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出版社有限公司店铺主页二维码
团结出版社有限公司 微信认证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学好《弟子规》 教出好孩子

35.40 限时折扣 原价:¥59.00
运费: 免运费
库存: 100 件
学好《弟子规》 教出好孩子 商品图0
学好《弟子规》 教出好孩子 商品图1
学好《弟子规》 教出好孩子 商品图2
学好《弟子规》 教出好孩子 商品图3
学好《弟子规》 教出好孩子 商品图4
学好《弟子规》 教出好孩子 商品图5
学好《弟子规》 教出好孩子 商品缩略图0 学好《弟子规》 教出好孩子 商品缩略图1 学好《弟子规》 教出好孩子 商品缩略图2 学好《弟子规》 教出好孩子 商品缩略图3 学好《弟子规》 教出好孩子 商品缩略图4 学好《弟子规》 教出好孩子 商品缩略图5

商品详情

编辑推荐

《弟子规》以“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思想,采用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韵文形式,具体阐述了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和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规范,是教导孩子尽守本分、克己守礼、约束邪念、保持诚实,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并传承忠厚家风的好的启蒙读物。

◎1080字的《弟子规》原文全面解读。诠释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理念。

◎重塑成功父母的教育常识,让您自然轻松教出好孩子。

◎教儿教女先教自己

◎家庭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成长

 

◆作者简介

鲁鹏程

◆家庭教育专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者、推动者。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价值教育的校本化研究”总课题组家庭教育专家。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江苏教育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凤凰讲堂等教育节目访谈嘉宾。

◆畅销书作家,其中《好妈妈不吼不叫教育男孩100招》《妈妈情绪平和,孩子幸福一生》《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妈妈怎么办》《好妈妈不吼不叫给孩子立规矩》等作品广受读者好评。

◆多部作品分别入选“中国十大家庭教育图书”“央视财经频道(CCTV2)《时间》栏目读书”“《中国教育报》全国教师暑期阅读推荐书目”“华东地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新标准早期教育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全民阅读年会50种重点图书”。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弟子规》原文的解读,结合现代家庭教育的实际,把寻常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进行总结、提炼,深入解读分析,从而让父母,还有其他家庭成员都能从看似无章可循、繁琐无趣的家庭教育中有所思考,让教育孩子这件事做起来轻松而有意义,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成长的快乐,从而让家庭教育成为一件轻松简单的事。

 

 

◆ 简要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总叙——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

《弟子规》以《论语·学而》中的“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思想,采用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韵文形式,具体阐述了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和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规范,是教导孩子尽守本分、克己守礼、约束邪念、保持诚实,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并传承忠厚家风的最佳启蒙教材。

第一节 父母孩子一起走近《弟子规》,并掌握学习方法

第二节 孝悌家风的传承是家庭教育的关键所在

第三节 要想教育好孩子,必须走出现代家庭教育的误区

第四节 人生一定要先做对抉择,再去奋斗

本章总结

第二章 入则孝——德行是做人的根本,而孝是德行的根本

《弟子规》开篇即为“入则孝”,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孝道是德行的根本,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教孩子一定要从孝道教起。一个懂得孝道的孩子,一定会好好学习,一定会积极乐观地生活,以后也一定会有好的工作、好的前程,更会有幸福美满的人生。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教孩子学孝呢?我们为什么不带头学孝呢?

第一节 从与父母的日常应对开始培养孩子的孝心

第二节 教孩子从小就懂得冬温夏凊、晨昏定省,让父母心安

第三节 再小的事也要让孩子谨慎,不能有辱父母

第四节 教孩子善于体察父母的需要,对父母竭尽全力孝养

第五节 父母不是完人,有过错应允许孩子指出来

第六节 教孩子用心照顾、服侍生病的父母,掌握治丧的礼节

本章总结

第三章 出则弟——教孩子学会与兄弟姐妹、同学及长辈相处的礼节

孝道是善事父母,也就是父(母)子(女)之间的爱;悌道是善事兄长(姐姐),也就是兄弟(姐妹)之间的爱。可以说,孝悌是就是爱的教育,而悌道又是孝道的延伸。而且,悌道也包含了礼节的教诲,这就需要我们教孩子学会与兄弟姐妹、同学和长辈相处的礼节。

第一节 引导孩子有智慧地与兄弟姐妹、同学相处,轻财忍言

第二节 让孩子从小就懂得“长幼有序”,为长辈做力所能及的事

第三节 与长辈相处是一门学问,教孩子从容有礼应对

第四节 帮助孩子拓宽心胸,教他做好孝悌之道在社会上的延伸

本章总结

第四章  谨——孩子在任何时候都要谨言慎行,懂得自重自爱

孝悌是德行的根基,但孝悌的落实离不开“谨”字,例如“亲有疾,药先尝”“亲所恶,谨为去”“尊长前,声要低”等,都说明了谨言慎行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严谨的处世态度对孩子也非常重要,因为习惯和态度可以决定孩子人生的成败。所以,我们要把“谨”的重要性告诉孩子,教他成为一个谨身律己、自重自爱的人。

第一节 教孩子珍惜时光,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二节 孩子的修养体现在穿衣戴帽、归置衣服等各种细节中

第三节 戒除孩子的攀比心,教他依循本分穿衣打扮

第四节 培养孩子健康饮食、不饮酒的好习惯

第五节 教孩子从小就掌握正确的坐立行走姿势

第六节 做事有礼有度、有条不紊不慌乱是孩子的bi备素质

第七节 教孩子远离斗闹场所,不打探他人的隐私

第八节 做访客时,要教孩子遵循一定的礼节

第九节 教孩子正确借用他人的物品,以后才会“再借不难”

本章总结

第五章  信——孩子要言而有信,这是立业处世的基础

“信”,是儒家的道德规范,主要意思是诚信,言而有信。《论语·述而》中讲道:“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导学生,认为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言而无信,怎么能行呢?这足以说明: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而言,信是非常重要的,是立业处世的基础。

第一节 培养孩子诚实守信、不欺人的好品质

第二节 教孩子说话注意把握好分寸,知道哪些话不该说

第三节 告诉孩子:不轻言、轻传不确定的事

第四节 不要让孩子轻易许下诺言,否则他就会进退两难

第五节 教孩子掌握说话的艺术,注重细节

第六节 告诫孩子管好自己的嘴,不要去议论别人的长短

第七节 引导孩子懂得见善而思齐、见恶而内省

第八节 教孩子看淡对物质的追求,看重道德学问的提升

第九节 给孩子传递正确对待批评与赞誉的态度

第十节 教孩子面对错误时不试图掩饰,并且要知过改过

本章总结

第六章  泛爱众——教孩子真诚地爱一切,创造和谐的人生

爱绝不是一个狭义的概念,爱的繁体字是“愛”,是“受”里有一颗心,就是用心感受别人的需要。也就是说,一个有爱心的孩子往往具备感同身受的能力,他会从爱父母、爱老师、爱亲友推及到爱一切人、事、物。此时,孩子收获的不仅仅是被爱,还会收获一颗博爱的心,获得一个和谐、平安、幸福的人生。

第一节 培养孩子的大爱之心,教他学会爱人与爱物

第二节 引导孩子明白,名望的基础是德行与才干,而不是外表

第三节 教孩子克服自私的弱点,远离傲慢的坏习气

第四节 告诫孩子不要谄媚富人、低看穷人,要远离喜新厌旧的心

第五节 教孩子观察办事、说话的时机,不可盲动、乱言

第六节 告诉孩子:要隐恶扬善,不揭他人短,不打探他人隐私

第七节 教孩子学会规劝他人——信任、时机与态度

第八节 鼓励孩子多给予、少索取,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九节 引导孩子懂得知恩报恩,活在感恩的世界里

第十节 教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宽以待人,以德服人,以理服人

本章总结

第七章  亲仁——孩子亲近仁者,一生将受益无穷

“亲仁”篇虽然非常简短,但是却饱含深意。亲仁,就是亲近仁德之人。如果孩子能够时刻亲近仁德之人,他的道德学问就会逐渐提升,他将会获得无穷的益处。因此,我们一定要引导孩子亲近仁德之人,并让他主动向仁德之人学习,进而勉励自己做一个仁者。

第一节 教孩子懂得分辨仁者,勉励他做一个仁者

第二节 给孩子亲近仁者的机会,让他的德行与日俱增

本章总结

第八章 余力学文——教孩子德才兼备,从小立志做圣贤君子

《弟子规》前面讲的,基本上都是做人做事的道理,是为了提升孩子的德行。当孩子能够做到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之后,如果还有空余的时间和精力,就需要好好学习圣贤的教诲和知识,从而提升自己的学问。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并朝着圣贤君子的方向努力。

第一节 教孩子明白“学贵力行”,做到“学”与“用”相结合

第二节 培养孩子掌握正确的读书学习方法,求得真知

第三节 教孩子创造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培养对笔墨典籍的恭敬心

第四节 鼓励孩子多读有益身心健康的好书,远离坏心志的书

第五节 教孩子学会立志,立“读书志在圣贤”之志

本章总结

附录 《弟子规》全文

 

 

 

 

◆前言、序

前 言

 

近20年来,我一直从事家庭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指导工作,看到很多父母为教育子女而痛苦不堪,也看到众多的孩子由于缺少正确的家庭教育而迷失自己。所以,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有没有一本书能够让父母读了之后,既能把自己解放出来,又能轻松地把孩子教育好?

这些年,我研读了国内外大量的家庭教育书籍,大部分书讲得好像都有道理,但仔细思考就会发现,道理和实用是两回事。尽管有些书也在讲教育方法,似乎也很有效,但我却发现,一些方法的有效期并不长,有的甚至就管一个月,或者一个星期,甚至是一天,副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举一个例子:今天很多孩子不勤快、不爱劳动,父母都头疼不已,于是有的书就“出招”了:给孩子钱,洗碗2元,扫地3元,洗衣服5元……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孩子劳动的积极性,让他变勤快,爱劳动;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真是一举两得。

看上去很美好,可结果真是这样吗?一位妈妈就用了这种方法,结果孩子真的勤快了,这位妈妈非常高兴,以为找到了对治孩子懒惰的“灵丹妙药”。3天后,这位母亲洗完衣服对孩子说:“妈妈有点累,好孩子,你把这些衣服拿到衣架上晾一下,妈妈给你两块钱。”可是,孩子头也没抬,随口回应道:“今天我也很累,这个钱我不赚了。”这位妈妈顿时就愣住了。

可见,这位母亲找到的“灵丹妙药”的有效期太短,还有副作用。

有效期太短,还有副作用的教育方法,就是不彻底的、有流弊的方法。实际上,用这样的方法教育孩子,是没有真实效果的,甚至还会害了孩子。当父母用这样的方法教育孩子的时候,方法“有效”的欣喜感觉还没有享受一会儿,烦恼就会随之而来。

很多教育观念看似正确,实际上却是对为人父母者的误导。用金钱、物质刺激孩子学习也一样,短期看似有效,时间稍微一长绝对有害,副作用巨大,会让孩子从小就堕入金钱与物质欲望的深渊,这是一个难以填满的“无底洞”,堕入极易,出离极难。

可见,从长远来看,物质与金钱刺激无法激励孩子投入地做某件事(包括学习在内),甚至在很多情况下还会出现反效果。而一旦减少了或没有了激励,孩子做什么事都不再会有动力。换言之,孩子的行动并非受物质与金钱利益驱使的,而是受他做事的内在乐趣和意义即内在动机所驱使的,这个内在动机可能就是有担当与使命感的伟大志向。但这些道理,有多少人知道呢?

家庭教育,到底应该怎么做?我们所希望的能够彻底解决当今家庭教育问题的书到底在哪里呢?

2006年初,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开始阅读一本小书——儒家启蒙经典《弟子规》,越读我就越发现,小《弟子规》里却蕴藏大智慧。不仅适合孩子学,也适合大人学,更适合家教育孩子、在学校教育学生。当然,不仅要读和学,更要悟和用,即感悟、力行与实践。由此我发现,真正合乎人性而又切实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其实就在这本小书里。当然,前面讲的激励孩子的“内在动机”也在这本小书里。

而我自己这些年也在实践这些家庭教育方法,并在家庭教育咨询指导及各类讲座中提到《弟子规》里的家庭教育理念与方法,听众反响十分热烈。所以我就想写一本书,把《弟子规》和家庭教育联系起来,完全站在家庭教育的角度,全面、系统、彻底地解读《弟子规》。现在,随着这本《学好弟子规 教出好孩子》的出版(本版为修订版),我的愿望也终于实现了。

先说说《弟子规》这本小书的作者和成书背景吧!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的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间学者、教育家李毓秀先生(生卒年月不详,一说生于1647年,逝于1729年),山西绛州(今山西省新绛县)人,字子潜,一生只考中过秀才,没有更高的功名,他创办了私塾“敦复斋”,一生致力于教学、著述。李毓秀先生经潜心研读所著的《四书正伪》《四书字类释义》《学庸发明》《读大学偶记》《水仙百咏》等作品,至今仍存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及山西省图书馆中。李毓秀先生于乾隆年间去世,一说享年83岁。去世后,他的牌位被供奉在绛州先贤祠里供后人缅怀敬仰。

当时民间有很多蒙学读物,如《弟子职》《小学》《蒙学须知》《小儿语》《三字经》《千字文》等。这些读物以韵语、杂述、规范和格言等方式流传于世,虽然不乏精华之作,但也有不足之处,要么冗长,要么晦涩,要么行文不够流畅。鉴于此,李毓秀先生基于童蒙养正、合辙押韵、通俗易懂、简洁流畅、联系生活、便于落实的原则,根据儒家孔孟学说,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撰写了《训蒙文》。

这本书编成后,在民间广为流传,很多地方政府都对其推崇有加,列为私塾、义学的必读教材。后来,乾隆年间山西浮山的儒生贾存仁先生(1724—1784)对《训蒙文》进行修订改编,并将其改名为《弟子规》。据清光绪版《浮山县志》记载:贾存仁,字字木斋,乾隆辛卯(1771)科副榜,工书法,精韵学,著有《等韵精要》《弟子规》《正字略》诸书。关于《弟子规》的影响之大及盛行状况,清朝学者周保璋先生在《童蒙记诵编》指出,“近李氏《弟子规》盛行,而此书几废”,此书指《三字经》,也就是说因《弟子规》非常盛行,以至于《三字经》几乎没人读了。

现在,山西省图书馆还藏有光绪十年(1884)山西解州书院刻印的《弟子规》,文前署有“绛州李子潜原本,浮山贾存仁重订”等字样。

《弟子规》以《论语·学而》中的“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思想,采用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韵文形式,具体阐述了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和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规范。全书共360句、1080字,讲述了113件事,是教导孩子尽守本分、克己守礼、约束邪念、保持诚实,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并传承忠厚家风的最佳启蒙教材。

《弟子规》浅显易懂,通篇押韵,既朗朗上口,又极易记诵,特别是它的核心思想重在教导孩子的言行,注重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既有文采,又非常实用,因此在清代后期成为广为流传的儿童读本和童蒙读物,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有同等影响。

今天,《弟子规》仍然是对孩子进行学习指导和品行修养教育的优秀启蒙读物,能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并在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中小学校、幼儿园、大学、企事业单位等被广泛推广,被称为“做人的宪法”。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参观,在藏书阁听五年级学生齐声背诵了《少年中国说》和《弟子规》,并予以肯定;2018年10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五集“报得三春晖”的最后,全体人员诵读了《弟子规》“总叙”和“入则孝”两部分内容。这足见《弟子规》在当代教育和社会的强大影响力与极高认同度。

方便读者查阅,我特别把《弟子规》的原文附在了本书的最后。

其实,《弟子规》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孝”,这是一个人做人处事的根本。正因为如此,《弟子规》开篇第一部分即为“入则孝”,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孔子在2500年前在《孝经》中就说过:“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也就是说,孝道是德行的根本,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教孩子一定要从孝道教起。一个懂得孝道的孩子,他一定会好好学习、积极乐观地生活,以后也一定会有一份好工作、好事业,更会有幸福美满的人生。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教孩子学孝呢?为什么不带头学孝呢?

孩子从父母那里继承了血脉和家训,孩子就是父母的分身。我们是父母,但我们也是我们自己父母的分身。如果一个人不孝敬父母,他就失去了做人的大根大本。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孝经》才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也就是说,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无论是孩子,还是我们成人,只有做到了孝,家庭才会是和谐的,事业才会是顺利的,人生才会是幸福的。

《弟子规》后面的“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其实都是“孝”的延续,这些都做好了,父母就开心了,就不用担心孩子了,就会安享晚年,那孩子做到这些,不就是在对父母尽孝吗?所以,在我看来,《弟子规》就是一部实践版的《孝经》,每个人都应该学,都应该懂,都应该在生活中落实。

再说回来,这本《学好弟子规 教出好孩子》以《弟子规》的原文为纲目,加上我多年来对家庭教育的研究心得体会,一字不漏地对《弟子规》1080字的原文进行全面的解读,向父母介绍完善自己、成就孩子的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我想强调的是,父母在读了这本书后,如果按照书中的方法去做,就能最大程度地完善自己,更能轻松地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从而让家庭教育这件事变得简单、高效。

有句话说:“教儿教女,先教自己。”在本书中,这种说法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印证。有时候真的是这样,只要父母做好了,孩子自然会做好,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父母要想改变孩子,请先从自己做起。

在我看来,《弟子规》可以解决当今家庭教育中的各种难题,无论是孩子不爱读书学习、不听话、不合群、叛逆,或是过于依赖父母,不能自理、自立、吃苦,无法掌控情绪,又或是忸怩害羞、胆小怕事、适应能力差,还是注意力不集中、粗心大意、拖拖拉拉等。不仅是家庭教育问题,就是我们成人的家庭问题、工作问题,甚至是社会问题,都可以从《弟子规》中找到解决方法。关键是要相信,并全力去实践这些方法,才能看到好的效果。否则,再好的方法,不真正去用,它也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再次重申: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弟子规》是最彻底、最根本、最有效、最简单的参考书。但如果不对《弟子规》进行全面、与时俱进的分析解读和方法总结,是很难发现它的巨大价值的,甚至会认为《弟子规》里满是糟粕。而经过全面解读后,就会发现《弟子规》的无限魅力。这本书就是通过对《弟子规》每个字、每句话的解读,把最彻底、最根本、最有效、最简单的家庭教育方法总结、提炼出来,让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父母、祖父母等都能从无章可循、摸不着北的家庭教育中解放出来。我坚信,这本书一定能经得起读者的检验和时间的考验,因为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与根本方法就在其中,历久弥新,读后会有一种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感觉,从而让父母、孩子和家庭都受益——父母安心,孩子成才,家庭兴旺。

最后,衷心希望本书的出版能让更多的父母对教育孩子这件事不再迷茫、无助,让更多的孩子不再迷失自己,进而让家庭教育真的成为一件轻松、快乐、简单的事!祝福天下父母!祝福天下孩子!

 

鲁鹏程

2021年1月15日

 

 

◆免费在线读

第二节  孝悌家风的传承是家庭教育的关键所在

 

家庭教育的根本是什么?或者说,教孩子,最重要的是教他什么?是教他学做人,做人比做事更重要。而做人的根本又在哪里?那就是具备良好的德行,正所谓“德者,本也”。而德行的根本又在哪里?就是孝道。《孝经》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也就是说,孝道是德行的根本,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如果不对孩子进行德行的培养和孝道的教育,孩子是很难教得好的。

一个人只有做到对父母尽孝道,对兄弟姐妹尽悌道,他的人生才是幸福的、圆满的。那么,教育孩子,也应该把握这一点。一句话:孝悌家风的传承,是家庭教育的关键所在。

 

首孝弟

“孝”是家庭和谐、社会安定的根本。

《弟子规》开篇第一件事,就是教人学孝。孝,是首要的一件事,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我们看这个“孝”,上面是个“老”字头——“耂”,下面是个“子”,就是“子”在“老”身边,背着“老”一代。可见,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就是孝。“孝”字还说明,上下两代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千百年来,中国人为什么如此重视这个“孝”字?因为它是家庭和谐、社会安定的根本。

孩子从父母那里继承了血脉和家训,是父母的分身。我们是父母,但我们也是自己父母的分身。如果一个人不孝敬父母,他就失去了做人的大根大本。所以,《孝经》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也就是说,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

当然,教孩子学孝,首先要求我们要做到孝。我们要对父母尽孝,比如,经常带着孩子、爱人回家看望父母,经常与父母联络感情。

行孝,不能离开敬,我们要从内心恭敬父母。孔子曾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养父母,没有一定的形式,但皆要出自敬爱之心。如果只是给父母吃的而不敬重父母,那跟养马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对父母一定要心存恭敬。

孝敬父母,还有一个关键,就是给父母一个好脸色。《论语·为政》记载:“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意思是说,子夏请教老师什么是孝。孔子说:“做孩子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有一些要做的事,孩子们都抢着去干;在物质条件不很丰富的情况下,尽量做到让父母长辈有吃有喝。但是,这样做就可以算‘孝’吗?”

其实,给父母吃喝,满足父母的物质生活并不难,难的是给父母一个好脸色。所以,孝敬父母并不是只给他们吃的、穿的,而是随时都给父母一个好脸色,而不是摆一张爱搭不理的臭脸。如果对父母恶脸相向,那么即使让他们天天吃山珍海味,他们也不会开心。

给父母一时的好脸色不难,难的是一辈子给父母好脸色。所以,我们为人子女者应该永远记得“色难”这两个字,永远给父母一个好脸色,让父母永远开心。好脸色是孝的基础,只有时刻给父母好脸色,我们才会主动去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真正让他们感到宽慰。

我们做到了孝,家庭就和谐了,社会也就安定了。

教孩子学孝道真的那么管用吗?

前面说过,孝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在家里,我们对孩子进行教育,也要从教孝道开始。有的父母可能会有疑问:“教孩子学孝道真的管用吗?”答案是肯定的。一个孝敬父母的孩子,会不让父母操心,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都会尽力让父母开心。比如,《弟子规》后面提到的“亲所好,力为具”,如果孩子掌握了这句话的精髓,那么他就懂得如何去做了。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好,但遗憾的是,今天的孩子乐意主动学习的太少了,学习变成了一件苦不堪言的事。

孔子在《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而现在则成了“不亦苦乎”。如果我们的孩子也是“不亦苦乎”,那么基本可以断定,他的孝心还没有真正开启。因为一个有孝心的孩子知道父母希望他学习好,他就会自动自发地学习,根本不用父母、老师在后面催,更不需要金钱、物质的奖励。哪怕暂时还没有找到好的学习方法,或者还没有取得好成绩,他也不会觉得苦,他内心是快乐的。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意思是:学习知识并不时地温习回味、力行实践它,不是很高兴喜悦吗?这里对“学”字拆解一下,中间的“冖(音mì)”,古同“幂”,《说文解字》解释道:“冖,覆也。”子,孩子,也代表普通人,大众,成人,引申为每一个人。也就是说,学习是把覆盖物或障碍物拿开的一个过程。《说文解字》又说道:“学者,觉也”。所以,学,一定要真学,真学明白,真觉悟才行。关于“习(繁体字为習)”,《说文解字》解释道:“数飞也。”南宋理学家朱熹夫子在《论语集注》中进一步解释说:“习,鸟数飞也。”小鸟刚刚长出翅膀,要不停地扇动翅膀,每天都勤奋练习飞行,之后才会能真正飞起来,飞上天。所以,学了,要觉,觉了之后,要力行,要及时、时时、不失时机(抓住时机、借助时势)地勤加练习、实践,这叫习。这样就会学有所成,就会在生活中印证所学,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动态结合,自然是由衷喜悦的。这句话中的“学”“习”“时”“说”都非常重要。

实际上,看书学习,需要不断地重复、实践,有所得,有所获,自然是一件开心的事。可见,学习不是痛苦的,而是一件乐事。想想看,痛苦的事,谁愿意干呢?

所以,一个孩子有孝心,他就会好好学习、快乐学习。

我有一个朋友,对父母非常孝敬。他从来不强迫孩子去学习,而孩子的学习却是自动自发的。对孩子的学习,这位朋友曾这样对我说:“很多时候,我都限制他学习,比如说晚上他学到很晚,都是我让他熄灯睡觉的。有时候早上我还没起床,他就已经早早起来看书了。孩子对我说,他不想让我操心他的学习,他一定会奋发努力的。”

后来,这个孩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这位朋友孝敬父母,孩子从小就看在眼里,在孩子心里,他能做的就是主动地、积极地去学习,不让父母失望。在他看来,这就是对父母尽孝。

这个孩子在做人处事方面也比同龄孩子优秀很多,比如他会利用大学寒暑假的时间回乡义务为患者诊疗。现在,他在攻读中医学博士学位的同时,还在北京的著名医院出诊,为患者服务。

我想,这就是我们要教孩子学孝道的原因之一吧。一个懂得孝道的孩子,不会做出让父母操心的事,他做事前一定会好好掂量做这件事是否有违孝道。所以,我们的孩子如果有了孝心,那我们这一生都会安心了,孩子的人生之路也会走得非常踏实。

看到这里,有些父母也许并不认同,没关系,在后面“入则孝”的内容中,我还会详细阐述为什么要教孩子学孝道,以及孩子学了孝道之后会有哪些改变。

我们在生活中又应该怎样教孩子学孝道呢?

既然孝道的培养对孩子来说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又该如何教孩子学孝道呢?这一点也不难,只需要我们把握几个原则就可以了。

首先,以身作则。这是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我们要时时刻刻给孩子做个好榜样。具体的细节,在这里就不多说了,在后面的内容中还有这方面的论述。只要我们注意一点就行了:在做事之前想一下,自己的行为是否能够给孩子带来正面的影响。

第二,知恩报恩。感受父母的恩德,知恩,感恩,报恩。有人曾总结过慈母的十大深恩:怀胎守护恩、临产受苦恩、生子忘忧恩、咽苦吐甘恩、回干就湿恩、哺乳养育恩、洗濯不净恩、远行忆念恩、深加体恤恩、究竟怜悯恩。而做父亲的也付出了很多,比如为整个家庭的经济状况拼搏付出。

第三,亲师配合。在古代,父亲第一次带孩子到私塾见老师的时候,是要给老师行三跪九叩大礼的。在孩子眼里,父亲就是天,父亲竟然给老师行如此的大礼,孩子在内心是非常震撼的,日后,他一定会非常听老师的教诲,而不会跟老师顶嘴。对老师有一分的诚敬,学生就能得到一分的利益;对老师有十分的诚敬,就能得到十分的利益。

父亲三跪九叩,就代表把孩子交给老师了,老师也非常负责任,一定会教孩子做人,一定会教孩子孝敬父母。因为让父母对孩子说“你要孝敬我”,父母说不出口,让老师对孩子说“你要尊敬我”,老师也说不出口,所以要亲师配合。也就是说,父母教孩子尊师,老师教孩子孝亲。一个人只有孝亲尊师,才能有大的作为。在历史上,这一点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今天,我们依然需要亲师配合。我在给家长的讲座中从来就不建议他们跟老师对立,而是希望他们尊敬老师,因为他们尊师,孩子就尊师,受益的一定是孩子。同样,在给老师校长们的讲座中从来也不建议他们跟家长对立,而是要教他们的孩子懂得孝敬父母,如此孩子改变,家长看到眼里,自然就会尊敬孩子的老师,也会让孩子尊师。这样,在孩子身上就具备了孝亲尊师的美德,这是教育成功的“道”,也是2015年版《中小学生守则》第5条的核心内容。

有一次,我在辽宁做调研时,看到一所在校生近2000人的师范附属小学就把“孝亲尊师”四个大字镌刻在教学楼上,时刻提醒教师、学生和父母要把这四个字——教育的根本之道放在心里,这是难能可贵的。此外,还有另外四个大字——“学高身正”也同样镌刻在教学楼上,这是提醒老师的,一定要时刻记得自己教师的身份,因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再说回亲师配合。我们还要跟老师行这样的大礼吗?当然不需要,我们学圣贤的教诲,学的是实质,而不是形式。但我们依然需要对孩子的老师恭敬,更不能在孩子面前说老师的坏话。这样,孩子看到父母如此尊敬老师,自然也会对老师生起恭敬心,自然会认真学老师教的课程。因为有些老师并不会在课堂上教孩子孝敬父母,所以父母还应该跟老师沟通,请老师适当地点一下孩子,提醒或引导他孝敬父母。

第四,夫妻配合。也就是说,爸爸要把妈妈的恩德告诉孩子,妈妈要把爸爸的恩德告诉孩子。

爸爸可以跟孩子说:“妈妈怀胎十月,非常辛苦,还经常呕吐,吃不下东西;生你的时候也非常痛苦,但一看到你,所有的痛苦都化作了快乐;你出生后,妈妈一步不离地照顾你,把你养大,实在是付出了太多。你可以不孝敬我,但不可以不孝敬你的母亲。”

妈妈可以跟孩子说:“爸爸为这个家辛苦奔波,为了让咱们能过上好日子,拼命地工作,挣钱养家,非常辛苦。你可以不孝敬我,但不可以不孝敬你的父亲。”

当我们这样跟孩子讲的时候,孩子一定会思考:原来爸爸妈妈为我付出了这么多,我一定要好好地孝敬他们,报答他们。这样,他的孝心就被激发出来了。

夫妻配合,但也要注意教育原则一致,不能一个说东,一个说西。古代,夫妻双方都不用讨论如何教育孩子,但今天,很多父母已经搞不清楚怎样教育孩子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古代的家训没有传下来。古人有家训的传承,今天的人已经没有了。怎么办?那就需要学习教育的智慧。所以,夫妻双方一定都要学习《弟子规》,这就是我们的家训纲领、原则,只要全家都学《弟子规》,孩子就能教得好。

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教“悌道”还有用吗?

弟,通“悌”,即哥哥对弟弟友爱,弟弟对哥哥恭敬,也就是兄弟姐妹之间要和睦相处,不要因为任何大事小事而伤了手足之情。在《弟子规》看来,兄弟姐妹友好相处就是孝,因为兄弟姐妹不给父母出难题,关系处得好,父母就会很开心,这其实就是在尽孝。

今天的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那这个“悌”还有用吗?当然有。因为虽然只有一个孩子,但孩子是不会脱离群体而单独生活的,他会跟亲戚家的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等同龄的孩子相处,也会跟社区里的同龄孩子相处,还会跟幼儿园、学校里的同龄孩子相处,等等。如果我们把悌道教给孩子,他就不会跟别的孩子闹矛盾,别的孩子就会喜欢他,他的人缘就会非常好。他长大后,还要走向社会,走入工作岗位,如果能够懂得“悌”,他自然会跟同事和睦相处,自然会深得同事、领导的认可……可以说,如果孩子从小学会了悌道,我们一辈子都会很省心,不会为孩子而头疼。

有的父母也许会担心:我的孩子这么好,懂得恭敬别的孩子,那不是掉价跌份吗?别的孩子要是觉得他好欺负怎么办?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一个学传统文化的孩子不会把自己学呆了,他会非常智慧、非常聪明,对生活、学习以及未来工作中的任何问题都能处理得游刃有余。他不但不会掉价跌份,不但不会受人欺负,反而会迎来更多的尊重,从小就是众人瞩目的焦点,而且也不会傲慢、不会自负,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踏踏实实地走自己的人生之路。真的,请放心,我们的孩子一定会有出息,取得好的成就。

教孩子悌道也很简单,只要我们把《弟子规》里的教诲讲给他,让他自己读《弟子规》或是跟我们一起读。在生活中,如果他跟别的孩子为玩具或其他小事有了不愉快,我们可以提醒他“兄道友”,他自然会接“弟道恭”,我们说“兄弟睦”,他自然会接“孝在中”。这样一提醒,孩子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因为学《弟子规》的孩子是非常有智慧的。你可以不相信,但你可以去做这个实验。当然,前提是你和孩子已经深入学习了《弟子规》。

我们还需要注意,在生活中,不要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不要因为一点经济利益,而跟自己的兄弟姐妹计较,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说兄弟姐妹、同事朋友的坏话。相反,要经常提及兄弟姐妹、同事朋友的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那种非常和谐的“磁场”,这样孩子自然会懂得在生活中如何与同龄的孩子相处。

从现在开始,毫不迟疑、坚定不移地把孝悌的家风传承下去。

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族世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精神风貌、道德品质、生活作风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实际上也是一个家族给其成员树立的一种价值准则。我们每一个家庭或家族的家风,都是建立在中华文化之根上的集体认同,有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深深烙印。

家风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家谱族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对古人的修身、齐家,甚至是治国平天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古人都有家训、家风的传承,今天几乎没有了。我想,既然我们已经开始学习传统文化,就应该有家风的传承。这个家风,应该是什么呢?在我看来,最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就是孝悌的家风。只有把孝悌的家风一代代地传递下去,我们的家族才能更兴旺。

我在各地讲课的时候,经常会问家长这样一个问题:“大家有没有想过,自己的家族要绵延多久?是像孔子的家族一样,绵延2500多年而不衰?还是像范仲淹的家族,绵延1000年而不衰?”虽然,家长们当时可能并不一定会回答这个问题,但这个问题却会引发他们的深刻思考。

现在,你也可以想一下这个问题。

其实,要想让自己的家族绵延不衰,孝悌是关键。

我们知道,今天很多家族都“富不过三代”,是哪里出现了问题?是孝悌。当这个富裕家族的人知道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时,知道让孩子学孝悌时,知道自己不违法乱纪、不做有损德行的事,以便给孩子做孝悌的榜样时,他的家族怎么会“富不过三代”?

所以,我们确实应该好好思考一下为什么要传承孝悌的家风。因为这是家庭教育的关键所在,是家族兴旺、民族发展、社会和谐的关键所在。

教育小语

教育孩子,没什么难的。要善于抓根本,而不是抓枝节;要善于找“道”,而不是到处寻“术”。根本在哪里?根本就是孝道,就是悌道,这就是“道”;枝节又是什么?是今天那种速效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所谓“捷径”。根本,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才能彻底解决问题;枝节,可能一时有效,长期使用一定有副作用。这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第三节   要想教育好孩子,必须走出现代家庭教育的误区

 

相信天下每一位父母都想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都想倾尽全力让孩子成才。愿望是好的,但还需要有行动,而且这个行动一定要正确。所以,我们要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就一定要走出现代家庭教育的误区。在当今这个时代,依然要教孩子谨言慎行、诚信做人处世、有仁爱心、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教出来的孩子不但不会吃亏,还会处处遇到“贵人”。

 

次谨信

 

前面讲了孝悌对孩子一生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是最重要的。所以,一个家庭要有孝悌的家风,才能兴旺发达。现在讲“次谨信”,次就是第二重要。第二重要的是什么?谨信。谨,就是谨慎,谨言慎行,凡事要三思而后行,切勿冲动、头脑发热、拍脑袋作决定;信,就是诚实守信,言必信。

无论说话,还是做事,都一定要特别谨慎。

对于一个人来说,说话、做事一定要谨慎。谨慎,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处世的重要标准之一。对于孩子更是如此,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谨慎,他就不会轻信他人的蛊惑,就不会交到不三不四的朋友,就不会随意地作决定,等等。

关于谨,在这里想强调几点,一方面是想让父母以此来教育孩子,另一方面是希望我们也能在“谨”上下点功夫,好好力行“谨”这一条教诲。

第一,谨言。言语非常重要,如果孩子讲话非常随便、信口雌黄,那么别人肯定会不信任他,他也就很难有好的人际关系。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随便说出来的一句话,可能会给彼此造成误会,甚至会惹祸上身。所以,言语一定要谨慎。父母在日常相处的时候也应该相互尊重,相互说好话,不能讲不入流的话。如果孩子从小就看到父母讲话温和,他一定会如沐春风,受到良好的影响。

第二,谨行。行为一定要谨慎。无论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上,人都不可能独立存在,一个人的一举一动都会与他人发生联系。如果不懂得谨慎,可能就会侵犯他人;如果自己的举动很轻浮,可能就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成人要懂得这个道理,还应该让孩子从小也知道这个道理。这样,他的一举一动就是文雅的,就是谨慎的,他会顾及到他人,不会得罪他人、伤害他人。

第三,谨身。一定要爱惜身体,保护好身体。做父母的都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我们是父母,但我们也是父母的孩子,所以无论是我们还是孩子,都应该珍爱身体,不可以让身体受到伤害。比如,不熬夜,不暴饮暴食,不“挥霍”身体,等等。如果孩子从小就懂得谨身,那么我们就会非常省心。

第四,谨心。心是一个人的主宰,要心存善良,要“诚于中”,才能“形于外”。对于孩子来说,心一定是良善的,这样他就会从内心散发出善的气息,就会给自己带来祥和。一个懂得谨心的孩子,一定会慎独,会自律,凭这一点,他就能拥有幸福的人生。

所以,教育孩子谨,一定要把言、行、身、心这四个方面当作重点。谨,不会让孩子吃亏,只会让孩子人生的每一步都走得更加踏实、更加坚定。

人无信不立,凡事要讲究诚信。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如此。

信,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正如孟子所说的:“车无辕而不行,人无信则不立。”诚信、讲信用,对一个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仅是一种准则,更是一种道义。

今天,教孩子讲诚信仍旧非常必要。有的父母也许会担心,别人都不讲诚信,我家孩子讲诚信,那他还不整天被人骗啊?其实不然,我们想一下:如果孩子在求学期间讲诚信,老师会不会喜欢他?同学会不会喜欢他?会。如果孩子走上工作岗位后讲诚信,领导会不会器重他?同事会不会欢迎他?也会。如果我们是老师,我们会不会喜欢讲信用的学生?会。如果我们是一个团体的领导,我们会不会喜欢讲信用的下属?会。如果孩子以后从事商业,主管一家企业、一个团体,一样需要诚信。

一切的一切都足以表明,诚信的孩子不但不会被人骗,还会处处遇到好的缘分,因为这么好的孩子别人怎么会忍心骗他呢?

《史记·滑稽列传第六十六》中记载:“传曰:‘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三子之才能谁最贤哉?辨治者当能别之。”不能欺、不忍欺与不敢欺的人,哪一个更贤能?当然是不忍欺之人。前些年,有人用“三不欺”的说法来评价李鸿章、曾国藩和左宗棠:“李公明,人不能欺;曾公仁,人不忍欺;左公威,人不敢欺。”说的也是一样的道理。

如果我们的孩子讲诚信,别人当然不会忍心欺骗他,因为人都有一颗向善好德之心,即使是坏人也有,只是暂时被蒙蔽了而已,当他遇到像我们孩子这样的人时,内心的善良也会被激发出来。再说,即使孩子被坏人骗,也将是仅此一回,做父母的完全不必担心。相反,如果我们不培养孩子诚信的品格,那么他就没有正确的处世观,反而可能多次被骗,甚至被骗之后心理扭曲,也去骗别人,那就麻烦了。

每一个人都应该从小就以诚信为本,都应该把讲诚信、讲信用内化为自己内心的坚定信念,外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让诚信常驻心中,永伴自己左右。而要想让孩子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重视对孩子进行诚信教育。当然,我们自己也应该诚信立人,比如,不在孩子面前撒谎;答应别人的事一定去做,不要找借口;坚决兑现对孩子的承诺,即使有非常特殊的情形,也要跟孩子解释原因,争取得到孩子的理解,但事后一定要弥补对孩子的承诺,不可糊弄了之。

一言可以兴邦。一定要教孩子谨言、诚言、信言。

谨和信,很大程度都表现在言语上。言语是非常重要的。孔子重视四种学问,也就是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言语摆在德行的后面,重要程度仅次于德行。言语重不重要?重要。因为人与人互动、交往都离不开言语。“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丧邦”,所以我们一定要教孩子谨言、诚言、信言。

 

泛爱众,而亲仁

培养孩子从小有一颗博爱的心、宽容的心。

泛爱众,就是广泛地爱众人。其实,换成今天的话来说,爱众是人际关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让孩子爱众,就是让孩子与人和睦相处,教孩子如何与人交往。这一点,与现代教育是完全一致的。

不过,《弟子规》里讲的“泛爱众”也是广义的。众,不单单是指众人,还包括一切事物,比如动植物,比如身边的一切没有生命的东西。爱众,就要爱别人,这样别人也会爱我们;爱众,就要爱护动物、植物,不可随便伤害它们;爱众,还应该爱身边的一切东西,比如学习工具、生活用品、粮食、水、电等,不可随便浪费它们。也就是说,爱众,就是培养孩子从小有一颗博爱的心、宽广的心。

我们都知道一句话:“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们都想让孩子过上幸福的生活,拥有人生的大舞台,那怎样才能实现呢?就是要让他有一颗博爱的心、宽容的心。所以,教孩子爱众是非常必要的。

不教孩子爱众,他就心胸狭隘,到头来,他连我们也不爱,痛苦的是我们,是孩子,因为他未来的路不好走,我们以后的生活也不幸福,到那时我们再想起这件事来就已经太晚了。所以,教孩子爱众当及时。

亲仁,就是让孩子亲近有仁德的人,亲近圣贤,亲近经典。

亲近有仁德的人,才能时时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让孩子每天都接触一些有仁德的人,他自己就会变成有仁德的人;让孩子每天都接触一些乱七八糟、无所事事的狐朋狗友,甚至是社会小混混之类的人,孩子也一定会变坏,他的言语行为都会变粗俗,可能还会因为哥们义气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毁掉自己。正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我们要让孩子做哪一类人呢?

如果孩子亲近有仁德的人,他就会在无形中增长智慧。人生有智慧,孩子才会走正确的路,才会选择阳光大道,他自己的心也会是阳光的,而不是阴郁的,他的人生也会过得非常幸福,不用我们担心,不用我们操心。那么,我们为什么不从现在开始让他亲仁呢?

有的父母可能会问:上哪里去找有仁德的人呢?其实,我们身边一定会有好人和有德行的人,让孩子多与他们交流,就一定会受益良多。当然,还可以让孩子向古圣先贤学习,读读他们的故事。亲仁,狭隘地讲,是亲近有仁德的人;广义地讲,就是亲近一切能够提升道德学问的人、事、物。比如,可以让孩子读古圣先贤留下来的经典,除了《弟子规》之外,还有《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周易》等儒家典籍,还可以读《道德经》《庄子》《太上感应篇》等道家典籍以及《六祖坛经》等佛家典籍。不要担心孩子读不懂,只要他有一颗希圣希贤的心,就一定会用心读。只要去读,哪怕只读懂一句、两句,那也是人生的智慧,可能是他在生活中碰几次壁都总结不出来的。

当然,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相信“仁德”的力量,从现在开始,就做一个跟以前不一样的自己,让自己向善好德,孩子自然会跟着我们学。还是那句话,教孩子真的不难,难的是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

教育小语

孔门四科中的第一科,也是最重要的一科,就是德行。德行对一个人来说实在太重要了。孩子从小诚信、爱众、亲仁,他就一定会有仁德,就一定是个有德行的人,别人对他一样也是“不忍欺”,我们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我们为什么不走出“你不仁我不义,以牙还牙”“不择手段,赚钱就好”“老实人吃亏”的教育误区呢?

 

 

 

 

 

 

 

 

 

 

 

第四节   人生一定要先做对抉择,再去奋斗

 

以前,我们没有学习《弟子规》,可能做错了很多抉择,走了很多弯路。因为方向不对,努力白费。不过,只要我们现在相信《弟子规》,按照《弟子规》说的去落实,就能做对人生的抉择,从而为之努力奋斗,进而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让人生过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也更幸福。

 

有余力,则学文

为什么《弟子规》告诫人们“有余力,则学文”呢?

如今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很多父母都认为,没有知识是非常可怕的,是无法在这个社会上立足的。于是,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几乎成了这些父母对孩子的唯一要求。但是,《弟子规》中却告诫人们“有余力,则学文”。这是为什么呢?

朱熹夫子在《论语集注》中讲:“未有余力而学文,则文灭其质;有余力而不学文,则质胜而野。”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没有多余的时间,他的内在修养还不够,却不顾一切地学习知识,也许他的知识很丰富,但是他的本质有问题,那么他所学的知识反而会埋没他的本质;如果一个人有多余的时间,内在修养也差不多了,却不学习知识,那么他的外在行为就会显得有点野蛮。

可见,无论是“未有余力而学文”,还是“有余力而不学文”,对一个人的成长都是没有益处的。事实上,真正有益的做法就是“有余力而学文”。

有空余时间、多余精力,一定要提升自己的学问。

“有余力,则学文”,就是告诫人们,在有空余时间、多余精力的情况下,就要提升自己的学问了。那么,对于成长中的孩子而言,怎样才算是“有余力”呢?所谓“有余力”,就是指在践行了前面提到的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后(至于是否完全做到,那是另外一回事,因为那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还有空余的时间、多余的精力,就要努力“学文”了。学文必须要以孝、悌等6大项为根本,用做这6大项之外的时间学文,而不是必须将这6大项完全做到之后才去学文。

如果孩子没有践行孝、悌、谨、信、爱众、亲仁,而只是努力学习科学知识,那么纵使知识渊博,也很难成为一个真正对社会国家有用的人。如果孩子只是践行孝、悌、谨、信、爱众、亲仁,而不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就容易陷入自己的主观偏见中,从而蒙蔽了真理。所以,孩子在践行这些做人的根本的同时,还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从而提升自己的学问,充实自己的人生,长大后为社会国家做贡献。

大思想家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确是这样,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却是无限的。人类几千年积累下来的知识,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学完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终身学习的态度,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还要会学习,善学习。

人生最难的不是奋斗,而是抉择。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总会遇到一个个十字路口,总要去抉择。如果抉择对了,就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奋斗,离自己的目标就会越来越近;如果抉择错了,就会朝着错误的方向奋斗,离自己的目标就会越来越远。可以说,人生最难的不是奋斗,而是抉择——抉择正确的奋斗方向。

在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同样需要我们去抉择:什么是教育的首要任务,什么是教育的次要任务。这个教育的先后顺序一定要抉择对,因为儒家经典《大学》讲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那么,教育的首要任务和次要任务分别是什么呢?从《弟子规》的“总叙”部分可以得到确切的答案,那就是:道德修养是首要任务,学习知识是次要任务。

如果问天下父母一个问题:“教孩子做人的道理重要还是教孩子好好学习、考高分重要?”可能大部分父母都会选择前者,认为教孩子做人的道理重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又是怎么去做的呢?他们经常对孩子这样说:“你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其他事情你都不用去管。”而且,说到做到——每天都在抓孩子的分数。这样做,就等于做了一个抉择:孩子的学习成绩比道德修养更重要。那么,这些父母就会忽视提升孩子的道德修养,而这一抉择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所以,我们应该做对抉择:既要重视孩子的学习,又要重视孩子的德行教育,而且要把德行教育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

从小给孩子扎下德行的根基。

在古代,只有当孩子的道德修养得到提升之后,才去学习知识。如今,孩子只要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必须入校接受义务教育。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在家中对孩子进行德行教育。因为,德行教育就是生活教育,是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的。

那么,德行教育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呢?从孩子出生之后就开始。如果小时候不教育,他长大了之后,本性会随着外界环境而改变,我们就很难再对他进行德行教育了。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就要教他做人的道理、处事待人的态度,培养他的浩然正气。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教育孩子呢?教育的核心又是什么呢?

古老的《说文解字》这样解释:所谓“教”,就是“上所施下所效也”;所谓“育”,就是“养子使作善也”。其实,教育很简单,就是我们给孩子做个好榜样,让他接受良好的熏陶。所以,我们首先要做一个好人,时刻把善心、善行示范给孩子看,这样,孩子自然就会学着我们的样子去做一个好人、一个有德行的人。

一旦孩子扎下了德行的根基,当他面对学习的时候,他就会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一种责任。而且,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为了让父母高兴,孩子会加倍努力学习,从而提升自己的学问。可以说,德行的提升一定会带动学问的提升。反之,仅仅是学习成绩的提升,并不一定能够让他的德行变好。所以,德行教育是必需的,是第一位的,没有德行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也是不能让孩子真正受益的。

教育小语

《弟子规》开篇的“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就是告诫人们教育孩子一定要遵守先后顺序,那就是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当我们按照《弟子规》去做、按照教育的先后顺序去教育孩子时,就一定可以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圆满的人生。

 

本章总结

 

教育孩子是父母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一件事。其实,教育孩子并不难,只要我们对《弟子规》有坚定的信心,深入学习《弟子规》中,并按照其中的教育方法去做,就一定可以把孩子教育好。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核心,而家庭教育的核心又是什么呢?归根结底,孝悌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为了让自己的家族兴旺、绵延不衰,无论如何,我们都要让孝悌的家风传承下去。

要想让孩子做到“孝悌”,一方面,我们要经常让孩子诵读《弟子规》,践行《弟子规》,让他接受正向熏陶;另一方面,我们更要做表率,给孩子做个好榜样。这样,慢慢地,孩子就会做到“孝悌”了。

我们很容易走进现代家庭教育的误区,比如,有的父母认为孩子没必要太小心谨慎,有的父母担心孩子讲诚信会被骗,等等。其实不必担心,因为孩子谨言慎行、诚信做人不但不会吃亏,还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当孩子懂得爱父母时,就会懂得爱周围的人。这时候,我们要让他的爱心扩展开来,让他用宽广的心胸去爱身边所有的动植物和一切物品,让他的爱心得到升华。

如果孩子能够亲近仁者,在无形中就会增长他的德行,进而促使他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何谓仁者呢?除了有仁德的人之外,还包括圣贤留下的不朽经典。

对于孩子而言,德行教育是根本,是首要任务。当孩子践行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之后,还有空余的时间、多余的精力,就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提升自己的学问,丰富自己的人生,从而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团结出版社有限公司店铺主页二维码
团结出版社有限公司 微信公众号认证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学好《弟子规》 教出好孩子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或搜索微信号:tjpress
团结出版社官方微信公众号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