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 微信认证
人大出版社自营微店,正版人大出版社书籍直发,品质保证!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朱晓宏 等

28.90
运费: ¥ 0.00-20.00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朱晓宏 等 商品图0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朱晓宏 等 商品图1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朱晓宏 等 商品缩略图0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朱晓宏 等 商品缩略图1

商品详情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作者:朱晓宏 等

书号:324296

定价:¥35 元

字数:249 千字

印次:1-1

开本:16

出版时间:2024-01-24

ISBN:978-7-300-32429-6

包装:平


当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师德建设,师德教育已经被列为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依据新的教师教育发展规范要求,以立德树人为主线,紧密围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撰写。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本质上是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显现的实践智慧形象,依据这一观点本书设计了八个章节,分享了学生、家长以及同事眼中的教师形象,引发职前-职后教师对教育目的、教学观念、行为规范、家校协同育人等多个方面展开深入思考,重在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使教师拥有做“四有”好老师的专业敏感性、教育察觉力与行动力。同时,本书聚焦“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结合典型案例展开阐释,兼具可读性与应用性。本书积极回应新时代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需求,适用于高校教师、师范生等群体,也可作为中小学教师的师德规范培训用书。


朱晓宏,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学校德育研究院院长;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23年被评选为首都师范大学第九届师德标兵;兼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首都女教授协会第六届理事会副会长等。主要研究方向:德育原理、教育哲学、教师教育等。出版专著《公民教育》《儿童的成长:另一种记忆——学校道德氛围的改造与重建》等,主编《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发表《重新理解教师之爱——基于舍勒的情感现象学视域》《重新理解教师的境域与习惯——基于生活世界现象学的理论视域》等代表性论文。主持并参与多项教师教育领域的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所在团队多次荣获国家级和省部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第一章榜样力量:重温教育史的经典教师形象

第一节三位经典教师的故事

第二节重新理解教师的专业形象

第三节经典教师开启的为师之道

第二章教师的口碑:学生口口相传中的教师形象

第一节在学生记忆中印象深刻的教师

第二节重新理解教师言行的教育影响力

第三节教师拥有好口碑的建议

第三章教师眼中的自己:课堂生活的自画像

第一节教师的课堂工作形象:源自教师的“独白”

第二节教师之“教”与为师之“道”

第三节在课堂上潜心教书育人

第四章为人师表:在课外生活的细微之处

第一节教师日常言行引发学生的“不满”

第二节反思教师日常言行的消极影响

第三节师者之常态:一言一行,为师为范

第五章同事与同伴:专业共同体中的教师形象

第一节教育专业共同体的异化

第二节中小学校同事关系问题探析

第三节构建教师专业成长之共同体文化

第六章家校协同育人中的教师形象

第一节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不和谐声音

第二节教师在家校协同育人中的现实省思

第三节教育与教养相互助力,教师与家长携手育人

第七章师德行为失范的负面清单

第一节师德行为失范:日常化与隐蔽化

第二节师德行为失范之专业检讨

第三节提升师德修养之对策

第八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国际教育视域

第一节欧美教师道德失范之实际显现

第二节反思欧美教师行为失范问题

第三节欧美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之启示

结语日用即道: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重在日常功夫

附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的重要论述摘编(节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

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通知(节选)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2018年修订)》

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通知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

英国《教师标准》(节选)

美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节选)

德国《教师教育标准:教育科学》(节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习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EB/OL].(20160909)[20230418].https://wwwgovcn/xinwen/201609/09/content_5107047htm#:~:text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16)[20230418].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2/content_5722378htm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对我国师德师风建设作出重要论述,从“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和塑造学生的“大先生”等,赋予教师专业发展新的时代内涵,更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指明教育专业行动的方向。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4。着眼于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新时代的中国教师尤其需要不断加强自我教育与自我反思,更要时刻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

从教师教育角度而言,高尚师德是教师专业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通过系统的教育专业课程给予大力支持。“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课程即面向师范生和职后教师设置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校师德课程建设及教学活动的全面展开,师德教材的需求量逐年提升。

综观国内现行的一些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教材,编写者们力图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但是,内容呈现方式还是较多地沿袭了传统的知识讲授逻辑,即使阐述师德实践问题,也是在呈现“关于师德问题的知识”,难以引发广大教师针对师德修养展开教育学立场的“体认之思”。国内现行的相关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师德对教师的存在论意义,或者说,“知识取向的师德内容”与“实践取向的为师之道”在教师心中似乎处于分离状态。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教师也是在其职业生活场域的诸多关系中逐步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教师的。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与特定的学生、家长和同事相遇,在生动而细微的人际交往中成就其专业修为,展示其专业形象。拥有高尚师德修养的教师,不是体现在能记住师德理论、职业规范等知识,而是要拥有一心向着学生成长的专业敏感性、教育觉察力与行动力。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师德在根本上是教师基于特定职业境遇拥有的“体认之知(智)”,而非传统观念中“关于师德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既契合儒家“知行合一”的思想传统,又体现当代实践哲学的反思性行动意蕴。

基于教育研究的实践取向,本书尝试超越传统的知识论视域重新理解教师的职业道德修为,旨在唤醒教师对其职业生存境遇的“体认之知(智)”。本书的基本逻辑进路为:一是分享学生、家长以及同事眼中的教师形象,引导职前职后教师直观地感受教师职业生活境遇中的各种困扰;二是尝试从教育学视角对相关问题展开专业研讨,由此构成教师反思其日常职业行为的专业觉察力,为教师自觉提升其师德修为提供教育理论支撑;三是为教师的行动改进提供适当的教育专业建议。当然,本书也关注到近些年来教育部推行的“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专门在第七章就相关问题展开探讨。同时,本书以案例形式呈现欧美一些国家的教师在师德修养方面的具体问题,期待为我国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提供具有实践参考价值的意见与建议。

在此,我们也愿意给使用本书的大学教师、师范生和职后教师们提供一些建议:对于大学教师来说,您打开本书目录之时,看到与现行教材不同的逻辑框架与语言风格,按照以往的知识讲授习惯,或许会产生一些困扰。对此,我首先表示歉意,同时,建议您暂时搁置以往的观念,换一种眼光来理解本书。首先是换一种视角重新理解“师德”,它是教师个体的“体认之知”,不是“概念之知”;其次,请不要用讲授知识的方式来理解教材,而是跟随书中的叙事直接把师范生带入教师日常工作境遇,尝试从教育专业视角来理解教师工作中的困惑与思考,并寻找行动改进之可能路径。对于师范生来说,期待你在阅读过程中逐步体会视角的转换,即从学生视角转换到中小学教师视角,随着案例分析的展开,尝试体验教育专业思考方式。对于职后教师来说,或许您非常熟悉案例涉及的相关工作情形,期待您在重新解读案例的过程中逐步以教育专业之思超越日常经验之知。

总之,本书以案例形式直观呈现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境遇,在重新理解案例的过程中,我们寻求与职前职后教师展开教育专业对话,并期许教师在个体观念中由此生发出提升职业道德修养的专业敏感性、教育察觉力与行动力。

作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课程团队的负责人,本人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始终坚持“科研与教学相统一”的大学教育原则,致力于以师德研究前沿成果引领该课程的教学方向。基于本人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师专业伦理形象构成性研究”(BEA200110),在教材撰写过程中尝试以课题研究成果支持教材内容构建。同时,对比国内外同类教材,努力做到取长补短。

本书选取的案例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中小学教师、学生和家长的生活体验叙事,二是国内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三是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经典文献。谨此向各位案例分享者与文献原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作者也尽可能汲取首都师范大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课程教学团队的专业建议,同时,也听取了参与本课程学习的部分师范生与在职教师对教材撰写的宝贵意见。在此,由衷感谢各位专家、同人与同学们的热忱支持。

本书写作任务的顺利展开得益于我所在团队的共同努力。具体分工如下:书稿的整体设计、统稿由朱晓宏负责,修订工作由朱晓宏、翟雨辰、李静、刘嵩瑞、宋玉博等负责;前言由朱晓宏负责,第一章由朱晓宏、翟雨辰负责,第二章由朱晓宏、王蒙雅负责,第三章由朱晓宏、洪玲负责,第四章由朱晓宏、李静负责,第五章由朱晓宏、王帆负责,第六章由朱晓宏、景莉负责,第七章由朱晓宏、郑光负责,第八章由仝耀斌、刘畅、朱晓宏负责,结语由朱晓宏负责,附录由仝耀斌、刘畅、崔晓鑫、张嵘瑾负责。参与书稿原始素材撰写工作的老师和研究生还有李婉婷、陈一铭、李燕、安颖等。

诚然,我平日里忙于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多方面工作,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投入书稿的撰写,难以在相关主题的研讨方面展开比较深入的理论阐述,一些观点也有待于进一步论证。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给予指正;同时,也期待使用本教材的大学同行、师范生和中小学教师提出宝贵意见。

在此,还要感谢中国教育学会哲学研究分会理事长石中英教授的热情推荐,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信任,我方才有此机会与各位专家、同人、同学们分享自己多年来在师德领域的研究心得与教学体悟。同时,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王葎教授给予的审稿意见,以及对本书写作体例创新的充分肯定。最后,衷心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编辑们的理解与辛苦工作。


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人大出版社自营微店,正版人大出版社书籍直发,品质保证!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朱晓宏 等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或搜索微信号:crup-teacher
人大社教师服务官方微信公众号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