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出版社店铺主页二维码
中信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坚持“我们提供知识,以应对变化的世界”的出版理念,以高端优质的内容服务,多样化的内容展现形式,为读者提供高品质阅读与视听内容,满足大众多样化的知识与文化需求。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官微推荐】树的呼吸 限时4件88折

37.30
运费: ¥ 0.00-15.00
【官微推荐】树的呼吸 限时4件88折 商品图0
【官微推荐】树的呼吸 限时4件88折 商品图1
【官微推荐】树的呼吸 限时4件88折 商品图2
【官微推荐】树的呼吸 限时4件88折 商品图3
【官微推荐】树的呼吸 限时4件88折 商品缩略图0 【官微推荐】树的呼吸 限时4件88折 商品缩略图1 【官微推荐】树的呼吸 限时4件88折 商品缩略图2 【官微推荐】树的呼吸 限时4件88折 商品缩略图3

商品详情


书名: 树的呼吸

定价: 49.80

作者: 彼得渥雷本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23-11-23

页码: 256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ISBN: 9787521759358


感受森林的一呼一吸,向树木学习如何生活
扎根德国森林三十余载的彼得·渥雷本,用他的满腔热忱和一手经验,为我们揭晓森林的奥秘。
它们不是待人收割的木材,而是和我们一样努力生活的生灵。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在照顾树木,而是树木在照顾和治愈我们。
每一棵树的生命都不应被轻视,每一棵树的生活都值得被理解。在不如意的环境中,不妨向一棵树学习如何生活。审视树木,就是在审视我们自身的品性和存在方式。
彼得·渥雷本是德国知名森林学家和科普作家,长年致力于环境保护事业。这本《树的呼吸》是他较新一部作品。作者根据自己在德国从事林业工作的经验,介绍了树木的一些不为人知的特点,并揭露了现代林业经济的弊病和对森林生态造成的破坏,以及这些事实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全书分为“树的智慧”“林业的无知”“未来森林”三章。一章“树的智慧”主要讲述的便是树木为了生存所发展出的能力与智慧。树木面对自然环境不是束手无策的:它们将上万年来积累的经验存储在种子里,传递给自己的下一代,还会通过树根识别自己的亲友,为彼此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同时携手调节区域气候,以便整个族群的茁壮生长,哪怕是面对气候变暖,森林也展示了一定的应对之道。
第二章“林业的无知”主要以德国林业为对象,揭露了林业(人类)对森林(树木)的自主性的忽视与低估,人们或出于无知,或处于自身利益,蛮横地干扰树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包括植树造林这种看似有利于生态改善的举动,也常因人类认知的局限而弄巧成拙。
作者在第三章“未来森林”中提出了一些改造林业系统的具体方法,言明人类在很多时候只是需要放下一些“主动性”,谦逊地认可树木的智慧,让森林安宁地自行恢复。如此一来,我们或深入森林,或只是在家门口驻足观察,都不难发现自然界令人欣喜的变化。
前言

一章  树的智慧
若树木犯错
千年学习
智慧藏在种子里
冬季饱饮
红叶抗虫
早醒与久眠
森林空调
当中国下雨
互相关照,保持距离
细菌——被低估的能王

第二章  林业的无知
背水一战
山毛榉林大屠杀
德国寻找“超级树”
善意往往不得善果
狍子——森林里的新蛀虫?
守护气候的狼
木材——真的完全保吗?
请买单
厕纸理论
补贴越多——森林越少
摇摇欲坠的象牙塔
你的盘子里有什么?

第三章  未来森林
每棵树都有用
有人都须加入吗?
清风
森林回归
森林里的未知之物与注意事项——
皮埃尔·伊比施的结束语

致谢
注释
彼得渥雷本,著,彼得·渥雷本(Peter Wohlleben),1964年生于德国波恩,年少时便有志于自然保护事业,长大后梦想成真,为森林工作三十余载,现在仍与家人一起,在德国艾费尔地区管理着一片保林区。他经常开展有关森林和自然保护的科普活动,并坚持写作,其作品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代表作有《树的秘密生命》《大自然的社交网络》等。,1964年生于德国波恩,年少时便有志于自然保护事业,长大后梦想成真,为森林工作三十余载,现在仍与家人一起,在德国艾费尔地区管理着一片保林区。他经常开展有关森林和自然保护的科普活动,并坚持写作,其作品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代表作有《树的秘密生命》《大自然的社交网络》等。
有着丰富林业经验的彼得•渥雷本,将他对森林和树木的观察、理解,与生物学家新近的研究进展结合在一起,探讨树在应对气候和环境变化时的生存策略,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视角。书中一如既往展现的是他对树木和森林生态的关切之情,而他对逐利的林业经济的深度剖析、对行业失灵的痛心责问,这种直率和犀利更是令人激赞。他书写的是德国的林业情况,却具有普遍的参考意义,尤其是在气候变暖、端天气频仍的当下。生态问题,终是人的问题,如何恢复森林、赢回野性的自然,这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议题,森林是一个精确又复杂的动态网络,并且具有自我调节和再生的能力,只要我们放手,森林就会回归,自然中的大部分问题恐怕都是如此。这本书时时让我们反思,人类给大地面貌造成的影响和改变实在太大了,降低对自然的利用强度,是愈益迫近在面前的现实考量。
——欧阳婷(自然写作者,著有《北方有棵树》)

树,很常见,每天在我忙碌疲惫的时候,他们总是站在那里晒太阳,不徐不疾,令人嫉妒。借由护林员彼得·渥雷本的视角,在这本书里,我重新去认识了树朋友们。
正如作者所说,“学习是有长寿生物重要的生存策略”,在晒太阳的背后,是他们从出生开始就在学习,学习如何应对四季的变化,如何与周围的生物相互照顾,如何在森林激烈地“内卷”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然后继续向阳生长,站成今天的样子。
书里的每一句都在写树,但我又感觉每一句都在写我。
或许今天我们每个人所面临的困境,都能在树的故事里找到答案。每棵树都有用,每棵树的存在都很了不起,如此,我相信人也一样。
——沙沙(“一起抱树吧”发起人)
智慧藏在种子里
在森林中,更确切地说在林业经营中,人们心急如焚。怎样才能让森林对气候变化、高温和干旱做好准备?树木虽然能够学习,但可惜其通过基因获得适应能力的进程非常缓慢。基因突变,即遗传物质的改变以及因此导致的性状改变只能在下一代中产生。而在天然森林中,这只有在树木老死之后才会发生,且不同树种更新换代的时间间隔也各不相同,对某些树种来说这一间隔可高达600年——在气候变化急剧加速的今天,这一速度无疑太过缓慢了。
许多动物,如兔子,在这方面就明显更有优势。兔子繁殖速度非常快,母兔甚至可以在妊娠期间再次怀孕。因此它们一年产仔3~4次就可以获得相应更多的发生基因改变和基因调整的机会。不过它们的基因突变是漫无目的随机发生的,在适应环境方面并不是特别高效,纯粹是繁殖过程中基因编码的读取错误。大部分基因突变都不能起到任何作用,甚至还有可能朝着完全错误的方向变化。而如果树木也想通过这种方式意外得出能更好适应环境的树,那可能需要数千年之久。若能排除意外并让这一过程加速岂不更好?至少我们人类就是这样做的:我们将经验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传递给下一代,这样他们就不用通过基因突变来适应环境,而只需要改变生活习性。而树木是没有文字的,起码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文字。但它们也能将消息书写给后代,写入其遗传物质中。在我们了解树木是如何做到这点之前,让我们先将目光转向过去,回到二战后的那段时间。
在几十年前,科学界普遍认为基因改变只能通过突变来实现,不能通过经验传递,且经验只能通过口头或者指导的方式传递给下一代。然而二战后这一观点发生了改变。在1944年到1945年的冬天,由于受到德国的镇压,荷兰发生了食物短缺,许多荷兰人不得不忍饥挨饿。而这一经验明显被孕妇传递给了她们尚未出世的孩子,这些孩子的新陈代谢方式一开始就被设置成了营养不足的模式。因此后来战后出现的食物过剩就给这一群体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健康问题,同荷兰人的平均水平相比,他们更容易罹患肥胖症及其他现代文明病。
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向我们说明,我们的外貌和机能不是仅由基因决定的。每个人的身体细胞中都有相应的整个人体的施工图,它们以螺旋的方式紧凑地排列在细胞中。这些物质被称为DNA,展开后有2米长,这一分子上载有许多遗传信息,这些信息在身体各部位中只有与之相对的部分信息会得到使用。例如手部细胞就与脑部细胞结构不同。然而在生长过程中或是伤口愈合过程中,身体要如何进行调节才能做到在某一位置只形成相应的细胞类型呢?这就涉及到表观遗传学的内容了,该学科研究有决定基因片段能否得到表达的程序。我们可以将我们的DNA想象成一部大百科全书,里面储存着关于我们身体和机能的全部知识。而表观遗传学所研究的程序就像“书签”一样,能确保只打开我们需要阅读的页面。
放置“书签”的过程则需要甲基分子的协助,它们能附着在基因编码上,从而改变编码。这一改变过程也会受到自身生活经验的影响,就如前文中提到的受冬季饥荒影响的荷兰人的例子一样。
树木也同样能将经验传递下去,慕尼黑工业大学的科学家通过对一株年迈杨树的研究证实了这点。这株330岁的老树过去一直在不断地适应周围环境变化,例如干旱或者气温波动,因此在它的基因中也能明显看到这些变化。可是我们如何能知道这棵老寿星的基因发生了改变呢?非常简单——比较它树枝上位置相距较远的树叶就行。树枝会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变长变老,老的部分靠近树干,那里是它们曾经发芽的位置,而年轻的部分则位于树梢。因此当这株杨树经历了数百年的学习、其基因也不断发生了表观遗传学上的变化后,它枝头的树叶之间也应当存在巨大的差异。
而科学家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点:树枝上树叶之间的距离越远,其“书签”之间的差异也就越大。对于这株杨树而言,这种改变发生的速度要比繁殖下一代时发生的基因突变快上10 000倍。此外我们还知道,树木通常不仅能将积累的新知识(或经验)传递给下一代,还能在跨越许多代后继续传递。同时由于树木每年都繁殖,它们也能每年都产生具有新的适应特征的后代。
但我们要如何确认后代树木是否真的从父母那里学到东西了呢?这样的研究虽然费时费力,但并不复杂。瑞士联邦森林、雪与景观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松树林进行了实验,自2003年起便开始对多个松林区域进行灌溉。这些被灌溉的松树什么都不缺,甚至可以说是娇生惯养。十年后,研究人员停止对某一区域的林区进行灌溉。之后他们采集了娇养的松树和重回干旱的松树的种子,将其播种在温室中。其结果是:一直被灌溉的母树繁殖出来的幼苗其抗旱能力明显弱于后期没有被浇灌的松树后代。这一结果也是早证实树木能将知识遗传给下一代的证据之一。
在另一个同类实验中,树木则被迁徙到了远方。该实验将来自奥地利的云杉种到了苦寒的挪威,树木成熟后产生了后代。这时也能明显发现树木下一代的学习效应:这些幼苗展现出了和挪威当地同伴相近的耐寒能力。而且反过来进行时,这一学习效应同样会发生,即当挪威的云杉被种到南方时,它们会适应更加温暖的气候,且它们的后代也不再像母树一样耐寒。
因此认为树木由于长久的寿命以及相应较长的换代期,其适应性变化会永久存在,这一推测便不成立。因为亲代树木直到生命后一刻仍在学习,它们的种子已经配备了新的生存策略,让它们不再一切从头开始,不用自一一试错,这一切都要感谢表观遗传学。如此一来,母树年龄大就不再是一种劣势,反而是一种巨大的优势了,即越老越智慧,后代适应能力也越强,这些后代可以从父母数百年的经验中获益。而反观高产的兔子,它们至多只能生存10年,因此从表观遗传学角度来看,它们能传递给后代的能力也就相应较少,如此一来树木就有了显著优势。
我们可以通过外端树梢上的情况来判断树木在一生中都学到了什么:一株老树嫩的新芽中凝结了其毕生所学的知识。在伊沃纳克的栎树这一案例中,这些知识甚至延续了1000年。能表明老树从夏栎(更喜湿)转变为无梗花栎(更喜干)的叶片特征变化,主要发生在高处树冠的树枝上,也就是树木新长出的树枝上。我们也很期待能知晓,这些嫩枝上结的橡子所长出的幼苗是否比那些老枝上橡子长出的幼苗耐旱能力更强。以目前研究成果来看,这一研究结果很可能是肯定的。倘若果真如此,那就能证明树木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比此前所预计的要快得多。 当然这一适应速度是否够快,还取决于由于人类肆无忌惮地破坏自然而导致的气候变化的速度。
山毛榉和栎树都喜欢潮湿阴凉的环境,因此不断增多的夏季干旱让我们备感忧虑,不过这可能还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中信出版社店铺主页二维码
中信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坚持“我们提供知识,以应对变化的世界”的出版理念,以高端优质的内容服务,多样化的内容展现形式,为读者提供高品质阅读与视听内容,满足大众多样化的知识与文化需求。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官微推荐】树的呼吸 限时4件88折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