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一城书集店铺主页二维码
新华一城书集 微信认证
上海新华书店官方微信书店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简明中西翻译史

23.84
运费: ¥ 5.00-20.00
库存: 14 件
简明中西翻译史 商品图0
简明中西翻译史 商品缩略图0

商品详情

内容简介.png
   《简明中西翻译史/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材》是为配合翻译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史教学专门编写的,共十一章。《简明中西翻译史/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材》旨在为学习者提供一条简介清晰的中西翻译史发展脉络,并由此带出中西翻译史上最主要的翻译事件、翻译组织结构和重要的翻译家及其思想。作者简介.png
  谢天振,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博导,多年从事翻译学研究,已出版多部专著;何绍斌,上海海事大学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翻译学研究,发表过多种相关作品。
目录简介.png

第一章人类早期的翻译活动
第二章中国历史上的佛经翻译
第三章中国自汉迄明初的世俗翻译
第四章西方的圣经翻译
第五章中国明末清初时期的翻译
第六章西方中世纪的世俗翻译活动
第七章中国下9世纪的翻译活动
第八章西方文艺复兴至19世纪的翻译活动
第九章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翻译活动
第十章西方20世纪的翻译活动
第十一章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翻译活动
推荐书目

……精彩书摘  第五节佛经翻译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翻译、传播和接受并非一蹴而就,但随着它在中国不断地被翻译、传播和接受,它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几乎是全方位的影响,在中国人的宗教、哲学、伦理、语言文字、艺术、文学、天文历算及医学方面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中国本土宗教首推道教,它最初是在汉末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原始道教既没有成熟的理论体系,也没有系统的仪轨戒律。晋代开始,道教借助儒家和佛教的一些观念对原始道教进行改造。道教经典《太平经抄》中关于老君诞生的奇迹——九龙吐神水——就是模仿了释迦牟尼降生的故事。道教的理论家之一、北魏的寇谦之创立了道教的戒律,实际上是模仿了佛教的戒律系统。道教本来宣扬灵魂不死,但又借佛教的轮回说宣称有罪的人死后将转世为牲畜虫孑。道教为攻击佛教,曾伪造《老子化佛经》和《西升经》,称佛陀乃老子转世,这也从反面说明佛教对道教的影响力。
  中国传统哲学注重伦理实践,缺乏对宇宙本体、生命的根源和死后归宿的形而上追问。佛教传人后,中国哲学思维方式得以丰富,并通过体用相即、时空无限、心性染尽、见性成佛等具体命题拓宽了中国哲学的研究领域。佛教虽讲出世,但也强调孝,虽讲人生解脱,但要求禁欲,从而为儒家的道德学说作了有益的补充。
  汉译佛经对我国语言文字的影响涉及词汇、音韵和句法等诸方面。佛教毕竟是外来文化,许多概念都无法在汉语中找到直接对应的词语,所以译经师们特别关注“名义”问题,创立新词语势在必行。梁启超总结了两条:一是给已有的汉语词语赋予佛教含义,如“真如”、“无明”、“众生”、“因缘”等;二是采用音译法,久而久之,也变成了熟语,如“涅粲”、“般若”、“瑜伽”、“刹那”等;从数量上看,这样构成的汉语新词汇多达三万五千条,“即增加三万五千个观念也”。语言学家王力则从汉语发展史角度对佛经译词和借词及其重要程度进行了分类:第一类是佛教专门用语,如般若(智慧)、菩提(觉)、阁梨(规范)、摩诃(大、多、胜)、优婆塞(男信徒)、优婆夷(女信徒)、伽蓝(佛寺)等,这些词语对日常语言影响不大;第二类佛经词语则成为全民日常语汇,非常重要,如和尚、僧、尼、塔、菩萨、罗汉、阎罗、地狱等;第三类佛经译词则已深入汉语的血液,人们甚至意识不到其来源,如世界、现在、因果、结果、庄严、法宝、圆满、魔鬼等。
  …………前言/序言  翻译专业正式进入我国高等院校的本科专业目录后,近年来已经成为国内外语院系学科建设的一个新增长点,获得了非常迅速的发展。相应的,翻译史的研究与教学也已经引起国内翻译教学界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众所周知,一个学科,尤其是一门新兴学科的确立,离不开三个最基本的“支撑点”——学科史、学科理论和学科批评。对翻译学科来说,也即翻译史、翻译理论和翻译批评。由此可见,翻译史课的设置及相关教学对翻译专业学科的确立和发展至关重要。
  回顾最近二三十年来,国内在翻译史的研究领域,尤其是翻译文学史和文学翻译史类著作的编撰方面,还是取得了不少业绩和成果的,出版的著作总数已经超过了七十本,堪称硕果累累。但就翻译史的编撰而言,除马祖毅等著的《中国翻译通史》(五卷本)、谭载喜的《西方翻译简史》、黎难秋的《中国科学翻译史》而外,其他值得一提的作品就为数不多了。至于专供教学用的翻译史教材,那就更乏善可陈,较有代表性的包括外研社推出的MTI翻译系列中的《中西翻译简史》(谢天振等著)、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西方翻译简史》(谭载喜著)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近代西学与中国文学》(郭延礼著)。这也许跟翻译这个专业的特殊性有关,这个专业特别注重实践,因此在翻译教学中对学生的翻译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自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少出版社都把眼光瞄准了跟口笔译技能训练相关的教材,诸如《英汉口译教程》、《英汉笔译教程》等,而甚少关注甚至忽视翻译史教材的建设。然而,就像中文系的学生除了学习中文写作以外,必然还要学习中国文学史、文学理论等课程一样,翻译系(而不再是外语系)的学生,如果没有翻译史、翻译理论等课程的学习和训练,那么他所受到的专业训练同样是不完整的。这样的本科毕业生,其专业素质和学识修养与一般的翻译培训班的结业生也就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了。
  不要以为翻译史课仅仅就是向学生流水账似的梳理一下历史上的翻译事件和翻译人物,翻译史课教给学生的远不止这些。
  首先,翻译史课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翻译专业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向。翻译史课向学生非常具体、生动地展示了翻译这门古老职业的发展历程,从而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自豪感。然而,尽管翻译有着如此悠久的历史,但是在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问里,翻译的两大基本类型,即口译和笔译,它们的基本形式、方法、手段等却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口译基本上总是由译员在现场完成;而笔译则由译员独自一人或数人分工合作,进行外文与本族语之间的相互转换并形成书面文字。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口译从原先单一的交替传译发展出了新的口译形式——同声传译,而笔译则从原先单一的纸上笔耕进入到了电脑写作时代。这里的电脑写作不仅是指从纸上笔耕改为在电脑的键盘上打字,更重要的是指翻译时还借用了互联网和机器辅助翻译软件等现代化翻译手段和设施,从而可以实现异地同时进行合作翻译,大大提高了翻译的速度和效率。更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使口译的手段和形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远距离的、译者不在场的口译服务也已成为可能。
  其次,翻译史课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人类的翻译理念是如何产生、演变、发展的,这对于当前翻译专业的学生而言尤其重要。目前,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都已经进入了翻译的职业化时代,翻译的理念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对中西翻译史认真深入的梳理,我们发现人类翻译观念的形成与特定时代的主流翻译对象密切相关。目前仍在国内翻译界占据着主宰地位的一些翻译理念,实际上是在中西翻译史的第一阶段(以宗教典籍为主流翻译对象的阶段)和第二阶段(以文学名著和社科经典为主流翻译对象的阶段)形成的。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翻译史的第三阶段,即以实用文献为主流翻译对象的阶段。我们的翻译活动需要负责的不光是原作文本,还有“客户”和“市场”,我们需要考虑的因素不光是“忠实(原文)与否”,还有“(是否有利于)传播、接受与影响”,还有“功能”与“效果”等。
  …………
新华一城书集店铺主页二维码
新华一城书集 微信公众号认证
上海新华书店官方微信书店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简明中西翻译史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或搜索微信号:xhbookmall
新华一城书集微书店官方微信公众号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