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鸡头米 江南秋日限定 洁白弹韧 鲜嫩软糯
不时不食,最能体现中国人对美食的追求。而最能理解这句话的,是苏州人。早春吃青菜,枸杞头、马兰头等“七头一脑”,一周不重样,夏季一碗三虾面鲜霸中国,秋天的大闸蟹、水八仙各个精彩,还有冬至夜的冬酿酒,精彩纷呈。
苏州人对食物时令的把控堪称极致,早在明代王鏊的《姑苏志》中就有记载,“三四月卖时新,率五日而更一品”,翻译过来就是,时令美味,每5天一更新。而这种对美食的敬畏一直,苏州人一直延续至今,若问最近苏州的时鲜顶流是什么?那一定是:
鸡头米
鸡头米果实呈白色,珠圆玉润,放在糖水里像一颗颗闪耀的珍珠,十分美丽。吃起来更是令人惊喜,口感兼具弹牙与软糯,还带着水生植物独有的鲜气,无论是煮糖水还是用来热炒,都甜咸两相宜,让人沉醉在夏日的美味里。
鸡头米这三个字,对于许多北方人来说甚为陌生,并非北方不产,而是北方的鸡头米多数用于作药引,常被叫做芡实,味道自然不如苏州新鲜鸡头米滋润娇嫩。
干制的芡实一年四季都可买,但新鲜的鸡头米,一年到头却只能吃上几天。今天我们精选了苏州原产的新鲜鸡头米,8mm大颗粒,颗颗饱满,冷链保鲜配送,小袋包装一次一袋,快来一起品味苏州夏日限定吧。
对于鸡头米的限定,汪曾祺写道:“鸡头米老了,新核桃下来了,夏天就快过去了”。
鸡头米其实是一种睡莲科植物芡的成熟果实,生长在荷塘里,是江南“水八仙”之一,因果实外表似鸡头而得名。这种植物南北都有,但只有苏州周边的鲜果,才能被说成鸡头米。
相比北方的芡实,南方新鲜的鸡头米个头更大,生食带脆,煮熟后软糯而不粉,鲜嫩有质感,温软清香,嚼起来糯叽叽,是少数能将糯与弹两种口感完美结合的食材。
江南人吃鸡头米的历史由来已久,但凡来江南尝过它的人,都难以忘怀,苏东坡尝过鸡头米之后,写下鸡头米煮粥的方子,并记录在《东坡养生篇》里,“粥既快养,粥后一觉,妙不可言也”。曹雪芹则把鸡头米塞进鲫鱼肚子中清炖,取名“大蚌炖珍珠”。郑板桥也曾写,“最是江南秋八月,鸡头米赛蚌珠圆。”
鸡头米味道清淡,很是符合苏州人“味极则淡”的口味偏好。
刚刚出水的鸡头米生吃即可,脆中带甜,尽享夏日清爽。如果错过了生食的最佳时刻,那水煮也是美味。新鲜的鸡头米在沸水中煮两分钟,与清汤一起盛出,浇上桂花和黄糖,便是一碗诱人的鸡头米糖水。
煮过的鸡头米浑圆盈润,吃起来清香软糯,还带着些弹牙,最后端起碗喝汤,清润的滋味和食物的原香沁入心房,吃得人通透舒畅。
除了水煮之外,鸡头米也有许多创新的吃法。可以其他“水八仙”同炒,爽口清新,鲜上加鲜;煮粥时也可加几颗鸡头米,增加弹糯的口感。
为了吃一口鲜鸡头米
苏州人到底有多费功夫?
鸡头米好吃,但要新鲜要美味,却并没有那么容易。鸡头米盛产于夏末初秋,天气炎热,自出水之时就要争分夺秒。不能太嫩,太嫩还未成熟,也不能太老,老了便又硬又没有香气。
同时,取粒也是难事,手工挤压出的鸡头米,需要经过专业的“铁指甲”纯手工去壳,才会变成即煮即食的鸡头米。而且在去壳的过程中,为了保证鲜鸡头米外层薄膜不受损,只能手工去壳,一个熟练工剥一斤,也至少要花上一两个小时。
我们的鸡头米,正宗南荡鸡头米。
苏州自古就是知名的鸡头米名产地,苏州人,也只认苏州本地南荡的鸡头米。这里产的鸡头米个头更大,口感也更为弹牙软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