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出版社店铺主页二维码
中信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坚持“我们提供知识,以应对变化的世界”的出版理念,以高端优质的内容服务,多样化的内容展现形式,为读者提供高品质阅读与视听内容,满足大众多样化的知识与文化需求。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中信出版 | 万亿指数 罗宾威格斯沃思著

66.00
运费: ¥ 0.00-15.00
中信出版 | 万亿指数 罗宾威格斯沃思著 商品图0
中信出版 | 万亿指数 罗宾威格斯沃思著 商品图1
中信出版 | 万亿指数 罗宾威格斯沃思著 商品图2
中信出版 | 万亿指数 罗宾威格斯沃思著 商品缩略图0 中信出版 | 万亿指数 罗宾威格斯沃思著 商品缩略图1 中信出版 | 万亿指数 罗宾威格斯沃思著 商品缩略图2

商品详情


书名: 万亿指数

定价: 88.00

作者: 罗宾·威格斯沃思,银行螺丝钉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24-03-02

页码: 388

装帧: 1

开本: 16-6

ISBN: 9787521762501


1.一部精彩伦的指数投资发展史,也是一部振奋人心的金融创新史
这本书就像一部有关指数投资的完整纪录片。它并不局限于指数基金这一种产品,而是聚焦指数投资这一彻底改变金融业的投资方式,以巴菲特的10年赌约为引子,从20世纪初法国数学家巴舍利耶这位指数投资的思想教父讲起,直到如今全球ETF的鼎盛发展,时间跨越近百年,是对指数投资完整、全面的复盘,也是具参考价值的金融创新史。
2.中立、客观、真实的指数投资历史还原
作者基于对还在世的当年参与整个指数投资变革的华尔街叛逆者们的一手采访资料,客观呈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金融大人物,包括巴菲特、约翰·博格、马科维茨、尤金·法马、麦克奎恩、威廉·夏普、大卫·布斯、内特·莫斯特、拉里·芬克等,真实再现了指数投资的孕育、诞生、发展壮大至鼎盛的整个过程。
3. 重点探讨指数投资因规模过大而产生的风险及应对方式
这是一部在图书中公开探讨指数投资负面影响的图书,当指数基金和ETF的资产规模越来越大,权力也逐渐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如指数提供商,被动投资是否还能保持被动?少数掌权者对金融市场、投资业,甚至政治层面,又会产生何种影响?金融稳定性是否还能保证?在这本书中都有详细的探讨和解答,值得政策端、金融端、机构端,还有大众投资者深思。
4. 对于当下的中国资本市场及投资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指数基金,跟踪市场指数,因其透明、费用低廉、可定投、投资门槛低、操作简单等诸多优势,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践行长期投资理念,穿越牛熊,做好财富稳健增值,成为受欢迎的投资产品之一。ETF,也正逆势而起,在全球范围的发展也在向峰攀登。在经济下行的当下,它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以及投资者的关注。因此,这样一部全面介绍指数投资史的著作正当其时。另一方面,我国2023年指数投资规模已达9万亿,这是一个历史性时刻。与美国相比,虽然还有一些距离,但就像美国指数投资规模已超过主动投资规模一样,我国也很有可能迎来这样的时刻。那终,指数投资是否也会成为一个巨大怪物,影响到我们的金融市场稳定性,我们需要提前思考与应对。

一群华尔街叛逆者如何发明指数基金和ETF,并改变金融业的故事。关于指数投资的历史与未来,是一部精彩的指数投资发展史,更是一部振奋人心的金融创新史。
50多年前,一群华尔街叛逆者,在一潭死水的金融业悄悄集结起来,他们都有一个信念:全世界优秀的投资者也无法长期战胜市场,指数投资将称霸未来。这群人中,有经济学神童尤金·法马、行业领袖约翰·博格、计算机迷约翰·麦克奎恩、前二战潜艇兵内特·莫斯特等。他们发明了指数基金及ETF,并对全球金融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指数投资的规模已经达万亿美元,这股力量正在重塑市场、金融业。不过,就连一些推崇指数基金和ETF的人也逐渐开始担心:这种日益扩大的影响力,是否会扰乱市场稳定性、破坏投资行业,并使得权力被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里?这是人们不希望发生的。
在这本书中,《金融时报》记者罗宾·威格斯沃思揭开了指数投资的神秘历史,生动地讲述了指数基金、ETF的诞生、发展并演化为投资界主宰的过程,并把一个个丰富多彩的人物,有血有肉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这是一个从未有人讲过的故事,金融业将何去何从,让我们拭目以待。
目录
主要人物/ Ⅴ
一章 巴菲特的赌局/ 001
第二章 教父/ 025
第三章 征服运气之神/ 045
第四章 量化投资者/ 065
第五章 守卫叛逆/ 081
第六章 刺猬/ 101
第七章 博格的蠢事/ 121
第八章 先锋领航崛起/ 139
第九章 新的维度/ 159
第十章 智能贝塔 / 175
第十一章 蜘蛛的诞生/ 195
第十二章 开创者的背水一战 / 215
第十三章 拉里·芬克的妙手/ 239
第十四章 世纪交易/ 261
第十五章 珀迪猎枪/ 277
第十六章 新资本队长/ 295
第十七章 这就是水/ 311
第十八章 新的企业霸主/ 335
后记/ 353
致谢/ 357
附录/ 361

罗宾·威格斯沃思
《金融时报》的全球财经记者,专注于追踪全球重塑市场、投资业和金融业的大趋势,擅长撰写长篇专题报道、分析文章、概述以及专栏等。2008年加入《金融时报》前,曾就职于彭博新闻社。

银行螺丝钉,译,《指数基金投资指南》《定投十年财务自由》《主动基金投资指南》作者,《耐心的资本》译者。
金牛奖投顾主理人,“中国指数基金50人”之一,管理超百亿投顾组合。
专注于基金投资,累计帮助数百万投资者开启了基金投资之旅。从2014年开始,在公众号“银行螺丝钉”上,撰写了数百万字有关基金投资的文章,网累计阅读数超过10亿人次。坚持每天发布原创指数估值表,已发布近2500期(截至2024年年初)。


李一梅 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万亿指数》像一部生动的纪录片,通过丰富多彩的故事,鲜活有趣地呈现了指数投资在海外市场从孕育、诞生到发展壮大至鼎盛的过程。译者以专业、精准的笔触将精彩的一幕幕还原在我们眼前。中国也正在经历指数投资的“万亿时代”,特别是ETF正在成为资本市场上耀眼的风景线。我们能否延续传奇,再创辉煌?也许从这本书中能找到部分答案。
康乐 景顺长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近年来指数投资在国内蓬勃发展,为投资者提供了丰富且便利的投资工具。随着资本市场日益成熟,居民理财需求不断提高,指数基金发展迎来历史机遇,在这个过程中,海外优秀经验可形成重要参考。《万亿指数》全景式展现了指数投资从思想萌芽到鼎盛发展的百年历程,详细介绍了指数基金的运作原理、投资策略以及风险控制等方面的知识,指数投资者和基金行业都可以从这本书中得到启发。
周向勇 国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万亿指数》一书的作者基于对巴菲特、约翰·博格、马科维茨等华尔街先驱的深入采访,生动地还原了那些金融大人物的真实面貌,使我们得以一窥指数投资诞生、壮大及至峰的历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注重细节的处理,将原文中的语境、语气和情感准确地传达给读者,使原作的内容更加丰富生动,读起来毫无生硬之感。通过阅读这本书,投资者可以获得关于被动投资的常识性智慧,相信开卷有益。
向辉 华宝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万亿指数》是一本关于指数投资的实用指南,既深入浅出地描绘了金融市场的发展史,又深度解析了指数基金在全球范围内的崛起。译者通过精准、生动的翻译,让读者可以洞察金融市场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以及指数基金在这个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这本书还展望了指数基金的发展前景,帮助投资者把握资本市场的发展方向,进行有效的前瞻性布局。
刘忠 上海华证指数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英国《金融时报》记者罗宾·威格斯沃思的《万亿指数》详细介绍了指数基金在美国市场从诞生到壮大的曲折历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译者银行螺丝钉在指数基金投资领域深耕多年,对国内基金市场有着全面观察和深刻见解,翻译也专业准确、流畅优雅。这本书带领读者一同回顾这场史诗般壮美的投资革命,也为我国指数基金的发展创新提供借鉴和参考。
管清友 知名经济学家、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
指数基金,作为受普通大众欢迎的理财工具之一,近年来发展速度惊人,国内市场规模已达万亿元。《万亿指数》揭开了指数投资的神秘历史,生动地讲述了指数基金、ETF是如何被发明并成为投资界霸主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指数基金非凡的崛起过程, 理解它所处的历史背景, 以及明白投资业、金融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
一章 巴菲特的赌局
2007 年, 在一个慵懒又漫长的夏日,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大厦15 楼拐角的一间豪华办公室里, 泰德·西德斯坐在一张时尚长方形办公桌后面, 背景中大声播放着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没什么别的事可做, 于是西德斯决定查看一下电子邮箱中的未读邮件, 结果发现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来自一位朋友的邮件, 里面的内容是沃伦·巴菲特与一群大学生会面的详情。西德斯一直是这位传奇的“奥马哈先知” (Oracle of Omaha) 的粉丝, 也是巴菲特的大型投资集团伯克希尔- 哈撒韦每年股东大会的忠实参与者。然而, 那天早上, 这封邮件中的内容却让他气急败坏。
一名学生向巴菲特问起他在一年前下的一个赌注: 一只简简单单跟踪美股市场的基金, 能够击败任何一位自信满满的对冲基金经理。这位伯克希尔的董事长表示, 至今为止, 尚未有对手敢跟他打这个赌, 于是他告诉学生们: “所以我认为, 我是对的。”
西德斯, 长相酷似把胡子刮干净后的美国导演贾德·阿帕图 (Judd Apatow), 一向沉着冷静。而巴菲特这种轻蔑的态度, 却让这位36 岁的华尔街人很生气。毕竟, 对冲基金正是他所从事的职业, 是他的收入来源。
他从耶鲁大学捐赠基金的大卫·史文森(David Swensen) 那里, 学会了如何挑选出好的那一只股票的技巧。几年前, 西德斯创立了普罗蒂杰公司, 这是一家投资机构, 专门为养老金和私人银行打理资产, 成立了一只投资对冲基金的基金。到2007 年, 普罗蒂杰帮助客户管理了35 亿美元的对冲基金, 回报率高达95% , 轻松击败美股市场整体回报。
对冲基金行业早诞生于20 世纪60 年代, 但直到过去10 年,才开始爆炸式增长, 到2007 年全球对冲基金总规模达到近2 万亿美元。像乔治·罗和肯·格里芬这样的大型对冲基金经理积累了巨额财富, 甚至金融业其他收入颇丰的领域从业者也投来了羡慕的目光。到2005 年左右, 几乎有华尔街年轻人都梦想着能管理一只对冲基金, 不再埋头在投资银行辛苦工作, 或是处理像公司贷款这样单调乏味的事情, 但这也只是想想而已。
对冲基金的这种增长让巴菲特很懊恼。一直以来, 巴菲特认为投资行业的这些经理水平都非常一般, 实际上, 他们几乎除了从客户那里收取高额费用来放入自己腰包, 就没有做什么了。在2006年伯克希尔- 哈撒韦的股东大会上, 巴菲特一次提出了这个赌局, 同时狠狠批评了这个行业。
“如果你的妻子要生孩子, 那你好请一位产科医生, 而不是自己接生。如果你的水管堵塞了, 那你好打电话给水管工。大多数职业都有附加价值, 是一个外行做不来的。然而在投资行业, 总的来说, 情况并非如此。” 巴菲特向参会者说, “所以你聘请了这么一大群人——我估计一年总花费大约为1 400 亿美元, 而他们所做的事情, 总的来说, 仅仅是一个人自己花10 分钟就可以完成的事。”
西德斯在某种程度上是赞同巴菲特的观点的, 确实有一些专业基金经理业绩表现不佳, 但在西德斯看来, 这个赌局是愚蠢的。那个夏天的早晨, CNBC 的新闻播报声音在办公室里回荡, 美国次贷危机刚刚开始, 西德斯想到, 否极泰来, 事情在变好之前, 往往都很糟糕。在对冲基金行业, 这些随心所欲的海盗们, 看起来更善于在即将到来的风暴中航行。毕竟, 对冲基金在市场的上涨和下跌中都可以获益, 并且比起巴菲特在赌局中给出的标普500 指数, 对冲基金能投资的品种也要多得多。在收费上, 对冲基金可能确实比较高, 但西德斯有信心克服这个障碍, 轻松击败标普500。当时标普500 的估值高, 人们并没有注意到正在酝酿中的金融危机。
虽然西德斯错过了巴菲特在2006 年伯克希尔- 哈撒韦股东大会上一次提出赌局的时间, 但一年过去了, 并没有对手回应巴菲特。这是漫长的一天, 西德斯开始用传统的方式给巴菲特写信, 提出接受他的赌局。“亲爱的沃伦,” 信件开头如是说:
上周, 我听说你在近一次年度股东大会上提出一个挑战, 我很期待能跟你打这个赌。我完全同意你的观点, 投资者在对冲基金里的总回报, 被基金经理收取的高额费用吞掉了。事实上, 如果小弗雷德·施韦德( Fred Schwed) 放在现在写故事, 很可能就把他的书命名为《客户的G5s 在哪里?》
然而, 我想赌的是, 你在大体上是对的, 却在细节上不对。实际上, 我完全相信优秀的对冲基金投资组合, 随着时间推移, 表现要比市场指数好得多。我让你一步, 只挑选5 只对冲基金, 而不是10 只。想你会对此非常期待!
令西德斯高兴的是, 巴菲特很快就回了信, 他草草在西德斯的信上写了一条简短的信息, 寄回给了西德斯在纽约的办公室。随后, 他们开始讨论具体如何安排这场赌局。终, 他们达成一致,以100 万美元作为赌注。就这样, 两种完全相反的投资理念的对决, 开始了。一方是傲慢的、昂贵的投资经理, 全方位挖掘全市场那些能赚钱的投资机会; 另一方是便宜的、“被动的” 基金, 闭着眼买下整个市场。这也是一场力量悬殊的对抗, 一边是聪明睿智的强势方, 一边是不被看好的弱势方。

虽然身为一名很有声望的投资者, 但巴菲特始终对自己的职业很谨慎。这一点在1975 年的一封他写给凯瑟琳·格雷厄姆(Katharine Graham) 的信中就有所体现。凯瑟琳·格雷厄姆是《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 的前董事长、华盛顿特区的社会名流。“如果以是否高于市场平均收益, 作为评价他们的标准, 那大多数基金经理都不及格。” 巴菲特闷闷不乐地写道。
信件的主题是养老金。巴菲特用他独特的智慧, 向他的朋友凯瑟琳·格雷厄姆解释了退休计划的精算算法。通过退休计划, 人们可以拿到一定金额、定期发放的退休金。但他直言不讳的讨论点, 是养老金聘请来管理资金的专业基金管理人, 到底能不能起到作用。
巴菲特非常清晰地指出, 对养老金的表现能高于市场平均的有期待, “注定都将落空”。毕竟, 它们实际上就是市场本身。巴菲特将此比作一个坐在扑克桌前的人, 这个人说: “好, 伙伴们, 如果我们今晚有人都玩得非常认真, 那我们有人都应该能赢一点。” 如果再加上交易成本以及支付给基金管理人的薪水, 那么毫无疑问, 基金的平均收益, 将会比市场整体还要低一些。
当然, 很多投资集团, 以及把资金委托给这些投资集团的养老金管理者, 会反驳说, 诀窍在于只投资那些表现高于市场平均的基金经理。虽然会存在表现不好的基金经理, 但只要好好筛选, 还是可以找出能持续打败市场的选股明星的。
在如今这个监管更为宽松的时代, 精英人士会宴请上市公司管理层, 以获取真实且重要的市场动态信息, 比大量普通投资者都要更早知晓。他们也享有“特权”, 能获取华尔街机构对这些公司业务的研究报告。并且, 市场上还有大量的散户, 像牙医、律师等,听从一大群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都不怎么靠谱的股票经纪人的建议, 来做交易。在这种环境下, 你还认为专业的基金经理能持续打败市场, 是顺理成章的吗?
但是, 这种认知, 在当时是很普遍的。20 世纪60 年代, 涌现出一批共同基金的明星基金经理, 他们是聪明的选股人, 凭借着投资能力名扬四海。按照当时业内金融杂志《机构投资者》(Institutional Investor) 里的描述, 直到那时, 主导行业的都是“在神圣机构中的精英人士, 静静照料着缓慢成熟的资本”。但随后出现的牛市, 开启了一段沸腾岁月, 也被称为“快速获利时代” (go-go era), 改变了这一切。《机构投资者》是这样记录的: “现在的基金行业对收益的渴求是如此强烈, 以至于基金经理都是明星, 并且能从中分到一杯羹, 仿佛保罗·纽曼和伊丽莎白·泰勒。”
这些明星基金经理, 试图通过投资那些有活力的快速成长型企业, 比如施乐和伊士曼柯达等, 来击败市场。这些企业由于股价表现很好, 被称为“漂亮50” (nifty fifty)。但到了20 世纪60 年代末, 泡沫破裂, 这些企业的光芒快速黯淡, “漂亮50” 也跌落谷底。
在写给凯瑟琳·格雷厄姆的信中, 巴菲特用了一个巧妙的比喻, 来解释为什么即便是依靠一位投资业绩堪称典范的基金经理,往往也是错误的选择。他将此比作一场掷硬币比赛。如果有1 000人来预测一系列掷硬币的结果, 那么从概率上讲, 应该会有31 个人能连续猜对5 次。受过良好教育、勤奋工作的基金经理, 自然会对暗喻他们只是投币人感到非常不满, 但概率就是这么清晰。
后来, 巴菲特在著名的1984 年演讲中也强调, 人们甚至可以想象一场由2. 25 亿美国人参加的全国掷硬币比赛, 每个人为猜测结果下1 美元的赌注。每一天, 猜错的人离场, 留下赌注累计到下一天。10 天后, 将会有大约22 万美国人连续猜对10 次, 每人获利超过1 000 美元。“现在, 这群人很可能会开始膨胀, 人性就是如此,” 巴菲特说,5 “他们可能会想着要谦虚一些, 但在鸡尾酒会上,还是偶尔会向有魅力的异性介绍他们使用了什么技巧, 为掷硬币领域带来了多么棒的见解。”
假如这场全国掷硬币比赛继续进行, 又过了10 天, 理论上将会有215 人连续猜对20 次, 每人当初的1 美元将变为100 多万美元。终结果仍然是2. 25 亿美元的损失和2. 25 亿美元的赢利, 但到了这个阶段, 巴菲特预测, 这些掷硬币获胜者将会真的开始相信自己吹嘘的鬼话, 他开玩笑说: “他们可能会出书, 书名就叫《我如何在20天内, 每天早上只花30 秒, 将1 美元变成100 万美元》。”
巴菲特承认, 发掘出真正有投资能力的基金经理, 也是有可能的。并且, 作为投资师、“价值投资” 理念创始人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学生, 巴菲特也经常强调, 有很多成功的基金经理, 都把格雷厄姆视为他们“共同的智慧导师”。但他仍然坚称, 能持续跑赢市场的人寥寥无几。
在写给凯瑟琳·格雷厄姆的信的末尾, 巴菲特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要么, 继续使用一群大型主流机构的专业基金管理人, 并接受华盛顿邮报公司养老金的表现可能会比市场差一些的结果; 要么, 寻找规模较小、擅长某个细分领域的基金管理人, 他们更有可能跑赢市场; 要么, 干脆建立一个广泛的、分散化的投资组合, 反映整个市场的表现。” 巴菲特婉转表示: “近成立了几只基金, 来复制市场的平均表现, 清晰体现了这样一个原则, 即不需要人来管理的基金, 费用会更加便宜, 在扣除交易成本之后, 它们的业绩表现会略高于一般的主动管理型基金。”
在当时, 还没有一个专门的词汇, 来描述这种看起来十分懒惰的投资策略。也只有一些在旧金山、芝加哥和波士顿的三线地方银行工作的怪人, 支持这种理念。但如今, 人们称之为“指数基金”,这种投资理念则叫作“被动投资”。
指数基金是一种简单跟踪一系列金融证券的投资工具。这些指数有的很大、很出名, 比如美国的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英国的富时100 指数或日本的日经指数; 也有的更加专注于细分领域或国际化市场, 比如追踪发展中国家债务情况的基准指数。当专业基金经理管理的主动基金, 试图挑选出表现更好的股票, 避开表现比较差的股票时, 指数基金所做的, 仅仅是按照预先设定好的规则, 买入一符合规则的有股票。
拿标普500 指数来举例, 这个指数被认为是能充分反映美股市场整体表现的。一只追踪标普500 指数的基金, 会买入指数里全部500 只股票, 并根据这些股票的市值大小来确定各自买入多少,比如买入苹果公司的资金就会比阿拉斯加航空集团的多。
这个方式也许看起来很奇怪, 但巴菲特认识到, 即使是精明的华尔街专业人士, 在挑选股票方面也可能表现相当糟糕。并且, 考虑到支付给基金管理人及其员工的费用, 他们须大幅超越基准,投资者才能实现收支平衡。用体育界的话说, 选择高费用的主动管理型基金, 相当于在每场比赛开始之前都落后对手一个球。更糟糕的是, 好像没有什么方法能持续找到那些有能力进两个球的人, 来弥补这个差距。
事实胜于雄辩。一直以来都有数据表明, 也许有人能在几年内都比较走运, 但长期看, 没有人能做到。具体的数据在不同国家和市场, 可能会有差别, 但大致来说, 在任何一个滚动的10 年期间,只有10% ~20% 的主动基金跑赢了基准指数。换句话说, 投资是一种罕见的反常行为, 基本上你越是懒惰, 越是挑选便宜的被动基金, 反而越会得到好的回报。
不过, 回到20 世纪70 年代, 那时, 这些数据还不为人知,“指数投资” 仍处于起步阶段。很多人嘲笑这个荒谬的想法, 即无论股市发生了什么, 人们都应该不为所动, 躺平接受。对《华盛顿邮报》来说, 把养老金投入这么一个古怪的策略中, 实在是跨度太大了, 难以接受。于是, 《华盛顿邮报》还是将养老金委托给了巴菲特自荐的少数几位基金管理人。
平心而论, 巴菲特的谨慎, 确实帮助了华盛顿邮报公司养老金的顺利投资, 确保其拥有充足的资金, 而许多其他公司的养老金则陷入困境。不过, 巴菲特也很有先见之明, 对一系列只是简单的用低成本来追踪股票市场的创新型基金, 表示了认同。几十年后, 这将帮助他在投资行业的一场世纪赌局中胜出。
中信出版社店铺主页二维码
中信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坚持“我们提供知识,以应对变化的世界”的出版理念,以高端优质的内容服务,多样化的内容展现形式,为读者提供高品质阅读与视听内容,满足大众多样化的知识与文化需求。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中信出版 | 万亿指数 罗宾威格斯沃思著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