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 微信认证
人大出版社自营微店,正版人大出版社书籍直发,品质保证!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四卷·1992年以来(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

103.50
运费: ¥ 5.00-20.0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四卷·1992年以来(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 商品图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四卷·1992年以来(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 商品图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四卷·1992年以来(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 商品缩略图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四卷·1992年以来(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 商品缩略图1

商品详情

书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四卷·1992年以来(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  
定价:138.0  
ISBN:9787300263823  
作者:总主编 顾海良 本卷主编 张雷声 袁银传  
版次:1  
出版时间:2018-10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以江泽民、胡锦涛、**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中国的实践,推进了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两代中央领导集体开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以江泽民、胡锦涛、**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主题,集中全党的智慧,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理论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本卷主要对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到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性,以及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进行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总主编 顾海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马藏》编纂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教育部社政司司长,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主要著述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20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马克思与世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共四卷)等。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张雷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席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部委员、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全国文化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第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北京市爱国立功标兵”“北京市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著有《寻求独立、平等与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及其历史走向》《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论》《经济建设与全面小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20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史》等,发表论文近300篇。  

  
导论  

一、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推进  

二、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推进  

三、以**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推进  

第一章 面向新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  

一、世纪之交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  

二、新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面临的挑战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课题  

*二章 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  

一、经济改革的深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推进和理论发展  

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第三章 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主政治问题的基本理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推进  

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思想的形成  

第四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思维和部署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提出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关系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  

第五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和发展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建设理论的新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境遇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执政党建设的新探索  

三、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  

第七章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局面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及其意义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科学内涵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路径  

第八章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及其意义  

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三、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第九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形成过程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思想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进一步发展  

第十章 文化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启动实施  

四、社会主义文化体制的改革和发展  

第十一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方针的新探索  

一、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变化的科学判断  

二、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建设和谐世界  

三、中国国际战略和外交方针的新取向  

第十二章 中国共产党与执政党建设理论的新发展  

一、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全面提高  

二、党的建设的系统要求和创新举措  

三、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新目标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制度体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历史方位的总依据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的总布局  

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  

第十五章 “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一、“中国梦”的提出及其深刻意蕴  

二、“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后记  


本书的主题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这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对马克思主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国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性,以及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所做的分析和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中国的实践,推进了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两代中央领导集体开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主题,集中全党的智慧,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的理论成果,在21世纪初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党的十八大以后,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进程中,**平系列重要讲话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和新论断,推进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我们要从历史、理论和现实的结合上,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的理论成果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一脉相承、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当代价值。  
一、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  
20世纪末21世纪初,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新的挑战、直面新的课题的重要历史关头。一方面,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在宣告世界政治格局的“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格局形成的同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产生了严重冲击,“马克思主义死亡论”、“社会主义失败论”等论调甚嚣尘上,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思潮迅速扩张和蔓延,人们的思想迷惘和信念动摇挑战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先后被卷入其中,中国也不例外,经济全球化的二重性,既给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增加了经济风险,使中国在发展中面对更加严峻的竞争、风险和挑战。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问题又一次被推到了历史前台,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做出科学的解答。江泽民受命于这一重要历史关头,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坚持了毛泽东、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受了国内外政治风波、经济风险的严峻考验,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第一,经济体制的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创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开创了全面开放的新局面。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环节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开始,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理顺产权关系,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通过培育各类市场,形成全国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通过理顺国家与企业、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深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通过拓宽利用外资的领域并扩大对外贸易,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实施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战略构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加快了经济改革的步伐,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根基。  
*二,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进行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明确地提出了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纲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决策和社会主义人权观等新理论、新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和邓小平的民主政治建设理论,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走上了一条高效、科学、良性发展之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与实践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党的十六大上,江泽民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思想的提出,既反映了当代中国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切性,也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第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思维和部署。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复兴中华民族的目标落实在中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中,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现实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确定了体现当代中国基本国情、代表人民共同利益和愿望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提出了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带有全局性的十二个重大关系,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的“新三步走”战略步骤,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思维和部署,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越贡献,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第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和发展。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发生的深刻变化,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世纪交替的历史高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科学总结了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伟大纲领和行动指南,是新世纪之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第五,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建设理论的新发展。世纪之交,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给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直面现实变化,以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为指导,结合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阐述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等问题,并以改革的精神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科学回答了新形势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以“两个先锋队”的思想、党的*低纲领和*高纲领相统一的论述等理论创新和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方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实践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建设理论。  
第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局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适应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需要提出的发展战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系统阐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科学内涵和战略部署,并提出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行动纲领,为21世纪头2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确立了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对于全面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提出和推进,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局面,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二、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格局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中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各领域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发展,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也进入了一个历史性的关键时刻。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新世纪中国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八大,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新变化新要求,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征途中,不失时机地把握了中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自觉地走了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创造性地提出了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  
第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发展。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是党的十六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中国发展实践经验,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时代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对这一重大课题做出了科学的解答。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发展,把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在科学发展观提出和发展过程中,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构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做了进一步的回答和解决。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阶段发展的重大任务,这一战略思想的提出,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同和谐社会建设形成合力,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拓展深化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格局,使我们党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奋斗目标有了更明确、更实在、切实可行的战略举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反映了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新认识新发展。  
第三,文化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党的十六大以后,中国文化体制改革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伴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适时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战略思想及重大战略举措,如和谐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软实力、人民文化权益、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等。这些重大战略思想和举措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产生、形成和发展的,是我们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新的理论成果,是实践证明了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发展战略,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四,国际战略和外交方针的新探索。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紧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紧密结合中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顺应历史时代的潮流,进一步确定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走和平发展道路以及构建和谐世界的新型战略构想。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科学判断,提出了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对中国国际战略及外交方针做出了新的探索。中国共产党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方针的新探索,不仅表达了中国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和国际国内行为基本价值选择,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而且也从坚持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稳定和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关系,积极维护和促进世界的战略稳定等方面推进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第五,中国共产党与执政党建设理论的新发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首先必须搞清楚的基本问题。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创新了邓小平、江泽民开创和发展的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战略任务,强调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理论的新发展,是我们党长期以来执政建设实践经验总结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新定位,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进行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所取得的*重要的成果。从党的十二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到党的十七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二位一体”,再到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三位一体”,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化和高度自觉。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的提出,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进一步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第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中,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当代中国*大的国情和*大的实际,正确把握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勇于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中,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部署,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论基础、发展战略和历史走向,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  
三、以**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沉着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着力开创新局面、营造新风气,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历史进程,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动全方位外交打开新局面,从严管党治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以**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深刻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一步升华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第一,实现社会主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社会主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党和国家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之后不久,**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次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核心内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海内外同胞要携手同心,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实干才能梦想成真。“中国梦”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形象的表达。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提出,既反映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百年夙愿,也为当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  
*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八大以来党的全部理论与实践的鲜明主题。以**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几代中国共产党开创、坚持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为基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要义做了深刻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取得的,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等等。以**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把握,已经达到了一个*所*有的新的高度,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基本遵循依据。  
第三,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头戏。以**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改革创新为主旋律和*强音,针对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等方面对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对未来中国改革开放做出了顶层设计,提出了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明确地制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改革创新社会体制,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领导好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等等。显然,全面深化改革的总部署、总动员,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第四,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全面从严治党。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开局着力抓的一件大事。从“八项规定”的提出,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党的深入开展,再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全面展开,反映了这一时期以**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思想的落实落细。在党中央带动下,全党上下贯彻落实八项规定蔚然成风,有力地推动了党风政风改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扎实推进,有效地解决了党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四风”问题,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经过全党上下共同努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明显进展,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党建活动开展以来,以**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仅把党建聚焦到作风建设上,强调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而且明确提出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以**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党建问题的重大贡献,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第五,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严峻形势,以**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顶住压力,及时研究和判断、分析经济形势,并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加以应对。以坚持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几代领导集体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为基础,提出了以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三者的有机统一,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稳定经济增长的思想,以及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创新驱动,搞好政策引导,稳中求进,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等,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第六,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把民生工作和社会治理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的两大根本任务,在推进民生改善和社会治理创新中,提出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民生改善的社会政策要托底、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关心*直接*现实的利益问题,以及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等思想,并指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解决民生问题的方针原则和工作重点。以**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实现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梦”的题中之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在、*生动的表现,也是推进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进的重要动力。  
第七,国际关系和中国外交战略。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是我们党立足时代发展潮流和中国根本利益做出的战略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以**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观大势、谋大事,加强外交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开展了一系列重大外交行动,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新的外交理念和战略主张。例如,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按照亲、诚、惠、容理念推进周边外交,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等。这些外交理念和战略主张,开创了中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对形成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都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一个不断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不仅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而且也是一部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也永无止境。  

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人大出版社自营微店,正版人大出版社书籍直发,品质保证!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四卷·1992年以来(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或搜索微信号:crup-teacher
人大社教师服务官方微信公众号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