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料/HOKNOWS店铺主页二维码
孰料/HOKNOWS 微信认证
设计&生活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非凡阅读 / Another Reading

199.00
运费: 免运费
库存: 198 件
非凡阅读 / Another Reading 商品图0
非凡阅读 / Another Reading 商品图1
非凡阅读 / Another Reading 商品图2
非凡阅读 / Another Reading 商品图3
非凡阅读 / Another Reading 商品图4
非凡阅读 / Another Reading 商品缩略图0 非凡阅读 / Another Reading 商品缩略图1 非凡阅读 / Another Reading 商品缩略图2 非凡阅读 / Another Reading 商品缩略图3 非凡阅读 / Another Reading 商品缩略图4

商品详情





《非凡阅读 / Another Reading》


全网价


199


书籍信息

开本|180 x 250mm

页码|368

装帧|无线胶装

印色|7色





设计书籍和阅读书籍之间,是否有着一种必然性的宿命?从逻辑思维上,要设计好一本书,肯定得先读通这本书。这样的预设,也为一本书有个好设计作了预设。如果真是这样,我才能理解那些设计丑陋的书,肯定是设计师没有阅读就开始了设计。而诸如爱因斯坦们,则注定永远无法得到设计完美的书。

设计师的阅读,是否无形中受到设计书籍委托的限制?设计委托的书籍内容,是否会因设计师个人的喜好,而进一步决定了设计的好坏?作为设计师,他们如何选择自己的阅读?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没有询问过其他设计师,他们私人的阅读兴趣如何?和设计专业之间的关联如何?只因我将阅读视为私密的事情,不愿别人介入,不愿分享心得。我自己的阅读选择则是完全和设计无关的。

读书,才是真正的个人生活。是信马游缰和荒唐放纵的混合。我喜欢陶潜 (1) 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不求甚解”这个感叹,迷糊了几代的读书人。人们反复猜测陶潜这个感叹的本意何为。朱国桢 (2) 解读为: “读书不求甚解,此语如何? 曰静中看书,大意了然。惟有一等人,穿凿求解,反致背戾,可笑。故曰:解是不解,不解是解。”虽有禅机,但也说清了读书不必穿凿附会的道理。

但我总觉得还存在另一种解释。我们读书的,可能永远无法通晓写书人的心绪。文字的阅读总会被曲解,哪怕字字咀嚼,也无法还原写书人的心境。读书真不必字字计较。读书的目的是领悟,意会和神悟才有“欣然忘食”般的快乐。陶潜“不求甚解”这段话,前面还连着一句: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看来读书前还需要有一种环境,来引导读书时的心态。“闲静少言,不慕荣利。”默默念叨几遍,还真令书桌尘净、杂念顿消。陶潜后面也还连着一句: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读完好书,还能那么顺利带出酒意。大有将读 书悟到的一饮而尽,留存血液之意。一等一的洒脱。陶渊明,真神人也!


设计,还真需要陶潜说的“不求甚解”。设计不外乎替人裁嫁衣,了解客户心理确实重要,但也不用只限于围绕着揣摩客户心理来进行设计。针对客户用意的精准,也许能讨得客户满意,但设计师的联想力和创造力必须大于客户的想象力。一味追随客户意图,那不免“穿凿求解,反致背戾”,令自己束手束脚,无法点化想象力。面对具体的客户信息,“不求甚解”,就像画家观察描绘对象时,眯起眼来,自然忽略或者模糊了许多次要的对象,而只保留了大的主次关系。这种“不求甚解”,是处理设计信息的主次关系时,一种将观察距离拉远的绝佳方法。

设计一本书,设计师首先面对的第一道关卡是: “何为好书?”

设计师的判断,决定了他在书籍设计的殿堂中,站立于哪个台阶之上。《我们素不相识》(3) 的作者马克斯·昆曾把一本好书形容为“一张床”,“可以在其中留恋多日,甚至几周。”好的书籍设计首先建立在拥有好内容的书之上。设计委托虽然是平面设计师生存的根本。尽管如此,要有好的设计,有时必须说服自己学会放弃。放弃盗窃的内容、放弃糟糕的文字、放弃不能包容创意的客户、放弃没有生命力的设计委托。没有好的内容,不可能有好的书籍设计。

纸张和印刷,也经常影响设计的判断。昂贵或者奇特的纸张无法弥补平庸的设计,残酷得就像衰老和化妆品的关系。而印刷技巧的炫耀,令本该是叫“书”的东西犹如一本印刷工艺指南。奇特的纸张和炫耀印刷技术的千变万化都不是设计的关键。设计应如四季合适的衣服,包裹着书的内容这个优美的躯体。设计的灵魂应该是节制,应该是环保,应该合适就好。

谈到印刷,印刷技术的微妙,也逼着设计师成为必须了解印刷和装订工艺的人。我们总是感激那些愿意试验创意的印刷厂家,他们是设计师真正的良师益友。因为印刷的实验增加了印刷厂家的成本,实验的不稳定性更增加了量化的难度。所以,愿意耐心帮助设计师实现那些奇奇怪怪创意梦想的印刷厂家,真是凤毛麟角。这些稀少的印刷厂家,却是真心热爱印刷事业的,他们在通过帮助实现设计师的额外要求中,聚纳了自己事业的善行。

书的内容、设计和印刷装订三者的关系,就像感情、容颜、财产合酿的婚姻。感情永远是核心,颠倒主次,则大祸将至。


中国传统书籍设计中,有大量实物佐证的盛世,可以上溯到明代,公元一千四百年左右。那些经典的木刻线装本,大多有着宝蓝色封面,贴着白色宣纸,用木刻墨印的书名。那个时代甚至吻合John Ruskin和William Morris在“艺术与手工艺运动”(4) 时提出的观点。强调艺术与手工艺的结合,提倡启用小工厂和手工劳动。在公元15世纪的明代,这是一种独一无二的书籍装帧模式:耗时良久地在木板上刻出文字,用墨印刷在薄如蝉翼的宣纸上。因为纸张薄,只能印刷单面,居中对折。既防止了前后页文字渗透,而影响阅读;又增加了纸张厚度,便于保存。再用柔软的棉线,浸入植物油中,或者过蜡,增加韧性和光滑度,进行缝合。这种中国人发明的印刷和设计书的模式,成为在亚洲最重要的知识承载物,延续了亚洲的文化。

当代的中国书籍设计,从模式和工具来看,几乎和传统工艺没有直接关系了。今天的中国印刷厂中,印刷机不是海德堡就是三菱;纸张呢,不是Antalis就是Monken;设计师的工具,几乎也清一色地换上了iMac,用的不外乎Adobe软件。我们处在一个没有信息滞后的时代。今天在柏林发生的事情,也同时在杭州被传阅着。媒体的强大,媒介的便捷,令设计信息泛滥。每个国家传统的设计风格不是已经被瓦解,就是正在被瓦解中。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当代的书籍设计,和欧洲任何一个国家没有很大的区别。

但文化终究是细腻入微的,它比任何一种设计更包容细节。中国人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西终归还是有着一些气质的区别。设计师有职业需要的敏锐和委婉,能独辟蹊径,在同中取异。在印刷上,虽然因为硬件(印刷机器)的限制,没法进行很大的改变,他们就以不同的纸张进行印刷内容的呈现,其中还有大量中国手工和半手工纸张的夹杂。这种实验性的尝试,在欧洲的印刷厂,一般都为了维持标准的印刷工序,而不愿打乱生产节奏。但在中国印刷厂,却可以是对抗竞争的一种化解之法。实验性的尝试存在,它吸引着设计师,树立着设计之友的好口碑,间接带来巨大的印刷业务。纸张多样性和装订夹杂手工艺,是中国书籍设计的两大特色。前提是因为自动化没有那么密集,中国工人数量较多,而人工相较欧洲便宜。同一本书中纸张变化越大,人工操作的成分就越多。这在欧洲人工昂贵、越来越机器自动化大生产的环境中,成为难以企及的奢华。

但当代中国书籍设计师们,几乎没有人完全按照中国传统的装订方式,进行今日的书籍制作。他们往往拮取其中的一个元素,比如线的元素;缝合的元素;折纸的元素;黏贴的元素;等等,再来结合当代的设计形式。令传统方式有了现代版演绎。不管怎样,丝丝缕缕地,点点滴滴地,这些古老的中国传统印刷和装订中的工艺,得以被延续,有的还被从文革毁坏中重获新生。

中国市场巨大,阅读需求也广阔而多样。但中国民众对书的独特感情比较普及,对书有着独特的文化审美。讲究在阅读中纸张和手触感的交流;讲究白色纸张的微妙的色相差别;讲究传统文化内容应对手工纸张和工艺;讲究一本书中随内容变化而对应相对不同的纸张,等等细节。这些阅读文化的独特性,造就了今天中国书籍设计的繁荣。


四 

有一个现象,院校求学中,选择设计专业的女性明显比男性多,但职业设计师中女性比例却偏少。对于设计专业本身而言,重要的是为这个专业提供了什么新的实验,抑或新的思考方式。好的设计是无关性别的。女性设计师在设计中,和男性设计师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和差异,却是我一直感兴趣的课题。虽然观察已久,但非常明显的差异特征并不存在,我只能归纳到几处微妙的区别: 

——女性设计很少用夸张或者极端的设计形式。

男性设计师容易追求的极端,一如“险、绝、尽”等,在女性设计师作品中几乎没有见到。男性设计师如果追求色彩的,喜欢千颜万色聚在一张作品中,在女性设计师中几乎没有这种现象;男性设计师追求构图极端的也很多,对角线构图和夸张比例两种方法是男性使用较多的,而女性设计师,会回避这种非常明显被看到对比的处理方法,她们更愿意用迂回的曲折,或是平和的对比。

——女性在无意中加入生活中现实的体验和感受,而男性则注入更多幻想。

爱情的喜乐、分娩的痛苦、孩子带来的快乐等,可以成为女性设计的半隐藏式创意来源;但在男性设计师中,可以将“想入非非”融入设计创作中去,幻想是可以感受明显的。但设计作品和生活的接触是蜻蜓点水式的,没有“融合”得那么强烈。

——女性一般不会使用一个单独图形来表现画面。

男性设计师追求简约,往往走向最精简的方式,精简到只剩下一个元素时,男性相信被关注度就会提高。这种画面中只表现一个主体物件的形式,有男性将自身化为这一物件的心理嫌疑。但女性会委婉避开这种简约。原因,我想是女性更愿意呈现母性“兼顾”这个概念,然而又拒绝纯粹的“繁琐”,有着一种矛盾嫌疑。

——女性在色彩上喜欢运用对比稍弱,但色相丰富的多色图形,单纯黑白的较少。

像Bauhaus那种,用原色进行 设计的女性设计师不多,她们更喜 欢用混合色,选择那种对比温柔的混合色。男性设计师更愿意用cmyk四色系统,而女性设计师用潘通色的更多一些。关于色彩,我说的可能也不准确。民族的色彩选择,和地理环境也有很大关系,性别关系可能只是微妙的影响。色彩最易暴露性格,女性择色是隐藏式,而男性择色则更多反映自然性情。

在本次Another Reading书籍设计展览策划时,我尽量多地邀请了女性设计师参加。她们在书籍设计 中普遍将内容的体现,视为设计的主要任务,并兼顾得更加周详。没有很多亮丽特殊的材料,惊人复杂的装订工艺,实验探索的也不多。但能将文字、色彩、纸张、装订和 印刷融合柔顺,令我印象深刻。

另外,这次,参加Another Reading展览的中国书籍设计师中,有父子两代的设计师;也有从属师徒关系的设计师;有同一出版 社中的同事们;有同一个城市中的 同行们……他们之中有专门以设计书作为单一职业的设计师;有平时接受各种平面设计工作的设计师,设计书,是他众多工作中的一个;也有自己写书,出版书,并自己设计书,身兼作者和设计师两种身份的;还有在出版社担任专职书籍设计师……他们是不同身份的平面设计师们,来自中国的各个不同的城市和地区。年龄层次跨越也非常大。书籍的设计报酬,和这些设计师们对设计书籍的热情相比,显得落差极大,极不对等。事实上,书籍设计的工作浩大,而报酬渺小。但面对这些数量庞大的优秀设计作品,我们都明白,是书自身的魅力,一直来在“蛊惑”着这些当代中国最有活力,最有影响力的设计群体。

交流不但是最好的解决问题方式,也是一种自我学习的方法。荣格说过,他人对我们的了解常常胜于我们对自己的了解。希望这个中国书籍设计的展览成为增加交流的一个方式。


2023年1月9日,柏林

何见平



(1) 陶潜,即陶渊明(约365—427年),东晋末到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他是中国著名的田园诗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2)朱国祯(1557-1632年),明朝内阁首辅, 著有《明史概》;(3)“Wir kennen uns doch kaum”,作者:Max Küng;(4)The Arts & Crafts Movement;17世纪;


孰料/HOKNOWS店铺主页二维码
孰料/HOKNOWS 微信公众号认证
设计&生活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非凡阅读 / Another Reading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或搜索微信号:hoknowsl
孰料HOKNOWS官方微信公众号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