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 微信认证
人大出版社自营微店,正版人大出版社书籍直发,品质保证!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晚翠之树:今天如何读汪曾祺

24.00
运费: ¥ 7.00-20.00
晚翠之树:今天如何读汪曾祺 商品图0
晚翠之树:今天如何读汪曾祺 商品图1
晚翠之树:今天如何读汪曾祺 商品图2
晚翠之树:今天如何读汪曾祺 商品图3
晚翠之树:今天如何读汪曾祺 商品缩略图0 晚翠之树:今天如何读汪曾祺 商品缩略图1 晚翠之树:今天如何读汪曾祺 商品缩略图2 晚翠之树:今天如何读汪曾祺 商品缩略图3

商品详情

书名:晚翠之树:现-在如何读汪曾祺  
定价:32.0  
ISBN:9787300290256  
作者:刘勇 李春雨 主编 任敏 著  
版次:1  
出版时间:2021-03  

内容提要:  
一说到关于吃食的文章,我们就会想起《端午的鸭蛋》;一想到鸭蛋,我们就会想起那个爱吃的老先生汪曾祺。他在生命*后十七年疯狂写作,留下十二卷文字,登上文坛大家的席位。这位“中国*后一位士大夫”,在他离世二十几年后,越来越受读者欢迎。现-在我们应该如何读汪曾祺?虽晚仍翠枇杷树,他的作品将一直滋养着我们。  



作者简介:  
刘勇,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教育部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马工程“20世纪中国文学史”&席专家。主持多项*家级和省部级课题,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秀成果奖特等奖与一等奖。  

李春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秀人才支持计划”、“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汉语国际教育文化传播。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研究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多个。  

任敏,文学硕士,现任职于北京二中,曾获北京市教师风采大赛一等奖、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秀辅导老师奖,发表论文《周作人:在沉默之后》《谁是你生命中的尼尔?》等,参与编写《新文化运动与百年中国梦》《传承风骨•筑梦未来——“中国精神”青少年读本》《鹤眼云心——北京二中高中语文“专题式”教学成果精编》等。  

媒体评论:  
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读书还是要以经典和格调高雅的作品为主,培养纯正的阅读口味很重要。  

康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经典的伟大之处在于常读常新,每个时代都能读出新的感悟。在碎片化阅读时代,经典阅读更应当被提倡和践行。  

孙郁(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经典作品,是照亮人生的一盏盏明灯,是民族文化的风骨与文脉。读经典,我们要知道为什么读以及怎么读。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一座城孕育一段故事  

高邮是一座水城  

高邮是一座古城  

高邮是一座自然之城  



*二章  晚翠之树: 八十年代的感情写四十年前的事  

学养深厚:饱读诗书的童年  

坎坷波澜:沉默的中青年  

虽晚仍翠:《受戒》的惊艳登场  



第三章  《受戒》: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  

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梦  

人性的探索:从翠翠到英子  



第四章  《人间草木》:绘一幅世俗风情画  

草木亦有情怀  

细察人间百态  



第五章  《端午的鸭蛋》:吃家的艺术  

品到味:会吃的作家  

书美味:会写的吃家  



第六章  《鸡鸭名家》:*后一位士大夫  

《鸡鸭名家》:生活的抒情诗人  

《岁寒三友》: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  

《名士与狐仙》:自由主义的人生追求  



第七章  西南联大:数风流名士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沈从文与汪曾祺  

西南一隅,名士风流——联大的教授们  



第八章  现-在如何读汪曾祺  

以后我是要进文学史的  

还进了中小学课本  

“热”出圈子的汪曾祺  



在线试读:  
引言  
虽晚仍翠枇杷树  

近些年,汪曾祺的名字频频出现在各大阅读媒体、平台上,他的粉丝数量很多,这个严肃的作家成了新的“网红”,他的著作再版已经超过了几百种,远远超出了他生前出版的数量。这棵六十岁才结果的枇杷树,为何越晚越翠呢?  
一说到关于吃食的文章,我们很容易就想起《端午的鸭蛋》;一想到鸭蛋,就不免想起那个爱吃的老头汪曾祺。这个老头很奇怪,鲁迅那个时代出生,一直到六十岁才出名,生命的*后十七年疯狂写作,留下了十二卷的文字,登上了文坛大家的席位,走进了文学史。更令人称奇的是,他逝世到今已二十余年,却越来越受读者们的热捧,他的著作再版已经超过了几百种,远远超出了他生前出版的数量。在新的快、短、浅阅读平台和途径上,这个严肃的老头*然爆红,网络上到处都流行着他的金句,比如:“世间许多事,想想很有意思”“人生,一定要爱着点什么”,一些不是他的话也被冠以他的名字。民间不难见到很多自发的汪迷。他生前跟家人调侃自己是要进文学史的,但他可能没料到他死后二十余年了还这样红,而且肯定还要红很久。他的愿望——“我愿意悄悄写东西,悄悄发表,不大愿意为人所注意”是不大能实现了。  
然而,在如此庞大的阅读群体面前,对于一个爆红的作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我们要读汪曾祺,这是令人奇怪的。  
对很多读者而言,读汪曾祺是没有门槛的,无论老少抑或文化水平,到少一读就能闻见其字里行间的美味。现-在汪曾祺的爆红,*主要的原因是汪曾祺的文字好看、清新、淡雅,在汪曾祺的字里行间读得出满满的生活味道来,在他的文章里寻得见鲜活的生活烟尘。但事实上,汪曾祺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吃。除了吃家以外,他还有很多名号,如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后一位士大夫”。细究这些名号,我们不难发现,他与传统中国有着某种微妙的联系,他人道主义的精神品格值得我们关注。除此以外,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也不容忽视。所以,提出这个问题,实际上问的是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这既是为喜爱汪曾祺的读者提出的,更是为那些不读或根本不了解汪曾祺的人提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要谈的既是汪曾祺的可读性,更是读汪曾祺的必要性。可读性是一个作家的作品要好看,必要性则是一个作家的价值和意义。任何一个作家在人类的精神史上具备了阅读的必要性就有可能成为经典,如果加上了可读性就可能畅销永远,这就是要读汪曾祺的原因。  
读汪曾祺的理由有很多,首先可能就是他的文章很“好吃”。他的文章里不仅有冒红油的咸鸭蛋,还有黄油烙饼、塞了肉馅的油条,还有四川的麻婆豆腐,广东老太太舍得放猪油的鸡蛋饼,昆明种类繁多的菌子以及油淋鸡、过桥米线、汽锅鸡,内蒙的白煮全羊……太多了。他写如许的美味,还细细品给读者看,甚到做给读者看,告诉读者怎么做好吃,给读者普及食材的知识。汪曾祺曾说:“我不是像张大千那样的真正精于吃道的大家,我是爱做做菜,爱琢磨如何能粗菜细做,爱谈吃。你们看:我所谈的都是家常小菜。谈吃,也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对文化的态度。” 人生无大事,吃是第一等,如何对待吃就是如何对待生活。汪曾祺抱着对生活*大的热情,终其一生对吃津津乐道。读汪曾祺,享美味,体悟人生一等大事。  
其次,汪曾祺的文章很热闹,是逛菜市场、逛步行街的那种热闹,但绝不是逛名*商场的那种。他的文章里有普通老百姓热气腾腾的生活,能看见手工作坊、布店、酱园、杂货店、炮仗店、烧饼店、卖石灰麻刀的铺子、染坊等,能遇到高邮古城里的挑夫、锡匠、卖紫萝卜的、卖山里红的、卖熟藕的……昆明城里喝茶的、唱围鼓的、吆喝卖“火炭梅”的姑娘、卖跳蚤药的老爷爷……他们全都自得其乐,淡然随意;端午节高邮人手腕上要戴五色丝线,堂屋要贴城隍庙的符,门上要贴五毒,小孩要用雄黄烟子写虎字……过年时昆明人要铺松毛,门上贴唐诗,街上还可以赌劈甘蔗……像一幅幅生动的风俗画般。从他的笔下,我们仿佛才恍然大悟,原来生活是可以有诗意的。更重要的是,这些乡风民俗不仅仅是背景,还是小说本身,是人物本身,人物灵魂就在其中展现。欣赏汪曾祺的小说,得会欣赏这份热闹。  
汪曾祺的小说里没有宏大精彩的故事,也没有伟大的人物。他习惯将目光投向那些平凡的小人物。他的笔下有活泼开朗、敢爱敢恨的小英子,有腼腆聪明的小和尚明子,还有特别善于炕小鸡的炕房师傅余老五、善于放鸭子的陆长庚、善于接生的陈小手,还有三位患难见真情的老友——开绒线店的王瘦吾、开炮仗店的陶虎臣、画画的靳彝甫,以及勇敢坚毅的薛大娘、善良执着的十一子和巧云……他们生活状态迥异、性格迥异,但无论身处困境或逆境,他们都顺着生活的脉络去活,理解生活,从容应对。这些平凡人身上有一种生命内在的真善美在流淌,是汪曾祺坚持要抒写的“健康和美的人性”。  
这种对于“健康和美的人性”的抒写和日常生活之美的发掘要上溯到他的老师沈从文那里。从翠翠到小英子,汪曾祺延续了一种纯文学审美的探索。而这种现-在被我们视为平常的探索在80年代已经被遗忘殆尽。因此,读汪曾祺还有一个理由是,他延续了一种被遗忘的文学之美。80年代《受戒》出现的时候,大家都很惊诧与不理解。这个与现实毫无关系、纯粹描写理想世界的故事美得异常,汪曾祺以虔诚和执着的态度去抒写健康而纯美的人性,从他的小说中流溢出一种民族性灵之美,这种追求慢慢得到评论界和读者的接受。汪曾祺将“五四”以来的文学传统中的一部分逐渐与80年代的创作风格有机结合并延续下来;在时代与时代的断裂处,他做了接续的工作。1983年后,贾平凹的《商州初录》、张承志的《北方的河》、阿城的《棋王》、王安忆的《小鲍庄》、李杭育的《*后一个渔佬儿》等作品的发表,相继引起轰动,表明许多作家已经开始了寻根文学的创作,并成为这一文学潮流的主体。  
1997年,汪曾祺去世,“中国*后一位士大夫”离开了我们。很多人说他的离去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离去,这个时代是传统的时代。新世纪以来,我们建立了崭新的现代文明,但也意味着我们逐渐与古老中国挥手告别。在汪曾祺这位老人身上,人们读出了诸多传统文化的印迹。他的离去,让我们缅怀一个时代的离去。  
汪曾祺出生在一个传统的家庭,自小从祖父和父亲那里受到了良好的传统文学文化的熏陶;他有一身才华,会写戏剧、写文章、画画;他有一份别致自由的生活情趣,赏花、品美食、观世间百态,不重名利;他还有一份从容淡泊的人生态度,颠簸流离大半生,归于文笔波澜不惊,净是一片宁静的美好。这完全就是一个旧式士大夫的形象。  
在文学追求上,他曾说:“我的散文大概继承了一点明清散文和‘五四’散文的传统。” 他还说:“一个作家读很多书,但是真正影响到他的风格的,往往只有不多的作家、不多的作品。有人问我受哪些作家影响比较深,我想了想:古人里是归有光,中国现代作家是鲁迅、沈从文、废名,外国作家是契诃夫和阿左林。”  
从汪曾祺的散文来看,他的确受到明人小品极大的影响,尤其是“以清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事”的风格。晚明小品文追求“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和“信口而谈”,在文章的取材上趋于生活化、个人化,在文章中表现生活的乐趣,以平淡的语言写出生活的诗意。汪曾祺的文章包括小说的背景大都与家乡的风俗有关,这缘于他自小就爱看街上的各种风俗现象;因为学过绘画,他也爱看各式各样的风俗画。从风俗中,他捕捉到了民间的律动。后来,他又做过与民间文学相关的工作。种种机缘,使他的明人手笔似的风俗画愈有味道。除此以外,他对于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均报以极大的兴趣与关怀,这与文人的玩物意趣有相投之处。他不讲大道理,完全根据生活体验和自己的喜好,将自己对生活的体悟营造出一种清新淡然又雅趣横生的艺术效果。就是这样的艺术效果,才使读者固执地将他视为传统社会*后的一个影子。  
在人生追求上,汪曾祺似乎又是庄子一派的,与阮籍、嵇康、徐渭、袁枚、李渔这类人物有点像,*大的共性是活得很自在,又活得很真实,甚到在庸常或者困顿的日子里都能活出生命的诗意来。西南联大时期,他在学校逃课挂科,自由自在,不拘一格,但闲读无数杂书,*后肄业联大;后又经历时代运动等坎坷,却能平静淡然过来,令其自由的名士气中又掺杂了几许平民气,使其藏在烟火中、藏在市井中得以关注芸芸众生,体味人间百般冷暖,到晚年宝剑铸成,写吃、写人间、写风俗,终于活成了别样的“名士”。  
“晚翠”这个名字是汪曾祺自封的,也是有渊源的。云南大学的教授宿舍区有一处叫“晚翠园”,因为此园里种了几十棵枇杷树,汪曾祺曾经常从这里经过。《千字文》里有“枇杷晚翠”这一句,所以“晚翠”应是专指枇杷树的。枇杷树在南方多见,叶片厚且大,常绿不衰,尤其在雨后、雪后,更是碧绿得惊人。这个“晚”是相对于别的植物而言的,大家都绿的时候它不那么显眼,待到大家都叶黄凋落之时,它反而翠绿得发亮,所以叫“晚翠”是实到名归了。汪曾祺说枇杷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花期极长,要从头年的冬天就开始着淡黄白色的、不起眼的毛花,一直到*二年春不知什么时候花才掉了,到端午节才能结出一串串淡黄色的枇杷来,可谓孕期极长。  
汪曾祺的创作生涯,像极了枇杷树,酝酿了六十年才终于结果。这六十年是人生经验的积累、心性的磨砺、文笔的酝酿,到老了厚积薄发,结出的自然是硕果。汪曾祺自述:“我自二十岁起,开始弄文学,蹉跎断续,四十余年,而发表东西比较多,则在六十岁以后,真也够‘费劲’的。呜呼,可谓晚矣。晚则晚矣,翠则未必。” 翠是自然的,他太自谦了。  
这棵“枇杷树”不仅翠绿欲滴,还结了一树硕果,淡黄的圆形果实不是很显眼,但一串一串的,看起来很别致。枇杷入口味甘,绵软可口,味道**佳,富含多种维生素,食之还有润肺、  
止咳、止渴等功效。读汪曾祺的文章亦是如此,好读,谁都能读,读之还有清心净神之功效。  
这棵“枇杷树”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多年了,他结出的果实还滋养着我们呢。  

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人大出版社自营微店,正版人大出版社书籍直发,品质保证!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晚翠之树:今天如何读汪曾祺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或搜索微信号:crup-teacher
人大社教师服务官方微信公众号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