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乡村振兴助销平台店铺主页二维码
山西省乡村振兴助销平台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翼城琴书(民俗非遗、临汾)
2024年04月12日

    翼城琴书,又称“本地书”,是一种以传统说唱为主的曲艺形式。其起源暂无明确史料记载,但大多认同为元代末年形成,兴盛于清朝末年时期。主要分布于晋南的翼城、绛县、浮山等地。

    翼城琴书表演时有一至数人演唱。以扬琴、四胡、三弦等伴奏,演唱者或自奏乐器。噶词以七言为主,可加衬字,通常是四句一段反复使用。传统曲目有《王定保借当》《打恋船》等。

  翼城琴书起源于何时,并无确凿史料可考。据历代老艺人口传,说它大约起源于元朝末年。

  翼城琴书初时没有乐器伴奏,只是一人沿街说唱。到了明朝初年,加上了三弦伴奏。后来,艺人们又逐步加上了小扬琴和四胡伴奏,形成了“打地摊子"演出的形式。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河南受灾,民大饥,人相食,河南“饺子书”艺人逃荒来翼城者较多,为了糊口,他们也融入了翼城琴书艺人的说唱行列。

  19世纪20年代,河南来的老张氏入赘到翼城曹家坡村,岳老八(原名岳长义)也落户到翼城大河口村。他们站住脚后,都各自收了徒弟,在翼城组班说唱。久而久之,翼城当地组班艺人和河南来翼落户后组班艺人便逐步形成了各自的说唱风格。

  清初,翼城琴书在当地及周边地区更加盛行,群众对翼城琴书也有了南路和北路之分。称河南味浓,送腔以1为基音的班子为“南路”称方言土音浓,送腔以5为基音的班子为“北路”。

  民国初年,又增加了八角鼓、笛子和板胡等伴奏乐器,队伍也发展至三到五人,成为一个小型流动说唱队。

  新中国解放后,由于党和政府对地方民族文化的重视,翼城县文艺工作者在毛泽东“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方针指导下,把翼城琴书这一旧曲种进行了大胆改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音乐、唱腔、伴奏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

  1951年,翼城县文化部门将曲艺艺人组织起来,成为党的一支宣传队伍,从此琴书艺人有了社会地位,琴书文化获得了新生。

        翼城琴书的表演形式为说唱相间,以唱为主,采用翼城方音。早期只是一人敲击铰子自行伴奏表演,也曾有艺人自行击打扬琴或弹奏月琴伴奏说唱。后来出现了多人演出的方式,并加入小洋琴、三弦、四胡等乐器伴奏。民国初期,又增加了竹笛、板胡、二胡、小钹、八角鼓等乐器伴奏。再后来有了双人搭档和多人搭档的演出方式。其中,双人表演时,一人敲击八角鼓说唱,另一人弹月琴伴奏;多人表演时,一人持八角鼓或单扇钹主演,其他人分持不同乐器伴奏或参与“拆唱”。演出时,场地中间置一桌子,主演立于桌后,乐队分坐两旁。

        翼城琴书的曲牌很多,但不少已经失传,常用的只有10多个。琴书传统曲目甚多,据不完全统计,共有大本书50余本,小本书70余本,回书200余个,书帽300多个。较出名的大本书有《钗环记》《王刚借女》《杀狗劝夫》等,小本书有《小寡妇上坟》《鹦鸽孝母》等。现代长篇曲目有《敌后武工队》《李大福参军》等。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4阅读 0赞
店铺logo
山西省乡村振兴助销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