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旗舰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第一财经旗舰店 微信认证
财经无边界,知识可触达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未来预想图主题书系列第五册《家的进化论》

139.00
运费: 免运费
库存: 146 件
未来预想图主题书系列第五册《家的进化论》 商品图0
未来预想图主题书系列第五册《家的进化论》 商品缩略图0

商品详情

注意:本期商品预计7月20左右开始陆续发货!

未来预想图主题书系列第五册

《家的进化论》

上市啦!


家的进化论,带你重新定义“家”与“社区”。


 

一直以来,我总觉得人们对家缺少一点“坚定”感与“自信”感。

 

它变成一个妥协了。一个结婚成家后不得不有的港湾,一个证明自己社会地位的象征,或者是一个展现眼光与品位的秀场。

 

所以我们在去年那段极为焦虑的时期,提出了这本书的制作计划。很幸运,我们最终如愿以偿,找到了那些打动我们的,属于这个时代的家的东西。

 

一本《家的进化论》,探讨社区,探讨家。未来预想图主题书系列第五册,来了。

 

我们总结了你可能会喜欢这本书的三个理由



01 重新审视家对自己的意义

你大概已经意识到了,一些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变化。连东京——一个同时充斥着保守与现代性的神奇都市,也在疫情期间发生了变化。一些公司被迫采用了“在宅勤务”制度,引入线上办公系统。紧接着,这些精明的公司就发现,原来………租用的那么大那么大、租金那么高那么高的办公室,可以缩水呢!它们小心翼翼尝试了这个歇几天上几天班的新计划,尝试把工位改为流动工位,发现情况也没有那么糟,人们适应了这个新的工作系统。

 

那么变化也就随之而来。当你不再需要每天通勤,生活就有了更宽广的半径。东京的房价又涨起来了,人们在换更大更舒服的房子。有些人不想在城市,想试试两据点的生活方式——要么一年花点时间住在山里,住在海里?当然还有慢慢形成话题(且引起争议)的数字游民,有人为这种性价比颇高的新生活状态感到愉悦,也有人觉得它助推了新的士绅化进程。


有时候,换种生活方式缺乏的不是金钱、能力、时机,而是超级坚定的决心。那些过得不太一样的人,也许清楚地知道,有些东西绝对不能妥协,所以他们放弃了那些可以妥协的部分。


不仅是东京,全球都在发生变化,这也只是我们发现的几个新潮流的其中一角。你可以在 mook 里寻找更多的答案。太多人在讨论买不起的房子,但有些人已经退出了这个竞价游戏。阻挠我们追求理想生活的只能是我们自己。在做这本书的时候,我们找到了一群有勇气不一样的人,他们构筑了和寻常认知不一样的“家”。

 

我们才不想给你推荐什么样板间和最新装修潮流,若干年后,也许那些拱门、榻榻米,或者什么其他时兴的玩意儿,会像你现在嫌弃父母那一代的审美一样,被人们拿出来吐槽。设计师会被教育寻找不被时代抛弃的东西,但他们常常只能被市场裹挟着输出性价比最高的解决方案。可你确定这些样板间是你想要的家吗?

 

我们设想的是一些不受“时代”这个概念限制的新点子。比如每个时代都可能会有一些小面积的房子,这是年轻人常常面临的居住现状。那么这些“最小居住空间”里,可以有怎样的舒心的生活方式?为此我们找了专门研究这个问题的组织“Never too small”,这是个澳大利亚团队,他们在全球搜集和小房子有关的解决方案。你可以看看他们的经验。


拍家的人很多,Never Too Small 却让设计师亲自出来对着镜头说话。他们的所有案例都在试图说服城市人:住得小也可以很惬意。除了他们的故事,我们也总结了几个点子和你分享。


刚刚说工作会蔓延到家里,所以公司们也看到了那些新的生意机会。你在 Instagram 看到的那些博主们引入家里的小钢球、小沙发,很可能就来自 Vitra、USM 这些老牌家具公司捕捉到的新潮流。可千万别觉得你家会变成办公室,家与办公元素的融合,说不定可以支撑更多有趣的“工作室家庭”在你的附近出现。


还有人会受困于“装修”这两个字。但凡受过这个人间疾苦的人,就知道这过程有多“地狱”。业主们暴怒的大概是一些基础流程的不职业化,那些在我们的职场中可能早已解决的问题,在这个行业里居然还是一团糟。如果有团队整理出来一些职业化的标准,那该是什么样的?我们采访了他们。





胡波,一个从体制内转职成装修工的天文博士,对着 YouTube 和 notion 干活。我们惊奇地发现他也看《Never Too Small》。


我们还找到了一些对自己的住宅有想法的不同职业的人,他们的家可能异想天开,可能空无一物,可能……是个危房,但有一个共同点——拓宽了人们对家的想象。原来需求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拆墙、改厕所,让客人来访时住得舒心,而是一个更深层的扪心自问:你希望接下来居住在这个房子里的生活是什么样?我们还采访了和“构筑住宅概念”这个进程有关的专业人士,比如研究植物的人、研究设计的人、研究整理的人,他们会给你一些与家有关的戳心之谈。



02 了解什么是你要的社区

重新谈回士绅化——有多少人意识到这个词其实正在驱逐我们的日常空间呢。这是个日益在我们生活中默默生长起来的重要关键词。当你的生活区都变成精致的打卡区,社区里的菜场、裁缝店、修鞋匠就会负担不起上涨的租金从而慢慢离开。所以,那个“连二楼都布满鲜花的阳台”,是你我生活中的刚需吗?

 

我们也许应该去想想这些问题,这是我们的家与社区的未来。我们花了不少篇幅同上海的社区营造组织大鱼营造聊这个话题(这大概也是他们接受的最长的一次采访),谢谢大家的坦诚。当人们期待社会学家项飚提到的“消失的附近”的时候,这意味着什么?你想要的附近是什么样?谁在构筑这些“附近”?你想你的附近都变成安福路吗?截至目前你见过符合你理想的社区吗?


在网上看到过出圈的“闲下来合作社”吗?大鱼营造改造了仙霞小区地下防空洞,在里面做便民服务、市集等活动。运营团队设计过一个“两代人的对话”展览,在微博上有好几千转发。不过,作为老朋友,我们一直知道他们迟早会变得超级红。


我们非常期待房地产开发商们可以进一步加入这种讨论,因为它们可能是最有驱动力的项目推手。实际上,需要更多专业人士加入这场讨论——社区居民、建筑师、城市规划者、政府,甚至 NGO 们。我们遇到一批又一批开发商到东京来考察各种商业样板,但我们特别担心一件事——如果只见其形,然后将一个个光鲜的项目样貌复制到中国的各个城市里,这不就变成城市的批量再造了吗?即便只学其形,但凡有一个环节在执行上无法达标,连“借鉴”这个目标都会打个折扣。不,这不是我们要的社区与生活。

 

我们寻找了一些“试验品”放进 mook 里,像是伦敦的巴比肯社区、东京的下北泽地区(这个地方最近真是要被我们嚼烂了)、无印良品的社区计划(没想到吧,这个有野心的品牌居然在做公房项目!)等等,为了提供一个争议的视角,我们甚至把高圆寺的保卫者们也找来刨根问底——为什么你们不愿意自己的社区被更新?难道下北泽的更新做得不够好吗?他们的回答真是让我们意外,但我们也被说服了。


谁能想到巴比肯社区 10 年前上榜过“伦敦最丑地标”?但经过居民和运营方的多年努力,它确立了非常具体的用户画像——爱艺术、有品位、友善的中产阶层,现在这里已经是伦敦人的宠儿。

两年前我们曾经报道过下北线路街,这个项目其实是小田急电铁的试验,他们刚好有块空地,又不想引进一堆连锁品牌让这里变得很没个性,就联合 NGO 组织引进了一堆合作方。在书里,我们补上了更多细节,把视野拓宽到了整个下北泽地区。这些日本私营铁路公司真是为客流量操碎了心,甚至想到了十年二十年后。


我们还纳入了成都巷子里项目作为观察对象,它实在是一个太稀缺的样本了——理想化,但居然实现了。我们敬佩这些参与者的坚持与努力,也希望他们能够走得更远,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改变与启发。

 

学者们的视点也能为我们带来参考。我们采访了李迪华老师,他是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他对人居环境的思考,不仅表现在他总是愤怒的朋友圈,也表现在他切实的研究项目里。他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一个城市与社区的软实力。

 

我们最近采访的建筑师俞挺,也是从重新审视建筑设计的角度,希望更多人理解并实施可适用于少数人的建筑与环境设计。这个采访完成于我们成书之后,属于答卷时“有纸还能写”的部分,我们也迫切推荐你补充阅读。我们也采访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副教授刘悦来老师,他和我们分析了怎样才是好的社区营造。


如果你是老粉,你当然还会在这本书里看到我们拿手的数据可视化。



03 谁在塑造第三空间

星巴克可真是爱死第三空间这个概念了。美国社会学家雷·奥尔登堡是这个概念的提出者,他解释说,抛开家庭和工作,让你感到放松、有归属感且经常出没的地方,就是“第三空间” 。星巴克曾经想找奥尔登堡为其背书,但被拒绝了——这不妨碍后来星巴克本身成为这个概念的有力践行者(这是事实,没收广告费)。

 

但这个世界不应该只有星巴克在做这件事。尤其是当你漫步在上海悬铃木最密集的区域,除了口袋公园,竟找不到一个可以腆着脸大胆看书的咖啡店的时候。所以第三空间是连接社区与家庭的宝贵财富。我们在 mook 里列出了全球在此领域颇有尝试的一些案例。我们还去抓了一个有趣的社区店专门访问了一下,它叫 MIA MIA,是一个坐落在东京的小咖啡馆。老板是个澳大利亚人,以一己之力,在一个老龄化社区里,掀去了日本人的羞涩感,音响开到扰民的程度也没人投诉。店铺兼具咖啡、画廊空间与文化纽带功能,与半个日本的咖啡名店的交流与联名也玩到飞起。


MIA MIA 的老板说想传递爱——这也太抽象了!完全可以理解成漂亮的场面话。但看完 MIA MIA 的故事,你可能会点头赞同。顾客们不是来拍完照发完 SNS 就走,而是可以在这里和朋友坐一个下午聊天或看书,跟老板分享自己的故事,甚至跟店里的老友一起等待一个改变人生的消息。


也许有人想立刻复制它的模式——先等等。你可以看看为什么这个店铺会诞生在这个街区。以及你的街区需要什么。有能够学习的 know-how,但你也会有与你的社区关联的新的启发。

 

我们还想力荐一套书,来自中国台湾的《本地 The Place》。正如我们 mook 中这一章节的标题所说,他们以一本地方志,探索了地方生活的新可能。“最野最现代”这种理念,居然可以和乡土概念结合得这么有趣与自然。我们也将在今年推出重新发现中国之美的城市 mook 新系列。我们敬佩这样的先行者,也期待跟大家一起重新认识那些可以与自己的一生产生关联的城市们(而不是打卡出片发 SNS 了事)。


我们采访了最早参与《本地 The Place》的主编之一黄铭彰,他离乡多年,在大城市讨生活,但通过做这本书,他重新认识了不同的“地方城市”。年轻人去大城市的传统路径想象早已被现实狠狠颠覆,那么下一步,去哪儿?


——

 

让我们回到这本 mook 的开头构架吧。其实我们为这本书设置了一些阅读门槛:一开始会有两篇挺扎实的研究文稿(我们尽量让它们不像论文了)。在里面,你能分别了解中国居住形态的变化与日本 nLDK 的发展脉络。这的确是我们了解家的结构的理论基础,但我们的想象应该不止于此。我至今都记得之前设计学科的老师振聋发聩的质问:谁规定一个居住空间里要严格区分为客厅、卧室、餐厅、洗手间?它是否有可能有超过人数的床?是否有可能出现并排的马桶?——别笑,这些真的在实际的住居项目里出现过。毕竟,没有标准化的人呀。

在谈论改变和行动之前,我们决定和所有人一起补补课。


用两句可能改变很多观念的引语来结束这次漫长的推荐吧。一句话同样来自刚刚那位设计老师,他说,设计不是做什么奇特的形态引人注意或者满足自我表达的欲望,而是给出新的生活提案,让它能说服那些未来生活在那里的人。

 

另一句来自建筑师隈研吾,在反思住宅的本质时,他形容家是“与现实对立的最小单位”。它并非以现代资本主义营造出的“近代家庭的幸福感”为主题,而是要守护直面现实的人们,人们会在“家”这个住宅里寻求恰当而柔软的支撑。

 

读者们,阅读愉快。



One More Thing

倾情奉献限量版套装:《家的进化论》mook+「液体猫」限定冰箱贴


这是我们瘫软在家时的直观体现,舒服极了。



 正价 139 元

 

包含:


  • mook《家的进化论》×1(价值 79 元)

  • 「液体猫」冰箱贴×1(价值 49 元) 


取下冰箱贴后,袋内的卡纸本身也是一幅完整插画,可以塞进你的透明包、手账或者手机壳里。

※随书限量出售,来晚了就没有咯!

 


-注意事项-

(1)请勿将本品放在 6 岁以下儿童可触及的地方,以免用于玩耍及误吞食。

(2)因金属材质特性,磨损和氧化属于自然现象。

(3)7 月 14 日起订单按付款顺序发货。

(4)商品可开具电子发票。

(5)商品限量定制,非质量问题不退不换。

(6)所有商品以实物为准。

(7)有关产品的其他问题可联系客服。


以上事宜的最终解释权归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所有。

第一财经旗舰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第一财经旗舰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财经无边界,知识可触达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未来预想图主题书系列第五册《家的进化论》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或搜索微信号:yicaifuwu
第一财经服务号官方微信公众号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