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 微信认证
人大出版社自营微店,正版人大出版社书籍直发,品质保证!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情绪词典:你的感受试图告诉你什么/ 朱建军 曹昱

54.50
运费: ¥ 0.00-20.00
情绪词典:你的感受试图告诉你什么/ 朱建军  曹昱 商品图0
情绪词典:你的感受试图告诉你什么/ 朱建军  曹昱 商品缩略图0

商品详情

情绪词典:你的感受试图告诉你什么


  • 作者:朱建军 曹昱

  • 书号:313122

  • 定价:¥109 元

  • 字数:380 千字

  • 印次:1-1

  • 开本:

  • 出版时间:2023-02-07

  • ISBN:978-7-300-31312-2

  • 包装:



内容提要:  
《情绪词典:你的感受试图告诉你什么》是一本用系统、直观、中国人更容易理解的方式阐释160多种人类的的感受和情绪的书。  
每个感受词和情绪词都是独一无二的,它能精准地表达人们当下的内心。只有更好地理解感受和情绪,才能真正明白自己和他人情绪背后想要表达的意思,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最终读懂人性。  
该书的内容既通俗易懂,又包含着作者的许多真知灼见,尤其是中国文化视角下对“委屈”“惭愧”等词的独特理解,以及文化碰撞下对“快乐”“愤怒”等词演变的特有思考。读者可以直接去阅读和品味自己感兴趣的感受词、情绪词,也可以带着好奇心去体味不熟悉的感受和情绪,也许在某一点会豁然有所感悟,并对自己和他人产生新的理解。  
借助此书,心理咨询师可以助人,来访者和有心理困扰的人可以自助,平常人可以自学心理学;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年轻的父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从而获得更幸福的人生。  

第二部分,解读人的各种主要的感受,分别命名每种感受、描述其体验、总结触发它的情境,它的特点,它的影响,它的转化规律等。这个部分可用作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的工具书,对他们深入理解来访者的内心感受很有帮助。  
这本书填补了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空白。  



作者简介:  
朱建军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意象对话学部主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生态与环境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系创始人和首任系主任、教授。  
朱建军教授是国内最早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和最知名的咨询师之一。迄今已从事心理咨询30多年,并于20世纪90年代创立了我国本土优秀的心理治疗技术——意象对话心理治疗。这是我国本土优秀的原创心理治疗技术,也是自钟友彬创立认知领悟疗法后,我国独自创立的第二种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追随者和学生无数。  
出版著作40余部。除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之外,还涉及文化心理学、心理历史学、环境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多个领域,作品有《意象对话心理治疗(第3版)》《心由境造》《释梦》《我是谁》《你有几个灵魂》等。  

曹昱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文化与心理治疗学组委员、国际心理分析学会中国分会(CSAP)监事,国际候选心理分析师、意象对话督导师。  
合著有《爱本来可以不这样痛苦——意象对话心理咨询札记》《东方苍穹下的心理与心灵:意象对话与传统文化》等五部作品。  
学术贡献为意象对话临床咨询十余种子技术创新,与朱建军博士合创回归疗法和沙屉技术。  



媒体评论:  
赞誉  
心理咨询师最应该懂得人的种种喜怒哀乐,懂得人的种种感受。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就认识了朱建军,他对人的心理有深入的体验和研究。这本《情绪词典》是一本关于人的各种情绪、情感的书,心理咨询师看了会有收获。  
——张伯源  
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情绪词典》一书作者之一朱建军总结归纳了160余个属于人的感受词与情绪词,这是一个极具创造性、有价值的探索。该书的内容既通俗易懂,又包含着作者的许多真知灼见,尤其是中国文化视角下对“委屈”“惭愧”等词的独特理解,以及文化碰撞下对“快乐”“愤怒”等词演变的特有思考。读者可以直接去阅读和品味自己感兴趣的感受词、情绪词,也可以带着好奇心去体味不熟悉的感受和情绪,也许在某一点会豁然有所感悟,并对自己和他人有了新的理解。向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人员、广大读者推荐!  
——贾晓明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情感的体察、细分、命名、语言表达,是运用精神分析治疗走向健康的基本方法。《情绪词典》一书有助于我们提高情感的自我体察和理解能力,提高共情和沟通能力,成为一个体验丰富的“有情人”。  

——丛中  
北京大学医学部精神卫生研究所主任医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注册督导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对朱建军老师的认识和敬佩是源于他提出来的意象对话心理疗法。为此,我读了他所有与之相关的书籍。如果书籍是为了让人在人生这一路上走好、走稳,那么朱老师的书籍则是告诉我们人生其实还有另外一条路可通“罗马”;如果人生需要打开局面、增长见识,那么朱老师的书籍会让你见到真正的“世面”。所谓“世面”,是对“世”界多元化,多维度的认知“面”;如果你认真地读完这本《情绪词典》,那么你一定还会想读朱老师的其他书。  
——张焱  
优越文化教育创始人、全民阅读推广人  



目录:  
第一部分  关于感受的心理学知识  

第 1 章  人与动物是如何感受的 3  

什么是感受 3  

感受的七个层次 5  

第 2 章  意象对话心理疗法与回归心理疗法 18  

意象对话 18  

回归疗法 20  

第 3 章  感受词与情绪词 23  

感受词和情绪词的习得 23  

感受词和情绪词对人的意义 25  

感受词和情绪词学习的质量与影响 27  

不同语言中感受词和情绪词的差异的影响 29  

新文化运动中感受词和情绪词创新的利弊 32  

什么是中文感受词和情绪词,以及中国人的情绪 35  

第二部分  感受词和情绪词释义  

第 4 章  A 39  

哀 39  

爱 43  

安全感 48  

第 5 章  B 51  

卑贱感 51  

被忽视感 55  

被监视感和被窥视感 56  

被纠缠感 61  

被看到感 64  

被抛弃感 65  

被侵入感 69  

被指责感 73  

崩溃感 77  

逼仄感 80  

憋闷感 82  

濒死感 83  

不对劲感 84  

不洁感及厌恶 87  

不平感 90  

不祥的预感 92  

不真实感 94  

第 6 章  C 98  

惭和愧 98  

成就感 101  

耻感 103  

充实感 106  

崇高感和崇敬感 106  

愁、闲愁和万古愁 108  

存在感 111  

挫折感 115  

第 7 章  D 117  

大乐 117  

(自我)独特感 120  

对跌落的不安感 122  

第 8 章  F 123  

烦 123  

方向感 125  

丰饶感 127  

第 9 章  G 130  

尴尬 130  

感恩或感激 131  

孤独感 135  

归属感 137  

第 10 章  H 140  

寒凉感 140  

好感 141  

“好像有什么”的感受 143  

恨 144  

怀 147  

怀疑 149  

幻灭感 152  

荒谬感 155  

慌乱感 156  

悔或后悔 157  

混沌感 161  

豁然开朗感 163  

活力感、能量感和力量感 165  

第 11 章  J 167  

饥饿感 167  

急迫感 168  

嫉妒(或妒忌) 169  

焦虑 173  

界限感 176  

矜 181  

惊 182  

敬畏感 183  

纠结 185  

疚与内疚 187  

沮丧感 191  

第 12 章  K 193  

开阔感 193  

空虚感 194  

恐惧 198  

控制感 201  

匮乏感 204  

第 13 章  L 207  

理所当然感 207  

连续感 209  

怜悯或悯 212  

第 14 章  M 215  

麻木感 215  

满足感 216  

迷茫感和迷失感 218  

秘密感 219  

陌生感 221  

目标感 223  

第 15 章  N 225  

怒 225  

第 16 章  P 230  

疲劳、疲倦、疲乏和疲惫感 230  

漂泊感 231  

第 17 章  Q 233  

亲密感 233  

清晰感 237  

确定感和不确定感 238  

第 18 章  R 242  

荣、荣耀感和荣誉感 242  

融合感 244  

辱 248  

第 19 章  S 252  

神秘感 252  

神圣感 253  

生死攸关感 255  

胜任感 258  

失控感 260  

失落感 263  

失望感 265  

时间感 266  

使命感 268  

释然感 271  

受害感、受伤感、受伤害感 271  

疏离感 274  

熟悉感 276  

顺心感和不顺心感 278  

宿命感 280  

第 20 章  T 283  

塌陷感 283  

忐忑感 285  

通畅感 287  

第 21 章  W 289  

危险解除感 289  

委屈 291  

温暖感 293  

稳定感 295  

我感 297  

无力感 301  

无聊感 302  

无助感 303  

第 22 章  X 306  

希望 306  

喜和快、乐 308  

现实感 311  

心流 314  

新奇感 316  

信任感 317  

兴奋感 320  

幸福感 321  

幸运感 324  

性别感 326  

羞 329  

旋律感、韵律感和节奏感 333  

第 23 章  Y 335  

压力感 335  

厌恶感 337  

一致感 339  

遗憾、恨和不甘心 340  

异己感、异物感 342  

抑郁 346  

意义感、无意义感 348  

永恒感 350  

优越感 352  

怨 356  

愠 358  

第 24 章  Z 361  

责任感 361  

珍惜感 364  

真实感 366  

秩序感 368  

自卑感 370  

后记 375  





在线试读:  
序  
能感受,是判断一个人是否活着的根本标准和重要标准之一。  
当我们向小孩解释死亡的时候,通常会这样说:“人死了,就什么都感受不到了,就是一动都不能动了。”这种对小孩说的话,其实比任何哲学家高深的用词更准确,更能抓住要点。  
人作为生命体,与那些无生命的事物存在两个重要的差别——能感和能动,即人能觉知和行动。如果这两个根本的东西无法兼得,比如几乎完全丧失了行动力的人但依然能感,那么他还是可以算作一个活人。比如,霍金全身瘫痪,仅有三根手指能动,但他还是活着的人,而且可能比很多身体健康的人活得更有深度。然而,如果一个人失去了感觉和感受的能力,就不能称之为“活人”了。感觉是因感而觉,也就是知道了;感受是因感而有了受,即存在愉悦和不愉悦之分。在动这个方面,机器人的行动力很快就会让人类难以望其项背了,但如果机器人没有意识,它就不算是活着的。即使机器人可以采集光信号、声音信号等,还能加工信息,但只要它没有感受,它就不过是一台机器。  
人会本能地追求快乐和幸福,逃避痛苦和不幸。说到底,人一生所做的事情,无非就是在感受中选择——选择那些愉悦的感受,回避那些痛苦的感受。有的人一生都在赚钱,以为自己是为了赚钱而活,但是稍微一反思就会知道,从本质上来说,赚钱不过是让人获得一种富有的感受,或是用钱换来一些其他的好感受而已。有的人非常高尚,一生为道义而活,其实也是因为他更喜欢正义感等高级的好感受。所谓的“善”,无非是给别人带来一些好的感受;所谓的“恶”,无非是给别人带来了痛苦和烦恼。  
感受是人生的核心。弄懂人的各种感受,按理说是人最需要做的事情。不过,在现实世界中,人们最花力气研究的不是感受,而是诸如如何赚钱、战斗等其他的东西。好奇怪!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人们常会认为,让自己的感受好,靠的是一些外在的条件。条件具备了,就一定会有好的感受;条件不具备,就只能将痛苦留给自己了。因此,人一生经营,以求获得那些外在的条件。一人如此,很多人也如此;古代如此,当今也如此。人们都想获得快乐、幸福,与之相比,研究感受就显得不那么要紧了。如果一个人没有钱吃饭,那么他首先是要去挣钱,而不是研究美食的学问。这个例子的确情有可原,但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如果我们不懂得各种感受和这些感受的规律,那么即使我们具备条件,也未必就能获得好的感受,这不得不说有点可惜。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亿万富翁活得很不开心的也不少,有美妻帅老公却还是感到不幸福的人也很常见。  
好在有心理学这个学科,专门研究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当然也包括感受。作为本书作者之一,我还是一名心理学工作者、心理咨询师,所以研究人的各种感受对我而言是职责所在。在心理咨询课程的教学中,我也意识到,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说,熟悉和了解人类的各种感受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心理咨询师不仅要知道它们的名称,还要能感受到、知道产生这些感受的缘由,并能根据来访者外在的表现识别这些感受,以及知道如何转化这些感受。  
有心理困扰的人,甚至是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与平常人并无本质不同,只不过他们受困于某些负性的、不愉快的或者痛苦的感受之中,努力挣扎却又难以挣脱而已。例如,强迫症患者有一些在常人看来稀奇古怪的做法,如反复洗手、反复检查门锁。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只不过是因为他们的某些感受比常人更强一些罢了。例如,手碰了脏东西,人人都会产生不洁感;想到门万一没锁好,人人都会产生忐忑不安感。如果这些感受轻,人的行为就会比较正常;如果这些感受较为强烈,人就会忍不住做一些事来缓解这些感受,而这些事在旁人看起来可能就会显得不那么正常了。一旦懂得了这些感受,我们就能更理解这些特别的人。如果心理咨询师对各种感受都有过亲身体验,并能掌握相应的知识,那么在理解这些心理受到困扰的来访者时就会比较容易——虽然程度有别,但是能懂他们的感受,这本身对来访者来说就是一种慰藉。  
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做一些研究和教学,以提升心理咨询师对人类感受的体会和理解能力。在研究人的感受方面,很多心理学家都做过很多工作,留下了很多有用的成果。然而,他们往往是聚焦于一两种感受做研究,以让研究做得更加有专业性。这就会带来这样的问题:心理咨询师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找到并看懂那些散落在很多不同期刊文献中的、针对不同感受的研究材料。也就是说,如果一位心理咨询师想了解人类感受,他要是只凭借自己的力量去查找心理学期刊中的各种文献来学习,那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推测,我打算来做这项汇总工作。抱歉,你猜错了,我也不擅长做这项工作。  
我想到的是另外一种做法——我决定做一项简单、初步,但是很有帮助的工作:先汇总人类各种主要的感受,列出一张清单;然后,运用心理学知识去逐一解释每种感受。这有点类似于编写一部关于人类感受的小词典。  
对每一种感受,我大体都会讲解以下内容。  
 这种感受叫什么名字?  
 哪种内在或外在情景会引起这种感受?  
 这种感受的体验是什么样子的?  
 这种感受在身体上会有什么表现?  
 当产生这种感受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哪些心理意象?  
 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哪个阶段容易产生这种感受?在各个发展阶段中,发生什么事情会影响这个人,使其更容易在这种感受上不同于其他人?  
 这种感受对人的行为及性格会产生什么影响?  
 这种感受会受什么影响而转变?  
 现实生活或文学作品是如何体现这种感受的?  
对于每种感受,我并不会一一讲解上述所有内容。对于有些感受会讲得比较详细,有些则可能讲得比较简略。  
描述这些感受的依据,大致来自以下几种。  
第一,我的亲身经验。我会先从文字和心理学的理论出发,辨析和确定这种感受。然后,我会诱导自己产生这种感受,并按照一个标准化的程序去内省体验这种感受。这个程序如下。  
 第一步:在过去的生活中,找到一个曾经激起我产生这种感受(或情绪)的事件。  
 第二步:放松身体并想象这个事件,让这个想象尽可能清晰,让自己尽可能感到身临其境。我还可以想象一个在现实中没有发生过但是的确会激发这种感受的情景。  
 第三步:在感受或情绪被激发出来之后,内省观察这个心理能量在身体中的起点、运动的方向、运动的速度和形态,内省观察这个心理能量如果有颜色的话,会是什么颜色,以及它的声音、温度、气味、味道、触感等。  
 第四步:看看这个感受会不会唤醒一个意象。  
 第五步:回忆过去体验过的这种感受,并把它的特点描述出来。  
第二,在文学作品中寻找激起某个角色产生这种感受的情节,并看看作家所描述的这种感受有什么特点。  
第三,让我在学校教的学生或培训的学员按照我设计的标准化程序去体验感受,并把结果反馈给我。当然,并不是所有感受都需要他们这样去体验。  
第四,观察和总结心理咨询中的来访者、团体咨询中的参与者,以及心理学成长小组的成员在产生某种感受时的动作、表情、姿势等。  
本书并未采用学术论文或学术著作的文体,更像一部以散文手法写成的科普词典。我会为每种感受严格命名,并用易于理解的语言来阐释其含义,以便让读者(尤其是心理咨询师)更容易阅读和理解,更容易将这些知识运用于心理咨询实践中。此外,既然不是论文,那么除个别地方我标注了引用来源外,就不再列出长长的参考文献清单了。还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中个别感受的描写,我参考了我带的研究生的作业中的表述,在此表示感谢。  
在写完整本书后,我请曹昱复核了一遍,并请她把所有她认为不够精准的内容都重写了一遍,还添加了很多具体的细节。她贡献了这本书大约三分之一的字数,因此她当之无愧地被列为本书的第二作者。  
虽然刚开始时,我是为了满足心理咨询师的需要而写的这本书,但随着写作的深入,我越发意识到,其实不仅仅是心理咨询师需要它,心理咨询中的来访者和那些有心理困扰的人也会发现这本书对他们的益处。能了解自己的感受是所谓“心智化”的一部分,而很多人之所以会感到困扰,正是因为他们心智化的水平不足。如果他们能了解人类的感受,就有助于他们了解自己的感受,进而有能力管理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这本书写得通俗易懂,也是希望他们能通过读这本书来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事实上,这本书适合任何对心理学感兴趣,或者说对自己的内心感兴趣的人。也就是说,这本书适用于几乎每一个人——谁会对自己的内心不感兴趣呢?  
人生就是在种种感受和情绪中度过的。看到新鲜事,我们会产生新奇感;看不到新鲜事,我们会产生无聊感。成功了,我们会产生成就感;失败了,我们会产生挫折感。得不到,我们会产生缺失感;得到了,我们会产生满足感。热恋时,我们会产生幸福感;失恋时,我们会产生失落感,甚至是强烈的痛苦感……有时,我们的处境会非常复杂,让我们百感交集。  
我们会经历人生的百转千回,感受种种情绪和感受。当我们回忆一生时,眼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景象:童年门口的小河,院子里大树上的知了,夜空中一颗又一颗相继划过的流星……但是对我们来说,并不是这些景象本身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如果记忆中没有保留下那些当时被唤醒的感受,那么这些画面又有什么意义呢?也就是说,只因我们眼前再现这些画面时,我们再度感受到了那些当时的感受,这些画面才那么打动我们的心。  
因为有这些感受,所以我们活着。因为有过感受,所以我们活过。因为感受过美好,所以人生美好。就算感受过痛苦,也是我们存在的证明。  
读这本书可以很有用:心理咨询师可以用于助人,来访者可以用于自助,平常人可以用于自学心理学。不过,读这本书也可以不去关心它有什么功用,而只是就这样去读而已。它自会成为一个引子,引导我们再次体验我们有过的那些感受,让那些感受的百涛千浪在心中尽情地起伏。甚至,有一些我们一生都没有机会体会过的美好的、高境界的感受,我们也可以通过读这本书获知。即使我们还没有经历过,也可以心向往之。而心向往之的结果说不定会给我们带来一个机会,让我们在将来的某一天能够感受到它。  
你可以将本书作为词典来用,在面对某种感受时,查一查书中相应的描写。不过,限于自身的能力,这本书自然不会像词典那么精准,但我计划过些年后再来修订它,让它更加精准。在现阶段的这个版本中,我希望它能给人们一些启发,让人们通过查阅,了解一些自己没有注意过的关于某种感受的东西,或在闲暇之余作为轻松读物,让生活多一些波澜起伏。  
当然,我本想把书写得更好看一些。但是,一方面,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感受,目前被研究的还不多,所以也难以写得更深刻;另一方面,我发现我老了,常常心如止水,很难像年轻人那样深深地卷入各种感受,且文采也不足,所以难以写得更生动,这让我多少有一点惭愧。不过,百尺之湖固然不算大,但如果在沙漠中有这样一个湖,对旅人也还是颇有益处的。  
希望这本书对你有益。  


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人大出版社自营微店,正版人大出版社书籍直发,品质保证!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情绪词典:你的感受试图告诉你什么/ 朱建军 曹昱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或搜索微信号:crup-teacher
人大社教师服务官方微信公众号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