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 微信认证
人大出版社自营微店,正版人大出版社书籍直发,品质保证!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舆论学教程(新编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 李彪

36.00
运费: ¥ 0.00-20.00
商品已售罄 收藏 / 分享
舆论学教程(新编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 李彪 商品图0
舆论学教程(新编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 李彪 商品缩略图0

商品详情

书名:舆论学教程(新编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  
定价:45.0  
ISBN:9787300282718  
作者:李彪  
版次:1  
出版时间:2020-07  


本教材致力于互联网条件下舆论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主要从舆论的定义、历史演进、本体、主体、客体、生成与传播、传播周期及阶段、数量与质量、测量方法等方面入手分析,并对目前互联网语境下舆论学新的研究方法做了总结,讲解了舆论监测报告的撰写,论述了如何进行舆论的研判、引导与控制。  
本教材的特色如下:一是教材内容在互联网尤其是社交网络崛起的大背景下展开,紧贴现实与实践;二是论述时体现理论与案例的结合,案例为理论服务而不喧宾夺主;三是全书基本上按照舆论的八个要素(本体、主体、客体、数量、质量、持续时间、强度、功能等)组织章节,既设置专门的栏目“知识窗”,力求通俗易懂地讲解一些专门的知识点,同时整个章节又浑然一体,具有较严谨的理论体系;四是本教材作者具有十多年的网络舆情研究经验,将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点难易度的把控同相关的科研经验结合起来讲述。  


李彪,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青年学者A岗)。主要研究领域为网络舆情、新媒体与社会。已出版专著5部,合著8部,发表专业学术论文近百篇(其中独著或*一作者发表CSSCI、SSCI论文40余篇),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项、省部级课题5项。科研成果先后获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秀成果奖二等奖、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博士论文获全国*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北京市*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中国人民大学校级论文奖。  


*一章 舆论的定义  

*一节 什么是舆论?  

*二节 舆论的概念演进  

第三节 舆论概念的误区  



*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舆论的历史演进  

*一节 前互联网时代的社会舆论演进(1978—1995年)  

*二节 网络进入中国以后的社会舆论演进(1995—2008年)  

第三节 自媒体崛起后的社会舆论演进(2008年后)  

第四节 中国社会舆论演进的基本规律  



第三章 舆论的本体  

*一节 舆论的基本存在形态  

*二节 不同信息形态的舆论  

第三节 舆论的异化——网络谣言  

第四节 舆论的异化——网络流行语  

第五节 舆论的异化——网络表情包  



第四章 舆论的主体  

*一节 近代以来舆论主体的内涵变迁  

*二节 网民的特征及心态  

第三节 意见*袖及其特征  

第四节 信息搬运工及其特征  

第五节 网络水军(网络推手)及其特征  



第五章 舆论的客体  

*一节 舆论议题生成的元场域  

*二节 舆论议题分布及特点  

第三节 舆论议题的历史演变规律  

第四节 舆论议题的话语修辞特征  



第六章 舆论的生成与传播  

*一节 舆论的生成机制  

*二节 舆论的传播规律  

第三节 舆论的情感动员机制  



第七章 舆论的传播周期及阶段  

*一节 舆论的传播阶段研究  

*二节 网络舆论传播的六个阶段  

第三节 不同信息导入型网络舆论传播阶段  

第四节 社交媒体时代舆论传播阶段新变化  



第八章 舆论的数量与质量  

*一节 舆论的数量与规模  

*二节 舆论的质量  

第三节 舆论与网络民粹  

第四节 舆论与网络民族主义  



第九章 传统舆论测量方法  

*一节 舆论调查发展历史  

*二节 邮寄调查  

第三节 入户调查  

第四节 电话调查  

第五节 焦点小组  

第六节 内容分析  



第十章 互联网时代舆论测量新方法  

*一节 网络问卷调查法  

*二节 社会网络分析法(SNA)  

第三节 词频与社会语义网  

第四节 舆论测量方法未来发展趋势  



第十一章 舆论监测与报告撰写  

*一节 舆论监测的基本原理  

*二节 舆论监测方法与手段  

第三节 舆论监测报告撰写  



第十二章 舆论的研判、引导与控制  

*一节 舆论的定量与定性研判  

*二节 人类三种历时的舆论引导类型  

第三节 舆论的引导与控制  


  

前言  
人类基于社会信息的传递、接受与分享而产生联系,进行社会交往而构建关系,形成社群与社会互动。社会个体通过信息的传播与分享而建构自我,形成“镜中我”而感知自身存在。因此,信息传播与分享构成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基本社会实践。  
从纵向看,人类传播史上经历了五次革命——语言传播、书写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互动传播革命,每一次传播革命都对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都将人类带进一个新的境界和新的时代。从横向看,人类传播活动又分为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个人头脑中的信息加工与自我互动)、人际传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群体传播(非组织群体的传播活动)、组织传播(组织之间、组织内部,有组织、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传播)、大众传播(职业性信息传播机构和人员通过大众媒介和特定传播技术手段向社会人群传递信息)。  
传播分类千万种,而人类社会的信息从宏观层面划分就两类:一类是事实信息,*为典型的就是新闻,做出“事实判断”,告诉人们事实真相,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另一类是观点信息,*为典型的是舆论(新闻评论也属于观点信息),做出“价值判断”,个体以自身的价值观为衡量尺度对万事万物进行评判,告诉人们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回答“怎么样”的问题。  
古希腊智者学派的普罗塔戈拉(Protagoras)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虽然有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感受、否认世间的客观评判标准之嫌,但也说明人生来就是以自身的价值好恶来对整个世界的客观事物进行评价认知的,价值判断是人与生俱来的社会行为,这种价值判断一旦被表达出来就成了观点信息,可以说观点信息与事实信息同样重要,观点信息被不同个体所表达并经过观点之间的碰撞、交锋与妥协后便会形成一种集体的大多数看法、态度与意见,从而舆论得以形成。根据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的观点,“舆论是社会的皮肤”。舆论成为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其发展态势直接影响着民众的社会观瞻与社会认知心理的整体走向。  
网络时代来临,每个社会个体都可以通过自媒体发言,社会表达日益活跃,众声喧哗背后的社会舆论对了解当下民众的社会心态与社会认知尤为重要,已逐步成为社会健康发展的“皮肤表征”,因此互联网语境下的舆论研究尤其重要。</html

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人大出版社自营微店,正版人大出版社书籍直发,品质保证!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舆论学教程(新编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 李彪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或搜索微信号:crup-teacher
人大社教师服务官方微信公众号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