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出版社店铺主页二维码
中信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坚持“我们提供知识,以应对变化的世界”的出版理念,以高端优质的内容服务,多样化的内容展现形式,为读者提供高品质阅读与视听内容,满足大众多样化的知识与文化需求。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三联中读专属 山海经:插图珍藏版 任才峰绘

149.00
运费: ¥ 0.00-15.00
三联中读专属 山海经:插图珍藏版 任才峰绘 商品图0
三联中读专属 山海经:插图珍藏版 任才峰绘 商品图1
三联中读专属 山海经:插图珍藏版 任才峰绘 商品图2
三联中读专属 山海经:插图珍藏版 任才峰绘 商品图3
三联中读专属 山海经:插图珍藏版 任才峰绘 商品缩略图0 三联中读专属 山海经:插图珍藏版 任才峰绘 商品缩略图1 三联中读专属 山海经:插图珍藏版 任才峰绘 商品缩略图2 三联中读专属 山海经:插图珍藏版 任才峰绘 商品缩略图3

商品详情


书名: 山海经:插图珍藏版

定价: 198.00

作者: 任才峰,刘宗迪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 2023-04-08

页码: 496

装帧: 精装

开本: 16(180*260)

ISBN: 9787521753110



· 部传统丹青版《山海经》,90后央美青年艺术家任才峰基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创作,还原原汁原味的山海异兽。
收入任才峰150幅原创绢本设色神怪图,以年轻人的视角对传统文化进行艺术呈现,将中国工笔画进行创新。
·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神话学家、《山海经》资深学者刘宗迪全本注释,保证准确性与前沿性。
本书不仅是画集,还有对《山海经》的全本译文和大量注释。文字方面,本书的特点在于作者融入了博物学、民俗学的内容,而不仅仅是翻译、考证,这使本书可读性更强,也更有有利于读者理解这部奇幻的作品
· 生僻字经详尽考证,依据广泛接受的底本标注拼音,参考当今通行读法
· 装帧精美,艺术性与美观性强,宜于收藏;锁线装订,可180°平摊,方便阅读。不仅适合于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更成为从事想象和创意相关工作的艺术家、动漫设计师、游戏开发者等人士的灵感宝库
· “假若有一本古代的《山海经》绘画并未随漫长的时间佚失而能流传至今,大概就是如此吧。”前无古人的绘图版本和全新注译,是市面上值得珍藏的一版《山海经》。


本书为市场上本传统丹青版《山海经》,90后央美青年艺术家任才峰历时十载,重绘150幅绢本设色神怪图,《山海经》研究学者刘宗迪教授作长篇导读并全本注译。此版本《山海经》绘画基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创作,期望将中国传统文化中魔幻瑰丽的一面,通过艺术的方式呈现给大众。青年艺术家任才峰将现代意识融入古典绘画,符合当下国潮的审美。而作为上古时期记录地理物产、宗教神话的大书,它的原始文本更不应被忽略。"怪物之书"只是《山海经》的一个面相,刘宗迪教授的注译则从博物学和民俗学的角度切入,展现《山海经》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本书装帧精美,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可作为大众读者选的《山海经》入门读物。

《山海经》画序(任才峰)
《山海经》导读(刘宗迪)

山经
卷一 南山经 · 〇〇一
南次一经 · 〇〇二
南次二经 · 〇一七
南次三经 · 〇二七
卷二 西山经 · 〇三九
西次一经 · 〇四〇
西次二经 · 〇五九
西次三经 · 〇六八
西次四经 · 〇九六
卷三 北山经 · 一一三
北次一经 · 一一四
北次二经 · 一三八
北次三经 · 一四七
卷四 东山经 · 一六九
东次一经 · 一七〇
东次二经 · 一七七
东次三经 · 一八九
东次四经 · 一九四

卷五 中山经 · 二〇三
中次一经 · 二〇四
中次二经 · 二一〇
中次三经 · 二一七
中次四经 · 二二六
中次五经 · 二三二
中次六经 · 二四〇
中次七经 · 二四六
中次八经 · 二五七
中次九经 · 二六八
中次十经 · 二七九
中次十一经 · 二八四
中次十二经 · 三〇三

海外经
卷六 海外南经 · 三一三
卷七 海外西经 · 三二九
卷八 海外北经 · 三四三
卷九 海外东经 · 三五七

海内经
卷十 海内南经 · 三六七
卷十一 海内西经 · 三七七
卷十二 海内北经 · 三八五
卷十三 海内东经 · 三九七

大荒经
卷十四 大荒东经 · 四〇三
卷十五 大荒南经 · 四一五
卷十六 大荒西经 · 四二五
卷十七 大荒北经 · 四三七
卷十八 海内经 · 四五一

画作索引 · 四六二


任才峰,青年艺术家,芳园主人,本科、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既爱“宋元”的精微传神,又爱“山海”的瑰丽烂漫。

刘宗迪,山东青岛人,先后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学系、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现任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已出版《失落的天书:〈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2006)、《古典的草根》(2010)、《七夕》(2013)、《〈山海经〉的世界》(2021)、《众神的山川:〈山海经〉与上古地理、历史及神话的重建》(2022)等论著。

书中的百余形象,意不在宋元的某种真,却更有魏晋的某种风度,或者说有的是楚地诡谲浪漫的无穷想象,有的是秦汉“大风起兮”的飞扬气魄,由此,这套《山海经》也称得上是颇具古意的一版图谱了。
——于光华(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我想假若有一本古代的《山海经》绘画并未随漫长的时间佚失而能流传至今,大概就是如此吧。
——谢青(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学院教授、花鸟画系主任)

在艺术家的笔下,《山海经》异兽们的一鳞一爪、一羽一发,皆纤毫现;或静或动、或悲或喜,皆栩栩如生。不论艺术形象,还是笔法、设色等各个方面都致地展现出中国绘画典之美,也为《山海经》这一母题在今天书写出“无愧”二字。
——崔曼莉(作家,著有《浮沉》等)


《山海经》画序

与中国国家地理• 图书合作的《山海经:插图珍藏版》要出版了,算起来,从我一幅关于《山海经》的创作到如今,恍惚已有十余年的光景。画画的人想说的话大都在画笔里,倘若画旁再写一堆乱七八糟的文字用来解释说明,总觉得累赘,时间久了,以至于自己不太会写文章了。但我想,对于这本书,我似乎应该写一点,就算是赶鸭子上架,也还是有些话讲。
我生在许昌,许昌旧时称许都,也称得上是古城,尤其在汉魏两晋之间的遗存颇多,家中墙壁少不了那些画像石、画像砖的拓片。我的孩童时代就是在这种黑白斑驳中度过的。当然那时我并不觉得这些东西好看,但是有些种子却在不知不觉中发芽。
我爷爷是位本地画家,画画真诚,但极执拗,或许因他带我长大,这点我很像他。以至于很多年后,我考上中央美院,朋友还会说我看上去人畜无害,心里却一意孤行。
有些执拗是骨子里的,我一直以为美院的教学有两处让我不适,也从不避讳谈及。一是山水、花鸟、人物三科分开,互不打扰,这本是早年间为保留花鸟山水学科的权宜之举,却成为现在学院教育的标准。二是花鸟系的写生,为了绘画题材的推陈出新一定要去西双版纳。
所以当大二的某天夜里,我偶然翻到了《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竟对其出奇着迷。很难用人物画或者花鸟画对它进行归类,它似神似怪,介乎人与兽之间。后来看到的《搜山图》《九歌图》中的异兽更是被我们视而不见,这些画囊括山水、花鸟、人物诸科,创造力又是如此非凡,却被今日的人们渐渐遗忘,我甚至能感觉到它在唤醒我某些儿时记忆。于我而言,找回这些失落的异兽比去热带植物园面对地涌金莲有意义得多。
那次邂逅,我很兴奋,和对面的好友阿坤侃侃而谈,那是我们一次聊到《山海经》。于是那年冬天我生日时,阿坤便送了一套崇贤馆编《山海经》给我,红色的封面,看上去喜气洋洋。有谁能预想到,这薄薄三本书便开启了我十年的山海世界。
所以很多时候,很多事情,都是因缘际会,冥冥之中注定的。

……

我曾不止一次想象过,假若有一本古老的《山海经》图谱得以留存,当是什么模样,我们又能在古人的双眸中看到什么。遗憾的是,《山海经》的文字流传千古,但《山海经》的图像却湮没在历史尘烟中。相传南朝张僧繇与宋代舒雅都曾绘《山海经图》,可传说终还是成了传说,所知留存早的《山海经》图像不过明代,以清代吴任臣版本的《山海经》配图为好,有些形象虽简单粗略,但活泼生动。但由于木刻本身手法所限,终觉生硬呆板,由墨迹转为刻版,笔线的张力定然大打折扣,气韵也便减掉了三分。这次我重画的150 幅《山海经》异兽,其中有一部分便脱胎于吴任臣版本的插图,希望可以替前人找回丢掉的几分生气。
这150 张图的创作并不轻松,个中滋味冷暖自知,可如今想起来每一张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
驺吾“五彩毕具……日行千里”。一个静态的形象如何能表现日行千里呢?我忽然便想到邓县那些飘然若仙的画像砖,于是让它前脚微抬,后脚撑地,脖子伸长,回头凝视,如飞驰之中的蓦然回首。尾巴、背毛、腿毛、胡须则像风中流云般飞动飘扬,拔地生风。五彩以黑红两色为主,其他三色为辅,增其楚意,黑红两色亦如流动的太极一般,黑中一点红,红中一点黑,循环往复,永不休止。
吴任臣版本中的相柳本就非常生动,只是对照原文,版画中的身形体现不出其是可以“食于九山”的巨大凶神。于是我在保留刻版大致形象的同时,对其身躯做了调整,把相柳的身子画得更加魁梧粗壮,这样似乎更能体现其吞吐八荒的能力。版画的面目也显得有些温和,我便画它白面红牙,如邪恶食人状,才更接近相柳凶神恶煞的气质。



《山海经》导读


西汉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出使西域的张骞回到都城长安,向汉武帝详细禀报了他在西域的见闻。张骞说他在出使西域的路上,曾到达黄河源头,黄河源自于阗国的一座高山,那座山上盛产玉石。汉武帝闻言,根据古代图书的记载,将位于黄河源头的这座山命名为“昆仑”。汉武帝依据的“古图书”,肯定是《山海经》,因为《山海经》是早提到昆仑的古书,并且明确说“河出昆仑”,而且《山海经》原本是有图的,故称为“古图书”。这件事被司马迁记载在《史记 · 大宛列传》中,但是,司马迁却并不相信张骞的话,他在《大宛列传》的结尾写道:“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司马迁肯定读过《山海经》,而且知道书的内容荒怪离奇,难以置信。这是《山海经》的书名一次见于记载,且刚一问世就被司马迁打上了“怪物之书”的烙印。太史公一言九鼎,从此以后,《山海经》就戴稳了“怪物之书”这顶帽子,一直戴了两千多年。
鲁迅先生小时候读私塾,天天死记硬背枯燥无味的四书五经、之乎者也之类,幼小的心灵深受伤害,很容易就产生了厌学心理。他本家有一个考过秀才的远房叔祖,告诉他说有一部书叫《山海经》,书中有好多插图,“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鲁迅从此就天天惦记着这本书,他的保姆长妈妈用零花钱买了一本送给他,鲁迅如获至宝,一直将这本书带在身边。后来成为作家的鲁迅,把这件事写进了散文《阿长与〈山海经〉》里。可见,《山海经》是一本怪物之书,从小就在鲁迅的心中扎下了根,所以他后来写《中国小说史略》,讲到神话与志怪,首先就以《山海经》为例,说它记录的都是山川神祇异物,“盖古之巫书也”。《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被收进了很多版本的语文课本里,中国的青少年就算没有读过《山海经》本经,也大都读过《阿长与〈山海经〉》,因此从小就知道《山海经》是一本有各种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的怪物之书。
翻开《山海经》,首先映入眼帘的确实都是一些长相诡异的怪物。无须多举例子,只要看看这本书一篇《南次一经》就很能说明问题。这一篇一共记载了九座山,这九座山里,几乎山山都有怪物出没:招摇之山里有一种长相像猴子、能像人一样行走的怪兽,名字叫狌狌;杻阳之山里有一种长着鸟首蛇尾的玄龟;柢山里有一种体形像牛,长着蛇的尾巴、鸟的翅膀和羽毛并且能够死而复生的怪鱼,名字叫鯥;亶爰之山里有一种长相像狸猫、一身兼具雌雄双性器官的怪兽,名字叫类;基山里有一种长着九条尾巴、四只耳朵,眼睛长在背上的怪兽,名字叫猼訑,还有一种三头六目、六足三翼的怪鸟,名字叫𪁺𩿧;青丘之山里有一种长着九条尾巴、长相像狐狸、叫起来像婴儿哭啼的吃人怪兽;流经青丘之山的英水中,有一种长着人脸、叫起来像鸳鸯的怪物,名字叫赤鱬;猨翼之山更是到处都是怪物,树林里有怪兽,水中有怪鱼,草中有怪蛇,甚至连树木都是怪树,行人到了这座山前无不望而却步,没人敢往上爬。
可见,从司马迁到鲁迅,古往今来的大学者都把《山海经》看作一本怪物之书,确实有道理,实际上,这种对《山海经》的看法几乎是读书人众所周知的常识。
然而,怪物之书只是《山海经》的一个面相,如果我们不是把眼睛仅仅盯着书中那些长相诡异的怪兽、怪鸟、怪鱼,而是全面了解此书的内容和结构,尤其是注意到此书的记述体例,你又会发现《山海经》的另一个面相。
……

山经
卷一 南山经
南次一经
《南山经》首曰䧿山①。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②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花,其名曰祝余③,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榖④而黑理⑤,其华四照⑥,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⑦。有兽焉,其状如禺⑧而白耳,伏行人走⑨,其名曰狌狌⑩,食之善走⑪。丽𪊨之水⑫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⑬,佩之无瘕⑭疾。

注释
❶ 䧿山:即鹊山,“䧿”是“鹊”的异体字。
❷ 西海:中国西部无海,“西海”当指湖泊。
❸ 祝余:即麦冬。麦冬是天门冬科沿阶草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又称麦门冬,其叶簇生,很像韭菜,故说“其状如韭”,开白花、绿花或淡紫色花,其块根可以食用,古人常用以救荒,故说“食之不饥”。
❹ 榖:即构树,又称楮树、榖桑、楮桑等,桑科落叶乔木,叶片阔大,树冠披散,为中国南北各地常见的园林绿化树木。
❺ 黑理:指树木的木纹呈黑色。
❻ 其华四照:“华”同“花”。“其华四照”当指构树果实的样子。构树果实为明艳的橙红色聚花形果,很容易被误认为花,聚花果呈放射状,像光芒四射的样子,故谓之“四照”。
❼ 佩之不迷:因为榖树的果实像光芒四射,故古人相信把它佩戴在身上,可以心明眼亮不迷惑,所以此树被称为“迷榖”。
❽ 禺(yù):古书中的禺指长尾猴。我国有的灵长类动物中,猕猴短尾,长臂猿无尾,长尾猴当指金丝猴或叶猴。
❾ 伏行人走:古书所谓“行”指慢走,“走”指快走或奔跑。“伏行人走”,指这种动物慢走的时候四脚着地,跑动的时候像人一样直立奔跑。
❿ 狌狌:“狌”为“猩”的异体字。经文所言其状如禺、伏行人走的动物,当即猩猩。猩猩前臂修长,平时四肢着地行走,奔跑时前臂撑地,上身抬高,如人直立行走,故称为“人走”。中国本土无猩猩,该条所记的猩猩当为外来动物。
⓫ 食之善走:猩猩行动迅捷,奔跑快疾,古人相信,吃了猩猩的肉,也会变得像猩猩一样快步如飞。
⓬ 丽𪊨(jǐ)之水:“𪊨 ”为“麂”的异体字。丽𪊨之水为一条流经招摇之山的河流。《山经》每记述一条河流,都说明它“出”自何山,但《山经》所谓某水“出”自某山,并非指该水发源于此山,而只是意谓该水流经此山。
⓭ 育沛:不详何物,或说即琥珀。
⓮ 瘕(jiǎ):指人体肠胃中生寄生虫,又指腹部结块肿胀。

译文 南方的一个山列叫䧿山,此列山的一座山为招摇之山。招摇之山濒临西海,山上长着茂密的桂树,山中出产黄金、玉石。这座山上生长着一种草,叶子像韭菜,开青色花朵,当地人叫它祝余,饥荒的时候可以吃来充饥。山上还生长着一种树木,叶子像榖树,木纹呈黑色,开花呈球状,花瓣像光芒四射的样子,当地人叫它迷榖,据说把它的花戴在身上就不会犯糊涂。山中生活着一种野兽,长得像长尾巴的猴子,有一双白色的耳朵,慢行时四肢着地匍匐而行,快跑时则像人一样直立,它的名字叫狌狌,人吃了它的肉就会善于奔跑。丽𪊨之水经此山西流,后注入西海,河中出产育沛,把育沛佩戴在身上,肚子里就不会长虫子。


又东三百里①,曰堂庭之山,多棪木②,多白猿③,多水玉④,多黄金。
注释
❶ 又东三百里:从招摇之山向东行三百里。《山经》是一部基于实地考察的山川博物志,书中每记录一座山,都记录了该山相对于上一座山的方位和里程,根据这些记录,可以了解一座山的位置。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山经》的一里并不等于现在的一里,跟古书中通行的里也不一样。
❷ 棪(yǎn)木:郭璞注说棪的果实似柰,《本草纲目· 果部》说柰与林檎为一类。林檎今俗称花红,果实的形状和味道都像苹果,但比苹果小,中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
❸ 白猿:当是某种身体颜色较浅的长臂猿。
❹ 水玉:即水晶,又称水精。水晶是一种石英结晶体矿物,主要化学成分为二氧化硅。

译文   由招摇之山东行三百里,为堂庭之山。这座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棪树,生活着许多白猿,出产水晶、黄金。
中信出版社店铺主页二维码
中信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坚持“我们提供知识,以应对变化的世界”的出版理念,以高端优质的内容服务,多样化的内容展现形式,为读者提供高品质阅读与视听内容,满足大众多样化的知识与文化需求。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三联中读专属 山海经:插图珍藏版 任才峰绘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