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空间旗舰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单向空间旗舰店 微信认证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中信出版 | 世界+欧洲五十年 简•莫里斯 著【不支持储值与微信合并支付】

121.50
运费: ¥ 0.00-15.00
库存: 178 件
中信出版 | 世界+欧洲五十年 简•莫里斯 著【不支持储值与微信合并支付】 商品图0
中信出版 | 世界+欧洲五十年 简•莫里斯 著【不支持储值与微信合并支付】 商品图1
中信出版 | 世界+欧洲五十年 简•莫里斯 著【不支持储值与微信合并支付】 商品图2
中信出版 | 世界+欧洲五十年 简•莫里斯 著【不支持储值与微信合并支付】 商品图3
中信出版 | 世界+欧洲五十年 简•莫里斯 著【不支持储值与微信合并支付】 商品图4
中信出版 | 世界+欧洲五十年 简•莫里斯 著【不支持储值与微信合并支付】 商品图5
中信出版 | 世界+欧洲五十年 简•莫里斯 著【不支持储值与微信合并支付】 商品图6
中信出版 | 世界+欧洲五十年 简•莫里斯 著【不支持储值与微信合并支付】 商品缩略图0 中信出版 | 世界+欧洲五十年 简•莫里斯 著【不支持储值与微信合并支付】 商品缩略图1 中信出版 | 世界+欧洲五十年 简•莫里斯 著【不支持储值与微信合并支付】 商品缩略图2 中信出版 | 世界+欧洲五十年 简•莫里斯 著【不支持储值与微信合并支付】 商品缩略图3 中信出版 | 世界+欧洲五十年 简•莫里斯 著【不支持储值与微信合并支付】 商品缩略图4 中信出版 | 世界+欧洲五十年 简•莫里斯 著【不支持储值与微信合并支付】 商品缩略图5 中信出版 | 世界+欧洲五十年 简•莫里斯 著【不支持储值与微信合并支付】 商品缩略图6

商品详情



书名: 世界+欧洲五十年(套装2册)

定价: 187.0

作者: 简·莫里斯,方军,吕静莲,简·莫里斯,方军,吕静莲

ISBN: 9787521747751





《世界:20世纪的道别》
★ 一部纪实文学版的《从黎明到衰落》,展现20世纪下半叶的全球图景,捕捉历史剧变中的决定性细节。唯有读懂20世纪的道别,才能深刻理解当下和未来。
★ 作为记者,简•莫里斯见证和报道历史:从1953年,人类次登顶珠峰,到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再到1961年,艾希曼审判……
★ 作为旅人,简•莫里斯行走世界,记录下一个个地方和一个个人物的永恒瞬间:中东,加勒比地区,远东,欧洲;南美,澳大利亚,非洲,美国;直到1997年,香港回归……
★ 简•莫里斯集大成之作,一本书读完她的五十年游历,中文读者期待已久的典再版
★ 《旧金山纪事报》2003年年度好书之一
★ 一位出色记者:荣获1960年乔治•波尔克新闻奖的海外报道奖
★ 一位旅行文学斗:2004年荣获托马斯•库克旅行文学奖特别奖,2018年荣获爱德华•斯坦福旅行写作杰出贡献奖
★ 一位文学师:2005年被英国笔会授予终身文学成就金笔奖,2008年1月被《泰晤士报》评为“1945年以来50大英国作家”的15位
★ 一位先驱人物:原名詹姆斯•莫里斯,从记事起就感到生错了身体,从60年代中期起开始从男性到女性的转变,终在1972年接受变性手术,并将“詹姆斯”改名为“简”

《欧洲五十年:破碎大陆的返航》
★ 简•莫里斯笔下1946—1996年的欧洲五十年印象:从战争的废墟上开始重建,失落的欧洲如何重获自信?面对反复发作的统一冲动,一个新欧洲真的会出现在这块破碎大陆上吗?
★ “一卷欧洲的印象集,一部欧洲的微观察史”:欧洲的宗教根基及其表达,欧洲的种族和地理混杂,欧洲各国风情,联结欧洲的习俗和技术,反复发作的统一冲动(从神圣罗马帝国到欧盟),以及每一个从她身边流过的人和物……
★ 一位出色记者:荣获1960年乔治•波尔克新闻奖的海外报道奖
★ 一位旅行文学斗:2004年荣获托马斯•库克旅行文学奖特别奖,2018年荣获爱德华•斯坦福旅行写作杰出贡献奖
★ 一位文学师:2005年被英国笔会授予终身文学成就金笔奖,2008年1月被《泰晤士报》评为“1945年以来50大英国作家”的15位
★ 一位先驱人物:原名詹姆斯•莫里斯,从记事起就感到生错了身体,从60年代中期起开始从男性到女性的转变,终在1972年接受变性手术,并将“詹姆斯”改名为“简”



《世界:20世纪的道别》
英国宝作家、历史学家简•莫里斯通过自己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初的全球历程,用半个世纪的行走,书写了一篇篇令人心醉神迷的文化随笔。五十年的风云变幻,莫里斯见证了一个又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从人类次登顶珠峰,到艾希曼审判和柏林墙的倒塌,再到香港的回归。五十年的生命历程,莫里斯从“他”到“她”,从新闻记者到文学作家,在双重身份变换间,她始终敏感地注视着这个世界。旅途虽匆匆一过,她却用历史学家的目光透过当下联系到过去,想象到未来。纷扰不断的中东、混乱的加勒比、冷战中的苏联、分裂的南非、逐渐褪去帝国光环的英国、流动的欧洲……在历史的变革中,她捕捉到世界剧变的20世纪下半叶中那些决定性的细节。

《欧洲五十年:破碎大陆的返航》
本书是简•莫里斯五十年来游历欧洲各国的一部“印象集”。全书以的里雅斯特为起点,结尾又落回的里雅斯特;分为五个主题,每一部分都以这座城市为出发点,延伸到欧洲各地。作者在欧洲各地徜徉,以其所见由感而发,从宗教异端讲到艺术,从种族和领土的历史渊源讲到风俗习惯,从神圣罗马帝国讲到欧盟,以其独特的历史视角,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精致的欧洲历史文化的画卷。远超越旅行文学的范畴,为文学写作划定了新界线。莫里斯以其深厚的功力和丰富的阅历,发掘、梳理了欧洲的本质。从基督教的历史再到各国的民族、文化与历史。莫里斯勾勒出了欧洲历史的主潮。



《世界:20世纪的道别》
漫游之梦——代中文版序(许知远)
序言:这是事实吗?
20世纪50年代
1 穆玛1953年
2 一个温和的共和国:美国
3 麻烦的国度:中东
4 南非白与黑
5 天堂的混乱:加勒比
6 欧洲:战争结束之后
7 东方:远东
8 威尼斯 1959
20世纪60年代
9 艾希曼的审判
10 冷战
11 南美颤栗
12 牛津 1965
13 澳大利亚
14 一个新非洲
15 曼哈顿 1969
20世纪70年代
16 快乐之地
17 前英国领地
18 卡萨布兰卡:变性
19 伦敦1975
20 光荣之后:美国
21 南非黑与白
20世纪80年代
22 充满渴望的心血来潮:虚幻之所
23 悉尼1983
24 噢,加拿大!
25 中国在那儿
26 维也纳1983
27 “Y Wladfa”:另一个威尔士
28 柏林1989
20世纪90年代
29 欧洲的流动匈牙利
漫游之梦——代中文版序 — i
序言:这是事实吗? — v
20世纪50年代
1 / 穆玛1953年 — 002
2 / 一个温和的共和国:美国 — 008
3 / 纷扰不断的地区:中东 — 028
4 / 南非的白与黑 — 082
5 / 天堂的混乱:加勒比 — 090
6 / 欧洲:战争结束之后 — 104
7 / 东方主义:远东 — 127
8 / 威尼斯1959 — 144
20世纪60年代
9 / 审判艾希曼 — 150
10 / 冷战 — 161
11 / 南美战栗 — 215
12 / 牛津1965 — 231
13 / 澳大利亚 — 235
14 / 一个新非洲 — 250
15 / 曼哈顿1969 — 270
20世纪70年代
16 / 快乐之地 — 276
17 / 英国前殖民地 — 295
18 / 卡萨布兰卡:变性 — 332
19 / 伦敦1975 — 338
20 / 光荣之后:美国 — 365
21 / 南非的黑与白 — 413
20世纪80年代
22 / 充满渴望的心血来潮:虚幻之所 — 432
23 / 悉尼1983 — 459
24 / 噢,加拿大! — 486
25 / 中国在那儿 — 527
26 / 维也纳1983 — 549
27 / Y Wladfa:另一个威尔士 — 565
28 / 柏林1989 — 572
20世纪90年代
29 / 欧洲的流动 — 586
30 / 美国的光与影 — 666
31 / 悉尼1995 — 690
32 / 香港:终结 — 696
结语:满足一个长期被需要的需求 — 701


《欧洲五十年:破碎大陆的返航》
一卷欧洲的印象集,一部欧洲的微观察史——代中文版序 — i
引言— 001
1 / 神圣的征候 — 011
2 / 混杂 — 089
3 / 民族、国家与嗜血的列强 — 189
4 / 互联的网络 — 377
5 / 反复发作的统一冲动 — 509
结语 — 583


简·莫里斯,简•莫里斯(Jan Morris, 1926—2020),原名詹姆斯•莫里斯,英国作家、历史学家、旅行文学作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英军服役,曾被派驻的里雅斯特。在20世纪50年代,先后在《泰晤士报》和《卫报》担任记者,前往世界各地报道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包括1953年的人类次登顶珠峰、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以及1961年的艾希曼审判等。由于出色的海外报道,他曾荣获1960年的乔治•波尔克新闻奖。
从60年代中期起,他成为自由撰稿人,行走世界,并开始从男性到女性的转变。他终在1972年接受变性手术,并将“詹姆斯”改名为“简”。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写作生涯中,她出版了四十多部作品,包括多部有关大英帝国兴衰的历史著作、多部虚构小说、多部回忆录,以及众多旅行文学作品和散文集。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和广博的历史素养,中东、远东、欧洲、美洲、非洲、澳洲等地的历史和现实、世情和人心都在她的笔下凝结成永恒的瞬间。
由于对旅行写作的杰出贡献,她在2004年荣获托马斯•库克旅行文学奖特别奖,并在2018年荣获爱德华•斯坦福旅行写作杰出贡献奖。她在2005年被英国笔会授予终身文学成就金笔奖,并在2008年1月,被《泰晤士报》评为“1945年以来50大英国作家”的15位。
她于2020年11月20日在威尔士的家中去世,享年94岁。

方军、吕静莲,同为资深翻译者,双方长期合作从事英语翻译工作,合作翻译的代表作品有《世界》《欧洲五十年》《确然书》《幽灵代笔》《恐惧的政治》等十余本书。
吕静莲,方军、吕静莲,同为资深翻译者,双方长期合作从事英语翻译工作,合作翻译的代表作品有《世界》《欧洲五十年》《确然书》《幽灵代笔》《恐惧的政治》等十余本书。
简·莫里斯,简•莫里斯(Jan Morris, 1926—2020),原名詹姆斯•莫里斯,英国作家、历史学家、旅行文学作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英军服役,曾被派驻的里雅斯特。在20世纪50年代,先后在《泰晤士报》和《卫报》担任记者,前往世界各地报道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包括1953年的人类次登顶珠峰、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以及1961年的艾希曼审判等。由于出色的海外报道,他曾荣获1960年的乔治•波尔克新闻奖。
从60年代中期起,他成为自由撰稿人,行走世界,并开始从男性到女性的转变。他终在1972年接受变性手术,并将“詹姆斯”改名为“简”。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写作生涯中,她出版了四十多部作品,包括多部有关大英帝国兴衰的历史著作、多部虚构小说、多部回忆录,以及众多旅行文学作品和散文集。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和广博的历史素养,中东、远东、欧洲、美洲、非洲、澳洲等地的历史和现实、世情和人心都在她的笔下凝结成永恒的瞬间。
由于对旅行写作的杰出贡献,她在2004年荣获托马斯•库克旅行文学奖特别奖,并在2018年荣获爱德华•斯坦福旅行写作杰出贡献奖。她在2005年被英国笔会授予终身文学成就金笔奖,并在2008年1月,被《泰晤士报》评为“1945年以来50大英国作家”的15位。
她于2020年11月20日在威尔士的家中去世,享年94岁。
方军、吕静莲,同为资深翻译者,双方长期合作从事英语翻译工作,合作翻译的代表作品有《世界》《欧洲五十年》《确然书》《幽灵代笔》《恐惧的政治》等十余本书。
吕静莲,方军、吕静莲,同为资深翻译者,双方长期合作从事英语翻译工作,合作翻译的代表作品有《世界》《欧洲五十年》《确然书》《幽灵代笔》《恐惧的政治》等十余本书。



《世界:20世纪的道别》


《欧洲五十年:破碎大陆的返航》
这是一部由五十年的旅行所激发的个人赞赏,这是简•莫里斯的佳状态——既伟大又特别,异想天开又深刻。这是对于一块大陆的一幅伦肖像画。——《卫报》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旅行回忆录,更是对我们在追求远方旅行时经常忽略的大陆的一次美妙的重新发现。简•莫里斯对创造欧洲特色的相似性和多样性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她对自己主题的了解使这本书具有好的教育意义。——《泰晤士报》

愿欧洲大陆各国的有色彩、迷信和怪癖,愿简•莫里斯在她的作品中如此微妙地描绘的差异,得以幸存。——《星期日邮报》



《世界:20世纪的道别》


《欧洲五十年:破碎大陆的返航》




《世界:20世纪的道别》
序言:这是事实吗?
《世界:20世纪的道别》采样于我所游历的半个世纪。它一边前进,一边选择自己的主题。它的题目也许暗示了这是一部更深思熟虑、更客观的作品,类似于某种回忆录——充满哲学思辨的小说家,或者从一份严肃大报退休的专栏作家,会在书中对其时代加以沉思。别给骗了哟,这个由我的报道和随笔组成的文件夹,可远没有那般慎重,也并非包罗万象。它的确镜映了这个世界50年的进程,却是以一种浮华得多的方式。它的本质更接近于一场展览或一次表演,且关于其作者的内容至少与关于世界的同样多。它的开篇有一点震撼。如果说它的收尾显得更加谦逊,那是因为50年的书写与漫游生活将会让大多数人终更安静一点。哪怕是鸫鸟,也只在一季的初期才带着无忧无虑的狂喜歌唱。
本书所述时期覆盖了20世纪的后半叶,从50年代到90年代,从“二战”初停到千禧年终结。当然,按照惯例,我忍不住要说,这是历史上一段决定性的时期,但它可能并不比其他时段更具决定性。实际上,我所书写的这半个世纪的时代精神也许比大多数时期更幸福、更乐观。这是冷战的时代,当人类的资本主义部分和共产主义部分被桎梏在一种无法和解的猜疑中,世界上真的还有许多别的公共焦虑。小规模的武装冲突频频发生。核弹灭绝人类的前景使人忧虑,毒品文化无情的散播更令人困扰。环境遭受可怕的污染。艾滋病这一邪恶瘟疫出现。贫穷,甚至饥荒,还在世界的某些地方存在。全球化的降临——这实际上意味着这座星球日益加剧的美国化。人们环绕全球的活动变得更加容易,造成许多通常是无法预料的问题。世界人口的增长给易受影响的预言性情绪投下了阴影。
但是,尽管这一切听起来令人害怕,还是有许多东西可以补偿这些恐惧与痛苦。例如,欧洲的各个帝国从它们遍及全球的广阔领土上后撤。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这一过程并非总是产生有益的后果,并且被许多冲突损害,但普遍看来,它是一种有价值的承认:没有哪个国家有权宣布统治另一个国家。联合国,尽管经常表现得虚弱无能,至少是国与国之间预期的兄弟关系的一个标志。西方人正在摆脱有组织宗教的更为原始的掌控。在东方,伊斯兰教似乎大体上还是一种保证秩序的高贵的力量,而对许多人来说,佛教是真正的世界之光。在我这半个世纪的行程中,欧洲那些争吵不休的国家似乎正在走向联合。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人们对自然状态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半个世界的人口仍然贫苦如昔,而另一半则拥有无例的繁荣富足。人类的一次太空探测似乎——至少在早年——预示着美妙的成果即将到来。
总而言之,在这个世界的大部分地区,人们变得比他们在“二战”之前更加宽容、更加和善、更加慷慨。不论漫游何处,我很少受到威胁,也几乎从未被打劫。我们仍然认为——至少我是这样想——总体上人类在朝着希望进步,断断续续地走向一个更加幸福的结局,不管那结局有时看上去多么不可能实现。我想,维多利亚时代的乐观主义重又徘徊人间,泰雅尔•德•夏尔丹的理论仍有可能被信仰:在一个几乎无法察觉的过程中,有的种族正在走向某个极的和解。

无论如何,这是我自己的反应,是我自己对我那个时代的精神的看法。这是我对世界的感受的记录。20世纪50年代初,我24岁;20世纪90年代末,我74岁;因此这本书中所描述的全球历程也是一个生命的历程,从青年的落幕到晚年的开场。其中那些无论如何都不够可靠的判断,全被生命从韶华到衰老的重大改变染了色——在某些方面,对我们有人来说,这是一个庄严的过程,但在另一些方面,思考方式的任性的转换和头脑的改变也削弱了判断。我们中间,很少有人能50年如一日地保持观点和价值的连贯一致,我们不仅被经验和成熟度影响,也被情绪、变幻无常的口味、厌烦和个人境遇左右。
我并不经常深深地卷入这本书里所描述的事件中去。我本性是局外人,职业是旁观者,倾向于做孤独客,我这辈子一直在看事物和事件,观察它们对我自己的特定感受力的影响。这通常并非一种内省的生命,但在某个方面,自我审视也确实纠缠着我。从童年开始,我就恼火地认识到,我被生错了身体,我真该是个女人。在从军的四年里,在作为外国通讯记者的十年里,为了应付这个谜,需要一定程度的内省,虽说不上是欺骗:当我通过俗称“变性手术”的手段终解决这个难题,从“詹姆斯”变成“简”的时候,我获得了一种某些批评家宣称在我的写作中也清晰可辨的解放感(倘若你乐于自己下判断,终的变形发生在本书《卡萨布兰卡:变性》一文中)。通常来说,这样戏剧性的桥段并不为反思性的文集提供一个核心,而在本书中它也确实没有,因为对我来说,它始终被一种爱的忠贞与个人幸福感所遮蔽,后两者对我风格的影响远大于任何简单的性别转换。
无论如何,作为一个新手和老兵,一个男人和女人,一个记者和有抱负的写作者,在这半个世纪,我游历了这个世界,并且写下它。我从记者起步,当时所接受的观点是(主要是来自美国的例子),记者生涯是进入文学的正确途径。我从牛津毕业后就加入伦敦《泰晤士报》,几乎立刻开始了漂泊生活,不久又被吸引到当时的《曼彻斯特卫报》。那时,这两份风格突出的报纸都处在声名的点,富有威望,包容各种个性,它们不仅容许我或多或少像对待随笔写作一样对待新闻快讯的写作,更给了我一个正面观察各种事件的大看台,这可耻地助长了我的自负。压根儿就是一转眼间,我就开始对全人类的问题指手画脚,并且建议各个国家和民族如何解决它们。借用马克斯•比尔博姆说他自己和牛津大学的话——是《泰晤士报》和《卫报》让我变得难以容忍,但我依然感谢它们。

尽管我是个有抱负的文人,但我也是个有抱负的无政府主义者。我从来就憎恶威,尽管有时会被其辉煌诱惑。当我为报纸写作时,这种偏见有时鼓舞,有时压抑了我的新闻生涯,但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不再受雇于任何机构,开始靠自己漫游。我被这个广大的世界过早地变得乖戾,不想再让自己的写作拴在日常新闻上。在这个世纪接下来的时间,我主要忙于写书,通过卖游记给杂志(主要是美国的)让这一过程成为可能,并保证家人免于贫困。我只为两家报纸工作过,但在20世纪后40年,我为几十本英语杂志工作,还写下35本书。
从开始到结束,从青春期的新闻报道到文学上日渐老去的努力,我在半个世纪中游历有有人居住的大陆,观察许多历史事件,描写大多数大城市,采样世界上的许多文化,从骨子里感受某些划时代的改变,并一直记录着世界对自己的影响。我拥有一段绝妙的时光,我希望,不论我的判断多么荒谬,或者我的任性多么讨厌,至少我生命中的某些欢愉感染了我的文字。
因此,这是我的工作成果的实质。这本书中的作品全都是关于去一个或另一个目的地的旅行。它们与初发表时基本保持一致——不管现在读起来多么不成熟——只在读起来沉闷或篇幅过长的地方做些删减。有时我会添加阐释性的评论,并容许自己进行少量文学性而非新闻性的事后考量——比如,我觉得自己以前经常滥用分号,而且,我逐渐变得不喜欢年轻时像称呼船一样称呼城市为“她”。我删掉了让我觉得多余的直接描写的段落—―既然现在有读者都能自己去任何地方。有时,当年的写作在政治正确性上的要求比时下低;有时,很久以前我的态度令人尴尬。如果偶尔有年代模糊之处,那部分原因是历史自有其任性,拒绝接受年代的约束,还有部分原因是我的记忆也变得模糊了,但主要还是因为我从不认为日期有多重要。我基本没有收录有关我家乡威尔士的文字,但是请相信我,在这本书中,几乎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有某种威尔士的东西,潜伏着、微笑着,像是修道院免戒室里的绿精灵。
作为对这个世界半个世纪的反映,这个选集可能往往会是有误导性的,或者是幼稚的,但这真的无关紧要。我写的当然是这个世界,但它是我的世界——正如我自己在另一种语境中所表述过的,“这是事实吗?这就是它的样子吗?它是我的事实。尽管在现实方面,它并非总是真确,但在想象方面,它是真确的”。


《欧洲五十年:破碎大陆的返航》
一卷欧洲的印象集,一部欧洲的微观察史——代中文版序(李孟苏)
以简•莫里斯人生的广度、厚度与亮度,由她为欧洲留一部跨越半个世纪的印象集,再合适不过了。
50年间的时—空转换,始于1946年一个温暖美好的夏日,20岁的莫里斯坐在的里雅斯特码头的一根系船柱上,写一篇关于乡愁的随笔。多愁善感的莫里斯啊,这时莫里斯还叫詹姆斯,性别为男性,在英国军队里担任情报官员。
之所以选择的里雅斯特作为这段半个世纪旅程的起点,是因为这座意大利的港口城市是莫里斯踏足的一座欧陆城市。战争把欧洲有民族拖入“一场腌臜脏污、分崩离析的噩梦”,欧洲“变得无法辨认”。而的里雅斯特幸运地躲过了战争的摧残,“一点儿也没有被击碎”,印证了莫里斯童年时期对欧洲的浪漫想象:“一个玫瑰色的老德国风味的欧洲,并且是一个浪漫的整体。大作家和大音乐家漫步的街头——有湖和凉亭的可爱的公园——古老荣耀的建筑——阳光灿烂的咖啡馆里惬意的学生生活——饱含文化与历史的庄严老城。”于是这座城市唤起了20岁青年“真诚的怀旧之情”,让她“对一个只在幻想中见过的、已然消失的欧洲充满乡愁”。
20岁的这篇随笔没有写完,它试图记录的情绪却给莫里斯打上了终身烙印,“的里雅斯特”也被她“永远地同欧洲的概念联系在一起”。她以这座城市作为印象和反思的起点,踏上了重新看待欧洲、寻找自我身份的旅程。
此后,莫里斯的人生也分为了一段段旅程。作为记者、旅行作家和历史学家,莫里斯自述“在35岁以前就以走马观花但异常欢愉的方式几乎观光了全世界”。莫里斯的职业生涯颇为成功,她自述做记者时经历、目睹了很多改变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标志性事件:“次登上穆玛,各大国在莫斯科的较量,使得戴高乐重新掌权的阿尔及利亚事件以及汽车次驶过阿曼沙漠等。”她还在耶路撒冷的法庭上看到站在防弹玻璃后受审的阿道夫•艾希曼,采访过“猫一样敏捷的”切•格瓦拉。《经济学人》杂志赞誉她是“我们这一代的首席记录者”。
20世纪60年代,莫里斯辞去新闻界的工作,改变写作方向,成为专职作家。她一生著述颇丰,40多本著作中除了三卷本的巨著《大不列颠治下的和平》(Pax Britannica),更多的还是旅行文学。旅行写作给她的头上戴了一大堆“20世纪优秀旅行作家”的高帽子。美国科幻小说作家托马斯•迪什称赞她的旅行文学写作,“对其他旅行作家来说就像约翰•勒卡雷对其他间谍小说家”。但是2016年她接受BBC采访时却说,她不喜欢被称为“旅行作家”,因为她写的不是旅游休闲指南和游记,而是关于某个地方和人的文字。
莫里斯自称,她的写作方式“大多数情况下就是无所事事地闲逛,看看世界,让世界看看我”,每到一地她都要去当地的法庭旁听审案,因为法庭能反映“一个地方的社会、政治和道德状况”。接下来再去市场、火车站。就这样,她几乎走遍世界,为威尼斯、牛津、悉尼、西班牙等城市和国家留下了印象派风格的文学肖像画,而不是旅行指南、导游手册。
终于,在1997年,莫里斯为的里雅斯特、为欧洲献上了一本《欧洲五十年:破碎大陆的返航》。书以的里雅斯特为起点,结尾又落回的里雅斯特;全书分五个主题,每一部分都以这座城市为出发点,延伸到欧洲各地。
写作此书时,莫里斯已过古稀之年,距离在码头上写怀旧随笔的20岁,过去了50年。漫漫50年间,莫里斯摆脱了对英帝国的认同,重新发现自己的威尔士身份,做了外科手术完成性别转变,形体和外观从男性转变为女性,名字从詹姆斯变为简,欧洲大陆又经历了什么?她用一个个观察、思索的片段,写出《欧洲五十年:破碎大陆的返航》,为欧洲描摹出一卷印象画册。
从艺术角度看印象派画作,印象派艺术家描绘的是大自然展现在眼前时那一刻的视觉效果,表现的是瞬间的光影效果、色彩变幻;也有看不惯的人说印象派的作品“杂乱无章”。
用这两种视角来看《欧洲五十年:破碎大陆的返航》,都不为过。莫里斯呈现的“欧洲五十年”是碎片式的瞬间,记录的是她在欧洲各地见到的普通人、平凡事,是从个人角度写的欧洲微观察史。她没有刻意寻找一个逻辑来写50年的编年史,即便给每一章都取有标题,也是晦涩的。每一章里,莫里斯做着随机、发散性的观察、思考,相似的话题反复出现,似乎没有经过组织。看似杂乱无章的安排反而带领读者踏上一趟有趣的旅程,每一段行程结束后将转到哪一个方向,我们永远不知道。
如果你真的以为《欧洲五十年:破碎大陆的返航》是一本“杂乱无章”的书,就被莫里斯骗了。采用片段式写法,莫里斯有意而为之。莫里斯的职业让她深度参与进里程碑式的新闻事件,但新闻报道、汗青史书中有资格出现的只能是主角,是取得胜利或遭遇失败的强悍之辈;更多的凡夫俗子极少能被记录,只是充当新闻的背景板、历史的底色,用过即被撤下。莫里斯终生用记者的眼光打量每一个从她身边流过的人和物,这些于时间轴上微不足道的鲜活小人物,是对正统历史细节的生动补充。她写道:“战后许多年,我经常在学者或同乘大巴的旅行者的手腕上发现集中营的文身标志。这让我想起共济会会员的秘密握手礼。到20世纪70年代,这种厄运留下的烙印就很少见到了。大多数幸存者已经逝去,在欧洲各处,他们都留下悲哀的空虚。”莫里斯认为自己有责任为历史补上一个个注脚。
正所谓:胜利者在高唱凯歌的时候,未被载入史册的普通人也在低吟属于自己的欢歌和悲歌。
莫里斯是性别转变的先驱,外科手术在生理上将莫里斯从男性变为女性,这改变了莫里斯对世界的看法,也改变了世界对莫里斯的看法。或许是这样的个人经历,让她格外关注弱势群体、无名之辈:文德人,卡拉派,塞尔维亚人,飞地居民,岛民,吉卜赛人,在海关被官员盘问的抱着婴儿的黑人游客,挤在梵蒂冈复活节狂欢人群中“老得惊人的患关节炎的女士”,教皇身后“双手像螳螂一样紧握的殷勤随从”……
她写南斯拉夫内战期间,萨格勒布的一个女人:1925年出身于一个南斯拉夫王室,她记得1934年南斯拉夫国王遇刺的事,记得1941年德国军队入侵,记得“二战”期间臭名昭著的克罗地亚法西斯国、残忍的乌斯塔沙军队、集中营和种族屠杀,记得自己的两个兄弟参加过游击队,记得1945年南斯拉夫联邦成立时她加入广场的欢庆人群中,记得1991年的南斯拉夫终结……莫里斯没有写出这个女人的名字,我想她是有意没有写。这位经历了20世纪有战争苦难的女士,以及她的遭遇,正是莫里斯所说的“历史形成的碎片、小块与不规则之地”。
莫里斯笔下的这些“历史形成的碎片”,犹如一粒粒闪亮的珍珠,每一颗都是大自然的造化。她对欧洲的观察,是观察太阳光通过棱镜后分解形成的各种光谱,每一种光谱不同,各有其波长、频谱。
莫里斯博览群书,她在威尔士的家仿若一间私人图书馆,藏书达六七千册之多。在《欧洲五十年:破碎大陆的返航》一书中,几乎任何一个主题都引发了她既博学又个人化的思考和反省。
单向空间旗舰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单向空间旗舰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中信出版 | 世界+欧洲五十年 简•莫里斯 著【不支持储值与微信合并支付】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或搜索微信号:onewayclub
单向空间OWSPACE官方微信公众号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