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旗舰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科学出版社旗舰店 微信认证
科学出版社秉承多年来形成的“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和“严肃、严密、严格”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始终坚持为科技创新服务、为传播与普及科学知识服务、为科学家和广大读者服务的宗旨。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常见病中医正骨手法技巧/郭长青,杜文平,杜宁宇

27.70
运费: ¥ 0.00-18.00
常见病中医正骨手法技巧/郭长青,杜文平,杜宁宇 商品图0
常见病中医正骨手法技巧/郭长青,杜文平,杜宁宇 商品图1
常见病中医正骨手法技巧/郭长青,杜文平,杜宁宇 商品图2
常见病中医正骨手法技巧/郭长青,杜文平,杜宁宇 商品图3
常见病中医正骨手法技巧/郭长青,杜文平,杜宁宇 商品缩略图0 常见病中医正骨手法技巧/郭长青,杜文平,杜宁宇 商品缩略图1 常见病中医正骨手法技巧/郭长青,杜文平,杜宁宇 商品缩略图2 常见病中医正骨手法技巧/郭长青,杜文平,杜宁宇 商品缩略图3

商品详情

书名:常见病中医正骨手法技巧
定价:35.0
ISBN:9787030530516
作者:郭长青,杜文平,杜宁宇
版次:1
出版时间:2017-07

内容提要:
编者介绍了正骨手法的基本知识、常用手法、常见病的正骨手法技巧。每种疾病的内容分为临床表现、操作手法、手法技巧及注意事项等,其中涉及骨伤正骨手法的部分均配以真人实体图片,使读者可以按图操作,直观明了。

目录:
目录
第1章 总论(1)
第*节 中医正骨手法的运用原则及治疗功效(1)
一、运用原则(1)
二、治疗功效(5)
第二节 中医正骨手法的实施(6)
一、基本要求(6)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7)
三、体位(8)
四、注意事项(9)
第2章 中医正骨常用手法(11)
第*节 骨折复位手法(11)
一、手摸心会(11)
二、拔伸牵引(11)
三、旋转屈伸(12)
四、提按端挤(13)
五、摇摆触碰(14)
六、夹挤分骨(14)
七、折顶回旋(15)
八、推拿按摩(16)
第二节 脱位复位手法(16)
一、手摸心会(17)
二、拔伸牵引(17)
三、屈曲回旋(18)
四、端提挤按(18)
五、足蹬手拉(19)
六、杠杆支撑(20)
七、摇晃松解(20)
第三节 骨伤理筋手法(21)
一、一指禅推法(21)
二、法(22
三、揉法(24)
四、摩法(25)
五、擦法(26)
六、推法(28)
七、搓法(29)
八、抹法(30)
九、抖法(30)
十、振法(31)
十一、按法(32)
十二、点法(33)
十三、捏法(34)
十四、拿法(34)
十五、捻法(35)
十六、掐法(35)
十七、拨法(36)
十八、踩跷法(37)
十九、拍法(37)
二十、击法(38)
二十一、摇法(39)
二十二、扳法(41)
二十三、拔伸法(42)
二十四、归法(43)
二十五、散法(43)
第3章 常见伤病中医正骨手法治疗(44)
第*节 骨折(44)
一、锁骨骨折(44)
二、肱骨外科颈骨折(45)
三、肱骨内上髁骨折(46)
四、尺骨鹰嘴骨折(47)
五、盖式骨折(48)
六、孟氏骨折(50)
七、跖骨骨折(51)
八、趾骨骨折(52)
第二节 脱位(53)
一、肩关节脱位(53)
二、胸锁关节脱位(54)
三、肩锁关节脱位(55)
四、颈椎小关节半脱位(56)
五、寰枢关节半脱位(57)
六、腰椎滑脱症(59)
七、腰椎小关节半脱位(60)
八、肘关节脱位(61)
九、掌指关节脱位(61)
十、髋关节脱位(62)
十一、膝关节脱位(64)
十二、髌骨脱位(66)
第三节 筋伤和骨关节伤病(66)
一、颈部扭挫伤(66)
二、落枕(68)
三、神经根型颈椎病(69)
四、椎动脉型颈椎病(71)
五、交感神经型颈椎病(72)
六、颈椎间盘突出症(73)
七、项韧带劳损与钙化(75)
八、冈上肌肌腱炎(76)
九、肩胛提肌损伤(77)
十、肩峰下滑囊炎(78)
十一、肩周炎(80)
十二、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81)
十三、肱骨外上髁炎(83)
十四、肘关节扭挫伤(84)
十五、急性腰肌扭挫伤(86)
十六、腰肌劳损(88)
十七、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89)
十八、腰椎间盘突出症(91)
十九、腰椎椎管狭窄症(93)
二十、腰骶后关节病(94)
二十一、梨状肌综合征(95)
二十二、髋关节扭伤(97)
二十三、髋关节滑囊炎(98)
二十四、臀上皮神经损伤(98)
二十五、股二头肌扭伤(99)
二十六、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损伤(100)
二十七、退行性膝关节炎(102)
二十八、膝关节半月板损伤(103)
二十九、髌下脂肪垫损伤(104)
三十、踝关节扭伤(106)
三十一、跖管综合征(107)
三十二、跟腱炎(108)
三十三、跟痛症(109)
三十四、跖痛症(111)

在线试读:
第1章总论
  骨伤科学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古代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长期实践中不断总结出来的一门学科。古代人们劳动中受伤后,不由自主的抚摸,是人的本能,这种原始的减轻疼痛的方法,应早于药物和其他治疗手段。手法是指医师用指、掌、腕及臂的劲力,结合身功辅以器械,随症运用各种技巧,作用于筋骨,以及通过经络、穴位由表入里,从而达到整复,祛病强身效果的一种治疗方法。公元前14世纪甲骨文中就有手病、臂病、关节病、足病及跌伤等的记载。2000年前,我国*早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已有“跷法”的记载,《素问·举痛论篇》:“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这说明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损伤病变的局部血供不好,肌肉僵硬、疼痛,轻柔、温和的刺激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产生温热的感觉,疼痛就缓解或消失了。隋唐时期,推拿、按摩手法治疗疾病逐渐盛行。唐代蔺道人著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已知是我国*早的骨伤专著,提出骨伤手法、固定、药物、练功治疗的四大原则,一直沿用至今。元代危亦林著的《世医得效方》一书记载了骨折、脱臼、跌打损伤等的正骨手法。明清时期骨伤科更有长足的发展,明末清初,军队作战中常发生跌仆损伤等,骨伤医师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
  手法是指医师的双手,在患者体表特定部位或穴位上,施以推、拿、按、摩、点、打、揉等法,使其“或拽之离而复合,或推之就而复位,或正其斜,或完其阙”的治疗方法。故手法治疗骨伤及其他科疾病,是不可缺少的有效方法,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施术得当,可手到病除。
  第*节中医正骨手法的运用原则及治疗功效
  一、运用原则
  骨伤手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法治疗疾病并不是简单的技巧和经验的组合,而是始终贯穿着整体观念和辨证辨病相结合的原则,与中医的治疗原则相同,但又具有自身特点。治疗原则和具体的治疗方法不同,任何具体的治疗方法总是由治疗原则决定,并从属于一定的治疗原则。由于疾病的证候表现多种多样,病理变化极为复杂,且病情又有轻重缓急的差别,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个体差异,体质、年龄状况等不同,其病理变化和病情转化不尽相同,故手法亦随之千变万化。因此,在复杂多变的疾病现象中,必须抓住疾病的本质,并根据正邪虚实、阴阳盛衰、病变的轻重缓急、个体发病时间和地域的不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并且选择正确的手法操作,辨证论治,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一)未病先防
  治未病的原则是手法的治疗原则之一,早在《内经》中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论述。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华佗创五禽戏并提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的观点。《五十二病方》中载药巾按摩法,即先秦时期运用的养生保健和性保健法。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将膏摩、导引、吐纳、针灸一并列入养生保健方法。葛洪在《抱朴子》中提出固齿聪耳法。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中有费眼、搔目等养生保健按摩法。巢元方力主摩腹疗病养生。孙思邈注重日常保健,“每日必须调气补泻,按摩导引为佳,勿以康健,便为常然;常须安不忘危,预防诸病也。”《备急千金要方》也指出“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寒风。”将膏摩列为小儿保健方法。《诸病源候论》中所载的自我推拿内容,多是关于养生保健的,说明重视预防,注意发挥患者与疾病作斗争的主观能动性。《金匮要略》中的“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提出医师治病首先要考虑脏腑传变的疾病变化规律,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临床上多运用五官保健、五脏保健和肢体保健,以及自我保健手法以预防疾病。
  (二)治病求本
  “治病必求其本”是中医骨科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之一。求本,是指治病要了解并正确辨别疾病的本质、主要矛盾,针对其*根本的病因病理进行治疗。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总是通过若干症状显现出来的,但这些症状只是疾病的现象,并不都是反映疾病的本质,有的甚至是假象,只有在充分了解疾病的各个方面,包括症状表现在内的全部情况的前提下,通过综合分析,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找出病之所在,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如腰腿痛,可由椎骨错缝、腰腿风湿及腰椎间盘突出等原因引起,治疗时就不能简单地采取对症止痛的方法,而应通过病史、症状、体征、综合检查结果,全面分析,找出*基本的病理变化,分别采用不同手法进行治疗。如运用扳法纠正错缝;用疏经通络的手法,如擦、摩等手法祛除风湿;以及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宜疗法进行治疗,方能取得满意的疗效。这就是“治病必求其本”的意义所在。在临床运用治病求本这一原则的同时,必须正确处理“正治与反治”“治标与治本”之间的关系。
  1.正治与反治所谓“正治”,就是通过对证候的分析,辨明寒热虚实后,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不同的治疗方法。正治法是推拿临床中*常用的治法之一。如寒邪所致的胃痛,临床常采用擦法、摩法以达温阳散寒的作用;而胃火炽盛所致的胃痛,则采用挤压类、摆动类手法以达泻热通腑的作用。所谓“反治”,是顺从证候而治的方法,也称“从治法”。这一治法常应用于复杂的、严重的疾病。临床中有些疾病往往表现出来的证候与病变的性质不相符合,出现假象,如伤食所致的腹泻,治疗时不能用止泻的方法,而必须用消导通下的方法去除积滞才能止泻,此便是“通因通用”的反治法。又如气虚所致的便秘,虽然症状表现的是“实证”,但在治疗中却不能单用攻下法,必须采用补气泻下的方法治疗,才能使症状彻底消除。因此,临床辨证非常重要,不但要观察疾病的外在表现,而且要认清疾病的本质,在治病求本原则指导下,有针对性的治疗。
  2.治标与治本在复杂多变的病证中,常有标本主次的不同,因而在治疗上就应有先后缓急之分。一般情况下,治本是根本原则。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旅行中或不具备完善的医疗设施时,标症甚急,不及时解决可危及患者生命,或可引起其他严重并发症等,我们就应该贯彻“急则治标”的原则,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或为其他疗法争取时间,这是推拿治疗急症中的基本原则。如急性胆绞痛发作,在没有确定是急性胆囊炎,或是胆石症时,首先应以止痛为主,采用抑制性手法,以短时、重刺激点按右侧背部压痛点及胆囊穴,或用胸椎定位扳法以止痛,为其他治疗争取时间,其后可对胆石症等进行常规的手法治疗。又如小儿惊风,是中医儿科四大证之一,属来势迅猛的一种危重急症,应采用开窍醒神、镇静止惊的方法。发作时,急则治标,当掐人中、老龙、十宣、威灵等穴,待缓解后,再审证求因,辨证施治。
  综上所述,治标只是在应急情况下,或是为治本创造必要条件的权宜之计,而治本才是治病的根本之图。所以说标本缓急,从属于治病求本这一根本原则,并与之相辅相成。病有标本缓急,治有先后顺序。若标本并重,则应标本兼顾,标本同治。如骶髂关节错缝,疼痛剧烈,腰肌有明显的保护性痉挛,治疗应在放松肌肉、缓解痉挛的前提下,实施整复手法,可使错缝顺利回复,而达到治愈的目的,这便是标本兼顾之法。临床上疾病的症状是复杂多变的,标本的关系也不是绝对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因此,临证时还要注意掌握标本转化的规律,不为假象所迷惑,始终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做到治病求本。
  (三)扶正祛邪
  疾病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正气与邪气矛盾双方相互斗争的过程。邪胜于正则病进,正胜于邪则病退。因此,治疗疾病就是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改变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使之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转化,所以扶正祛邪也是推拿治疗的基本原则。“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邪正盛衰决定病变的虚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补虚泻实是扶正祛邪这一原则的具体应用。扶正即用补法,具有温热等性质的手法为补,如摩丹田、擦命门、推三关、揉外劳宫等,用于虚证;祛邪即用泻法,具有寒凉等性质的手法为泻,如退六腑、清天河水、水底捞月等,用于实证。一般讲,具有兴奋生理功能、作用时间长、手法轻柔的轻刺激,具有补的作用,具有抑制生理功能、作用时间短的重刺激具有泻的作用。扶正与祛邪,虽然是相反的两种治疗方法,但它们也是相互为用,相辅相成的。扶正,使正气加强,有助于抗御和祛除病邪;祛邪则祛除了病邪的侵犯、干扰和对正气的损伤,而有利于保存正气和正气的恢复。如小儿疳积,多由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不识饥饱,内伤乳食或喂养不当,使乳食积滞,损伤脾胃而致的脾胃运化失司,积聚留滞于中,久积成疳,从而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正气不足,积聚难化;积聚不化,正气难复。此时即应以扶正祛邪之法,以健脾和胃,消积导滞。扶正健脾以促运,祛邪消积以恢复脾之功能,气血得以化生,则疳积必除。
  临床当中,要认真细致地观察、分析正邪双方相互消长盛衰的情况,根据正邪在矛盾斗争中所占的地位,决定扶正与祛邪的主次先后,或以扶正为主,或以祛邪为主,或是扶正与祛邪并重,或是先扶正后祛邪,或是先祛邪后扶正,并要注意扶正祛邪同时并用时,应遵循扶正而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的原则。
  (四)调整阴阳
  《景岳全书》曰:“医道虽繁,可一言以蔽之,曰阴阳而已。”察其阴阳,审其虚实,推而纳之、动而伸之、随而济之、迎而夺之,泻其邪气,养其精气。疾病的发生、发展,从根本上说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即阴阳的偏盛偏衰代替了正常的阴阳消长,所以调整阴阳,是推拿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阴阳偏盛,即阴邪或阳邪的过盛有余。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治疗时应采用“损其有余”的方法。阴阳偏衰,即正气中阴或阳的虚损不足,或为阴虚,或为阳虚。阴虚不能制阳,常表现为阴虚阳亢的虚热证;阳虚则不能制阴,多表现为阳虚阴盛的虚寒证。阴虚而致阳亢者,应滋阴以制阳;阳虚而致阴寒者,应温阳以治阴;若阴阳两虚,则应阴阳双补。如高血压,属阴虚阳亢者,除常规手法外,可采用补肾经的方法,即自太溪穴始沿小腿内侧面推至阴谷穴,或按揉涌泉穴等。又如阳虚致五更泻,应以温阳止泻的方法,即摩揉下丹田,或擦肾俞、命门穴,或推上七节骨等。
  由于阴阳是相互依存的,故在治疗阴阳偏衰的病症时,还应注意“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也就是在补阴时,应佐以温阳,温阳时,配以滋阴,从而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阴阳是辨证的总纲,疾病的各种病机变化也均可用阴阳失调加以概括。表里出入、上下升降、寒热进退、邪正虚实,以及营卫不调、气血不和等,无不属于阴阳失调的具体表现。因此,从广义上讲,解表攻里、越上引下、升清降浊、寒热温清、虚实补泻,以及调和营卫、调理气血等治疗方法,也皆属于调整阴阳的范畴。
  (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是指治疗疾病要根据季节、地区及人的体质、年龄等不同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全面考虑,综合分析,区别对待,酌情施术。如秋冬季节,肌肤腠理致密,治疗时手法力度应稍强,推拿介质多用葱姜水、麻油;而春夏季节,肌肤腠理疏松,手法力度要稍轻,夏季可用滑石粉以防汗,介质可用薄荷水等。又如地域不同,北方寒冷,南方潮湿,居住环境等不同,对疾病的影响也不同,治疗时也要区别对待。另外,治疗环境也要注意,手法中及手法后患者不可受风,环境要安静而不可嘈杂等。因人制宜*为重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胖瘦和部位等不同,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以年龄论,小儿推拿时多用介质。体质强者手法可稍重,体质弱者手法可稍轻;肌肉丰厚部可稍重,头面胸腹的肌肉薄弱部手法可稍轻;病变部位浅者手法稍轻,病变部位较深者手法可稍重。另外,对患者的职业、工作环境、条件,是否来自疫区,有无传染病,有无皮肤破损等,在诊治时也要注意。同时术者和受术者的体位要正确选择。
  二、治疗功效
  1.舒筋活络,解除痉挛人体的经络系统像网络,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体,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连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承担着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的气血运行、输布、濡养、联络和调节。因而它不仅能把气血输送到各个组织器官去,而且可以使人体内外、上下、左右及各个组织器官之间,保持着有机的密切合作、协调与平衡。若气血不和,外邪入侵,经络闭塞,不通则痛,就会产生疼痛、麻木等一系列症状。《灵枢·经别》载:“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以始,工之所止也。”也就是说,人体只有保持着阴阳平衡,气血流畅,经脉相通,才能百病不生,经脉“不可不通”“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手法作用于经络腧穴,可舒筋活络,解除痉挛,行气活血,散寒止痛。即通过手法对人体体表的直接刺激,促进了气血的运行;通过手法对机体体表的温热刺激,产生热效应,从而加速了气血的流动。
  2.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对于人体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功能。《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张景岳说:“人之有生,全赖此气。”《难经·二十二难》说:“血主濡之。”《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又如《素问·八正神明论篇》说:“向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由此可以看出,通过经络、血脉,气血对人体起推动、温煦、濡养等重要作用。人体的物质形体与精神活动都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属阳,血属阴,气血的偏盛偏衰导致了体内的阴阳失衡。阴阳失调,脏腑之气与经络之气亦随之发生逆乱。脏腑之气与经络之气是构成脏腑、经络的*基本物质,又是推动和维持脏腑、经络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脏腑功能失调,心脏的搏动,肺的宣发与朝百脉,肝的疏泄等功能必然失调,从而影响了气血的运行。经络之气逆乱,营卫气血的运行被阻,则发生痿痹等病。“????若能开其门户,使气血复其流行,则经脉既舒,其病自除????”手法治疗则从其穴前导之,或在对应之穴位上,使所闭之穴感受到刺激,循经传导,则所滞之气血亦缓慢通过其穴,而复其流行,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和营卫,增强体质的作用,寒则气凝,瘀则气滞,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由于寒、气、血互为因果,从而形成气滞血瘀之病变。手法通过“温通”作用,促进血液流通,人体气血畅通,达到活血行气的作用。所谓“不通则痛”,风、寒、湿、瘀等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经脉气血运行不畅,致使局部发生红、肿、热、痛等一系列病理变化,同时疼痛又进一步加重气血的痹阻。手法疗法具有活血散瘀、温经散寒、通利关节等作用。经脉通畅,气血运行无阻,“通则不痛”。
  3.宣通散结,剥离粘连血瘀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瘀血形成之后,不仅失去正常血液的濡养作用,而且反过来又会影响全身或局部血液的运行,产生疼痛。出血或经脉淤塞不通,内脏会发生癥积,以及产生“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等不良后果。人体有了经络的联系,使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和筋骨皮肉有机连成一体。而整体功能的维持则以五脏为中心,通过脏腑、气血、经络并行调节。经络通畅,气血运行如常,脏腑功能正常,则生命活动正常。手法作用于肌表,通过对经络、穴位或病变部位产生刺激作用,改善血液循环,使经络血活气通,则瘀血化散,壅滞凝滞得以消除,经络气血畅通,组织皮毛、五脏六腑得以濡养,鼓舞振奋人体气血功能,人体生命活动正常。
  4.理伤整复,滑利关节筋骨、关节主司人体的运动功能。气血调和、阴阳平衡,才能确保身体筋骨强健、关节滑利,从而维持正常的生活起居和活动功能。筋骨关节受损,必累及气血,致脉络损伤,气滞血瘀,肿胀疼痛,从而影响肢体关节的活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指出:“因跌扑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郁滞,为肿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这说明手法具有理伤整复、滑利关节的作用,表现在手法作用于伤部,可促进气血运行,消肿散瘀,理气止痛;整复手法通过力学的直接作用来纠正筋出槽、骨错缝,达到理筋整复的目的;适当的被动手法可以松解粘连、滑利关节。
  第二节中医正骨手法的实施
  一、基本要求
  中医骨伤手法虽流派众多,风格迥异,但手法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必须持久、有力、均匀、柔和,达到深透病变部位的目的。骨伤手法必须根据要求去练习,才能事半功倍。这是前辈们经过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概括。
  1.持久,持久是指骨伤手法在操作过程中,能够严格按照规定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持续地运用,在足够的时间内不走样,保持动作和力量的连贯性,不断断
科学出版社旗舰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科学出版社旗舰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科学出版社秉承多年来形成的“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和“严肃、严密、严格”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始终坚持为科技创新服务、为传播与普及科学知识服务、为科学家和广大读者服务的宗旨。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常见病中医正骨手法技巧/郭长青,杜文平,杜宁宇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或搜索微信号:sciencepress-cspm
科学出版社官方微信公众号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