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 微信认证
人大出版社自营微店,正版人大出版社书籍直发,品质保证!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研究(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文库)

49.90
运费: ¥ 0.00-20.00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研究(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文库) 商品图0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研究(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文库) 商品缩略图0

商品详情

书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研究(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文库)  
定价:68.0  
ISBN:9787300252513  
作者:吴潜涛  
版次:1  
出版时间:2018-04  

内容提要:  
本书围绕学科建设热点问题,系统梳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历史;突出阶段性特点,客观回顾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的编写和修订,探索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针对性的理念、路径、方法和举措;坚持问题导向,关注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根本问题上的困惑,在坚定理想信念、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弘扬中国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做出了有学理支撑、有说服力的阐释。  



作者简介:  
吴潜涛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198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曾多次赴日本长期留学、讲学及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曾任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任。现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教学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主编、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分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等。出版专著、译著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重点项目,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人文社科项目,北京市教育工委委托项目等十余个,多次获省部级以上科学研究优秀奖,研究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目录:  
第一章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涵与定位研究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涵研究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研究  

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第一节恢复与初步建设阶段  

第二节曲折发展阶段  

第三节深入反思和全面发展阶段  

第三章在改革中不断发展的课程教材  

第一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性质、逻辑结构与特点  

第二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7年修订版)的逻辑主线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2013年修订说明及教学建议  

第四节把握好2015年教材修订内容,有效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第四章在改进中不断加强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节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功能  

第二节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针对性  

第三节提升“基础”课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第五章坚定崇高理想信念  

第一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第二节坚持“三个面向”与“立德树人”的统一  

第三节坚持理想信念教育  

第六章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第一节中华民族精神  

第二节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途径  

第三节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第四节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基础  

第五节改革开放以来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  

第七章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一节正确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与意义  

第二节深刻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实质  

第三节耻感及其涵育  

第八章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一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第二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基本理念  

第三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四节“四个全面”理论视域下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九章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法治精神  

第一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理念变迁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弘扬法治精神全面依法治国  

后记  



在线试读:  
抓好关照学生这个关键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经历阅历、个人追求差异性大,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抓好关照学生这个关键点,必须深入分析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把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接受机制和成长成才规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扎实推进思政课教学。一是关照学生喜动爱玩的个性特性,“因事而化”增强思政课针对性。因事而化,即借助相应的事情而实施教化,将化育人心的工作与相应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一道去做。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因事而化”的重要载体。大学生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从书本上汲取养分;又要行万里路,在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社会实践中得到锤炼。思政课实践教学“因事而化”,就是要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自始至终贯穿到思政课教学全过程,让课堂走出教室,让理论走出教材,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在内化于心的基础上,切实发挥社会实践的砥砺品质的作用,组织大学生在与工人、农民、基层干部、科技人员的接触中滋养作风、认识国情,在科研生产一线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探索未知,实现教书育人与实践育人的有机统一。二是关照大学生网络化的生活方式,“因时而进”增强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当代大学生的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网络化学习、网络化生活、网络化娱乐已成为他们的新常态,可以说是无人不网、无日不网、无事不网。思政课教学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也往往因网而生、因网而兴、因网而增。我们应将互联网视为引导学生思想、凝聚政治共识的“新战场”,根据社会热点、学生关注、学校特色,将思政课教学与互联网新技术、新方法、新思维深度融合,主动利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网络教学形式,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三是关照学生所处的时代趋势,“因势而新”增强思政课教学针对性。思政课的“因势而新”,要求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前提下,根据历史进步的大趋势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不断创新。  
(3)抓好服务学生这个落脚点。思政课的最终使命是服务学生,服务于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是思政课教学的中心任务、核心目标和评价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一是服务于学生思想水平的提升。思想是灵魂,是指南。有了正确的思想,才可以形成正确的行动。对于大学生而言,面对世界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纷繁多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现象,面对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考量,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适应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思政课应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二是服务于学生政治觉悟的提升。政治观是人们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根本立场、根本态度和根本看法。当前“95后”大学生的政治观在主流上是正确的,但是,在过度娱乐化、个体化的时代氛围下,也表现出政治冷漠的倾向。要通过思政课教学,促使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政治意识,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三是服务于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当前大学生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但也存在着如不懂感恩、诚信不足、爱慕虚荣、过于自我等问题,迫切需要通过道德教育来提高其道德素养。四是服务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要坚持思政课与文化素质教育的一致性,深刻挖掘思政课的文化底蕴,充分发挥思政课具有的文化素质教育功能,使思政课服务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第三节提升“基础”课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为了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教育部党组把2017年确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并制定了《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按照教育部的工作部署,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分教指委18位委员,于2017年4月至6月进行了实地听课调研。在实地听课调研活动中,我先后赴广西、海南、北京等省、市听了16所高校的思政课,并在调研结束后主持召开了“基础”课分教指委举办的调研交流研讨会,有很多的切身体会。结合这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的实践体验,就如何提升“基础”课教学质量这一问题,谈如下几点粗浅的思考:  
1.客观把握“基础”课教学实际,增强课程自信,针对现存问题,找准“基础”课教学质量的发力点,是提升“基础”课教学质量的逻辑起点  
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其他各门课程一样,“基础”课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一个永远在路上、不断在更新的话题,是一个在解决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提高的过程。提升“基础”课教学质量,有着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因此,带着问题意识,把握好“基础”课教学的客观实际,是提升“基础”课教学质量工作的前提要求。教育部把2017年确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开局部署的第一项任务就是组织专家进行大规模的实地听课调研。本次听课调研采取随机听课、面对面指导、专题座谈等方式,“基础”课分教指委18位委员与地方党委教育部门相关负责同志、有关高校领导、广大师生,就课程设置和讲授方式方法、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效果评价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深度的交流和探讨,对“基础”课教学的现实状况有了真实的了解,这为“基础”课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了事实基础。  
参加听课调研的“基础”课分教指委专家们一致认为,各地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建设的有关文件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立足实际、科学谋划,协同联动、齐抓共管,着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取得显著的建设效果。“基础”课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其他各门课一样,其教学质量和效果都有了“明显改善”,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首先,教师基本素质普遍较好、教学基本功扎实。各校任课教师,都具备较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政治立场坚定正确,思想观点入主流少偏激,在教学中注重发挥“基础”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正确价值导向和思想引领作用;教学态度认真,言行举止得体,遵守教学纪律,教学基本功扎实,精神状态努力向上。其次,多数课堂都能遵循统编教材的基本要求,按照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都能够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辩证分析社会现实、清晰阐释基本理论。最后,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创新,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大部分教师都不断改革教学方式与方法,增强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意识,并进行了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尝试;授课教师都能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制作课件,既有图片、文字的展示,又有视频、音频的衔接;不少高校都在探索建立多元考核评价体系,将期末考试与过程考核相结合,丰富了试卷考核、论文考核、调研报告考核等期末考试形式,增加了网络考试、实践考核、专题研讨、主题发言、课外自学等过程性考核的比重;各地各高校积极整合实践教学资源,丰富实践育人途径,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延伸拓展教学空间。  
通过听课调研,也发现了不少高校思政课建设中存在的急需改进的问题。第一,队伍建设与中央要求存在差距。一是专职教师数量不足,专职教师年均教学任务远高于其他专业课教师的年工作量,有的学校教师教学工作量过大、超负荷运转现象严重。二是从总体看,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与其他学科相比,本学科中具有影响力的中青年教学领军人物与学术带头人相对缺乏,中青年教师核心学术成果偏少,缺乏有影响力的代表作。第二,课堂教学的顶层设计不够科学合理。有的教师对课程的性质、教材内容框架与教学目标把握不到位,在教学中缺乏清晰的教学目标,出现了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的偏差;有的课堂教学内容不完整,课时安排不合理;有的课堂教学重点、难点不突出,缺乏吸引力、感染力。第三,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亟待增强。部分教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问题的深层理论研究、分析和阐释不够,一般性阐述多,针对性思考少,不能有效应对学生的思想和理论困惑。第四,游离于教学目标,片面地追求教学方法创新。有的教师片面地追求教学方法的运用带给课堂的改变,如案例展示的生动性、小组讨论的活跃性、探究学习的主体性,却没有深层次地去思考这些方法的运用,是否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目标。一些教学方法的运用,没有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过分迎合学生趣味,带来了课堂的生动性,却丢失了课堂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理论性和意识形态性。第五,教学管理规范性有待提高。一是部分学校变相压缩思政课课堂教学课时,特别是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来挤占、压缩课堂教学时间。二是教学规模过大。相当  
一部分高校没有达到教育部规定的中班教学要求,部分高校课堂规模高达150~300人,这严重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辩证客观地看待“基础”课教学的发展态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升“基础”课教学质量的逻辑起点。肯定“基础”课教学的历史成就和重要贡献,就是要树立学科和课堂自信,信心饱满地迎接面临的各种挑战,及时抓住时代机遇,奋力开拓“基础”课建设的新篇章;实事求是地梳理分析“基础”课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就是要增强问题意识,在破解问题中前进发展,增强质量提升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坚持以教材为遵循,明确教学目标,规范教学内容,科学安排教学时间,彰显“基础”课堂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是提升“基础”课教学质量的基础工程  
在由多种要素构成的课程建设中,教材建设是根本,是首要环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以来,“基础”课教材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领导小组领导下组织编写,自2006年出版使用后,为了更及时、更充分地反映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成果,反映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在中宣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课题组对教材进行了多次修订。“基础”课教材经过几次修订,越来越趋于完善,以其严谨的理论体系、规范正确的理论阐释等,受到广大一线任课教师的好评,在我国思想理论界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我们对“基础”课教材予以肯定性评价,并不是说它已经尽善尽美,我们在修订教材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理念,从体系结构到章节设计、内容安排,再到话语体系的转化,都看到了教材的修订空间或者说教材的短板和薄弱环节。例如,教材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两部分内容的有机融合、“法律基础”部分的内容安排以及教材的归宿点等问题,都需要在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和补充。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客观的,是已经被认识并正在协同攻关的问题,它并不影响教材的权威性和科学性。“05方案”实施十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要把教材作为基本遵循,实现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这一重要工作,并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突破,积淀了丰富的经验。但从课堂的实际情况看,帮助一线任课教师全面深刻理解教材体系,正确把握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原则和方法,仍然是提升教学质量需要建设的基础工程。首先,要正确把握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之间的必然联系,坚持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正确方向。课程的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系统。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主旨在于,按照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充分发挥教材的应有功能和作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基础”课教材出版后,由于种种原因教材编写组没有及时编写出版教学大纲,为了帮助广大教师用好教材,2016年2月,按照《创新计划》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研究中心组织编写了与2015年修订版相配套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系列用书”,其中,吴潜涛、武东生主编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重点难点解析》一书,其内容就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来设计的。一线教师应遵循教材的理论逻辑主线和编写思路,把握教材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了解教学的基本要求及教学应注意的问题,科学地设计每一节的教学时间,根据自己的风格和学生的接受状况,围绕主题、突出重点、灵活地讲读教材,将教材内容生活化、情景化、信息化,开拓和发展教材内容。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是一项严格按照教材的体系结构、章节内容以及教学大纲要求进行的创造性工作,既要力避照本宣科的僵化式教学,更要抵制“我的地盘我做主”等“别出心裁”、另搞一套的所谓转化。其次,要彰显理论课堂的风格和气派,用理论逻辑的魅力撞击学生的心灵。“基础”课堂本质上是理论课堂,要注重用理论逻辑的力量去感染学生、说服学生。“基础”课教师应具有深厚的理论修养和较高的学术造诣,应是善于解疑释惑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人生导师,是善于把科学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教学能手,要防止那种把严谨的理论体系“碎片化”、把高尚的价值追求“低俗化”的现象发生,更要杜绝那种流于肤浅、热衷于无聊的课堂杂耍。最后,要正确处理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的关系,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使用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近些年来,广大一线“基础”课教师,尝试了很多教学法,如案例法、分组讨论法、情景模拟实验法、探究学习法、视频衔接法等。在教学实践中,实现  
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对于增强课程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实效性具有重要价值。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基础”课教学方法的创新,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走出思想困惑和认识误区,是为了帮助学生探索成人成才的根本规律,把握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深奥理论,要力避那种片面强调方法改革,淡化教学的理论性、思想性和价值引领性的现象发生。在继承中创新教学方法,还要注意避免顾此失彼的倾向。在利用慕课教学时,既要搞好线上教学又要充分发挥好线下教学的作用;在注重新媒体的运用时,要避免过度视觉冲击而缺乏基本观点讲授的倾向;在运用案例教学时,既要讲好故事又不能忘记理论课堂的基本要求,深入浅出地讲清观点和问题;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要发挥好教师的教育主体作用。  
3.聚焦亲和力和针对性,围绕学生成长需求,有说服力地阐释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是提升“基础”课教学质量的“牛鼻子”工程  
在听课调研中,我们切身体验到,一些“基础”课课堂问题意识不强,理论与实践脱节;一些教师或者自说自话,缺乏对现实问题和学生思想实际的关注,或者理论底气不足,在学生关切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阐释上缺乏自信,不能把道理讲透彻,说服力不强,缺乏吸引力、感染力。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在增强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是提升“基础”课教学质量的“牛鼻子”工程。在一门课程亲和力的整体要素中,教学的亲和力是基本要求。一线教师要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着眼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实际需求,学会用身边的故事、接地气的家常话,生动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使学生对课程产生亲近感和亲切感。  
4.凝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科研方向,实现学科建设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提升“基础”课教学质量的“学理依托”工程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撑学科,建设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学理依托”工程。与“基础”课建设直接关联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它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一个二级学科,从设立起,其学科属性、定位和功能都是非常明确的。服务于“基础”课教学,凝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方向,守望“基础”课教学实践园地,及时并善于在教学实践中捕捉、研究、破解问题,为高校思政课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学科支撑和理论支持,对于提升“基础”课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人大出版社自营微店,正版人大出版社书籍直发,品质保证!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研究(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文库)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或搜索微信号:crup-teacher
人大社教师服务官方微信公众号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