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店铺主页二维码
中读 微信认证
三联中读是著名杂志《三联生活周刊》打造的新一代内容发布和付费知识阅读社交平台,是安静、舒适、深度阅读与表达的知识家园。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为什么人人都喜欢印象派?
2020年04月02日


今年5月,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的《干草堆》在纽约苏富比拍出了7.6亿(人民币)的高价,成为莫奈作品,也是印象派作品的最高拍卖记录。


莫奈《干草堆》布面油画 72.7 x 92.6cm1890年
 
画家之手为何就能点“草”成金?究竟是怎样的印象派让人们如此疯狂地热爱着?这还要从现代艺术的开端说起。
 
作为现代艺术的开端

 

印象派,作为西方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画派,它的出现标志着西方美术从古典现代的重要转折,许多美术史学者都认为:印象主义就是现代艺术的开端。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我们要知道所谓现代主义精神,最初产生自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经过启蒙主义和19世纪,在末期最终形成,也导致了西方艺术的突变。

 

这种突变,向内看,是古典艺术风格达到完美后,急需超越的内在规律;而当时的社会背景比如新的摄影技术发明、东方文化的流入则成为来自外部诱因。

 

具体来说,照相术的发明,对传统的古典主义写实绘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迫使西方绘画另辟蹊径,这条新的道路,冲着现代主义的方向,而印象主义则成为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那么,什么是印象主义?

 

印象派不止莫奈

 

细数印象派的画家,除了我们最熟悉的莫奈,还有很多大师,比如“对阳光下的女性肉体表现出情有独钟”的雷诺阿;多次踢馆欧洲主流艺术沙龙的印象派领军人物马奈;沉迷于芭蕾舞和现代都市主题的德加等等……


马奈作品《奥林匹亚》油画,1863年现藏于巴黎奥赛博物馆
 
他们的绘画手法各有不同,但都受着同一种绘画观念的指引——对光与色的表现,对记录真实的追求。有趣的是,其中一些人表示不愿挂上“印象主义”的标签。事实上,“印象主义”这个名号,最初也是来自那些批评者的讽刺。而在经历了八届展览以后,“印象派”也开始在历史舞台上淡出。
 
不过,印象主义对后世的影响则一直持续发酵着。
 
今年,正值雷诺阿逝世100周年(刚刚过去的12月3日是他的忌辰),我们也邀请到了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史教授李建群老师,为我们讲解《雷诺阿与印象主义》
 
在这门课程中,你将会更深入地了解印象主义发生时的故事,李老师将会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讲述印象派代表作品中所蕴含的理念、主张

 德加《舞蹈课》画布油画 85x75cm1873--1876年巴黎奥赛博物馆
 
比如,德加笔下的舞女系列,莫奈对光的探索,雷诺阿塑造的女性形象……
 
除此之外,李老师还会以更开阔的视野,带你发现画作之外的时代背景,比如中产阶级的兴起以及中产生活方式的普及如何影响西方艺术的发展,现代都市生活,尤其是巴黎这座城市与艺术家们互相成全的紧密关系等等。 

一键订阅↑↑

🎙
 小课主讲人 



李建群,资深西方美术史专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西方美术史教学工作三十多年,伦敦大学考陶尔美术学院、伦敦大学大学美术史系访学者,出版了美术史专著、论文、译文百余篇,考察了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等地的美术馆和博物馆,对西方艺术的名作和艺术大师如数家珍。

 课程目录


01 印象主义,作为现代艺术的开端

现代艺术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西方艺术在19世纪后期会产生突变?

印象主义绘画的特点是什么?

印象主义绘画主要表现的对象是什么?

02 印象主义与中产阶级

印象主义产生的哲学基础是什么?

印象主义产生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中产阶级生活方式在城市生活中的普及对印象主义有怎样的影响?

印象主义如何引领市民生活时尚?

03 印象主义人体画与古典人体画的区别——雷诺阿的艺术

雷诺阿的人体画与古典人体画最大的区别是?

雷诺阿笔下的女人形象是怎样的?以《包厢》、《浴女》等代表作品为例分析

其他的印象主义画家:马奈的《奥林匹亚》、德加“芭蕾舞女”……

04 印象主义风景画与古典风景画的区别——以莫奈为代表

为什么说莫奈是印象主义风格的奠基人,最能代表印象主义的观点和画法?

莫奈的风景画究竟有什么特点?以《鲁昂大教堂》、《印象·日出》、《睡莲》等作品为例分析。

印象主义风景画与古典风景画比较,有什么区别?

05 印象主义记录的都市生活——德加、马奈及劳特累克

印象主义与巴黎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说德加笔下的“舞女系列”是对城市题材最深刻的表现?

雷诺阿如何描绘现代都市生活?

马奈、劳特累克对酒吧、沙龙等场所的描绘,记录了怎样不同的巴黎?



其实,这也正是针对艺术作品(尤其是印象主义及以后的作品)的一种观看之道——我们无法单纯从画面本身汲取作品的全部,也无法使用同一种审美标准去衡量不同的作品,但这基于对无限接近艺术之美的渴望,而不是对某种评判标准的迷信。

 

因此,在100年后的今天,让我们重新观看(课程文稿中配有所讲解的作品插图)那些曾震撼过无数人的大师之作吧,回到那些最初的印象,记起被感动过的瞬间。



一键订阅↓↓

19阅读 0赞
店铺logo
中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