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出版社店铺主页二维码
中信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坚持“我们提供知识,以应对变化的世界”的出版理念,以高端优质的内容服务,多样化的内容展现形式,为读者提供高品质阅读与视听内容,满足大众多样化的知识与文化需求。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官微推荐】苦乐参半:保持渴望,知其苦享其乐 苏珊凯恩著

44.20
运费: ¥ 0.00-15.00
【官微推荐】苦乐参半:保持渴望,知其苦享其乐 苏珊凯恩著 商品图0
【官微推荐】苦乐参半:保持渴望,知其苦享其乐 苏珊凯恩著 商品图1
【官微推荐】苦乐参半:保持渴望,知其苦享其乐 苏珊凯恩著 商品图2
【官微推荐】苦乐参半:保持渴望,知其苦享其乐 苏珊凯恩著 商品缩略图0 【官微推荐】苦乐参半:保持渴望,知其苦享其乐 苏珊凯恩著 商品缩略图1 【官微推荐】苦乐参半:保持渴望,知其苦享其乐 苏珊凯恩著 商品缩略图2

商品详情


书名: 苦乐参半

定价: 59.00

作者: 苏珊·凯恩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 2023-03-22

页码: 304

装帧: 平装

开本: 32

ISBN: 9787521752045



· 在过去的几年里,你是否经历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的悲伤和渴望?其实苦乐参半才是人生的理想状态,透过悲伤,你能点燃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更好地提升自我
· 高敏感人士的自我关怀书,学会正视消极情绪,活出豁达人生
· TED备受喜爱的心理学演讲人、比尔·盖茨荐的演讲人之一苏珊·凯恩新作,演讲视频播放量超3000万
· 2022年《纽约时报》畅销书首作品


为什么你喜欢悲伤的音乐?
为什么你总会在阴沉的雨天得到安慰或灵感?
为什么你对音乐、艺术、自然和美有强烈的反应?
……
《苦乐参半》作者苏珊·凯恩指出,这其实是一种理想化的人生状态——正是痛苦和渴望使我们的生命更加完整。苦乐参半的状态使你能够发现黑暗中的光明、悲伤中的喜悦,进而冲破悲伤,拥有更加开阔的人生。
围绕苦乐参半这种心理状态,凯恩告诉你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消极情绪,如何直面个人乃至群体的痛苦,进而克服其负面影响,挖掘悲伤、痛苦和渴望背后的力量。作者提醒我们,忧郁并不是完全消极的,它让我们懂得退位思考,让我们对美好充满渴望,渴望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渴望可能发生的事。
阅读这本书,你将发现苦乐参半的状态蕴含的巨大能量,进入并利用这种状态,以应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将痛苦转化为创造力,改变你生活的方式、为人父母的方式、领导的方式、爱的方式,甚至看待死亡的方式,终活出更加豁达的人生。


序 萨拉热窝的大提琴手
引 言 苦乐参半的力量
一部分 悲伤与渴望
一章 悲伤的益处
第二章 神圣的渴望
第三章 将悲伤、渴望转化为创造力与超越
第四章 失去所爱,我们该怎么办?
第二部分 成功者与失败者
第五章 积极的暴政
第六章 超越职场的积极原则
第三部分 死亡、无常、悲伤
第七章 渴望彩虹之上的世界
第八章 拥抱悲伤和无常
第九章 疗愈集体性创伤
结 语 回 家
致 谢

苏珊·凯恩,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法学院,TED演讲人,其TED演讲已经被观看了超过3000万次。她致力于打破当今社会对外向、乐观等单一性格的盲目推崇,其关于内向、羞怯等性格特质的文章经常发表于《纽约时报》和《今日心理学》等著名刊物。著有《内向性格的竞争力》等畅销书,该书已被翻译成40种语言,影响了全世界无数读者。

苏珊·凯恩被领英评为全球十大影响力人物之一,曾获得哈佛法学院思想领导力奖、国际演讲会沟通与领导力金奖,并被《公司》杂志评为全球50强领导力与管理专家之一。


在这个大变化的时代,我们越来越需要发现生活中积极元素的能力,也越来越需要点燃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对未来愿景的憧憬,培养自身面对挑战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力量。这本书不仅告诉我们如何面对日常生活中的不如意,更能让人从这些不如意中发现其中蕴含的小美好,从而更加接近我们心目中的理想生活。
——彭凯平,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教授

女性天生就会被打上“多愁善感”的标签,更容易敏感地体会到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我在《你好,我们》一书中,也讨论了我们应如何面对失望、动荡、焦虑等情绪,苏珊·凯恩的这本书令我产生了强烈共鸣,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学着正视、拥抱、利用这些情绪,随遇不安,直面残酷。
——李小萌,亲子教育专家

这本书讨论的“苦乐参半”这一重要概念,正是后疫情时代许多人的真实感受。作者想要帮助那些正在体验倦怠、忧伤的人走出情绪的低谷,看到这些感受的正面意义。这本书给了人们面对负面情绪的勇气和力量,让我们更好地生活。

——阳志平,安人心智董事长、心智工具箱公众号作者

《苦乐参半》是我多年来读过的文笔流畅、具人情味的书之一。其中的案例将有力地重塑你对自己和你所爱的人的看法。它的美好将在你看完后一页后久久萦绕在你的心中。
——丹尼尔·平克,著有《驱动力》《全新思维》

这是一本罕见的书,它不仅能让你睁开眼睛,还能触动你的心灵,向你的灵魂歌唱。苏珊·凯恩为内向的人发出了声音,现在她巧妙地从一种早该出现的视角描绘了我们沉重的情感。苦乐参半是治愈消极情绪的美良药,也是对人类美好状态的一首闪亮颂歌。
——亚当·格兰特,著有《重新思考》

苏珊·凯恩又一次这样做了!作为世界范围内的象畅销书《内向性格的竞争力》的作者,她改变了世界对内向者的看法,而《苦乐参半》将改变世界对悲伤和渴望的看法。这本书献给有真正生活过、爱过或失去过的人。
——格雷戈·麦吉沃恩,著有《轻松主义》《精要主义》

苏珊·凯恩的《苦乐参半》抓住了你的心,让你无法释怀。自从我读完这本书,我每天都在思考凯恩讲述的研究和故事的深度和美丽。我将永远感激《内向性格的竞争力》和《苦乐参半》帮助我了解了自己,并告诉我如何与世界互动。
——布琳·布朗,著有《脆弱的力量》


22 岁的时候,我还是一名法律系的学生。有一次,我在宿舍里一边等朋友们来叫我去上课,一边愉快地听着一首小调乐曲,曲风有点儿苦乐参半,但不是阿尔比诺尼的曲子,那个时候我还没听过他的音乐。我听的是悲观主义吟游诗人莱昂纳德·科恩的音乐,他是我喜欢的音乐家。
听这类音乐时,我很难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严格来说,这类音乐应该会勾起人们悲伤的情绪,但是我在听这类音乐时感受到的却是浓浓的爱意——如潮水一般倾泻而出。这种音乐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可以将世界上有能够从旋律中感受到悲伤的灵魂紧密联系在一起。对音乐家这种能将痛转化为美好的能力,我深表敬畏。我独自一人听这样的音乐时,会情不自禁地做出祈祷的姿势,双手合十,低头闭目。
我其实是一个不可知论者,从来没有做过正式祷告,但是这种苦乐参半的音乐让我的内心更加广阔——毫不夸张地说,我都能感受到胸部肌肉的扩张。这类音乐甚至能够让我坦然接受我所爱的人,包括我自己,终有一天都会离开这个世界的事实。虽然每次这种对待死亡的平静心态可能只能持续3 分钟,但每听一次,我都会产生些许改变。如果说自我超越就是自我逐渐消失,与万物相融的那一瞬间,那么聆听这种苦乐参半的音乐之时,就是我感受到超越的时刻。我每听一次就能感受到一次。
朋友们到了我的宿舍,看见我竟然在听这种悲戚的音乐,都觉得有点儿好笑,有一个朋友甚至问我为什么要听葬礼音乐。我笑了笑,什么也没说,和她们一起去上课。故事至此结束。
然而,此后的25 年里,朋友的这句话始终萦绕在我心头。奇怪的是,我为什么会觉得这种充满渴望的音乐如此振奋人心呢?在我们的文化中,是什么使得悲伤的音乐成了人们开玩笑的谈资?写到这里,我为什么觉得有要告诉大家其实我也喜爱欢快的舞曲呢?(我是真的喜欢。)
一开始,我只是觉得这些问题比较有趣,但是在探索答案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问题,而且还是大问题。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在当代文化的熏陶下,我们竟然根本不会问这些问题。
* * *
2000 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诗人、哲学家、艺术家和政治家的性格通常比较忧郁?他的问题基于一个古老的假设,即人体有四种体液或液体物质,每种物质对应一种气质:忧郁(悲伤)型、乐观(快乐)型、易怒(好斗)型和冷静(安静)型。这些液体的相对含量塑造了我们的性格。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认为,一个人理想的状态就是这四种体液的含量达到平衡。但实际上,大部分人都是某种体液居多。
本书探讨的是忧郁型性格,我称之为“苦乐参半”型:内心充满渴望又饱含辛酸和悲伤,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异常敏锐,对世界之美满怀奇特而强烈的喜悦。苦乐参半型的人能够认识到,光明与黑暗、出生与死亡、苦与乐,永远是相生相伴、并行而存的。有一句阿拉伯谚语说:“生活中有甜美如蜜的日子,也有如洋葱般辣眼让你流泪的日子。”在生活中,不幸与美好总是相伴相随,即使你把现有的文明彻底摧毁,重新创建一个文明,也会再次产生同样的二元性。二元世界充满了矛盾——黑暗与光明并存。若要生存,一的办法就是超越二元性,那儿才是极。苦乐参半的心态就是对交融的渴望,对归属的期待。
如果你自视是一个苦乐参半型人,那么在探讨亚里士多德关于伟人多忧郁的问题时,你难免会感到些许自鸣得意。事实上,几千年来,亚里士多德的发现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15 世纪,哲学家马尔西利奥·费奇诺就提出,罗马神话中掌管忧郁情绪的农神萨杜恩“虽然把平凡的生活让给了朱庇特,却为自己寻求了一种孤独而神圣的生活”。16 世纪的艺术家阿尔布雷特·丢勒的作品《忧郁》中描绘了一个神情沮丧的天使,但他的周围却环绕着代表创造力、知识和渴望的符号:多面体、沙漏、直通天空的梯子。19 世纪诗人夏尔·波德莱尔“创作的美几乎”都带着忧郁的色彩。
人们对忧郁的浪漫幻想随着时间的推移时起时伏,近年来呈减弱趋势。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1918 年发表了一篇颇具影响力的文章,把忧郁视为自恋,从那以后,忧郁就成了精神病理学的一部分。主流心理学将忧郁症视为临床抑郁症的同义词。
但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问题从未消失,也不可能消失。忧郁带有某种神秘特性,一种至关重要的特性。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有这种特性,诗人哲拉鲁丁·鲁米有这种特性,此外,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政治家亚伯拉罕·林肯、女作家玛雅·安吉洛、美国歌手妮娜·西!蒙,还有诗人莱昂纳德·科恩等都具有这种特性。
那么,他们拥有的这种特性究竟是什么呢?
我沿着数百年来由世界各地的伟大艺术家、作家、思想家及其智慧结晶铺就的道路,对这个问题潜心研究了多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还研究了当代心理学家、科学家,甚至管理学家(他们发现了忧郁的商业领袖和创业者的独特优势,以及挖掘他们潜能的佳方式)的相关著作。终我得出结论:苦乐参半的体验并不像我们通常认为的那样,只是短暂的感觉或暂时发生的事情;此外,苦乐参半还是一种安静的力量,一种存在的方式,一种历史传统,虽然包含人类潜能却被普遍忽视。苦乐参半是对我们生活的世界——这个存在严重缺陷却始终美丽的世界——真实且发人深省的回应。
重要的是,苦乐参半的心态能够指引我们应对生活中的痛苦:承认痛苦,并将痛苦变成一种美的艺术,正如音乐家把痛苦变成美妙的音乐一样,或者去治愈痛苦带来的创伤,或者勇于改变,或者选择其他能够滋养我们灵魂的方式。如果我们不懂得转化内心的悲伤和渴望,终我们会将内心的悲伤和渴望转嫁他人、伤害他人,对他人颐指气使或者冷漠无情。如果我们都懂得——或者能够懂得——悲欢离合乃人之常情,人与人之间便会相依相惜。1
帮你将痛苦转化为创造力,做到自我超越,爱人爱己,正是本书的核心所在。
* * *
理想的社会如理想的个体一样,也应该是希波克拉底所说的四种气质的和谐体现。然而社会也如个体一样,总会有一种或两种气质 占主导地位。我们将在第五章中了解到,在美国文化中,乐观和易怒的气质占主导地位,而我们通常将其解读成自信与力量。
这种乐观-易怒的特性塑造了美国积极向上但争强好斗的文化:一方面鼓励人们在个人生活中树立积极的人生目标,同时又允许人们在网络上以正义的名义发泄愤怒。我们应该坚强、乐观、自信,我们应该有直抒己见的权利,我们应该具有赢得朋友以及影响他人的交际能力。美国人重视幸福,甚至将追求幸福写进了建国文件中。根据亚马逊官网的新搜索结果,仅关于如何追求幸福的主题,市面上就有 30 000 多本书。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不要轻易掉眼泪(“憋住,不许哭!”),永远不要悲伤。然而,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苏珊·戴维博士做过一项研究,她对 70 000 多人进行了采访,结果发现 1/3 的人认为自己具有“消极”情绪,如悲伤和难过。“我们不仅认为自己悲观,”戴维说,“还觉得我们所爱的人,比如我们的孩子也有悲观情绪。”
当然,乐观 -易怒的态度也有很多好处。有了这种心态,我们能够在球场上把球传给二垒手,能够促使国会通过法案。然而这种旺盛的乐观精神和被正当化的愤怒掩盖了一个事实,即人是一种脆弱的生物,没有人能长生久视,即使是网上那些具影响力或者“攻势”强的网红人物也不例外。因此,我们无法与异己共情,一旦遇到困 难,我们就会茫然不知所措。
相比之下,苦乐参半——忧郁的心态让我们懂得退位思考,不会急功近利,对生活充满渴望,渴望力所能及的事,渴望可能发生的事。
渴望是一种隐形的动力:是主动而非被动的,需要创造力、温和
的性情以及虔诚的态度才能触发。我们对人、对物有了渴望,就会朝着渴望的方向前进、努力。“渴望”(longing)一词源于古英语“langian” (意思是“变长”)以及德语“langen”(意思是触及、延伸)。“渴求” (yearning)一词从语言学角度来说,是饥渴和欲望之意。在希伯来语中,这个词与“激情”(passion)一词的词根相同。
换言之,让你感到痛苦的地方,也是你在意的地方,是你能够采取行动改善的地方。在荷马的《奥德赛》中,奥德修斯因为思念家乡伊萨卡坐在海滩上哭泣,正是他对家乡的渴望之情促使他踏上了漫漫的归家之路。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几乎有备受人们喜爱的儿童故事中,从《哈利·波特》到《长袜子皮皮》,主人公都是孤儿。遭遇父母双亡后,主人公将痛苦转化为渴望,树立目标,开启了自己的冒险之旅,发掘自己与生俱来的潜能。这些故事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是因为我们都有可能经历疾病、衰老、别离、丧亲、瘟疫和战争带来的痛苦。这些故事传递的信息,以及诗人和哲学家成功的秘密都告诉我们,几个世纪以来,渴望才是通往归属的大门。
世界上有许多宗教的教义与之也是如出一辙。14 世纪有一本神秘小说,名叫《不知之云》(The Cloud of Unknowing),作者未具姓名,书中写道:“你的一生都应该生活在渴望之中。”《古兰经》(92:20—21) 中写道:“只有一直心怀强烈渴望的人,与主相见时,渴望才能得到圆满实现。”13 世纪基督教神秘主义者、神学家埃克哈特说:“上帝就是灵魂的一声叹息。”圣奥古斯丁的著作中,常被人引用的一句话就 是:“主啊,我们的心若不能在您的怀中安息,便得不到安宁。”
当你亲历一个崇高而非凡的时刻时,如听到一段令人拍案叫绝的即兴吉他演奏,看到一个高难度空翻动作,其精彩程度让你恍然以为它们应该属于另一个世界,一个更美、更美丽的世界,这时你才能感受到渴望的力量。这也是我们如此崇拜摇滚明星和奥运健儿的原因——他们能让我们感受到心中渴望的那个美好世界的神奇气息。然而这样的时刻总是转瞬即逝,因而我们渴望永远生活在那个美好的世界里,认为那里才是我们的终归属。
苦乐参半型的人在悲伤的时候,总是绝望地认为美又美丽的世界永远遥不可及;然而在乐观的时候,他们又会努力为那个美世界拼搏。正是因为这种苦乐参半的秘密力量源泉,人类成功地实现了登月,铸就了无数传世之作,创作出了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正是因为这份渴望,才有了典的贝多芬《月光奏鸣曲》,才有了飞向火星的火箭;正是因为这份渴望,莎士比亚才创作出了《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样的典爱情故事,世代相传。
无论我们是无神论者还是宗教信徒,无论我们是通过《长袜子皮皮》的故事、体操运动员西蒙·拜尔斯的事迹,还是圣奥古斯丁的论著悟出了这些道理,真理总是一样的。无论你渴望与之相守的人是那个已经与你分手的人,还是你的梦中情人;无论你憧憬的是从未有过的幸福童年,还是人生的辉煌时刻;无论你企盼的是有创意的生活,还是祖国的繁荣,或者更美的联盟(个人角度或政治角度);无论你梦想着攀登世界高峰,还是沉浸在上次海滩度假时看到的美景之中;无论你期待的是革除前人留下的弊端,还是一个没有战争的和平世界;无论你是思念故人、期待未出世的孩子,还是奢望青春永驻、无私的 爱,这都是痛苦的反映。
我将我们渴望的地方、渴望的状态称为“美而美丽的世界”。那里是犹太-基督教传统中的伊甸园和天国,是苏非派中的灵魂宠儿 (the Beloved of the Soul)。这个世界上对其有无数称谓:简单地说,是“家” 或者“彩虹之上”,是小说家马克·梅利斯(Mark Merlis)所说的“我们出生前就被驱逐出境的海岸”,是英国作家 C.S. 刘易斯口中的“美之源泉”。不管如何称谓,其实质都是相同的——那儿是每个人心中深切的渴望,是韦德兰·斯梅洛维奇在饱受战争蹂躏的城市 大街上演奏大提琴时的内心世界。
过去几十年里,莱昂纳德·科恩创作的《哈利路亚》成为《美国偶像》等电视选秀节目的主打曲目,这都是老生常谈了。无数参赛者将这首歌曲唱了上千遍,但是观众每每听到仍会流下喜悦的泪水。无论我们自认为是世俗之人还是有宗教信仰之人都无关紧要,从根本上说,我们终将尘归尘,土归土。
* * *
就是在那次朋友来宿舍找我一起上课时,我开始对悲伤的音乐产生了兴趣。我突然想到了佛教理念,如神话作家约瑟夫·坎贝尔所说,我们应该努力“快乐地生活在充满悲伤的世界”。我不禁想:这是什么意思?这怎么可能呢?
我知道我不能从字面意思去理解这句训谕。这句话不是要求我们在面对痛苦时强颜欢笑,更不是教导我们面对悲剧和不幸时消极应对。恰恰相反,它意在让我们对痛苦和人生无常培养敏感性,包容这个充满痛苦的世界(抑或是充满不满的世界,关键看你如何解读佛教四圣谛的一个圣谛——苦谛的梵文“duhkha”)。
然而,问题依然存在。我以为我会去印度或尼泊尔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者找一所大学读东亚研究课程。然而我没有。我带着这个问题以及相关问题继续着我的生活,但我始终没有忘记:为什么悲伤这种情绪,一种让我们郁郁寡欢如屹耳 1 的情绪,能在进化的压力
下幸存下来?究竟是什么驱使我们渴望“美”的世界和无条件的爱 (这与我们喜欢听悲伤的歌曲、在雨中徘徊、敬慕神灵有什么关系吗)?为什么只有当我们心存渴望、包容悲伤、懂得超越自我时才具有创造力?面对失去的爱,我们该如何应对?一个建立在诸多伤痛之上的国家,是如何形成这种崇尚阳光、快乐的文化的?我们如何才能在一种被迫积极的文化中真正地生活和工作?明知自己及所爱之人终有一死,我们该如何生活?我们是否会继承父母和前人的痛苦?如果 会,我们能否将这些痛苦转化为一种积极的力量?
几十年后,我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并将它们写进了这本书中。
这说明我从不可知论者变成了……什么?肯定不是什么宗教的信徒。我和初的我并无二致,仍然是一个不可知论者。你需要认识到的是,利用精神上的渴望改变自我并不需要信仰什么具体的宗教。哈西德派有一则寓言:一个拉比发现教徒中有一位老人对他所讲的关于神的言论不以为然,于是,他为这位老人哼唱了一段凄美的旋律,一首充满渴望的歌。“现在我明白你想传递什么信息了,”老人说,“此时的我急切地渴望能与上帝同在。”
我的情况与这位老人十分相似。我写本书是为了解开一个谜团,即为什么这么多人会对悲伤的音乐产生强烈的反应。从表面上看,这么小的一个课题不需要花这么多年的时间去研究。然而,我始终无法释怀。那时,我还不知道悲伤的音乐其实是一扇大门,可以通往一个更高深的世界,一个神圣又神秘、美妙又迷人的世界。有些人通过祈祷或冥想,或者在树林里散步进入了这个世界;对我而言,小调音乐就是我进入这个世界的入口。实际上,通往这个美好世界的入口无处不在,形式多样。本书旨在帮助你发现这些入口,并勇敢迈入其中。
中信出版社店铺主页二维码
中信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坚持“我们提供知识,以应对变化的世界”的出版理念,以高端优质的内容服务,多样化的内容展现形式,为读者提供高品质阅读与视听内容,满足大众多样化的知识与文化需求。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官微推荐】苦乐参半:保持渴望,知其苦享其乐 苏珊凯恩著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