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城邦店铺主页二维码
见识城邦
更新知识地图,拓展认知边界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地中海海战三部曲(套装全3册) 盐野七生 著 欧洲史 西方历史 地中海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

73.50
运费: ¥ 0.00-15.00
库存: 48 件
地中海海战三部曲(套装全3册) 盐野七生 著  欧洲史 西方历史 地中海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 商品图0
地中海海战三部曲(套装全3册) 盐野七生 著  欧洲史 西方历史 地中海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 商品图1
地中海海战三部曲(套装全3册) 盐野七生 著  欧洲史 西方历史 地中海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 商品图2
地中海海战三部曲(套装全3册) 盐野七生 著  欧洲史 西方历史 地中海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 商品图3
地中海海战三部曲(套装全3册) 盐野七生 著  欧洲史 西方历史 地中海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 商品缩略图0 地中海海战三部曲(套装全3册) 盐野七生 著  欧洲史 西方历史 地中海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 商品缩略图1 地中海海战三部曲(套装全3册) 盐野七生 著  欧洲史 西方历史 地中海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 商品缩略图2 地中海海战三部曲(套装全3册) 盐野七生 著  欧洲史 西方历史 地中海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 商品缩略图3

商品详情

《罗马人的故事》作者盐野七生继续讲述地中海地区冲突的历史,三本书三场“划分天下之战”共同交织出一场不同文明碰撞的灿烂史诗。

书名:地中海海战三部曲(套装全3册)

定价:98元

作者:盐野七生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20-06

页码:624

装帧:套装/盒装

开本:32开

ISBN:9787521712551


一、《罗马人的故事》作者盐野七生继续讲述地中海上的传奇。

一个会讲故事的历史作家,生动再现历史,为读者轻松开启西方历史的大门。她的作品中既有女性罕有的理性概括能力,从复杂的历史表象中找出脉动的主线,透彻、清晰、具体;又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打开你的每一个毛孔,在细节中感受历史的过程。

二、文明的奇点,新的世界文明格局的诞生,不同文明碰撞的史诗。

这是一个时代终结的故事,三本书中的主人公们不乏非凡的意志力、天才的想法和英雄气概,但他们面临的命运仍然是终结。虽然没有什么大道理,从书中的描写却可以刻骨铭心地体会到扑面而来的历史的教训。这正是盐野七生想告诉我们的,隐藏在刀与剑、大炮与城墙、血与火中历史之轮转动的秘密。

三、用全知视角讲故事,用个人视角做注释,丰富的细节造就逼真的历史叙事。

除了前人的历史研究,盐野七生还特别注重当时个人的备忘录和回忆录,因为这些材料中不仅有当时发生了什么,还有当时的人的感觉和态度。史实与不同的人物的情感共同交织出一篇活的历史。


“地中海海战三部曲”是日本著名非虚构历史作家盐野七生的重要作品,讲述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个异质文明,以地中海为战争舞台,为了信仰、土地和贸易控制权相互对抗、最终改变世界格局和人类文明走向的三场大战——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的陷落、1522年的罗得岛攻防战、1571年的勒班陀海战。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讲述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衰老的文明被新兴崛起的文明击垮的过程。君士坦丁堡地处东西方交汇处,是那个时代的兵家必争之地,经此一役,欧亚大陆上的璀璨明珠易主,开启了时代变革的序曲。

《罗得岛攻防战》讲述1522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进攻圣约翰骑士团在地中海的据点、抗击异教徒的前沿阵地罗得岛的过程,记录了走向消亡的欧洲骑士阶级最后的荣光,面对土耳其大军,一个行将没落的宗教团体英勇奋战,在历史上留下壮美的一笔,虽败犹荣。

《勒班陀海战》讲述1571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海军与由威尼斯、西班牙和罗马教廷组成的神圣联盟联合舰队在勒班陀海角发生的一场大战,联合舰队大获全胜,然而胜利的果实很快就因神圣同盟的惨淡解散而灰飞烟灭。

这三场“划分天下之战”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转折,是历史进程中的关键奇点,在血与火中欧洲基督教文明与中亚伊斯兰文明碰撞出耀眼的火花,从此,基督教势力日渐衰落,伊斯兰教文明逐渐掌控地中海世界,在历史舞台上开启霸主的征程。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目录

第一章两个主人公001

第二章现场证人016

第三章人人都去君士坦丁堡052

第四章攻防战开始084

第五章海上大捷102

第六章金角湾失守111

第七章最后一搏122

第八章逐渐崩溃的人们141

第九章君士坦丁堡的最后一天149

第十章尾声164

罗得岛攻防记

目录

第一章玫瑰花开的古老岛屿001

第二章圣约翰骑士团历史014

第三章基督之蛇的巢穴026

第四章开战前夜049

第五章1522年夏101

第六章1522年冬150

尾声175

勒班陀海战

目录

1569年·秋:威尼斯001

1569年·秋:君士坦丁堡013

1569年·冬:威尼斯022

1570年·春:威尼斯027

1570年·春:爱琴海036

1570年·春:罗马044

1570年·夏:爱琴海049

1571年·春:威尼斯057

1571年·春:科孚岛062

1571年·春:君士坦丁堡068

1571年·春:罗马073

1571年·7月:墨西拿083

1571年·8月:墨西拿089

1571年·9月:墨西拿100

1571年·9月:伊奥尼亚海106

1571年·10月:希腊海112

1571年·10月:勒班陀118

1571年10月7日·晨:勒班陀125

1571年10月7日·午:勒班陀132

1571年10月7日·黄昏:勒班陀141

1571年10月7日·夜:勒班陀149

1571年·秋:科孚岛155

1571年·秋:威尼斯159

1571年·冬:希腊海162

1571年·冬:君士坦丁堡165

1572年·春:罗马172

1572年·夏:墨西拿179

1572年·冬:君士坦丁堡186

1573年·春:威尼斯190

勒班陀的战士们的战后时光194

1571年·冬:威尼斯197

致读者(代后记)201

 



 

盐野七生,1937年生于日本,16岁时读荷马的《伊利亚特》,从此被一个与日本社会截然不同的世界吸引。大学时主修哲学,26岁游学意大利两年,回到日本后不久毅然出走,再赴意大利,定居罗马至今。

盐野七生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埋藏着一个英雄梦,而唯有昔日罗马能让人一圆夙梦。自1992年起,盐野七生以古罗马帝国为题材,编织她的英雄梦,以每年一册的速度,历时十五年,于2006年完成这部时空纵深长达1000多年的罗马史。《罗马人的故事》系列图书出版后,相继在日本、韩国和中国各界引发广泛关注,成为具有持续影响力的畅销佳作。

--------

曾获奖项:

1993年获第6届“新潮文艺奖”

1999年获第2届“司马辽太郎奖”

2001年获土木学会“出版文化奖”

2006年获第41届“书店新风奖”

2000年获颁意大利“国家勋章”

2001年被日本文部省评为“文化功勋人物”

2005年获日本“紫绶褒章”

2007年被日本文部科学省认定为“文化功劳者”

--------

主要作品:

《希腊人的故事》

《罗马人的故事》

《罗马灭亡后的地中海世界》

《十字军的故事》

《皇帝腓特烈二世的故事》

《地中海海战三部曲》

《文艺复兴的故事》

《男人们的故事》

《思想的轨迹》

 

 

“日本只有历史研究和历史小说。但盐野七生却走了两者中间的一条路。

——司马辽太郎

历史在她笔下如同缓缓展开的色彩斑斓的巨幅油画,栩栩如生又冷静透彻。盐野七生的这些分析让我非常受启发。

——王石

我一如既往地喜欢读《罗马人的故事》,第一它没有意识形态性,按照当时的感觉来写历史很好。第二,它的文笔是故事和评论结合,所有的年代、人物都是经过论证考察,因此不具备虚构性,但是又具备可读性,这个非常好。

——俞敏洪

《罗马人的故事》是一部很好的历史读物,介于学术著作和历史小说之间,正是我一再期待的“公共知识产品”,很佩服作者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部深入浅出的历史叙事。

——余世存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精彩摘录

在漫长的历史中,一个城市的陷落导致一个国家的灭亡,这样的例子并不罕见。不过,如果说一个城市的陷落代表着一个在长久的岁月中持续影响周边世界的文明的终结,这样的例子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又能数出几例?更何况这件事发生的时间不仅能明确到年,还能明确到某月某日,不,甚至能明确到时刻……君士坦丁堡就是这样一座城市,它不仅有明确的灭亡之日,也有准确的诞生之日,这是一座非常罕见的城市。

——第一章:两位主人公·君士坦丁堡之城

拜占庭文明已经超越了从灭亡的古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吸收的所有要素和从东方所受到的影响的总和。它是自成一体的完整体系,而不是单纯由各种文明要素经种种混合而形成的合成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东罗马帝国是一个错误的名称,因为330年君士坦丁大帝把罗马世界的首都从罗马迁到拜占庭时,他所创

建的帝国在解决各种艰难问题的方法及其所引起的反响方面,以及在建筑、法律和文学等方面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精神帝国。

——第三章:人人都去君士坦丁堡

希腊文化像是一只巨大的章鱼,其触手横跨亚洲、欧洲和非洲。而且在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经历黑暗时代的时候,君士坦丁堡却让异国风采的花朵盛开,构筑了适合他们思维方式的全新文明。它那地中海世界长子的气质,与其说发挥在了实际事物上,不如说尤其明显地发挥在宗教和艺术的精神之中。拜占庭的政治特色在于它坚守着这样的信念,即教会与国家、宗教与政治是一个统一的形态,它们不可分离,事实上也不能分离。这就结出了希腊正教会的基本制度和指导理念的果实。

——第三章:人人都去君士坦丁堡

“我们的行动,不管是走向死亡还是有幸生存,出发点都是为了完成基督教徒的义务。我相信,我们不会背叛为祖国而战的思想。祖国将理解并尊重我们所做的决断。战斗开始后,与其逃离岗位,不如干脆选择死亡!”

——第八章:逐渐崩溃的人们

来到圣索非亚教堂前的时候,穆罕默德二世从马上下来,弯下身子,抓起一把土撒在了自己的头巾上。图尔桑明白,这是平时傲慢的主人在向安拉表示谦逊。

苏丹随后徒步走进了大教堂。曾经挤满教堂的希腊人全都被带走了,只有几个老教士缩在角落里。看到一个土耳其兵正要撬教堂里铺地的大理石,苏丹第一次发出了愤怒的声音。苏丹恩准的是掠夺物品和人,但城市和城里的建筑则是苏丹的战利品。土耳其兵当即被赶走,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对刚才蜷缩在胜利者怒吼声中的老教士们只说了一句话:“回你们的修道院去吧。”

君士坦丁堡在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的面前彻底屈服了。

拜占庭帝国从地球上消灭了,土耳其帝国取而代之。

——第九章:君士坦丁堡的最后一天

穆罕默德二世被形容为“征服者”,但其战绩也并非全部带着成功的光环。他进攻贝尔格莱德遭遇了失败,他也没有攻下罗得岛。然而这一切以及进攻叙利亚和埃及,都在他打下的基础上在他的孙子塞利姆的时代和后面的苏莱曼大帝时代实现了。土耳其帝国并没有在“征服者”死后迅速崩溃。穆罕默德二世比亚历山大大帝多活了将近20年,这使他不仅忙于征服,而且还有时间为把征服的地方实实在在地归于自己的统治之下而去完善社会机构。土耳其帝国在16世纪中叶的苏莱曼大帝时代迎来了鼎盛期,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不占领君士坦丁堡便不可能完成这项事业。

——第十章:尾声

《罗得岛攻防战》精彩摘录

大炮的威力在君士坦丁堡攻防中得到了证实,这使之后的战争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后在罗得岛攻防战中大炮首次被全面部署。

——序

古罗马时代,这个岛上曾有与雅典学园齐名的哲学最高学府,西塞罗、恺撒、布鲁图斯,以及后来成为第二任皇帝的提贝里乌斯年轻时都曾前来这里求学。但其目的也都不只是修得学问,罗马人对舒适环境的需求,比古代任何民族都要强烈。

——第一章:玫瑰花开的古老岛屿

将《圣经·新约》的作者之一圣约翰奉为守护圣人的这个组织,终于进入了古籍记载称“从圣墓教堂扔一块石头都能够着的距离”,也就是基督教徒统治下的耶路撒冷的城中心。4年后,教皇帕斯夏二世正式承认这一组织——一个服务于宗教和军人,并救治病人的宗教团体。因此,这一组织被称为“圣约翰医院骑士团”。

——第二章:圣约翰骑士团历史

如果就从无做到大这层意义来说,准确而言,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并不是开创者。但就导致拜占庭帝国灭亡,给土耳其民族指明今后的方向这一意义来说,还是应该认为他是第一代。

1520年,成为土耳其苏丹的苏莱曼终于下定决心要征服罗得岛。对已经感觉到必须与在西面崛起的哈布斯堡王朝相对抗的年轻苏丹来说,“基督之蛇的巢穴”已是不能再允许其存在的东西。即位一年后就远征匈牙利,并成功征服了贝尔格莱德的苏莱曼一世的目光,朝向了罗得岛。

——第三章:基督之蛇的巢穴

8月1日,正如苏丹所预告的那样,罗得岛攻防战正式打响。

首先由攻城方的大炮进行的炮击打下头阵。好像是为了测试一般,从意大利城墙开始,土军按顺序对普罗旺斯、英吉利、阿拉贡城墙进行了一番炮击。防守方也有60名骑士身披在朝阳下闪着银光的盔甲,在城墙上一字排开,迎战敌人。虽然为了竞相显示自己家族的名声和财力,骑士们的盔甲形状各有不同,但装饰在胸甲红布上的白色十字,以及从盔甲肩膀处延伸、遮盖身体的红底大斗篷上十分显眼的白十字则完全相同。长矛尖端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各个队伍都有五颜六色的军旗飘扬。似乎是要与苏丹的帐篷针锋相对,在阿拉贡城墙上方,身后飘扬着圣约翰骑士团军旗的大团长亚当迎风而立,在炮击中纹丝不动。

土耳其士兵似乎被这一情景震慑住了。城墙上从头到脚裹着钢铁盔甲的士兵,让对峙者感到了一种超越一个人之存在的强大压力。排列在城墙上的圣约翰骑士团的骑士们,给土耳其士兵们留下了守军远远超过600人的印象。

——第五章1522年夏

安东尼奥感到无能为力,什么也做不了。但是,他只想为朋友脱去压迫身躯的盔甲。将下半身和上半身的盔甲全部脱去后,奥尔西尼虽然已奄奄一息,但还有呼吸。安东尼奥用双手轻轻地抱起了摘下头盔后一头亚麻色头发的朋友的头。他觉得,这时候朋友好像有一瞬间把眼睛睁开,看了自己一眼,然后微微弯起右唇角,最后露出了与平时相同的微笑。这微笑对了解他的人是无限地和善,而对不了解他的人,就只能被认为是讥讽。亚麻色的头发无力地摇摆低垂,罗马的骑士结束了25岁的生命。

短暂的寂静被两军士兵再次响起的呐喊声打破。安东尼奥轻轻地把朋友的头放下,挥起长剑冲向了敌军。这时,年轻人才在长达近5个月的攻防战中第一次感到了从心底喷发出的对土耳其士兵,以及对命运的愤怒。

——第六章1522年冬

胜者与败者之间的对话不可能亲切地持续长久。简短的会谈即将结束时,苏莱曼一边静静地看着骑士团大团长的眼睛,一边说:“我胜了,但尽管如此,对于必须把您和您属下这样勇敢而仗义的人逐出家园,我无法不从内心感到悲伤。”

骑士团大团长怀着百感交集的心情看着这位年轻的战胜者,但最终还是什么也没有说。

——第六章1522年冬

《勒班托海战》精彩摘录

勒班陀海战是历史上的一个节点。尽管因为是基督教徒与伊斯兰教徒间的一场冲突而具有某些特殊性,但与其他所有节点相同,男人们的争斗最终都归于战争。如果用这样的视角看问题,那么无论是基督教徒还是伊斯兰教徒,其间的差异似乎就会变小,400多年的岁月也会因之被拉近。

勒班陀海战,是以地中海为历史舞台的漫长岁月里的最后一次战争,也是以加莱舰为主角的最后一场大海战。

——序

是谁说过,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如果这个说法正确的话,那么在描绘流血的政治之前,也有必要描写一场不流血的战争。勒班陀海战,首先,是不流血的战争;然后是流血的政治;接着,最后再次以不流血的战争结束。

——序

全体人员的祈祷结束后,各船被允许在舰桥上再次挂起国旗和家徽旗,但在桅杆上高高悬挂起的是已经准备好的银色十字架。船首飘扬着区分各队的黄色、天蓝色、绿色的三角旗,这也是为了让所有参战的人忘记所属国家,只意识到自己是个基督徒。

一切准备就绪。基督教方面,9万名男子等待着打响战斗的号角。

……

对伊斯兰教徒来说,这是十字和新月激烈冲突的神圣之战。

——1571年10月7日·晨:勒班陀

被世人看作无敌的土耳其军队,现在被证实并不是无敌的。而且,从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开始,在土耳其的一次又一次攻势面前,几乎没有一次投入全力抵抗的基督教势力,这次确实取得了118年来的第一场真正胜利。而且,尽管让敌左翼的司令官乌尔齐·阿里逃了,但还是可以说是压倒性的胜利。

——1571年10月7日·夜:勒班陀

让远离地中海的英国人都兴奋不已的勒班陀海战,是加莱舰间战斗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也是最后一次海战,更是以十字架为旗帜而进行的最后一次战争。此后,西欧再也没有人鼓吹十字军战争。历史让西欧成为世界的中心,相反,地中海世界走下了历史主人公的宝座。划分历史的海战舞台,也离开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加莱舰逐渐退出海战舞台,大海迎来了帆船对抗的时代。

——1573年·春:威尼斯

勒班陀海战的战果在胜利的第二年就已经因联合舰队的惨淡解散而灰飞烟灭。

但是,在这场海战中流淌的众多人的鲜血,并非是白流的。

如果那时土耳其获胜的话,无敌土耳其的名号就会坐实,地中海就会变成土耳其的内海。西欧也一定不能安于土耳其在维也纳停住了的攻势。

勒班陀海战的影响,比起实质性的东西来说,更应该从精神层面去探究。

——1573年·春:威尼斯

【书摘】

致读者

初次阅读荷马史诗《伊利亚特》是在我16岁那年的夏天。

那是一种所见的事物一下子变了的感觉。只是,还是一种朦胧不清的感觉,并不清楚自己的内部,什么东西发生了什么变化。或许,迄今为止的写作,就是为了弄清这一点,而这样的念头,也许今后直到死亡都会一直存在着。

正因为有着这样的起点—《伊利亚特》,我被地中海世界吸引,由此一直有一种想描写战争的念头。那是一类如《伊利亚特》所描写的,有着异质的文明相互对抗的意义的战争。

这种性质的战争,如果假定其舞台是地中海世界,时代则是自己的专业领域中的文艺复兴时期,那么只有三场: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的陷落、1522年的罗得岛攻防战、1571年的勒班陀海战。

当然,对于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很不幸战争远不止这三场。但就历史性来说,历史的发展以此为契机改变了方向,笔者感觉写出这三场战争应是可以说明问题的。

当然,并非从16岁的那个夏天开始我就决定要写这三场战争。就是过了10多年,笔者写作处女作《文艺复兴的女人们》之时,也没有这样的想法。脑海中开始萌生这一想法,已是25年后,在准备写作威尼斯共和国通史《海都物语》时。

无论是《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还是《勒班陀海战》,都直接与威尼斯共和国相关。而《罗得岛攻防记》如果没有威尼斯方面的史料也是写不出来的。也就是说,在研究、整理威尼斯保存至今的详细、客观的史料的过程中,这三场“划分天下之战”的基本结构在笔者的脑海中形成了。可以说,正因为这样的良机,16岁的夏天以来想写以地中海为舞台的战争的念头,一直都保持着温度。在完成了《海都物语》之后,即着手写作《地中海海战三部曲》的缘由就在于此。

话虽如此,原本想着从荷马的《伊利亚特》那里能盗点什么来,好几次重新开卷,但除了读出了“写人”是这部经典的首要主题外,并没有什么可以盗用的东西。

为何如此说呢?那是因为,那部经典里所谓诸神后援团那种令人愉快的情节占据着重要的部分。支持希腊的是以雅典娜女神为首的神明,支持特洛伊的是海神波塞冬,这实在是很令人开心的话题,但要以这样的形式写文艺复兴时期的战争太勉强了,只能放弃。

第二个想模仿但做不到的是持续10年的战争从第10年写起的写作方法。这一点,让笔者痛感荷马是一位多么伟大的天才,也由此知道了这样的方法是无法模仿的。

《地中海海战三部曲》中,围攻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的攻防战历时50多天,罗得岛的攻防战持续了6个月,而勒班陀海战不足5小时就决出了胜负。虽然对这些战争的描写颇有心得,但我还是不能用荷马的写作方法—持续了10年的战争,从第10年开始描写居然是一个极佳的写作方法。

最后,这三场战争只能用我所构想的适合各场战争的手法来描述。50天的适合50天的描写方法,6个月的就以6个月的时间来展开,而5个小时的战争的写作方法,则是朝着这5个小时的“渐强”,及5个小时结束后的“渐弱”1来展开。

三部作品分开出版,或三部作品合在一起出版,都不刊载参考文献。主要的参考文献已在《海都物语》下册的卷末介绍完毕。这也反映了《地中海海战三部曲》,必须在完成了威尼斯共和国史之后才写得出来的情况。读着威尼斯留下的史料,笔者在想:或许留下正确、客观的记录,是一个时代对后世最为有效的宣传。

佛罗伦萨

1987年春

君士坦丁堡之城

在漫长的历史中,一个城市的陷落导致一个国家的灭亡,这样的例子并不罕见。不过,如果说一个城市的陷落代表着一个在长久的岁月中持续影响周边世界的文明的终结,这样的例子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又能数出几例?更何况这件事发生的时间不仅能明确到年,还能明确到某月某日,不,甚至能明确到时刻……君士坦丁堡就是这样一座城市,它不仅有明确的灭亡之日,也有准确的诞生之日,这是一座非常罕见的城市。

君士坦丁堡在330年5月11日之前被称为拜占庭,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边,后以创立者君士坦丁大帝的名字命名为“君士坦丁堡”,意为君士坦丁之城,成为东罗马帝国1(拜占庭帝国),即讲希腊语的罗马帝国的首都,历时1123年。

这里,我们采用英语发音把这座城市称为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这是最常见的称呼。但在这座都城存在的1000余年间,其通行的名称并非只有希腊语和拉丁语的名称,与这座城市有点关系的民族都有自己对它的称呼。例如意大利与这座城市的晚期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称其为康斯坦蒂诺波利斯(Constantinopolis)。这座城市在现代的正式名称“伊斯坦布尔”(?stanbul),也不过是Constantinopolis的土耳其语发音在经历了漫长岁月之后的变音而已,只是变化之大令人想象不出原音为何。

这就如同哈德良堡(Hadrianopolis)在当代土耳其语里成了埃迪尔内(Edirne)一样。哈德良堡的原意为哈德良皇帝之城,但在本书中不再用这个称呼,因为从1369年起这里就已成了土耳其的首都。然而,其实很多当时的土耳其人也不会用土耳其语名字称呼这座城市,所以我在本书中选择统一使用史料中用得最多的意大利式发音的名称“阿德里安堡”(Adrianopolis)。

正因为西罗马帝国在不断衰退,君士坦丁堡这个人称“新罗马”的城市的急速发展才吸引了当时人们的极大关注。这座城市位于欧洲和亚洲的要冲,从诞生之时起便注定要成为地中海世界的首都。

不过,这个“新罗马”有一个方面与西罗马完全不同,那就是东罗马自诞生伊始便是以基督教文化为根基的帝国。东罗马帝国的皇帝在正式场合所穿外套的颜色并非紫色,而是红色,因为基督教会把紫色这个古罗马帝国皇帝象征权力的颜色定为丧色,也就是死亡之色。

据传从公元4世纪创立之时起,东罗马就比西罗马更加繁荣。但直到西罗马灭亡的5世纪末,东罗马的君士坦丁堡才确立了地中海世界首都的地位。此后不到一个世纪,东罗马帝国的势力范围在6世纪中叶达到了巅峰。虽然不及鼎盛时期的古罗马,但拜占庭帝国的领土在查士丁尼皇帝时代就已经扩张到西起直布罗陀海峡,东至波斯边境,北起意大利的阿尔卑斯山,南至尼罗河上游的广大疆域。

不过,到了十字军兴起的11世纪,拜占庭帝国的势力范围开始大幅度缩小。在这个西欧基督教势力与东方伊斯兰教势力碰撞的时代,拜占庭帝国成为因教义问题而从天主教分离出来的希腊正教的大本营,是一个在这两大新兴势力之间旗帜并不鲜明的中间国家。东地中海的制海权也是在这个时代从拜占庭人手中转移到了海洋城邦国家热那亚和威尼斯等国的手中的。尽管这样的状态只存在过一个短暂的时期,却使得第四次十字军于1204年创建了拉丁帝国,并因此导致拜占庭帝国的灭亡。在这个时期,只有逃离君士坦丁堡的人们在小亚细亚部分地区建立起来的尼西亚帝国传承了东罗马帝国的血脉。

土耳其越过博斯普鲁斯海峡不断蚕食欧洲国家的地盘,曾经恣意妄为的大帝国的领土,除了首都君士坦丁堡周边,只剩下伯罗奔尼撒半岛的一部分。南面的爱琴海被只有区区20万人口的威尼斯和热那亚这样的意大利海洋国家牢牢攥在手里。

在从6世纪到10世纪的拜占庭帝国鼎盛时期,君士坦丁堡的人口包括郊区据称已达百万。但到了15世纪初,人口却减少到不足10万,甚至威尼斯、热那亚这些城市的市区人口密度比之更高。当时的意大利人因掌握了冷静而合理的思维方式成为文艺复兴文明的创造者。在他们看来,15世纪的拜占庭人是一群中世纪式的非合理主义者,他们根本不想把精神上的宗教与现实中的政治分离开来,只热衷于谈论宗教,完全缺乏高效运营共同体必不可少的积极性和协作精神,而且很容易为迷信所动。一句话,拜占庭人在同时代的意大利人眼中是一种散漫民族的形象。

15世纪的拜占庭,领土被土耳其包围,军事形同于无,经济受制于西欧商业国家。统治这个帝国的皇帝是碰巧与开国皇帝同名的君士坦丁十一世。他是东罗马帝国最后一任皇帝,49岁,崇尚名誉,性格沉稳,是一位精悍的绅士,恰好体现了逐步走向灭亡的优雅文明。他结过两次婚,都是皇后先他而去,没有子嗣。

拜占庭文明受到了古希腊和罗马文明的影响,却又与这些文明不同,它从东方的影响中充分汲取养分,一直保持着自己的个性。这位君士坦丁皇帝肩负着保卫拜占庭文明的象征—首都君士坦丁堡的使命,而他的对手是一个刚过20岁的土耳其青年。

 

 

见识城邦店铺主页二维码
见识城邦
更新知识地图,拓展认知边界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地中海海战三部曲(套装全3册) 盐野七生 著 欧洲史 西方历史 地中海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