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安心法农业明德生态姜园店铺主页二维码
明安心法农业明德生态姜园 微信认证
明德CSA生态姜园坚持其独特的“七不”生态种植理念🌱,精心培育出优质的小黄姜系列产品👨‍🌾。这些产品包括生姜、干姜片、姜粉、姜丸和姜膏,均由姜园自主种植、生产、加工及销售🌟。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2019小黄姜的应用 第15版 2019年5月(保健医疗中的应用)
2019年08月29日


 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趁鲜切 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者称为“干姜片”。

  将干姜片用清水稍加冲洗后用沸水浸泡,或加清水熬煮,饮用姜汤;或使用姜汤灌肠;或使用姜汤洗眼清洗伤口皮肤;或刷牙漱口;或洗澡泡脚;或作为调味料加入厨房熬煮各种汤内一起煲煮。也可自己再炒制加强口感热能,或再自己加工磨粉成姜粉冲泡或各种应用。

  干姜片每天使用量请参考原始点手册如下。



姜的应用

,味辛辣,性温热,是居家常备之食材,又可外用,故为原始点医学所推荐的一种常用热源。本文介绍几种常见姜品的制作及其应用。

首先澄清两个观念问题。

其一,有说"留姜皮则凉,去姜皮则热",认为姜皮、姜肉寒热性不同。这是不对的,因为姜皮味辛辣,故性亦温热。

其二,有说"早吃姜胜参汤,晚吃姜赛砒霜",但药性不因早晚而有所不同,所以这也是谬见。

喝姜汤若出现症状,或因原本就有体伤所致,或纯粹是姜汤过量过强造成体伤所致,不论何种情况,此时皆应按推相对应原始痛点,病症若解,就继续等量服用;若无效,则须酌情减量减淡。


一、姜的应用

.材料制备

(1) 选姜材:一定要精选有机新鲜瘦小土姜(小黄姜)或老姜,以确保品质。

(2) 鲜姜片:生姜先去土、洗净、切掉坏的。如用以制作干姜片,则切成3〜4毫米的厚片(因薄片曰晒或炒制时易碎裂);若直接用以熬煮姜汤,则可切成薄片。


(3) 干姜片:鲜姜片经晒干(注意:若两天内不能晒干,很可能会发霉)或烘干,再用小火炒约25分钟,即制成干姜片。视产地、品种不同,十斤鲜姜片可制成1.0〜1.5斤干姜片。

烘烤

.如何熬煮浓姜汤

直接接以鲜姜片或干姜片加水熬煮。鲜姜片用量至少为一斤(500克);如用干姜片,则按10:1比例换算(即50克)

干姜片秤重

建议使用陶瓷锅

1)水量:以一升1000毫升,约5碗)水为基准量。若为了增加姜汤浓度而増加姜片用量,一升水不足以淹没姜片,则须增加水量至姜片全部淹没为止;若用干姜片,增加姜片用量须按比例增加水量。(不论是用鲜姜片或干姜片,熬煮第一遍或第二、第三遍,皆以此法定水量、但第三遍浓度已淡宜当保健用)。
(2) 熬煮:关键在浓度,姜汤要浓缩到所加水量的三分之一(如50 克干姜片加 5碗水,则熬成约1.7碗)。用普通炉灶或瓦斯(煤气)炉大火煮开后改小火,或用电药壺熬煮,依不同器具约需24.5小时不等,期间尽量不要掀盖;若水分太多对重病患者造成负担,可以熬得更浓些。

陶瓷锅熬煮

滤网过滤 存放保温杯

注意事项
  1. 热姜汤煮好后用滤网过滤,应存放在保温杯中依需要服用, 但不宜久存超过 12 小时,若觉变味,则已变质,不可饮用!
  2. 鲜姜若不立即使用,需置冰箱冷藏。干姜片、姜粉须密封, 若要长久保存,则需冷藏。

应用

(1)内热源:主要用姜汤作为患者的内热源,以补其日常饮食热源摄入之不足。此外,姜汤还可以用于灌肠、洗眼、喷鼻等,其浓淡标准皆应以患者能接受吸收、感觉温暖舒服为最高原则。


(2)外热源:姜汤不仅可用于清洗伤口,还可用于洗发、洗脸、漱口、泡澡、泡脚等。




姜汤灌肠步骤

姜汤灌肠【患者可自行操作或请家人协助】


用物准备:

灌肠袋及灌肠管:一般医疗器材店均有售,每次操作完后清洗干净,可重复使用。

袋式灌肠器(又称胃食袋)

桶式灌肠器


姜汤:温度约摄氏37度,浓度不宜太辣,用量约300500毫升,以上仅供参考,并不绝对,皆应以患者能接受吸收、感觉温暖舒服为最高原则。

若姜汤取得不易,可以姜粉冲泡热开水,待降温,姜粉沉淀后,取冲泡水替代。


场地准备

嘱患者铺浴巾躺在床边,不可离卫生间太远,或可备便桶在旁。

操作步骤:

①将姜汤倒入灌肠袋中,挂于高处(约一人高)。

②打开灌肠管上的止水阀,让姜汤流出使灌肠管内空气排出,之后再关上止水阀。

③嘱患者侧躺并将上面的腿自然弓起,露出臀部。

灌肠管以软管为宜,操作者戴上一次性手套,并于末端涂上凡士林,用拇指与中指掐住末端约7公分处,两指轻推将灌肠管置入肛门,此时灌肠管因受力会弯曲,用食指轻轻压挤弯曲处以方便灌肠管顺利进入肛门。

1.以软管为宜


2.戴上一次性手套


3. 末端涂上凡士林或香油

     

4.   掐住末端约7厘米处                          5. 轻轻压挤弯曲处



将灌肠管置入肛门约20~45厘米(如儿童,视身材适当调整长度),打开止水阀,约5分钟可滴完,速度视各人情况调整。关掉止水阀,姜汤尽量保留在肠道内几分钟,之后排出即可。

   

灌肠结束后,灌肠袋需清洗干净。接触过肛门的灌肠管须以肥皂清洗干净,并用热水消毒。清洁后将灌肠袋和灌肠管保持干燥,即可重复使用。


姜粉泥灌肠步骤

姜粉泥汤灌肠【患者可自行操作或请家人协助】

用物准备:

 胃食管(16F 外径 5.33mm,长度约 1.0m)或灌肠管;50 ~ 60ml 注射器。一般医疗器材店均有售。

                     

 姜粉泥:姜粉与姜汤(或水)体积比为 1:5 ~ 1:7,重量比为 1:10 ~ 1:12。用微波炉或锅煮成略稀的糊状。如以温敷为主要目的,每次姜粉泥用量约 10 ~ 60 毫升,温度略低于体温不容易排便;如以排便为主要目的,姜粉泥用量可适当增加,温度可提高至略高于体温。以上用量及温度仅供参考,并不绝对,皆应以患者能接受吸收、感觉温暖舒服为最高原则。


场地准备

嘱患者铺浴巾躺在床边,不可离卫生间太远,或可备便桶在旁。

操作步骤:

患者侧躺并将上面的腿自然弓起,露出臀部。

② 将胃食管或灌肠管插入肛门约20 ~ 45厘米。操作者戴上一次性手套,并于末端涂上凡士林或香油,用拇指与中指掐住末端约5 厘米处,两指轻推将胃食管或灌肠管置入肛门,此时胃食管或灌肠管因受力会弯曲,用食指轻轻压挤弯曲处以方便胃食管或灌肠管顺利进入肛门,也可做肛门收缩动作(提肛) 更能顺利进入肛门。

  








③ 先用注射器吸姜粉泥推入胃食管或灌肠管,然后将注射器与胃食管或灌肠管脱开,拉出注射器活塞再连接胃食管或灌肠管,将胃食管或灌肠管内剩余的姜粉泥推入肠内。如遇阻力太大推不进去,可把胃食管或灌肠管适当拉出一些再推。


④ 灌肠结束后,胃食管或灌肠管和注射器须清洗干净,接触过肛门的胃食管或灌肠管须以肥皂清洗干净,并用热水消毒。胃食管或灌肠管和注射器清洗晾干后,可重复使用。

注意事项
  1. 每日灌肠次数、每次灌肠使用姜粉泥用量及胃食管或灌肠管插入肛门长度视患者需要而定。
  2. 此方法步骤同样适用于姜汤灌肠,亦可姜汤与姜粉泥交替使用。对于灌入姜粉泥停留肠内时间较短者,第一次先以姜汤灌肠清肠道、通宿便,第二次接着改用姜粉泥灌肠,姜粉泥不容易排出,温敷效果更好。


温姜汤洗眼步骤:

   准备一个可以刚好贴合眼窝的小杯子或洗眼杯。(也可用游泳蛙镜)

   温姜汤装进小杯子或洗眼杯。其温度及浓度以患者能接受为宜。

   微微低下头,将小杯子贴紧眼周,闭眼,紧密扣合后,再仰头。

    多次眨眼,使温姜汤充分浸润眼球。

   洗完后,要再清洗另一眼时,须更换新的温姜汤。

   结束后低头,再把杯子取下来,并用毛巾将眼皮上的水珠擦拭干净。


(二)姜粉

 制作将干姜片细研成末,即成姜粉。

应用

(1)内热源:              重病患者每天 50 ~ 75 克,少量多次开水冲服或调成糊状慢慢吞服。
(2)外热源:              姜粉可用于大小创口,使用方法是直接把姜粉撒在创口上。创口不须包扎,保持干燥、透气,以加速愈合。姜粉亦可涂抹于体伤位置,并配合按推以利皮肤吸收。

(三)姜粉泥

 

 制作方式一:用高压锅制作姜粉泥

 材料准备:

高压锅、磅 秤 、 量 杯 、 计时器、有机干姜粉、姜水(或水)。


制作过程:

① 有机干姜粉与姜水(或水)比例为 1:5(按重量)。

② 搅拌均匀。

③ 煮 10 分钟。

高压锅煮 10 分钟


④ 再焖 15 分钟,绵密与黏稠度较佳。

高压锅再焖 15 分钟


 制作方式二:用电饭锅制作姜粉泥

 材料准备:

电锅、磅 秤 、 量 杯 、 计时器、有机干姜粉、姜水(或水)。


电锅



制作过程:

① 有机干姜粉与姜水(或水)比例为 1:5(按重量)。

姜粉        姜汤(或水)


② 务必搅拌均匀。

③ 外锅加 2 米杯(400 毫升)的水。内锅加盖。

姜粉      姜汤(或水)

④ 焖煮时间约 40 分钟。

电锅焖煮 40 分钟


 制作方式三:用微波炉制作姜粉泥

 材料准备:微波炉、磅秤、量杯、有机干姜粉、姜水(或水)。

微波炉


制作过程:

① 按体积比,比例为 1:5;按重量比,比例为 1:10。

② 务必搅拌均匀。

③ 使用微波炉制作姜粉泥,每次加热姜粉量不宜少于 5 克5 ~ 10 克姜粉制作的姜粉泥加热时间约需 3 ~ 5 分钟, 加热至绵密膏状。不同功率微波炉,加热时间会有不同。

以此方法制作的姜粉泥用于涂抹并按推皮肤。

5 ~ 10 克姜粉制作的姜粉泥加热时间约需 3 ~ 5 分钟

④ 如用于内服或灌肠,姜粉与姜汤(或水)体积比 1:5 ~1:7,重量比为 1:10 ~ 1:12。5 克姜粉制作的姜粉泥加热时间约需 1 ~ 2 分钟,加热至略稀的糊状。


5 克姜粉制作的姜粉泥加热时间约需 1 ~ 2 分钟

注意事项
  1. 姜粉泥制作以干姜粉煮烂熟透没有颗粒为原则。因每台机器功能不同,以上时间及比例仅供参考,并无绝对性。
  2. 姜粉泥以洁净小汤匙取用,两天内用完,否则必须放入冰箱冷藏。若超过七天则必须放入冰箱冷冻室,使用前取出以微波加热或隔水加热。
  3. 若需进一步加强姜粉泥的热度,可加辣椒粉,亦可用辣椒水代替姜汤或水制作姜粉泥,比例以患者能接受而定。

应用

  1. 姜粉泥可用于刷牙或原始痛点上,亦可用在无疮口的硬结、肿块、皮肤病上。

    其使用方法:一般情况是直接将姜粉泥涂抹在体伤位置,并配合按推直至姜粉泥干掉为止,重症患者可重复涂抹姜粉泥 2 到 3 次。搓完姜粉泥后,不需包扎。若要加强热源吸收,可于涂抹处接着用暖贴、红豆袋、电热吹风机等温敷。

  2. 姜粉泥不仅可用于灌肠,还可含在口中,慢慢吞服,从而达到解除腹部、口腔及上呼吸道等症状的目的。

二 参汤制作


 材料准备:红参

鲜参经洗净晒干称为生晒参。鲜参经洗净蒸熟晒干后即为红

参。红参市场种类繁多,品质不易辨别,挑选有机认证的瘦小红

参较有保障。


浓参汤熬煮法

建议使用陶瓷锅

陶瓷锅


水量:
以有机红参         50 克加水         5 碗(约         1000 毫升),熬煮成         2.5

碗(500 毫升)。

50g               1000ml

用大火煮开后改小火,第 1 遍用 5 碗水,熬煮成 2.5 碗,30 分钟。第 2 遍用 4 碗水,熬煮成 2 碗,约 40 分钟。第 3 遍用 3 碗水,熬煮成 1.5 碗,约 40 分钟。视情况或可熬煮到第5 遍。但第 3 遍以后浓度转淡,宜当保健用。

                    熬煮

熬煮后可存放在保温杯内,当日喝完。

                                       存放保温杯



红参常规用量是 50 克至 75 克,上限是 150 克。


姜汤与姜粉

姜汤是鲜姜片或干姜片熬煮而成,重点在姜的品质必须严格筛选。虽然用干姜片熬煮其药性胜过鲜姜片,但法无定法,不论用何种材料,以及用量、浓度等,都要考虑个体差异。服用方法是少量多次、小口温热吞服,以使热源的补充源源不断。如果紧急或不方便熬煮姜汤,也可用姜粉。但因姜粉不易消化,且可能含重金属,长期服用,必须审慎。

虽无定法,但依病情,在患者能接受吸收的前提下,针对成人每曰姜的用量,提供下表供参考:

病情

鲜姜片(克)

干姜片或姜粉(克)

常规用

上限

常规用

上限

轻症

50

100

5

10

重症

100150

500

1015

50

重病

500750

1500

5075

150

用量要由少渐增,见效即止,虽低于常规用量亦可,其后增减则视病情需要而定。重病患者只有在经过按推、温敷、温热性饮食、运动、休息、调心的全面配合,病情仍无改善、但还能吸收的前提下才允许超量、超限,只是不可长期为之、亦即病情改善且稳定后,须逐步调回常规用量。重病患者若不愿服食浓姜汤、姜粉,或服后吸收不良而出现症状,宜减量减淡、改以重症患者的用量甚至更少;亦可姜加西洋参、生晒参、红参、甘草、龙眼干、红糖等,加一种即可,或直接改用浓参汤,以减弱内热源之药性,并改善口感。值得一提的是浓参汤性温易被吸收,且患者多能接受,故成为救治重病的最好选择。红参常规用量是50克至75克,上限是150克。总之,内热源用量之多寡及其药性之强弱,皆应以患者能接受吸收、感觉温暖舒服为最高原则。

须再三强调的是浓姜汤与浓参汤,主要是生病时用来加强曰常饮食的热源,以供身体之急需。当身体完全康复后,


所需热源只须从合理饮食中摄取,并加强运动即可。若要当作保健长期服用,则宜改为淡姜汤,或淡参汤,或淡姜参汤。

以上内容选自 原始点医学 手册 张钊汉医师 著作 2019年4月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电子版手册


关注官方公众号,请长按下方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链接至原始点官方公众号,直接关注。

张钊汉原始点健康资讯网(网址:www.cch-yuanshidian.com)为大陆地区原始点推广唯一指定官方网站,公众号张钊汉原始点健康资讯网为大陆地区原始点推广唯一指定官方微信平台。 





中药炒法概述

炒法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预热容器内,用不同火 力连续加热,并不断搅拌或翻动至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炒法 可分为清炒(不加辅料)、麸炒(加麸皮炒)、土炒(加灶心土 炒)、米炒(加米炒)等。

(一)清炒法

不加辅料的炒法称为清炒法。包括炒黄、炒焦、炒炭三种 不同的火候要求。

清炒的目的:

1.增强疗效通过加热,使种子或果实类药物爆裂,易 于煎出有效物质,如牛蒡子、牵牛子、白芥子等。有的药物炒 后利于保存有效成分,如槐米、杏仁等含甙类成分药材,在其 共存酶的作用下,易受酶解而影响其有效成分及其治疗效果。 经加热炒制后,可使酶受热(约在70°C左右)而失去活力, 以保存固有的有效物质。一些药物炒后产生焦香气,可增强健 脾消食作用,如山楂、麦芽、神曲、槟榔等。

2.降低毒性或消除副作用如牵牛子炒后可降低毒性, 缓和峻泻作用,莱菔子、瓜蒌仁等,生品有闷臭气,易致恶心或呕吐,炒后气香,可纠此弊。

3.缓和或改变药性有些药物作用峻烈,炒后药性缓和, 免伤正气,如葶苈子、郁李仁、川楝子等。有些药物炒后药性 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以适应临床要求,如干姜偏燥,长于温中 散寒,回阳通脉;炒成炮姜后则温而不燥,长于温中散寒,温 经止血,且作用较持久。

4.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某些药物炒炭后则止血作用比 生品强,如鸡冠花、槐花、地榆、白茅根等。有些药物本无止 血作用,炒炭后则具有止血作用,如荆芥、丹皮等。

5.利于贮存药物经炒制后,水分含量降低,不易霉变, 或杀死虫卵,不易虫蛀。


(一)清炒法

清炒法是将炒药锅用微火加热,加定量净选后的药材用铁铲或竹帚,不断翻动,使药材均匀受热,炒至一定程度,随时取出,摊晾凉。

炒制根据不同要求,分为炒黄、炒焦和炒炭三种。

1.炒黄要求将药材文火加热,炒至表面显黄色或较原 色稍深,或发泡鼓起,或爆裂,并透出药物固有香气为度。

2.炒焦要求将药材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黄或焦竭色, 内部颜色加深,并具有焦香气时,取出,摊晾凉,干燥。

3炒炭要求将药材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 呈焦黄色或焦褐色时,喷淋清水少许,灭净火星,取出,摊晾 凉,干燥。


炒药锅手工炒制时,一般采用30度左右的斜锅。机动炒 制时,采用平锅或转筒式炒药锅、恒温烘干箱等炮制设备。炒 制一般受热温度:炒黄约在160°C-170°C,炒焦170°C-180°C,炒炭 190°C-200°C 左右。

注意事项:

1.炒制将原药材按大小分档,分别炒制,以便掌握受热 程度。

2.炒黄时,多用文火,炒焦化时多先用文火而后采用武 火,炒炭时多采用武火。

3.炒炭时,药物炒至一定程度时,因温度很高,易出现 火星,须喷淋清水熄灭,防止复燃。

4出锅后及时摊晾散热。

干 姜

 本品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趁鲜切 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者称为“干姜片”。

包制]干姜,除去杂质,略泡,冼净,润透,切厚片或 块,干燥。

1.传统方法取干姜块,置热锅内,用武火炒至表面黑 色,内部棕褐色时,喷淋清水少许,熄灭火星,取出,凉干。

2.膨化泡制在一定的装量下(300g)控制一定的压力 (0.3mPa)和时间(3min),可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且产品外表 美观、质地疏松、易碎。

【饮片鉴别]干姜为不规则厚片或小方块,表面黄白色, 有明显的淡黄色筋脉小点,显粉性,质坚脆。气香特异,味辛 辣。

姜炭形如干姜,表面鼓起,呈焦黄色,内部棕褐色。体 轻,质松脆。微苦,微辣。

【性味与归经]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

【功能与主治】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用 于脘腹冷痛,哎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

【化学成分】干姜含挥发油。主要为姜烯、水芹烯、莰烯、 姜烯酮、姜辣素等。尚含树脂、淀粉。

[炮制作用】炮制后性味苦温,具温经止血作用。


干姜炮制方法与标准

  【药材来源】干姜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

  【古代炮制方法】汉代有火炮(《金匮》)法。宋代有烧存性、甘草水煮(《圣惠方》)、炒令黑(《证类》)、盐炒(《总录》)、爁制、巴豆制(《局方》)、黄泥裹煨、地黄汁炒(《妇人》)、灶心土炒(《朱氏》)等多种炮制方法。明代增加了硇砂炒(《奇效》)、童便炒黑(《入门》)、水浸火煨、慢火煨至极黑、亦有生用者(《保元》)等法。清代又增加了姜炭(《大成》)、炮姜炭(《全生集》)、酒蒸炮姜(《幼幼》)等炮制方法。

  【现代炮制方法】

  1、干姜: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干燥,筛去碎屑。

  2、炮姜:先将净砂置炒制容器内,角武火加热,炒至灵活状态,再加入于姜片或块,不断翻动,炒至鼓起,表面棕褐色,取出,筛去砂,晾凉。

  3、姜炭:取干姜片或块,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喷淋少许清水,灭尽火星,略炒,取出,晾干,筛去碎屑。

  【饮片性状】干姜为不规则的厚片或块。周边灰黄色或灰棕色。切面黄白色,有明显的筋脉小点,显粉性。有特异香气,味辛辣。炮姜为不规则的厚片或块,表面鼓起,棕褐色,内部棕黄色,质地疏松,气香,味辛辣。姜炭为不规则的厚片或块,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体轻,质松脆。味微苦、微辣。

  【质量标准】干姜总灰分不得过5.5%。含挥发油不得少于0.8%(ml/g)。含6-姜辣素不得少于0.60%。干姜饮片含6-姜辣素不得少于0.5%。炮姜总灰分不得过7.0%。炮姜含6-姜辣素不得少于0.30%。

  【炮制目的】干姜味辛性热。归脾经、胃经、肾经、心经、肺经。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功能。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寒饮咳喘,风寒湿痹,阳虚吐、衄、下血等证。

  干姜性热而偏燥,以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化痰为主,能守能走,故对中焦寒邪偏胜而兼湿者以及寒饮伏肺的喘咳尤为适宜;又因力速而作用较强,故用于回阳复脉,其效甚佳。常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咳喘等证。炮姜苦、辛,温,其辛燥之性不及干姜,温里之力也不如干姜迅猛,但作用缓和而持久,故长于温中止痛,止泻,温经止血。用于中焦虚寒的腹痛、腹泻和虚寒性的吐血、便血、血崩等证。姜炭苦、涩,温,归脾、肝经,其辛味消失,守而不走,功专止血温经;味苦涩,故固涩止血作用强于炮姜,而温经作用不及炮姜。临床多用于各种虚寒性出血,且出血较急,出血量较多者。

  【应用选择】

  1、生用(干姜)

  (1)脾胃虚寒:常与人参、白术、炙甘草同用,具有温中祛寒,补气健脾的作用,用治脾胃虚寒,自利不渴,呕吐腹痛,四肢不温,如理中丸(《伤寒论》)。若与半夏同用,具有温胃止呕的作用,用治胃中有寒,干呕吐逆,吐涎沫,如半夏干姜散(《金匮》)。

  (2)亡阳虚脱:常与炙甘草、生附子同用,具有回阳救逆的作用,用治阳气欲脱,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如通脉四逆汤(《伤寒论》)。

  (3)妊娠呕吐不止:常与人参、半夏同用,用治妇女妊娠呕吐不止,如干姜人参半夏丸(《金匮》)。

  (4)痰饮咳喘:常与麻黄、芍药、细辛等同用,具有温肺止咳的作用,用治外感风寒,痰饮内停,恶寒发热,咳嗽痰白而稀,喘咳痰多,如小青龙汤(《伤寒论》),现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属外感风寒,内有停饮者;若与茯苓、五味子、细辛等同用,具有温肺化饮的作用,用于寒饮内停,咳嗽痰稀,喜唾,胸满喘逆,如苓甘五味姜辛汤(《金匮》)。

  (5)吐血不止:单用干姜研末、童子小便调服,如(《千金》)。

  (6)寒疝腹痛:常与蜀椒(炒去汗)、人参同用,具有祛寒止痛的作用,治心胸寒痛,呕不能食,寒疝腹痛,如大建中汤(《金匮》)。

  2、制用

  (1)炮姜

  ①脾胃虚寒:单用于姜(炮)研末,饮服,治中寒水泻,如(《千金方》);若与附子(炮)、人参、白术、炙甘草同用,治脾胃虚寒,呕吐泻利,脘腹绞痛,心下逆满,手足厥寒,腹中雷鸣,饮食不进,及霍乱转筋,如附子理中丸(《局方》);若与高良姜同用,用治一切冷食所伤,心脾疼痛,如二姜丸(《局方》);若与半夏、枯矾同用,用治风痰脾胃冷气,吐逆不止,饮食不下,如半夏丸(《圣惠方》);若与半夏、人参同用,用治妊娠恶阻、胸中冷、腹痛、不能饮食、辄吐青黄汁,如半夏丸(《圣惠方》);若与炒白术、炙甘草、丁香、人参同用,用于中脘停寒,喜辛物,入口即吐或哕,如理中加丁香汤(《丹溪》);若与炮附子、红豆、硫黄同用,用治冷泻久作,滑肠不禁,不思饮食,如玉粉散(《宝鉴》)。

  ②痰饮:常与厚朴(姜制)、半夏、附子等同用,具有温脾胃,消痰饮的作用,用治痰饮,如术附丸(《魏氏家藏方》)。

  ③心腹绞痛;常与附子(炮)、肉豆蔻、茴香等同用,用治气虚积冷、心腹绞痛、泄泻食少,如附子茴香汤(《仁斋直指附遗》)。

  ④吐血:常与艾叶、阿胶、柏叶同用,用治吐血、内崩,上气,面如土色,如艾叶散(《圣惠方》)。

  ⑤崩漏:常与附子(炮)、桂心、当归等同用,用治阴毒伤寒,唇青面黑,身背强,四肢冷,妇人血室痼冷沉寒,赤白崩漏,脐腹疗痛,如附子散(《类证》);若与艾叶、川芎、阿胶等同用,用治产后恶露不绝,腹中疗痛,气息乏力,如艾叶丸(《圣惠方》)。

  ⑥便血:常与当归、艾叶、炮附子等同用,用治妇人肚腹胀满,脐下绞痛,大便下血不止,如艾叶丸(《圣惠方》)。

  (2)制炭

  ①血痢:单用姜炭,米饮调服,用治血痢不止,如(《姚氏集验方》);若单用于姜烧黑存性,米饮送下,用于脾胃有寒,下痢赤白,如黑姜散(《仙拈集》)。

  ②血崩:常与棕榈(烧黑灰)、乌梅同用,用治冲任虚寒,崩漏下血,淋漓不断,血色淡而无血块者,如如圣散(《总录》);若与棕榈、乌梅肉、炮姜(烧存性)同用,用治妇人血崩,如如圣散(《丹溪》)。

  ③产后腹痛:常与当归、川芎、桃仁、炙甘草同用,用治产后恶露不行,血块内结,小腹冷痛,如生化汤(《傅青主》)。

  ④吐血:常与当归、阿胶、蒲黄、川芎、柏叶同用,用治吐血,下血,如断红饮(《观聚方要补》)。

  ⑤疟疾:单用干姜炒黑为末,临发时以温酒服,用治脾寒疟疾(《外台》)。


    已同步到看一看

    已发送

    发送中

    349阅读 4赞
    店铺logo
    明安心法农业明德生态姜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