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业出版社官方旗舰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化学工业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微信认证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人格病理的精神动力性zhiliao

148.50
运费: 免运费
人格病理的精神动力性zhiliao 商品图0
人格病理的精神动力性zhiliao 商品图1
人格病理的精神动力性zhiliao 商品图2
人格病理的精神动力性zhiliao 商品图3
人格病理的精神动力性zhiliao 商品图4
人格病理的精神动力性zhiliao 商品图5
人格病理的精神动力性zhiliao 商品缩略图0 人格病理的精神动力性zhiliao 商品缩略图1 人格病理的精神动力性zhiliao 商品缩略图2 人格病理的精神动力性zhiliao 商品缩略图3 人格病理的精神动力性zhiliao 商品缩略图4 人格病理的精神动力性zhiliao 商品缩略图5

商品详情

书名:人格病理的精神动力性治疗:治疗自体及人际功能
定价:198.0
ISBN:9787122389176
作者:(美)伊芙·卡利格(Eve Caligor)、(美)奥托·F.科恩伯格(Otto F.Kernberg)、(美)约翰·F.克拉金(
版次:第1版
出版时间:2021-10

内容提要:

商品名称:

人格病理的精神动力性治疗:治疗自体及人际功能 

营销书名:

结合当代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匠心之作 

作者:

(美)伊芙·卡利格(Eve Caligor)、(美)奥托·F.科恩伯格(Otto F.Kernberg)、(美)约翰·F.克拉金(John F.Clarkin)、(美)弗兰克·E.约曼斯(Frank E.Yeomans) 著 

定价:

198.00 

ISBN:

978-7-122-38917-6 

关键字:

心理治疗;精神动力;人格病理; 

重量:

935克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开本:

16 

装帧:

平 

出版时间:

2021年10月 

版次:

页码:

410 

印次:

1.近年来,国家对于国民心理健康、精神卫生方面越来越重视,2015—2020年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和新制定的《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对此深有体现;
2.人格障碍作为危害心理健康的典型疾病类型,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3.心理动力学疗法作为人格障碍心理治疗模式的三大取向之一,一直受到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工作者的重视,是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知识体系中不可获取的一部分;
4.目前市面上针对人格障碍的心理动力治疗专著极少,本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填补领域空白,以心理健康临床工作者和心理学研究者为目标读者,提供一套实用、整合的人格病症应对指南;
5.书稿由中国心理咨询领域专家、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主任、上海交通大学精神卫生系仇剑崟教授推荐并负责翻译,译文准确流畅。
这本书是作者三部曲的顶点,首部是边缘型人格障碍转移焦点心理治疗的治疗手册,第二部针对轻度人格障碍的治疗,本部是新出版的全面概述。
本书内容巧妙地将当代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各种经验水平的读者都能通过研读本书有所收获。

这本书是作者三部曲的顶点,首部是边缘型人格障碍转移焦点心理治疗的治疗手册,第二部针对轻度人格障碍的治疗,本部是新出版的全面概述。理论上,本书整合了当代精神动力学方法和精神病理学模型,介绍了治疗自我和人际功能障碍的移情焦点心理治疗方法;实践上,本指南与DSM-5规范兼容,并进行详细阐述和解读,辅以大量的实例和线上资源,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人格障碍评估和治疗的实用指导。
本书内容巧妙地将当代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各种经验水平的读者都能通过研读本书有所收获。

伊芙·卡利格(Eve Caligor),医学博士,哥伦比亚大学内外科医师学院精神病学系临床教授,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精神分析培训及研究中心心理治疗部主任,培训及督导分析师。

奥托·F.科恩伯格(Otto F.Kernberg),医学博士,威尔康奈尔医学院人格障碍研究所主任、精神病学教授,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精神分析培训及研究中心的培训及督导分析师。

约翰·F.克拉金(John F.Clarkin),哲学博士,威尔康奈尔医学院人格障碍研究所联合主任、精神病学系临床心理学教授。

弗兰克·E.约曼斯(Frank E.Yeomans),医学博士,哲学博士,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精神病学临床副教授、人格障碍研究所培训部主任。他也是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精神分析培训及研究中心精神病学兼职副教授。

排名靠前章 概述:针对自体和人际功能的治疗模型 1
人格障碍的现状 2
自体和人际功能 2
内在表征 3
评估 3
对治疗的启示 3
客体关系理论和TFP-E 4
客体关系理论 4
心理结构 4
内在客体关系的核心 5
情境中的客体关系理论 7
人格及治疗的客体关系理论模型的发展 8
内在冲突和外在功能 8
系统评估 8
移情焦点治疗 9
依恋理论的影响 9

排名靠前部分 通过客体关系理论视角看人格和人格障碍
第二章 客体关系理论框架下的人格与人格障碍 16
排名靠前节 人格与人格障碍的精神动力性描述 16
基于特质的人格障碍诊断与DSM-5第Ⅱ部分 18
人格障碍的结构诊断与DSM-5第Ⅲ部分 19
第二节 客体关系理论模型中的人格病理分类 20
人格组织水平与STIPO-R维度剖面图 20
原型和维度剖面图 23
高水平人格病理 24
临床观点 24
神经症性水平人格组织 25
边缘水平人格组织 28
分类的维度性质与高、中等、低水平边缘性人格组织 31
第三节 人格障碍的心理结构与水平 36
身份认同 36
正常的身份认同形成 37
神经症性水平人格组织中的身份认同 38
身份认同形成的病理:认同弥散综合征 38
防御 41
成熟的防御 42
基于潜抑的防御 42
基于分裂的防御 44
客体关系质量 47
道德价值观 47
现实检验与反思能力 48
第四节 人格障碍结构模型的临床意义 49
治疗的结构化目标:以身份认同巩固为目标 50

第三章 客体关系理论框架下的临床精神动力学冲突、焦虑、防御及内在客体关系 54
客体关系理论框架下的心理冲突 54
冲突性动机 54
心理焦虑和防御 55
心理冲突和内在客体关系 56
心理冲突和TFP-E 57
心理冲突、焦虑和人格组织水平 57
神经症性水平人格组织 58
中等、低水平边缘性人格组织 59
高水平边缘性人格组织 59
内在客体关系、防御与人格组织水平 60
神经症性水平人格组织的内在客体关系和防御 60
边缘水平人格组织中的内在客体关系和防御 63
单一客体关系中的防御:神经症性投射、投射
性认同和角色反转 65
神经症性投射 65
神经症性解离和角色反转 66
投射性认同 67
人格障碍治疗中核心的焦虑和冲突:偏执性焦虑和抑郁性焦虑以及俄狄浦斯冲突 70
偏执性焦虑和抑郁性焦虑:梅勒妮·克莱因 70
平衡中的偏执-分裂位相 71
三角冲突和俄狄浦斯情结 73
人格组织水平和偏执-分裂性冲突、抑郁性冲突及俄狄浦斯冲突 75
矛盾心理、整合和结构改变 77

第二部分 TFP-E概述:基本任务、治疗关系与治疗策略
第四章 治疗的基本任务和元素 82
基本任务 82
治疗的基本元素 82
任务1:为探索搭建舞台——将冲突性的客体关系带入治疗中 82
任务2:建立干预焦点——识别情感主导的客体关系,同时关注外部现实和治疗的优先层级 85
任务3:探索、诠释和修通核心冲突 89

第五章 治疗关系:治疗师的态度和立场、治疗联盟、移情和反移情 96
治疗师的态度 96
治疗师的立场 98
技术性中立 99
TFP-E治疗师的立场不“附和”患者的防御 103
技术性中立、治疗联盟和灵活执行 104
治疗联盟 104
移情和反移情 105
移情 106
反移情 118

第六章 治疗策略及改变机制 131
排名靠前节 TFP-E基本策略概述 131
第二节 TFP-E的基本策略及其功能 133
策略1. 界定主导的客体关系 133
1a. 识别主导的客体关系 133
1b. 用言语描述主导的客体关系 134
策略2. 注意患者体验与行为中的重复、僵化和/或矛盾特性 136
2a. 提醒患者注意其体验与行为的重复特性,因为在基于潜抑或分裂的防御的影响下,主导的客体关系可预测地组织着临床材料 136
2b. 聚焦于角色反转以及分裂和潜抑对患者体验与行为的影响 136
策略3. 探索根植于主导客体关系中的焦虑与冲突,并引入关于潜在的愿望、恐惧和个人意义的假设 138
策略4. 修通所识别的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下被激活的冲突,同时将治疗目标与患者的发展史联系起来 139
第三节 TFP-E的个体化策略 140
边缘谱系人格组织的患者 140
策略1. 界定主导的客体关系 142
策略2. 注意患者体验与行为中的重复、僵化和/或矛盾特性 144
策略3. 探索激发分裂和组织主导客体关系的焦虑与冲突,并引入关于潜在的愿望和恐惧的假设 148
策略4. 修通所识别的冲突 149
神经症性谱系人格组织的患者 152
策略1. 界定主导的客体关系 154
策略2. 注意患者体验与行为中的重复、僵化和/或矛盾特性 156
策略3. 探索激发潜抑和组织主导客体关系的焦虑,并引入关于潜在愿望、恐惧和个人意义的假设 158
策略4. 修通所识别的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下被激活的冲突,同时将治疗目标与患者的发展史联系起来 160

第三部分 有技巧的咨询问诊
第七章 患者评估及治疗计划 168
治疗性问诊 168
问诊结构 169
排名靠前节 诊断性评估 170
临床诊断访谈 171
概念流程和数据收集 172
人格功能和病理学的描述性特征 173
人格结构特征:人格组织的维度评估和结构化诊断 174
人格功能和病理学的核心功能领域 176
方法和程序 187
结构性访谈 188
结构化评估和STIPO-R 196
人格类型与诊断 197
第二节 分享诊断印象和差异性的治疗计划 200
分享诊断印象及心理教育 201
确定治疗目标 207
差异性的治疗方法和讨论治疗选择 209
精神动力学治疗的知情同意 209

第四部分 建立治疗框架
第八章 基本的治疗协议:行为、附加治疗和药物治疗 216
排名靠前节 治疗框架和协议概述 216
第二节 治疗协议的普适性元素 218
治疗的保障 218
治疗频率:一周两次和一周一次 219
介绍并协商治疗协议中的普适性元素 220
评估治疗动机 221
识别早期移情的发展 223
介绍治疗框架 224
第三节 治疗协议的个体化元素 231
需要在治疗协议中特定考量的常见行为 231
一般原则:在治疗协议中引入特定考量因素 232
识别需要在治疗协议中引入特定考量因素的行为 232
和患者一起为预测和管理行为引入一个框架 233
处理社会依赖、继发性获益和结构化活动的重要性 238
纳入第三方 240
围绕特定行为、附加治疗和药物治疗签订协议 240
自杀和准自杀 241
共患障碍 242
药物管理 244
治疗开始后重新签订协议 245

第五部分 TFP的技术和策略
第九章 识别干预的焦点 251
识别优先主题 251
指导干预的优先层级 251
优先主题的三个层次 252
优先级1:关注紧急事件优先级——危险的行为和对治疗连续性的威胁 254
将危险行为和破坏治疗的行为看作优先事项的临床例证 255
优先级2:保持治疗框架的完整性,包括持续追求治疗目标 256
在不同严重程度中常见的偏离治疗框架 257
在考虑优先主题时评估框架的完整性 258
在不同严重程度中的治疗框架、优先主题和内在客体关系 259
治疗框架的完整性作为优先主题的临床例证 262
优先级3:在情感主导的客体关系层面进行干预 266
情感主导的客体关系的定义 266
注意三种沟通渠道 267
使用三种沟通渠道来识别情感主导的客体关系的临床例证 271
当治疗师不能识别主导的客体关系时 275

第十章 干预1:探索性干预和诠释过程 277
诠释过程 277
关注此时此地的体验:定义诠释过程 277
澄清 278
澄清和人格病理的严重程度 280
小结 283
面质 284
面质与中立 285
面质与人格病理的严重程度 287
小结 291
诠释本身 292
诠释与人格病理的严重程度 294
小结 301

第十一章 干预2:移情分析和诠释过程的策略指导 303
排名靠前节 移情分析 303
整个严重程度连续谱中移情分析的中心性 303
边缘性人格组织 303
神经症性人格组织 304
关于移情分析的实证文献 305
探索性干预和跨越整个人格病理严重程度范围的移情 306
偏执性移情 306
理想化移情和移情分析 312
自恋性防御和移情分析 315
移情中的潜意识冲突 317
第二节 指导诠释过程的策略 321
从患者的主导视角开始探索性干预 322
从表层移向深层:从防御性客体关系开始,移向更冲突性的客体关系 322
在处理潜抑之前,先从解离性防御开始 323
优先考虑患者体验的性质而不是内容 324
具体思维和诠释过程 324
自我不和谐及诠释过程 327

第十二章 干预3:整合支持性和探索性干预 333
支持性干预的使用 333
区分探索性干预和支持性干预 333
支持性干预的辅助作用 334
探索性干预的使用 343
管理技术性中立 343
利用反移情 348
修通和治疗性改变 356

第六部分 治疗的阶段和变化的轨迹
第十三章 治疗的早期、中期和晚期阶段 364
早期治疗阶段 364
稳定治疗框架 364
支持治疗联盟的发展 367
探索在治疗中被激发的早期焦虑,培养开放的沟通 371
zui小化患者从治疗中脱落的风险 372
变化和过渡到中期阶段的标志 373
中期治疗阶段 374
修通 375
探索偏执性焦虑和抑郁性焦虑对整合过程的干扰 376
聚焦于治疗目标 381
修通冲突性客体关系的发展前因 386
修通负性治疗反应 387
变化和过渡到晚期阶段的标志 389
晚期治疗阶段和结束 391
结束治疗的指征 393
在治疗中对分离的分析 393
治疗结束时对分离的分析 395
治疗晚期阶段的矛盾 395
结束期间保持治疗框架 396
治疗师对于患者结束治疗的反应 396
提早结束 397
治疗结束后的患者-治疗师协议 397

后记 399
灵活而务实地实施 399
培训 400

附录1 STIPO-R人格组织的临床锚点 402

附录2 人格功能水平量表 406

专业名词英中文对照 409

推荐序
童 俊
与《人格病理的精神动力性治疗:治疗自体及人际功能》的相遇
当仇剑崟教授将她和她团队新翻译的《人格病理的精神动力性治疗:治疗自体及人际功能》发给我,让我写几个字时,我发现了几位和我有个人交集的专家的名字。
1998年,我到美国波士顿参加的排名靠前场学术活动就是美国心理学会第三十九分会(精神分析分会)的学术年会。因为听不懂会议内容,像许多朝圣者一样,这次会议我大的收获可能就是与当时的IPA主席奥托·F.科恩伯格(Otto F.Kernberg)有张私人合影。但我一点兴奋的感觉都没有,语言的问题让我十分焦虑。第二年,也就是1999年,情形有了较大的改观,我开始可以和实习医生一起听课了。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课程是当年随着书籍一起推出的移情焦点治疗[排名靠前本人格障碍的TFP治疗手册于1999年出版(Clarkin et al., 1999)]。这个课程让我知道了自恋、边缘型人格障碍,以及在这两种人格障碍中自体(self)是如何与客体(object)配对的。这既让我大开眼界,也为我在中国的临床中碰到的困难解惑。2000年,我在结束了两年的进修学习后带回了除上述治疗手册以外的、由这个团队主编的《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心理治疗》,以及奥托·F.科恩伯格所著的《爱的关系》等新的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著作。
2008年在由我主编的《人格障碍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一书中,李孟潮博士介绍了人格障碍的移情焦点治疗。
2011年到2015年连续四年的zui后一个季度我都在纽约的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霍尼研究所)受训,因而也参加了每一年都在华尔道夫酒店召开的美国精神分析协会的冬季年会。而在每年的这个年会上,本书研究团队的分会场总是受欢迎的分会场之一,常常是地毯上都坐满了人。他们介绍了很多人格障碍的多中心(多个国家)联合研究,也介绍这个团队的工作在一步一步向前推进。
由于共同的工作兴趣,我也常常在会上提问,他们的研究是我们在武汉的团队无法比拟的,但康奈尔因为医保的问题,没有人格障碍的住院治疗,他们的病人主要来自门诊,感到他们的病人更靠近神经症那一极,也就是说,比我们的病人要病得轻。
而在美国的马萨诸塞州和位于得克萨斯州的门宁格则有着自费的人格障碍的住院式精神动力性治疗,这些医院里的治疗更加精神分析化,而不是像本书团队的独树一帜。而我则在这个每年冬天的年会上,在精神动力性住院治疗的分会场与他们相遇,并被邀请在这个分会场呈现我们的工作。在有一年的年会上,当我再次作报告时,仇剑崟教授参加了冬季会议,她陪伴着我一起进入了这个几乎全是白人,只有几张东方面孔的分会场,在这场会中,东西方有着非常有趣而热烈的讨论。这个分会场的主持人(这种分会场如果评价好的话,会一年一年地持续下去)则是现在在中国特别有名的大神级人物维米克(Vamik)的学生,后来我们中美培训项目的老师,来自门宁格的萨格曼(Sagman)教授。而我自己则因为个人兴趣,一直游离在移情焦点治疗之外。但这并不影响我与这个团队的私下交往,他们工作的严谨认真也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我看到为这本书写序的伊丽莎白·L.奥金克洛斯(Elizabeth L.Auchincloss)博士对本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而与她,我们之间有个美好的私下见面,在这次见面中,伊丽莎白将她与另外一位同事联手编著的《精神分析的术语和概念》一书在出版的当年赠给了我。
伊丽莎白博士在序中介绍了本书的主要框架:排名靠前部分中,作者详细论证了心智的客体关系模型,是如何帮助人们理解正常和病态人格的。作者聚焦于自体体验和人际功能,并提出了相关的关联学科,而与神经科学的关联总是在显要的位置。在第二部分中,作者转向治疗。他们概述了移情焦点治疗-扩展版(TFP-E)的基础,TFP-E的目的始终是促进巩固身份认同,以改善自体体验和人际功能。在第三部分,读者得到了一个可以实际运用的方法来评估患者。这种评估包括人格功能和人格组织水平。第四部分继续探索和勾勒了构建和维持治疗框架的指南。第五部分更详细地讨论了TFP-E的技术和战略,包括干预的原则,等等。这让人格障碍这个恼人和普遍的精神问题有了操作性的可能。
本书聚焦于自体体验和人际功能以及促进巩固身份认同,它深深地吸引了我,在大流行中和大流行后,该有多少自体会因为这个全球的大震荡而破碎,又该有多少身份认同在风雨中飘摇,感谢仇剑崟教授团队适时地给中国人民的精神健康送来了养料。

童 俊 教授
IPA中国学组首任主席
2021年4月5日 于武汉


推荐序
曾奇峰
究竟与空灵
东西方人都制造概念。但概念被制造出来之后,各自的“命运”却很不一样。
例如,在西方文化土壤上,弗洛伊德制造了移情(transference)这个概念。随后他用了很多时间和笔墨,去探索和描述移情到底是什么。他的后继者们,也虔诚而积极地挖掘着移情的所有可能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对心理治疗的意义,大有不榨干其价值誓不罢休的决心。如果要形象化一下这个过程,我们也许可以说,弗洛伊德对移情的理解,zui多只是在厘米、毫米这样的肉眼可见级别,而现在的理解,则已经到了普朗克尺度了。
这就是西方文化的方向: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如果制造了一个叫作“飞机”的概念,那就要真正把飞机的实体制造出来。
东方人制造了概念之后,倾向于继续停留在概念上。例如,中国人制造了“道”这个概念,数千年以后对“道”的理解,仍然停留在早期水平,没有人找到“道”的实体,更没有人制造出“道”的实物来。等到西方人发现了“场”之后,终于有人说,“道”其实就是现代物理学中的“场”,这才使得“道”首次被切切实实地感知到。但也有很多人反对把至高无上的“道”如此“平庸”化,他们想继续保留“道”的不可言说的神秘感。
在精神分析领域,移情变得越来越重要,移情焦点治疗(TFP)的创建,使它重要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这本书及相关培训,就是一个既包含概念,又拥有具体操作步骤的宏大体系。书以中文形式出版,并培训中国的精神分析师,这就像在其他领域一样,我们在以异常“对症”的方式,弥补着在思考和实践上的短处,使我们在空灵之外,也能够享受逼近究竟的趣味和成果。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治疗自体及人际功能。对于自体,精神分析师们也有相当“究竟”的研究。但是,自体心理学的创建者科胡特说:虽然我写了数百页的书描述自体,但我仍然不知道自体到底是什么。我们猜测,他这样说是在像我们靠近西方的方式一样,靠近东方方式,即追求究竟的同时,也不忘为空灵留一个位置。或许空灵和究竟,是一段无比开阔的连续谱的两个端点,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都会使这个谱系变得残缺。
同样地,虽然我们有许多量表,可以精确地测量人际功能,但是人际关系中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以及我们连概念都没法制造出来的一些“成分”,是不可以被测量的。就算已经制造出的概念,比如爱,我们也还远远没有“究竟”地知道,爱到底是什么。这个部分,也只有留给东方式的空灵了。
也许,这样的“放弃”,会使某些人感到失控的焦虑。但其实不必,因为空则灵、不空则不灵;当人类真的研究清楚了万事万物的究竟时,人类自身也许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有一些物理学家猜测,用无比巨大的力量击碎zui小的粒子夸克之后,我们会进入另外一个跟现在这个世界相反的完整世界。原来大和zui小在某个“道”里是同一个存在。相信究竟与空灵也是这样:究竟到zui后是空灵,空灵的尽头是究竟。
分析和被分析,都是为了一个健康而美丽的人格。这样的人格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这里有一个回答:究竟而空灵。究竟是因为到了生物学层面,并且延伸到了感受和情绪;空灵是因为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回答说的是跟这样一个人在一起的反移情:如坐春风,如饮醇醪。

曾奇峰
2021年3月7日 于武汉东湖纯水岸


推荐序
李孟潮
雷行相逐,无有攸息。
战于平陆,为夷所覆。
——《焦氏易林·坤之泰》
1 引言
2002年,那是一个春天,我们中德心理医院的一众医生们,正在翘首企盼出外求学游子归来,传授乡亲们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终于,几位中德班黄埔一期学员来了,告诉我们,原来令我等头痛欲裂的那些个案叫作边缘人格障碍者,需要用特异性动力学方案(specific psycho-dynamic treatment),比如移情焦点治疗(TFP)、基于心智化的治疗(MBT)等,那是我们首次听闻TFP这一神兵利器。
一群人便开始撸起袖子加油干了——施琪嘉从德国引进外援,做起此疗法的工作坊;童俊从美国带回资料,包括此疗法排名靠前版手册等诸多宝典;我也乘互联网革命之春风,上网去买eBay英文书。
一群人都把Windows系统装了又卸,卸了又装,为的是赶在精神分析论文数据库(PEP)光盘试用期结束前,从中导出各种文章。那光盘来自某德国老师,他借用给黄埔一期学员们,严谨又滑稽地声明,我只是借这个光盘给你们用,你们具体拿这光盘干什么,可不关我的事。
从2002年到2012年这十年,TFP手册成了我治疗人格障碍者的续命神丹,每次我觉得已倦疲,每次我痛苦与生气,每次我看不见未来,每次我正想途中放弃,心中便想起不可以对不起TFP诸位老师和学长。翻开此书看几页,又获得了继续工作的信心和勇气。
这虽然充满了理想化,充满了夸大自体投射,但是回头望去,TFP的确有很多优点,经得起这样的投射,具体总结有五大优点:
其一,实用性强。大部分需要做长程治疗的个案,都会共病一两种人格障碍。TFP就是为了专门治疗人格障碍被发明出来。和其他几种治疗人格障碍的疗法——比如基于心智化的治疗、图式治疗和辩证行为治疗(DBT)——比较起来,它仍然具有独特的实用性,它是在门诊和个人诊所的情境下发明出来的,并非高度依赖团队合作,可能更加适用于中度和轻度人格障碍者;对于来访者强烈的移情,尤其是攻击性投射,它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在其他技术失效、来访者有强烈移情阻抗的时候,非常适用。这一点在阅读手册的时候感觉特别明显:有些疗法的手册看上去顺风顺水,个案非常配合;有些疗法手册中只有大段大段技术,但是没有很多案例对话;而TFP手册的对话,经常有拳拳到肉的扎实感,尤其是遇到和我们“对着干”的个案时。
其二,符合循证医学的要求。它具有较多随机对照试验支持疗效,在精神分析界独具一格。60后、70后、80后这三代医生,大多是循证医学信徒。我们当年正在热火朝天地学习精神分析,突然就遇到了循证医学兴起,可以说受到当头暴击500点。而TFP给了大家信心和勇气,让我们知道自己正在学习的东西,不是已经被淘汰而倾销到中国来的技术。(注:以上论点的参考文献众多,在本文第二部分介绍的各本手册中大多有收录,故不一一列出。需要提醒的是,TFP团队因为走回医学风,所以它们的很多重要论文都收录在MedLine等数据库,并非PEP。)
其三,可操作性强。它具有详细的技术说明和句对句讲解,这让它的可学习性也大大增加了。以前有人嘲笑精神分析的学习是布袋里卖猫——看不见摸不着,现在可以说TFP这只猫是走出布袋了。
其四,较高的整合性。它对于精神分析内部,具有较好的整合性。科恩伯格(Kernberg)本人试图整合自我心理学和客体关系,它们都是精神分析的主流,也是中国的中德班、中美班、CAPA等教学课程中的主要内容。对于中国同行来说,具有较好的路径熟悉性。在精神分析外部,它整合了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神经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等。
其五,具有较好的发展性。在疗法的适应证方面,它正在发展青少年版本和团体治疗版本,而且极有可能成为排名靠前个针对自恋人格障碍开发的循证医学疗法,或者至少是排名靠前批这一类疗法。在基础理论和研究设计方面,它的发展越来越“硬科学”,一方面,它使用的疗效指标越来越硬,比如说以依恋模式、神经影像学改变作为疗效指标(Perez et al., 2015),另一方面,它在基础理论方面也越来越“神经”,科恩伯格本人便是zui早参加“神经精神分析”跨学科讨论的专家之一(Normandin, L., Ensink, K., & Kernberg, 2015)。在学术推广和人才培养方面,也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比如使用TFP用于住院医师培训、建立国际TFP协会、进行TFP治疗师认证,科恩伯格本人还写了两本书,专门论述精神分析的医院管理和学会管理。
20世纪90年代,《时代周刊》以“弗洛伊德已死”为封面,宣告了精神分析的衰落,而在21世纪10年代,又以“弗洛伊德回来了”为封面,宣布精神分析的复活。精神分析在美国起死回生的故事中,TFP团队可以说是“复仇者联盟”。
TFP的手册众多,各有特点,仅仅看目前这一本2018年版本的扩展版,可能无法领略TFP全貌。接下来以TFP手册发展,简要介绍其发展的三个时期。
2 TFP手册发展的三个时期
排名靠前时期:1975—1999年
1975年到1999年,可以算TFP疗法的萌芽期,它一开始是科恩伯格的个人努力,他写作了多本有关人格障碍的书籍,然后克拉金(Clarkin)和约曼斯(Yeomans)总结提炼了科恩伯格的技术,形成了排名靠前本手册。此手册标志着TFP疗法的诞生,它的优势在于zui后一章具有一个长篇案例,试图说明整个疗程的变化,不足之处在于好多章节带有明显的精神分析德系英语风,语句复杂,长句频出,默认读者对于精神分析各种术语已经了然于胸(Clarkin, Yeomans, & Kernberg, 1999)。所以一个人想要看懂这一本,好是把科恩伯格本尊从1975年开始探索的各本书都浏览一遍,1999年的版本应该更适合研究者,或者比较精深的精神分析师阅读。
第二时期:2000—2007年
这一时期总共出版了三本疗法手册,排名靠前本是2006年的Psychotherapy for borderline personality:focusing on object relations(Clarkin,Yeomans, & Kernberg, 2006),这本是针对BPD的,也被称为核心手册。核心手册清晰明确,配上了各种图式,让此疗法的可操作性大大提高。不足之处是它是针对中、重度BPD患者的,一些案例和操作会让经验不足的治疗师觉得难以理解。
第二本是2007年出版的Handbook of dynamic psychotherapy for higher level personality pathology(Caligor, Kernberg, & Clarkin, 2007),针对高功能人格病变,也被简称为DPHP手册。这本手册没有核心手册那样硬朗的遵守界限的风格,案例增加了很多其他人格障碍的见解。
这个时期还有一本手册容易被人忽视,但是仍然值得一提,那就是2002年出版的A primer of transference-focused psychotherapy for the borderline patient(Yeomans, Clarkin, & Kernberg, 2002),这是作者们在教学过程中的问答集,是众多手册中语言zui简单明白的。
三本手册的出版,为TFP的研究、推广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引来了之后的TFP的丰收时期。
第三时期:2008—2020年
这个时期也出版了三本手册。
排名靠前本是2015年的Transference-focused psychotherapy for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A clinical guide(Yeomans, Clarkin, & Kernberg, 2015),这是核心手册的新版,它大的特点是增加了配套的录像,提高了可学习性。
第二本是2016年出版的Fundamentals of transference-focused psychotherapy: Applications in psychiatric and medical settings(Hersh, Caligor, & Yeomans, 2016),这是给精神科住院医生和通科医生、综合医院的心理科医生学习的手册,进一步降低了术语的难度,是不错的入门参考,但是很多复杂的技术操作,还是需要其他手册补充。
第三本就是此书。一眼乍看,它是2007年DPHP手册的延续,但实际上它远远超出了DPHP,被命名为移情焦点治疗-扩展版(TFP-E)可谓实至名归。它有细致的对话,对于很多术语,也有深入浅出的界定,比如书中对于“客体”和“技术性中立”这两个术语的见解,就具有一剑封喉式的高手风范。中国同行非常幸运,能够很快看到此书,此书也非常幸运,能被仇医生的这个顶尖团队看中。相信日后人们写精神分析历史之时,TFP在中国的开花结果,会是精彩的一笔。
3 治疗边缘人格结构者的一些经验和教训
在此借一方宝地,唠叨几句我个人对这十多年诊治BPO个案的感想,有一部分也来自其他对同行在研讨会和督导中的分享,如下:
1)流行病学方面,我们观察到,BPO患者无论在医疗单位还是在社会机构都极为常见,但是漏诊率非常高。他们大多以模糊的主诉来就诊,zui常见的主诉是“追求个人成长”,这个主诉似乎隐喻着他们期望从边缘性人格结构成长为神经症性人格结构。新手zui容易接到这类个案,不少新手之所以觉得做心理咨询难以维持,主要原因就是拿BPO来访者无计可施,只能以生命感动生命来硬扛,扛不到三年就职业耗竭,选择退行的大有人在。
2)诊断方面,这类个案往往共病多种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共病自恋型人格障碍zui常见。要注意有一类个案,是害羞型自恋人格障碍,往往共病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她们的内核仍然是BPO的结构,但是外表温顺,似乎一切不错,容易被我们漏诊。几乎所有个案都合并复杂性创伤,zui常见的创伤经历是被父母抛弃和父女乱伦。重男轻女在某些地区广泛存在,我个人觉得重男轻女应该被定义为一种文化创伤,就像维多利亚时期的性压抑对女性癔症的影响一样。PDQ、SCID、STIPO等诊断工具的使用,可能会对治疗同盟的促进起到积极效果,给来访者留下印象,认为治疗师稳定、有能力,也可以让来访者的混乱感得到界定和抱持。但是在使用前后,都应该和来访者讨论测评工具引发的焦虑和移情,否则评估本身会被体验为来自治疗师的攻击、贬低和控制。
3)预后方面,我们发现BPO来访者呈现出和帕里斯(Paris)等27年的研究类似的特点。其一,疗程要足够长,不少人疗程持续了10年以上数百次,经历了多任治疗师和治疗团队,部分来访者和DBT的发明者莱恩汉(Linehan)一样,经历了从著名病人变身为优秀治疗师的人生历程。所以我们要理性看待RCT中的结果,那一类研究声明,1年半左右,某些来访者不再符合DSM-5的诊断。这的确是可能的,但是他们会反复多次,尤其是进展到治疗中期要进行创伤工作时,可能让已经消退的各种症状卷土重来(Paris & Zweig-Frank, 2001)。其二,有一部分社会功能差,合并精神病症状、自杀风险高的来访者,只能在医院住院的条件下进行工作,但是他们往往会在社区拖延诊治十多年,一方面是因为精神病院没有办法提供胜任的住院治疗团队,另一方面,中国的家庭和朋友提供了很好的支持。不少这样的个案加入了心理咨询师培训或者各种宗教团体,也对症状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4)治疗关系方面,BPO患者治疗的基础,是保持治疗伦理和治疗框架不被破坏。保持框架,不是硬邦邦的拒绝,而是“软硬兼施”,这是DBT和TFP的共同特征。TFP在1999年和2006年手册中给人的错觉是钢板一块,但是这一版2018年版手册已经明确了技术性中立是有仁有义的。对于大部分同行来说,面对的问题恰恰是难以履行治疗契约,保持明确界限,刚柔并济,在柔情似水中迎来治疗的失败。
5)治疗同盟难以达成一致,往往协商治疗同盟,就需要50次左右。来访者会攻击治疗同盟的关系配对——治疗师扮演一个有关怀、有能力的医生角色,来访者扮演一个合作的、执行自我疗愈任务的好病人。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不少个案本身是心理咨询师,他们攻击治疗同盟的方式是“老师移情”,就是自己扮演孝顺听话的好学生,把治疗师投射为自恋虚伪的父母。然后他们通过拖延完成治疗任务、当面不说治疗师背后八卦治疗师,来攻击、贬低治疗师。
6)色情移情的修通是长期任务。在治疗中期,性创伤处理的前后,不少来访者会出现冲动性行为或者强烈的色情性移情,江湖传说“美丽的文艺女边缘”是治疗师杀手,并非虚言。杀手们的猎杀对象,一般是男性治疗师,有较高自恋性,缺乏足够浪漫爱情经验和性爱经验,可能没有充分分析性爱心理发展。有一些治疗师之所以和来访者发生性关系,应该理解为一种自毁倾向,是对自己职业生涯的攻击,对自己家庭的攻击,也是对学术共同体的攻击。
7)分析关系配对是改变个案的核心技术。TFP中非常实用的技术之一是2006年版中的自体-客体关系配对表,它和图式治疗的图式模式列表异曲同工,我们在实践中有时候也会使用图式疗法的图式模式问卷(SMQ)来帮助来访者识别配对。BPO来访者zui常见的,有两大关系配对,浮在表面上的是“抛弃性父母——空心而愤怒小孩”,但是这个配对是用来防御另外一个爱本能灌注的配对,即“无条件关爱父母——被宠爱有特权小孩”。来访者的愤怒,往往就源于这一个配对无法实现,或者治疗师在建立治疗契约、执行诊断和治疗计划中,让来访者的这种幻想过早破裂。色情移情,大多数也是期望通过引诱治疗师,让自己体验到“被宠爱、有特权”,少数来访者的色情移情,是乱伦的自体-客体配对被激活,治疗师被投射为“乱伦性、利用女儿的无能爸爸”。TFP在移情-反移情分析方面的另外一大贡献就是指出了,自体-客体关系配对会产生快速逆转,比如在治疗前半场,治疗师被投射为“抛弃性父母”,来访者扮演“空心而愤怒小孩”,后半场却变成了来访者扮演“抛弃性父母”,让治疗师认同了“空心而愤怒小孩”的角色。这一论述让我们醍醐灌顶,治疗中立即就稳定了下来,而且这也是TFP独du家专卖。在这本TFP-E手册中,对于“移情分析”的优劣,还结合新文献进行了讨论。
8)边缘人格障碍者被治疗好后,会呈现出自恋人格障碍,某些高功能的BPO也是以自恋人格障碍为主要特质。在重男轻女背景下,女性自恋人格障碍往往呈现为害羞型自恋人格障碍,而男性往往呈现为傲慢型自恋,因为这些人格特质受到了重男轻女文化背景的强化和肯定,治疗师可能要注意两点,一是注意对这些文化进行弗洛姆所说的“社会无意识”的分析,二是治疗师往往容易出现文化反移情,比如男性治疗师容易变成文化拥护者,女性治疗师容易痛恨传统文化,无论深爱还是痛恨,都既偏移了心理治疗伦理的价值观中立位,又偏移了TFP的技术中立位。治疗师应该加强对文化无意识的自我分析和学习。
9)对某些富有人群来说,自恋、偏执、表演、反社会等人格特质,是适应其社会生活的。中产阶层出身的治疗师们往往难以共情理解,甚至把这些适应性人格特质,当作残余症状,设为治疗目标。治疗过程演变成道德改造。这涉及治疗师学习社会阶层和精神分析的关系,可以参考Class and psychoanalysis:landscapes of inequality(Joanna Ryan,2017)一书。
10)反移情管理和修通是难点。其他种类的个案,也许个人分析不太重要,但是BPO个案的治疗师,没有个人分析的护驾保航,是不可想象的。除此之外,治疗师学习的反移情工作的各种模型,如三阶段九步骤模型(Tansey & Burke),是很好的补充TFP的资源之一;格罗特斯坦(Grotstein)和奥格登(Ogden)的系列著作,也为反移情的修通提供了很多灵动的反思;TFP整合荣格学派的移情炼金四阶段十步骤工作,则如虎添翼。
11)手机互联网革命,提升改观BPO的治疗模式。DBT中的团体治疗、技能培训、24小时热线电话,这些模块,如果能够与TFP合用,可以大大缩短疗程。但是在手机互联网革命前,来访者们只能依赖一两家精神科医院的门诊部或住院部,来获得这些资源,即便在美国留学的留学生们,也往往缺乏充足的治疗资源,美国并不是每个州都如华盛顿州一样有莱恩汉(Linehan)的DBT标配团队。但是现在的个案们则可以“全球远程采购”心理治疗服务,如24小时热线电话可以被Talkspace等手机软件取代,在线团体治疗可以跨国跨地区为个案服务。至于DBT的核武器——正念训练,更是资源丰富,既有睿心冥想这样的手机软件,又有长期滚动招生的各种在线团体或者地面团体。
12)发挥家族文化的优势。原生家庭,既是致病因素之一,也是治病因子。几乎所有个案,都和原生家庭保持了密切联系。当初虐待过患者的父母们,往往会在自己的老年期补偿患者,和患者和解,这形成了创伤的重要疗愈因子。中国这种家庭中心主义文化,在疗法手册中几乎没有被提及。治疗师应该注意这一点,一方面合并家族治疗,另一方面分析时,除了注重还原分析,还应该注重当下家庭中动力的改变。
13)注重从传统文化中吸收各种应对方式。中医,尤其是中医按摩,往往可以疗愈来访者童年躯体虐待,疗愈具身性解离。道教、佛教、基督教等都能够提供无条件关注客体,供来访者投射性认同,可以分散移情投注。但是治疗师应注意帮助来访者分析各种宗教团体、宗教话语的利弊。比如有些BPO者的色情性投射认同,扩展到宗教团体中,相反造成更加严重的问题。有些治疗师,自己信仰空虚,或者在宗教学习途中受到蛊惑,正好遇上来访者为了防御空虚感和无能感,把治疗师投射为宗教导师,这样治疗师容易演变为宗教传教人,相反破坏了治疗框架。有少数信仰宗教的个案会出现奇迹性好转,类似动机性访谈的发明者米勒(Miller)所研究的量子改变(Miller & C’de Baca, 2001)。对此类体验不了解的治疗师会把量子改变误判为短暂的移情好转,阻碍了来访者的疗愈进程。
4 结语
总体而言,在人格障碍的治疗这一方面,中国心理治疗界发生了飞速进步。从zui开始的一穷二白,到现在资源丰富,培训遍地,人格障碍的四大金刚——MBT、TFP、DBT、SFT——都已经落地中国,既有教材翻译,又有培训项目。某些方面已呈现出和国际团队并驾齐驱的趋势。
TFP这一类疗法的未来发展路线大致上是明确的,就是会越来越倾向于实用主义和整合主义。在英美逻辑实证主义的主流哲学背景下,英美的整合主义,必然是以循证医学的四大金刚为基础的,这方面zui值得关注的,应该算是整合模块疗法(Integrated Module Therapy),它使用共同要素与特异要素模型,对四大金刚进行了拆解和组合,TFP的核心团队成员克拉金也参与了其手册的编写(Livesley, Dimaggio, & Clarkin, 2016)。
与实证主义相反相成的认识论是辩证法。四大金刚之首的辩证行为疗法,其基础便是辩证法,中国社会文化中也处处都有辩证法的影子,从古代的易学辩证法到中学政治课的辩证唯物主义,乃至中国的心理治疗也起源于黑格尔的乡亲们——各位德国老师的传授。所以中国的治疗师们也许会走出一条有趣的整合之路,以各种辩证法为哲学基础,这当然需要我们几代人付出职业生涯的终身,乍看上去非常执着可笑,就像迷失在情欲投射中的中年油腻男分析师,他渴望与声名共浴沙河互为一天地,与功业共枕夕阳长醉五千年,不过也算得上心信卓立,知而能行,所谓常怀物外忘忧意,德乐本来万法佳,习静自然无外事,教君一笑是生涯。

李孟潮


译者序
在心理治疗被广泛接纳、成为当代心理健康服务主要方式之一的今天,另有一种困恼和争议的声音却从未消停过,即“究竟什么是心理治疗”。大家会发现心理治疗不仅流派众多,而且不同流派所宣称的“心理治疗”性质、目的、意义各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比如以认知行为治疗为代表者,主要关注于症状的消除,偏重“技术”,强调临床循证;而以精神分析、人本存在主义等治疗为代表者,则侧重于心理现象的探索和理解患者的主观体验,“症状”不再仅仅是作为被“消灭”的对象,而是具有特殊意义。在后一流派中,治疗师对症状背后的那个“人”更感兴趣,好奇于整体人格的发展

化学工业出版社官方旗舰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化学工业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人格病理的精神动力性zhiliao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或搜索微信号:cip1953
化学工业出版社官方微信公众号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