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 微信认证
人大出版社自营微店,正版人大出版社书籍直发,品质保证!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译坛清音 +语苑璞玉+文园雅荷+国别新声

49.90
运费: ¥ 0.00-20.00
库存: 0 件
商品已售罄 收藏 / 分享
译坛清音 +语苑璞玉+文园雅荷+国别新声 商品图0
译坛清音 +语苑璞玉+文园雅荷+国别新声 商品缩略图0

商品详情

译坛清音——翻译与传播新动态研究

总主编:罗选民

主编:邓联健   

ISBN:9787300310596  

出版时间:2022年10月

装订:平装

版印次:1版1次

开本:16开

页码:251

定价:68元

 

 

◆   内容简介

本系列丛书是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和本科生在新文科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在建设国家一流专业、彰显人文学科与交叉学科的深度交融的努力中,打通中外政治文化与社会历史的壁垒,为培养有融合创新专业能力的外语人才所做出的有益探索,也是我国外语学科融通教育、赋权增能的一次积极有益的探索。

《译坛清音》围绕翻译与传播之历史与当下、理论与实务相关问题开展创新研究,体现了翻译的跨学科性和实践性。

 

◆   作者简介

罗选民,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清华大学翻译与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墨尔本大学亚洲学者讲座教授。一级学会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课题《中国典籍英译的传播与评价机制研究》,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译著10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英文30余篇)。曾获教育部第8届人文社科奖二等奖、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第三届全国优秀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从1993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邓联健,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哈佛大学、麻省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来华新教传教士百年汉籍英译史研究”,出版专著、教材、译著、工具书10余部,发表论文20余篇。曾获湖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是国家精品课程《大学英语》负责人。 

 

◆   章节目录

一、名实之辨与翻译批评

 

从胡适等的批评意见看马君武翻译的特质 夏筱月 ··········································3

钱锺书人名翻译刍议 陈翊嘉 ···························································· 11

英文学术概念词汉译中的名与实:从“形式对等”说起 于悦 ························· 19

论名著复译之乱象:以 Self-Help 为例 覃恋 ·············································· 28

马礼逊《字典》中的误译及成因 李唐萍 黄家丽 ········································ 37

散文英译汉中标点符号翻译策略适用性研究 陈小玉 ····································· 46

 

二、译史纵横与个案探微

 

早期涉华英文史料汉译中的理解与表达:以《1897 年梧州贸易报告》为例 黄家丽·········· 57

马礼逊《字典》中的“逐字译”现象 翟宁 ················································· 67

卫三畏《中国总论》引录中国文献之译文变化 陈许珂 ·································· 77

作为政治工具的“林译小说” 周永倩 ··········································· 85

马礼逊《字典》中汉语口语素材英译析论 练瀚尹 ········································ 93

近代英文农业文献汉译反思:以《中国及非洲甘蔗论文集》为例 聂晨啸 ············102

《中国评论》与中国历史著作英译 于思林 ················································· 111

 

三、符号修辞与外宣翻译

 

论日本漫画中拟声拟态词的汉译:《鬼灭之刃》个案研究 周子依 卜朝晖 ·············123

南宁旅游产业网络外宣文本英译研究 汤欣妍 覃柳环 ·································131

科技英语的修辞美及翻译技巧 梁冕 李晨曦 ·············································137

中国 – 东盟专题口译教材研究:以《广西口译实务》为例 陈欣焕 王文捷 ··············144

多模态视角下电影字幕翻译研究:以《流浪地球》为例 陈颖怡 ·····················152

纽马克翻译理论视角下纪录片《南太平洋》字幕翻译研究 廖小严 ··················159

CAT 模式下汽车养护产品宣传册翻译研究 唐慧群 ·······································168

高校公众号新闻编译策略:广西大学 TAG 资讯编译社个案考察 常上晖 ···············178

 

四、典籍外译与文化传播

 

《黄帝内经》“风”字英译探析 周紫怡 韦东芳 ··········································189

《三体》和《北京折叠》海外译介传播对比研究 骆美辰 宋菁 ·······················196

国漫字幕道教词语翻译策略:基于《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考察 李昭昭 ·················204

从《中国关键词》看中国特色话语越译 莫慧玲 ··········································213

基于自建语料库的中国特色话语日译研究 严牧含 黄成湘 ···························223

论《黄帝内经》中“筋”的意涵及其英译 李倩杏 许维银 ···························232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中央文献重要术语日译:以《中国关键词:治国理政篇》为例

李茵 蔡艳艳···········································································241

 

◆  内容节选(选自第一部分):

钱锺书人名翻译刍议

陈翊嘉

摘要:钱锺书一生翻译研究成果颇丰,除“化境”等译论外,他对人名翻译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体现在其诸多相关论述之中。钱锺书在翻译人名时多采用音译与谐音意译两种方法,尤其偏好后者。同时,他也对音译、意译和谐音意译三种翻译方法持不同见解。他在翻译人名时也存在个人偏好,如

喜用“德”字、不屑译名统一等。

关键词:钱锺书;人名翻译;谐音意译

 

1. 引言

谈及人名翻译,不免要提到 1834 年英国第一任驻华商务监督 John Napier 名字的汉译问题。当时清朝方面把他的名字译为“律劳卑”,Napier 对此表示强烈不满,认为此名“expressing and signifying the sense of ‘Laboriously Vile’”,甚至向英国政府报告,几乎惹起一场外交风波。(王宏志,2013:23)由此可见,外国人名汉译,用字还需讲究。正所谓“人如其名”,古今中外对名字的认识,定是所见略同。除“化境”等译论外,钱锺书对人名翻译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然而鲜有人提及于此。本文将对钱氏人名翻译的相关论述进行解读,旨在探讨其人名翻译之见解,补充学界对钱氏译论、译艺的认识,引发对其翻译实践的研究与探索。

 

2. 人名之考量

杨全红(2019:189)表示:“平日阅读钱锺书著述,发现其字里行间每每有跟名称(研究)相关的表达……涉笔较多的是人名和地名,又多见于其探讨中外诗歌之文字。”

钱锺书曾在《诗中用人地名》一文中旁征博引,指出诗中善用人名地名者中外皆有。他在开篇便提到狄奥尼修斯首次言及诗中用人名地名之效,认为儒贝尔“亦以善用人名地名为本领”。接着又引述了李特(H. Read)评论柯尔律治及白朗宁夫人等人诗句的论说:“此数语无深意而有妙趣,以其善用前代人名、外国地名,使读者悠然生怀古之幽情,思远之逸致也。”(钱锺书,2001b:824–825)此外,钱氏还列举了几例听人名地名让人感到心旷神怡的外国逸事。

钱锺书认为,我国古人作诗早就窥探到这一要旨,因此唐诗中“用地理者多气象”。此处的“地理”应理解为山川河流等地理要素,“气象”则是诗歌中营造出的气韵和风格。地名运用得当,诗中自然气象万千。唐人深谙此理,而明人则从唐人处深得此法。他也曾尝试验证“明前七子”的五言、七言律诗,发现“几篇篇有人名地名,少则二三,多则五六”(钱锺书,2001b:826–827)。

实际上,钱氏对人名地名的关注并不局限于诗歌这一文学体裁,也见诸小说之中,但仅有些许笔墨提及。如提到普罗斯特(Marcel Proust),钱锺书(2001b:834–835)以为,其“小说中于专名之引人遐思,尤具玄解”。此处的专名,根据上下文所谈论的主题,可判断为包括人名地名在内的专有名称。

从钱锺书对中外诗歌及小说中人名地名运用情况的考察,不难看出其对人名地名的关注。他对人名的细致考量也必定会影响其在人名翻译时做出的选择。

 

 

 

语苑璞玉——外国语言学新动态研究

 总主编:罗选民

主编:严辰松   

ISBN:9787300311500  

出版时间:2022年10月

装订:平装

版印次:1版1次

开本:16开

页码:263

定价:68元

 

 

◆   内容简介

本系列丛书是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和本科生在新文科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在建设国家一流专业、彰显人文学科与交叉学科的深度交融的努力中,打通中外政治文化与社会历史的壁垒,为培养有融合创新专业能力的外语人才所做出的有益探索,也是我国外语学科融通教育、赋权增能的一次积极有益的探索。

《语苑璞玉》除聚焦外语语言的本体研究外,还包括汉外或外汉语言文化的对比研究,以及外语教学法/媒体/ App 研究、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研究。

 

◆   作者简介

罗选民,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清华大学翻译与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墨尔本大学亚洲学者讲座教授。一级学会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课题《中国典籍英译的传播与评价机制研究》,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译著10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英文30余篇)。曾获教育部第8届人文社科奖二等奖、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第三届全国优秀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从1993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严辰松,广西大学君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原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教授,曾任《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主编。1996年至1997年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语言学系高级访问学者。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前副会长)、对比语言学学科委员会召集人、认知语言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目前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出版著作4部,发表论文40余篇。

 

◆   章节目录

一、话语的社会功能解读

 

中国军队形象的及物性建构——以《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30 周年》

白皮书英译本为例 赵茂瑾,宋 菁 ······················································3

南宁市公共场所语言景观及公示语翻译考察 刘瑞一,安文婧 ························· 11

英语经济新闻中的体育隐喻及翻译方法——以新冠肺炎疫情及能源危机报道为例

黄雪梅,黄佳萍 ········································································ 20

论英语政治类语篇中的隐喻及其汉译 方欣欣,袁卓喜 ·································· 29

外宣新闻信息传播的编码与解码——以中国云南野生象群北迁事件报道为例

谭超玲,王文捷 ········································································ 36

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英译的解析——以 2022 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为例

袁月明················································································ 45

《恺撒大帝》中安东尼演讲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陈映池 ···································· 53

 

二、语篇修辞手法探究

 

英文广告修辞与受众反应研究 冯菡紫云,覃柳环,林思怡 ···························· 69

世界自然基金会动物保护广告的多模态隐喻研究 刘佳欣 ······························· 77

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公益广告语研究 陶春婷 ·············································· 88

语用预设视角下的汽车广告语分析 覃小燕 ················································100

 

三、跨文化语言考察

 

汉越泰“蓝”“青”“绿”三色表征对比研究 周晓颖,关熔珍 ························ 111

流行文化与日语拟声拟态词的翻译方法探析 俞皓文,张贵生 ························122

从语言接触看汉、日、英三语对韩国语的影响 周永倩 ·································131

从中越饮食俗语看文化差异 余雨菲 ·······················································138

汉越十二生肖动物俗语的文化寓意对比 林华婷 ··········································145

越南六八体诗与中国唐朝七律诗对比研究 黄奕涵 ·······································158

越南语成语俗语中龙形象的研究 黄爱亮 ···················································172

汉泰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黄雪艺 ················································182

 

四、词汇与语义探析

 

转喻——概念整合视域下《孙子兵法》中“兵”的语义认知研究 陈 露 ···············193

动趋式“V 出”的宏事件表征 张 丹 ·······················································205

汉越词词义变化及影响因素探析 赵 鎏 ···················································213

越南语植物词语命名的理据及特点研究 梁如冰 ··········································223

 

五、外语教学问题探讨

 

中日英语学习者中介语语法偏误初探 黄晓倩 ·············································233

标记理论视角下英语学习者语法习得偏误研究 廖敏芝 ·································247

德语虚拟式和英语虚拟语气的对比分析 李声薇 ··········································255

 

◆  内容节选(选自第一部分):

中国军队形象的及物性建构

——以《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30 周年》白皮书英译本为例

赵茂瑾,宋 菁

摘 要:军队形象是军事软实力的核心要素,也是国家形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及物性系统,探讨《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30 周年》白皮书英译本如何塑造中国军队“和平之师、正义之师、文明之师”的海外形象。研究发现,在构建中国维和部队公共形象中,物质过程发挥核心效力,同时与关系过程、心理过程等协同作用,建构了作为联合国维和行动关键力量的、积极正面的中国军队形象。

关键词:及物性;中国军队形象;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30 周年;英译本

 

1. 引言

2020 年,中国人民同全世界人民迎来了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5 周年,共庆联合国成立 75 周年,同时这一年也是中国军队首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30 周年。作为联合国第二大维和行动出资国和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里派出维和人数最多的国家,中国始终铭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用实际行动支持国际维和事业,至 2019 年共计组织军队参加 25 项联合国维和行动,外派 4 万余人次维和官兵,在国际舞台上体现了中国和平、正义、文明之师的中国军队形象。

马伟林、崔彦杰(2020:14)认为,国家形象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良好的国家形象能在国际舞台上适度提升该国国际地位,对外交环境、对外交往力量、国际发言权和影响力都有改善或增强的作用,进而推动政治目标的实现。(韩源,2006:100)

李剑、王永昌(2008:173)指出,军队形象是国家形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军事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在全球化进程中,各国间政治、经济、文化层面联系更加紧密,面临的安全威胁也趋同或类似,以至各国军队间交流和配合日渐频繁,目的是促进国与国之间的了解和国际政治等领域的协同行动,同时流媒体发展迅速, 信息传播更加顺畅后,军队形象所发挥的作用亦不断加强。郑雨萌(2021:9)认为,军队形象须作多元化提升,发挥战略威慑功能(基本核心功能)、凝聚人心的政治功能、弘扬民族精神的文化功能、协调示范的社会功能。军队形象的塑造传播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民众对军队整体的认知,会关系到国内国际审视一支军队行动的正义性和合法性,影响到军事目标、国际目的的最终达成,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军队形象传播渠道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张昆、方圆(2015:109)发现,除了重大战争以外,媒体同样重视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报道。非战争军事行动是非战争状态下,军队所采取的一些军事行动,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海外维和行动。

《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30 周年》白皮书英译本以政府重要文件的形式颁布,被视为中国维和部队的重要外宣文本,内容包含自 1990 年中国首次外遣军事观察员进入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以来,所有军事行动、动机原则、部署策略的综述。在这 30 年期间,中国维和官兵在海外各国家和地区完成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国蓝盔”在世界各个角落用实际行动为世界和平建设做出了贡献,无论在服务的当地还是在国际社会,都留下了中国军队和平正义、训练有素、亲民爱民的形象。

本文以《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30 周年》白皮书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理论为分析框架,剖析英译本是如何构建中国军队在海外的形象的。

 

文园雅荷——外国文学新动态研究

总主编:罗选民

主编:陈兵 王晓惠   

ISBN:9787300311517  

出版时间:2022年10月

装订:平装

版印次:1版1次

开本:16开

页码:215

定价:68元

 

 

◆   内容简介

本系列丛书是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和本科生在新文科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在建设国家一流专业、彰显人文学科与交叉学科的深度交融的努力中,打通中外政治文化与社会历史的壁垒,为培养有融合创新专业能力的外语人才所做出的有益探索,也是我国外语学科融通教育、赋权增能的一次积极有益的探索。

《文园雅荷》的主题包括英国文学与文化研究、美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东南亚文学与文化研究、少数族裔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外文学对比研究、广西民族文学文化海外传播研究等,广义与狭义的文学探讨均有体现。

 

◆   作者简介

罗选民,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清华大学翻译与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墨尔本大学亚洲学者讲座教授。一级学会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课题《中国典籍英译的传播与评价机制研究》,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译著10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英文30余篇)。曾获教育部第8届人文社科奖二等奖、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第三届全国优秀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从1993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章节目录

一、文学伦理与批评鉴赏

 

无声与发声——《无声告白》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 王雨洁 ···························3

《琐事》中失衡伦理秩序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 李婉婷 ································· 12

人与非人——《星际战争》中伦理法则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陈怡雯 ···················· 20

阿拉文德 · 阿迪加《白虎》的马斯洛式解读 范静 ········································· 28

艾梅 · 本德《柠檬蛋糕的特种忧伤》中的隐喻分析 周永倩 ····························· 37

压制与革命——《革命之路》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 覃耀葵 ························· 43

 

二、形象建构与精神分析

 

《神食》中的“边缘人”形象分析 张依依 ··················································· 55

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视角下《红运》中新女性形象的分析 黄潆莹 ······················ 62

《提线木偶》中人物的精神分析 陈志芳 ···················································· 70

空间理论视角下《女王的棋局》中贝丝的成长分析 刘蓓丽 ···························· 79

《局外人》中“局外人”的精神分析 周晓颖 关熔珍 ···································· 89

功能对等理论视阈下《哈利 · 波特与魔法石》中、日译本分析 黄琳清 ·············· 97

 

三、作品细读与对比研究

 

从《诗经》和《古今和歌集》的采编看中日古代的采诗文化 范译允 ···············109

《金阁寺》三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 李玉清 ··················································119

化境论视阈下《论语》中“义”的英译对比研究 李东霞 ······························127

《我是猫》与《猫城记》中的社会批判比较研究 秦瑾 ···································134

创造性叛逆视角下《嘉莉妹妹》服饰名翻译对比研究 刘雅欣 ························143

《北方的河》与《大川之水》中的河流意象比较 韦蔚 ···································152

 

四、文本解读与意义阐释

 

依存、冲突、孤独——《人鼠之间》的生态批评解读 李亚澜 梁卿 ···············165

直面伤痛,重返家园——托尼 · 莫里森小说《家》中主人公的创伤解读 贺灵慧 ···········173

死亡的尺度:儿童文学中的死亡书写探讨 杨雅琴 ·······································183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自然观的当代意义研究 赖奕辰 王文捷 ···························192

镜像理论视阈下帕拉纽克的《搏击俱乐部》研究 张鑫 ·································201

情景喜剧双关语翻译研究——以《生活大爆炸》为例 罗婧 ···························209

 

内容节选(选自第一部分):

无声与发声

——《无声告白》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

王雨洁

摘 要:《无声告白》是女作家伍绮诗所著的印有美籍华裔精神图腾的一部力作。小说以女主人公莉迪亚身亡之谜为焦点,描绘了跨族裔家庭中父母、兄妹以及社会伦理秩序对女主人公伦理身份建构的影响。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出发,家庭与社会对莉迪亚伦理身份的期望是无法实现且相互矛盾的,这些期望导致了一系列伦理压力、伦理困境与伦理矛盾。莉迪亚的伦理身份建构总体是无力、无方向、无助的,她的伦理诉求也被迫“无声”,而最后做出自杀的伦理选择是莉迪亚一种强有力的“发声”。该作品传达了作者对不合理的家庭教育与美国社会具有种族、性别歧视的伦理秩序的控诉,因为它们阻碍了个体伦理身份的建构。

关键词:伦理身份建构;伦理压力;伦理困境;伦理矛盾;《无声告白》

 

伍绮诗作为继谭恩美后又一位惊艳欧美文坛的华裔女作家,其小说处女作《无声告白》(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一经出版便广受青睐,勇夺 2014 年亚马逊最佳图书奖。《赫芬顿邮报》认为:“该作品的观察与洞见像社会学家一样犀利”。该小说围绕女主人公莉迪亚的身亡之谜,讲述了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小镇上一出跨族婚姻家庭的悲剧,堪称又一部印有美籍华裔精神图腾的力作。当前,国内学界主要从创伤理论、文化身份等视角解读该小说,主要的研究聚焦于“中美文化差异与反思”(陈韩、韦虹 2022:89),或认为“其悲剧的产生以原生家庭创伤为根源”(莫银丽 2020:136),忽视了作品对未成年人伦理身份建构问题的探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伦理压力、伦理矛盾以及宏观的社会伦理秩序与个人伦理身份意识之间的关系。本文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视角,先分析莉迪亚在家庭成员和社会秩序对其伦理身份过限的期望下承受的压力,到她在互相矛盾的期望下陷入的伦理两难境地,再到她在伦理身份建构过程中遭遇的伦理矛盾,最后到小说作者借莉迪亚之死发出的伦理诉求的强音。本文通过对主人公伦理身份建构失败前因后果的阐述,探讨作品传达的对不合理的跨族裔家庭教育与美国社会伦理秩序的控诉与启发,为新千年来美籍华裔文学作品的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

 

1. 回声:伦理身份建构与伦理压力

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中,伦理身份是伦理秩序在个体上的标记(聂珍钊 2014:263),而伦理秩序是社会秩序合理化的表现,规定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表面上,《无声告白》似乎讲述的是混血女孩莉迪亚在性别对立、种族歧视、学业压力、家庭失和等多重原因的作用下走向死亡的故事,但潜伏在这些表面现象背后的其实是女主人公莉迪亚在成功建构伦理身份前遭受的一系列来自家庭以及社会的伦理压力。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期望莉迪亚建构的伦理身份能迎合他们的标准,成为他们的“回声”,这形成了使她无法表达出真实心声的巨大伦理压力。小说中,家庭对莉迪亚伦理身份过限的期望尤为突出,而她有限的个人能力以及美国社会的伦理秩序使这些期望无法实现,从而造成了严重的伦理压力。

首先要明确,个体在建构属于自己的伦理身份之前已经存在伦理身份意识,而伦理身份意识趋向于遵从家庭、社会建立的伦理秩序,合理的伦理身份建构标准是个体学习的模板。而相较于迎合社会的期望,个体往往更为积极地迎合家庭中与自身关系尤为亲密的重要成员的期望。在《无声告白》中,母亲玛丽琳对女儿莉迪亚的伦理身份期望是未来的医生、独立女性、母亲的骄傲,而莉迪亚回应最为积极的也是母亲对她的期望。究其原因,母亲与莉迪亚的伦理关系最为紧密。母亲不仅仅与她朝夕相伴,甚至异化成了她唯一的朋友。而且莉迪亚错误地认为实现母亲前两种期望是实现最后一种期望的前提:她要留住母亲的爱,就要建构让母亲满意的伦理身份——女医生。于是她拼命学习,希望实现母亲对其职业的规划。这种奇怪的认知其实根源于母亲玛丽琳在莉迪亚幼年时的一次出走。那时,怀揣医生梦的玛丽琳无法与家庭主妇的命运和解而选择离家。当玛丽琳回归时,女儿莉迪亚欣喜若狂,同时她开始有意迎合母亲,她天真地认为母亲对她的种种要求是“一个承诺:明天她会陪在她的身边(伍绮诗 2015:146)。”即使莉迪亚后来发现自己很难达到母亲对自己学业的要求,她也选择了沉默地忍受。因为对母亲的爱,她不惜放弃了自己的声音,只为能成为母亲失落医生梦的“回声”。哪怕她在迎合这种期望时陷入了长期的迷惘与痛苦,她也无意识反抗,因为她将其视为身为母亲女儿的必要义务。由此可见,当个体建构伦理身份时,亲子关系作为一种极其亲密的伦理关系,往往成为个体遵从的重要样本。而当“密不可分”的亲子关系中悄然夹带长辈对后辈伦理身份建构的过高期望时,其危险性常常难以被发现,而其影响又是深远持久的,久而久之,这些无法实现的期望催生了伦理压力。

本文所谓的伦理压力,指的是伦理层面上,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莉迪亚压力的源头来自两方面,一方面,从莉迪亚的个人角度出发,她的能力不够支撑她去实现母亲对她的伦理身份期望,即她无力成为母亲失落梦想的“回声”。这在文中有多处体现,“莉迪亚的测验得分越来越低,就像一张阴晴不定的天气表(伍绮诗 2015:159)”。但莉迪亚无法想象在不愿妥协、绝不放弃的母亲的殷切期望下,除了成为女医生,她可以有别样的未来,她只能选择催眠自己,也欺骗母亲:她足够聪明,她可以实现这个远大的目标。同时,她对来自母亲的压力的回应如此无力,也因为年幼的她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力量都处于较弱的水平,莉迪亚完全不懂得表达自己真实心声的重要性及表达的正确手段,即无力“发声”。

 

 


国别新声——国别和区域新动态研究

总主编:罗选民

主编:覃玉荣   

ISBN:9787300311524  

出版时间:2022年10月

装订:平装

版印次:1版1次

开本:16开

页码:233

定价:68

 

◆   内容简介

本系列丛书是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和本科生在新文科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在建设国家一流专业、彰显人文学科与交叉学科的深度交融的努力中,打通中外政治文化与社会历史的壁垒,为培养有融合创新专业能力的外语人才所做出的有益探索,也是我国外语学科融通教育、赋权增能的一次积极有益的探索。

《国别新声》则收录历史记忆与时代转译研究、中国﹣东盟各国历史文化交流史研究、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能力提升研究、东盟国别和区域的相关范式研究等。

 

◆   作者简介

罗选民,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清华大学翻译与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墨尔本大学亚洲学者讲座教授。一级学会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课题《中国典籍英译的传播与评价机制研究》,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译著10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英文30余篇)。曾获教育部第8届人文社科奖二等奖、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第三届全国优秀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从1993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覃玉荣,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及省级项目等11项。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访问学者,出版专著2部,发表科研论文40多篇,其中CSSCI及核心论文20余篇,曾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三等奖,广西教学成果奖三等奖等。

 


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人大出版社自营微店,正版人大出版社书籍直发,品质保证!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译坛清音 +语苑璞玉+文园雅荷+国别新声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或搜索微信号:crup-teacher
人大社教师服务官方微信公众号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