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出版社店铺主页二维码
中信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坚持“我们提供知识,以应对变化的世界”的出版理念,以高端优质的内容服务,多样化的内容展现形式,为读者提供高品质阅读与视听内容,满足大众多样化的知识与文化需求。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数学简史 确定性的消失 莫里斯克莱因 著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书籍

58.50
运费: ¥ 0.00-15.00
库存: 41 件
数学简史 确定性的消失 莫里斯克莱因 著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书籍 商品图0
数学简史 确定性的消失 莫里斯克莱因 著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书籍 商品图1
数学简史 确定性的消失 莫里斯克莱因 著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书籍 商品图2
数学简史 确定性的消失 莫里斯克莱因 著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书籍 商品缩略图0 数学简史 确定性的消失 莫里斯克莱因 著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书籍 商品缩略图1 数学简史 确定性的消失 莫里斯克莱因 著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书籍 商品缩略图2

商品详情

数学2500年惊心动魄的历程。

20世纪仅有的几位数学史大师,克莱因被读者广为阅读的一本书。

从毕达哥拉斯、非欧几何到元数学。

书名:数学简史:确定性的消失

定价:78.00元

作者: [美] 莫里斯·克莱因(Morris Kline)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9-03

页码:46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ISBN:9787508693705

1. 知名的数学史家,美国“新数学”运动旗手;

2. 用短的篇幅讲述数学2500年惊心动魄的历史;

3. 在不牺牲准确性的情况下,几乎没用公式;

4. 第一版饱受好评,全新精校本。

25个世纪以来,数学史上发生了多次危机:非欧几何对欧氏几何的冲击、无理数的发现及数的扩张 、微积分带来的分析困境;集合论悖论和其他逻辑悖论出现……使得数学大厦一次次面临倒塌的危险……

本书探讨数千年来数学在直觉、逻辑、应用之间穿梭往复的炫目旅程,再现真实数学的发展过程,阐述数学的起源、数学的繁荣和科学的数学化,直到当代数学的现状:数学与确定性(逻辑,严密性,完备性)渐行渐远。

克莱因透过数学史上的大事件一步一步剥开数学思想与数学思维变迁的脉络。

序言

引言:主题 / 001

第1章 数学真理的起源 / 009

第2章 数学真理的繁荣 / 035

第3章 科学的数学化 / 059

第4章 第一场灾难:真理的丧失 / 083

第5章 一门逻辑学科不合逻辑的发展 / 121

第6章 不合逻辑的发展:分析的困境 / 155

第7章 不合逻辑的发展:19世纪的困境 / 185

第8章 不合逻辑的发展:天堂之门 / 207

第9章 天堂受阻:理性的新危机 / 237

第10章 逻辑主义与直觉主义 / 261

第11章 形式主义与集合论公理化基础 / 297

第12章 灾难 / 313

第13章 数学的孤立 / 337

第14章 数学向何处去 / 371

第15章 自然的权威 / 397

参考书目 / 430

人名索引 / 438

[美] 莫里斯·克莱因 (Morris Kline,1908—1992)

数学史大家、数学哲学家。二战期间在美国军方的 Signal Corps(通信部门)工作,他以物理学家的身份,在当时研发了雷达的工程实验室工作。二战结束之后,他继续研究电磁学,并于 1946 年在库朗数学研究所担任所长一职。1952年回到他的母校纽约大学,成为全职数学教授,并一直从事数学史研究、写作和教学直到逝世。他不仅以数学史研究闻名于世,而且在 20 世纪下半叶的数学课程教育改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对数学研究和教育的实用性的强调推动了20世纪60年代新数学运动(New Math)的开展。

他著有四卷本数学史名著《古今数学思想》《数学简史:确定性的消失》《西方文化中的数学》《微积分:一条直觉与物理的研究进路》等。

克莱因对当代数学研究方法持批评态度,他认为大多数学家从现实世界退缩而转向关注于数学之中产生的问题,他们抛弃了数学的传统与遗产。本书是他对当代数学处在自给自足和自我设限的境地的最知名反思。克莱因是自欧几里得以来比任何人都理解数学的人。

——Omni(杂志)

数学的未来在哪里?它会衰落吗?数学家克莱因在《数学简史》中侃侃而谈2500多年的思想史,揭示出数学的命运。

——KIRKUS REVIEW

数学是如何从人类理性的骄傲成为今天各个学派之间的论战,对于这个这话题,克莱因的讲述是极其激动人心且深入浅出的。

——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一书作者),《纽约时报》书评

《数学简史:确定性的消失》是一部思想史,它追溯了从古希腊到1931年这期间复杂的数学思想的轨迹。哥德尔的论文不仅让数学家们颜面扫地,还证明了象牙塔本身就是一个毫无根据的神话。

——FUTURISM

一个自由工匠阶层的产生伴随着对数学、技能和技术的兴趣,引出了一些科学上的难题。以寻找原料和黄金为动机的地理探险导致掌握了一些以前不为人知的陆地和习俗的知识。这些对中世纪欧洲文化提出了挑战,新教变革反对某些天主教义,因而引发了二者之间的论战。清教徒向人们强调工作和知识的用处。火药的引入,引出了新的军事问题。例如抛物体的运动及在海洋上航行好几千英里不见陆地,都促进了对自然的研究。印刷术的发明使过去一直由教会控制的知识的传播成为可能。尽管权威们对到底是哪一个或哪些外力影响了对自然的探求各执己见,但是,这些力是如此之多,足以使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被普遍接受的事实,对科学的探索确实是现代欧洲文明的最主要特征。

欧洲人通常并不立即对新的冲击和影响作出反应,在标榜为人文主义的年代中对希腊著作的研究和吸收远甚于对希腊人的目标的追逐,但是大约到了公元1500年,被灌输了希腊目标的思想——即推理在自然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对数学设计的根本原因的探索——开始活跃起来。然而,他们面临一个难题,希腊目标与当时盛行的文化产生了冲突。希腊人相信自然界的数学设计,自然界亘古不移地遵守某个理想的方案。而后来中世纪学者把所有的方案和行为都归于上帝,他是设计者和创造者,而且所有的自然界行为都遵循他制定的规则,宇宙是他的杰作,是他的意志的产物。文艺复兴时期及后续几个世纪的数学家和科学家都是正统的基督徒因而接受了以上宗旨,但是天主教学说中绝不会包括自然界的数学设计这样的希腊教条,那么怎样使试图弄清上帝的宇宙和探求自然界的数学法则和谐一致呢?答案就是再增加一条新教义,即上帝依照数学设计了宇宙,这样,以理解上帝的意愿和他的创作为最高宗旨的天主教教旨就以探求上帝对自然的数学设计的形式出现。事实上,16、17世纪及18世纪的大半,数学家所做的工作都是宗教的需要。这一点我们不久会看得更清楚,探索自然界的数学法则是一种很虔诚的工作,其揭示上帝的杰作的伟大和辉煌。数学知识,即是关于上帝的宇宙设计的真理,就像任何一条《圣经》的经文一样神圣不可侵犯。人类不可能指望像上帝自己那样清楚地明白上帝的意图,但人至少可以以谦恭和虔诚的态度来接近神的思想,这样就可以明白神创造的世界。

人们更进一步断言:存在支配自然现象的数学规律,并且不懈地探求,因为他们还先验地相信,上帝已将这些规律融入了宇宙结构中,每一个自然法则的发现都被视为神的英明的证明而不是证明研究者自己。数学家和科学家例证了文艺复兴时期席卷欧洲的更广泛文化现象。最近重新发现的希腊著作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极为虔诚的基督教世界,其中每一个教派的领袖都被另一个教派的教条所吸引并相互采纳。

希腊人的宗旨(自然是依数学设计的)与文艺复兴时的信念(上帝是这个设计的作者)融汇在一起,统治了欧洲,关于这一点最令人信服的证据就是哥白尼和开普勒的工作。直到16世纪,唯一合理和实用的天文学理论是喜帕恰斯和托勒密的地心说,这套理论被职业天文学家所接受并应用于历法推算和航海。新天文学理论的工作是由哥白尼开创的,他于1497年进入博洛尼亚大学学习天文学,在1512年他被任命为东普鲁士弗劳恩贝格大教堂的教士。这个工作使得哥白尼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天文观测并思考与之有关的理论,经过数年的观测和思考,哥白尼形成了一套关于行星运动的新理论,并写入他的经典著作《天体运行论》。这部书的第一版他于1507年就已完成,但由于担心其将触怒教会,哥白尼迟迟没有发表。这部书于1543年,即他逝世的那一年问世。

当哥白尼开始思考天文学的时候,托勒密的理论变得更为复杂了,更多的周转圆被补充进由托勒密引入的这套系统以使其满足大部分由阿拉伯人获得的不断增长的观察数据。在哥白尼时代,这套理论共需77个圆来描述太阳、月亮及当时所知的五颗行星的运动。对许多天文学家来说,这套理论就像哥白尼在他的书的序言中所说那样,达到了令人难堪的繁琐。

哥白尼研究过一些希腊著作并且确是依数学及和谐的原理设计的。和谐,要求一套更赏心悦目的理论而不是繁复冗赘的托勒密理论。在读了某些希腊作者,主要是阿里斯塔修斯的著作后,哥白尼认为或许太阳是静止不动的,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同时自转,他决心研究这种可能性。

哥白尼的推理的要点是他也用托勒密关于周转圆和从圆的图式(见第一章)来描述天体的运动。然而,最主要的区别是,太阳位于每个从圆的中心,而地球成了一颗在圆周上运动、同时自转的行星,他将圆(包括周转圆和从圆)的数目从地心说所需要的77个减小到34个,从而极大地简化了地心说。

更加惊人的简化成就是由开普勒所取得的,这是科学史上最不可思议的事情。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个人不幸及由宗教和政治事件引起的磨难。1600年,他幸运地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布拉赫的助手。其时布拉赫正致力于自古希腊以来第一桩大的科学工作,即重新进行全面的天文观测,这些观测和其他由开普勒自己完成的观测对开普勒有极大的价值。布拉赫于1601年去世,开普勒接替他而成了奥地利国王鲁道夫二世的王室数学家。

开普勒的科学推理令人叹为观止,像哥白尼一样,开普勒也是个神秘主义者,他相信上帝在设计世界时,遵循了某个简单、优美的数学方案。在他的著作《宇宙的秘密》(1596年)中他说上帝头脑中的数学和谐性解释了“为什么天体运动的轨道、大小和数目是这样而不是那样。”这种信念占据了他的全部思维。但开普勒也具备我们今天归于学者才有的那种品质,即近乎冷酷的理性化。他丰富的想象产生了新理论体系的概念,但开普勒明白理论必须与观察结果相一致,到了晚年他更清楚地意识到正是经验数据启示了科学的基本原则。开普勒因此甘心放弃他最心爱的数学假设,一旦看到这种假设和观测数据不一致,他就以难以置信的固执拒绝容忍任何一位当时学者都会忽略的偏差。这导致他拥护激进的科学思想。开普勒也拥有谦逊、坚忍和毅力等诸多品性,正是这些品性帮助伟人们去成就他们非凡的事业。

开普勒确信存在自然的数学规律,这些规律的追求使他在错误的道路上探索了多年。在《神秘的宇宙》一书的序言中,他说:“我企图去证明上帝在创造宇宙并且安排宇宙的次序时,看到了从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时代起就为人们熟知的五种几何正多面体,他按照这些形体安排了天体的数目、它们的比例和它们运动间的关系。”但是,以五个正多面体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理论所推出的结论与观测的结果不一致,他花了极大的努力以改进了的形式去运用它,但最后还是放弃了这种方法。

然而,他在后来努力寻找和谐的数学关系时,却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他最著名也是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前两条定律公布在他1609年出版的一本书里,这本书有一个很长的名字,通常取其前半部分,称为《新天文学》或取其后半部分,称为《论火星的运动》。第一条定律尤为著名,因为开普勒打破了两千多年来的传统,即必须用圆或球来描述天体运动。毋须借助于托勒密和哥白尼用来描述行星运动的周转圆和从圆,开普勒发现只需一个椭圆足矣。其声称,每颗行星都沿着椭圆轨道运行,太阳位于这些椭圆轨道的公共焦点上(图2.1),而另一个焦点只是一个数学点,什么也没有。这条定律使得理解行星运动轨道更加容易因而极富价值。当然,开普勒像哥白尼一样,他指出,地球在绕其椭圆形轨道运行同时也在自转。

但欲使天文学有实际用处的话,它必须再进一步,它必须告诉我们怎样预言行星的位置。如果一个人通过观测得知行星处于一个特殊点,比如说,在图2.1中的P点,他可能想知道什么时候,比方说,夏至、冬至或春分、秋分时这颗行星会位于什么位置,人们所关心的是行星以多大的速度绕它们的轨道运行。

在这里,开普勒也迈出了极为大胆的一步,哥白尼和希腊人一直用的是匀速,即行星沿着它的周转圆运动同等时间内扫过相同的弧度,同时,每个周转圆的中心又在另一个周转圆或从圆上作匀速运动。但是开普勒的观测结果告诉他,行星并不以匀速绕其椭圆形轨道运动。一个艰苦而漫长的寻找速度规律的工作以胜利而告终。他发现,如果行星在一个月内从P点移到Q点(图2.2),比如说,也是一个月内,从P′点到Q′点,则面积PSQ与面积P′SQ′相等。由于P点距太阳较P′点近,如果面积PSQ与面积P′SQ′相同,弧PQ必须大于弧P′Q′,因此,行星并不是以匀速运动,事实上,它们靠近太阳时运动得快一些。

开普勒为他发现了第二定律而欣喜若狂,尽管它没有简单到像匀速运动定律那样好用,却证实了他最基本的信念,即上帝是依据数学原理来设计世界的。上帝所选择的可能更为微妙,但数学定律却能清楚地指明行星运动的速度大小。

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没有解决,从太阳到行星的距离是依照哪一个定律来描述?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从行星到太阳的距离不是固定的。因此开普勒想找出一个新的能反映这一情形的原理。开普勒深信,自然界的设计不仅是基于数学原理,而且还基于和谐原理,他认为“和谐”这个词在这里非常贴切。他相信存在关于天体的音乐,其能产生和谐的旋律效果,不是通过耳朵,而是通过将行星运动的事实转译成音符而辨别出来。开普勒遵循这样的思想,即把数学性与音乐性奇妙地结合在一起。他得出,如果T是行星的公转周期,而D是其与太阳的平均距离,那么,此处k对于所有行星都是一个常数,这就是开普勒在《世界的和谐》(1619年)中得意洋洋地宣布的行星运动第三定律。

然后,开普勒对上帝大唱赞歌:“太阳、月亮和群星,用你们无法表达的语言赞颂上帝吧!天上的和谐,你应当理解上帝神奇的创造,给它唱赞歌吧!我的灵魂,你赞美造物主吧!造物主创造了一切,一切又存在于造物主之中,我们最了解造物主和我们虚幻的科学所创造的东西!”

哥白尼和开普勒坚信上帝和谐、简单地设计了世界的程度可以通过他们必须反驳的异议来判断。按照托勒密的理论,其他行星运动,可以用希腊人的学说这样解释:这些行星是由特殊的很轻的物质所组成,因而很容易运动,但是怎样才能使很重的地球运动呢?哥白尼和开普勒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还有一种反对地球转动的观点认为:如果地球在旋转,那么,地球表面的物体会飞到宇宙中去,就像物体从旋转着的平台掉下来一样。没有人能反驳这种观点。对于更进一步的反对意见,旋转的地球会飞散,哥白尼无力地反驳说,地球的运动是自然的,因而不会毁掉它自己。然后他反问道,为什么天空不会因为昼夜不停的飞速运转(地心说理论认为的)而飞散?还有另外一种反对意见:如果地球由西向东旋转,那么抛向空中的物体就会坠落于原来位置的西边,因为当地球运动时物体还在空中。更进一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既然物体的速度与其重量成正比,至少如同希腊人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物理学所认为的那样,那么地球上较轻的物体应留在后边,甚至空气也应留在后边。对这最后一个问题,哥白尼解释说:空气是地上的,所以和谐一致地跟着地球运动。所有这些反对意见的实质在于: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不符合在哥白尼和开普勒时代被普遍接受的亚里士多德的运动理论。

一类反对日心说的科学异议来自天文学本身,尤以基于下列事实的为甚:日心说把恒星视为固定不动,然而,地球在六个月时间内要在空中变换它的位置约186000000英里,因此,如果人在某一时间内看到某颗恒星并且在六个月后又看到它,则视差应该可以被观测到,然而在哥白尼和开普勒时代这却做不到。哥白尼争辩说,恒星离我们是如此之远以至于视差太小而难以被观测到。他的解释不能使批评者信服,他们反驳说:如果恒星真的那么遥远,那么它们就根本不会被清楚地看到。在这个问题上,哥白尼的回答是正确的,即使是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在六个月内它的视差也只有0.31秒,这是数学家贝塞尔用一架高级望远镜于1838年首次观测到的。

保守主义者又进一步问道,如果地球以每秒约18英里的速度绕太阳转动并以每秒约0.3英里的速度自转,为什么我们却没有感到任何运动呢?事实上我们的感觉告诉我们是太阳在天空运动。对于开普勒时代的人来说,这样的论证是无可辩驳的,所有这些对地球是在运动的科学异议都很有份量,并且不能视为拒绝接受真理的顽固守旧势力而不予考虑。

哥白尼和开普勒都很虔诚,但他们都否定了基督教的一条核心教义,即人是宇宙的中心,上帝主要关心的是人。把太阳置于宇宙的中心,这就威胁了这个慰藉人类的教义,因为它使得人成为众多仿佛漂泊于寒冷天空的流浪者之一。他似乎不在能生前享受荣华富贵,死后荣登天堂,更不像是上帝施恩的对象了。哥白尼抨击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说法,他指出,宇宙是如此巨大以至于去谈论其中心是毫无意义的,但是这种逆耳之声在当时影响甚微。

反驳所有反对日心说的意见,哥白尼和开普勒都只用了一个无以辩驳的回答,他们都使得自己的理论臻于数学的理论,更显得和谐、优雅。考虑到上帝设计了宇宙并且显然会采用更卓越的理论,那么日心说就一定是正确的。

对他们所发现的并认为是正确的理论,在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及开普勒的许多著作中都有毋庸置疑的证明。比如开普勒在评价他的椭圆运动理论时说:“我从内心深处感觉到这个理论的真实性,我以难以置信的欣喜之情欣赏它的美妙。”开普勒1619年发表的著作,就取名为《世界的和谐》,其中洋溢着他对上帝不尽的赞颂,表达了对上帝辉煌的数学设计的钦佩之情,也表示了他自己对此坚信不疑。

起初只有数学家支持新理论是不足为奇的。因为只有那些确信宇宙数学化并且简单化地设计的数学家才具备坚定的信心去蔑视那些盛行的哲学上的、宗教上的和科学上的异议,而欣赏这种革命性的天文学数学。只有对数学在设计宇宙中的重要性坚信不移的人才有勇气去面对强大的反对力量而证实一种新理论。

中信出版社店铺主页二维码
中信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坚持“我们提供知识,以应对变化的世界”的出版理念,以高端优质的内容服务,多样化的内容展现形式,为读者提供高品质阅读与视听内容,满足大众多样化的知识与文化需求。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数学简史 确定性的消失 莫里斯克莱因 著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书籍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