社村,三十里车流人海,鞭炮齐鸣;游客们带上高香、纸钱来云丘山祈福。而山下的老百姓们,吃麻花、杏仁饼、门口贴符、举旗幡、擎灯笼、唱山曲、抬驾楼、打花鼓。各个庙宇里,祭祀拜神,朝山的青年男女持鞭杆、擎花篮、拜神塔、朝牝门、摸娃娃、吃枣花,祈求五谷丰登、生育繁衍、家族兴旺。

“摸娃娃”是云丘山中和节求子活动中较为隆重的仪式之一。求子者中女性居多,她们比较虔诚,首先在圣母宫进献香烛并点燃。然后,跪在神像前默念自己和丈夫的姓名、籍贯、家庭住址及祈求的孩子性别,期望神灵庇佑以得偿所愿,并承诺若遂愿则如何酬神。再次,蘸三张黄表,磕头作揖,起身往功德箱里捐钱。接着,去摸“娃娃”,将摸到的布娃娃揣入怀中,尽快归家把布娃娃放在床褥下,与丈夫同房后,还要吃饺子,这里取饺子的谐音“交子”,寓意神灵把一个孩子交给这个家庭。若这个妇女真能怀上孩子,就会遵从先前对神灵的允诺,带上香、表和吃食去酬神,再亲自做一个新布娃娃送到圣母宫供后续求子者使用。

  中和节(云丘山中和节)因云丘山的山峰、人文景观和一些传说故事多与佛教、道教有关,学者多关注中和节所蕴含的释道思想,实际上,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儒释道三教是相互融合、渗透的。在云丘山景区,八宝宫的正殿——三祖殿供奉儒释道三家祖先孔子、释迦牟尼和老子,恰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一种体现,也是云丘山中和文化兼收并蓄的一种真实写照。云丘山中和节能得以复兴和建构,与其节俗所蕴含的儒家文化有关。

  祭日,反映了先民对太阳初始的感受,日出,就有了阳光和温暖,人们就可劳作、种植庄稼,日落,人们就要歇息了,人们围绕日升日落制定作息时间表。这种周而复始的往复循环,促使人们把太阳和鸡联系起来,日出,鸡鸣,人们开始新一天的劳作,因此,祭日时往往用面粉捏成鸡的形状来供奉,云丘山附近的村民还保留着捏面鸡的习俗。祭日,也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一种方式。

  祭社稷,也是中和节的重要内容。进八宝宫,就有进山先拜土地神的传统,土地神即社神,先民祭社神时,也供奉谷神即稷神。朝山敬神祈求神灵庇佑的习俗,也被云丘山中和节传承了下来。祭祀天、太阳、社稷和朝山敬神的云丘山中和节节俗,是对唐代中和节顺时重农传统理念的继承和吸收。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2阅读 0赞
店铺logo
山西省乡村振兴助销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