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出版社有限公司店铺主页二维码
团结出版社有限公司 微信认证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全5册)

238.80 限时折扣 原价:¥398.00
运费: 免运费
库存: 100 件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全5册) 商品图0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全5册) 商品图1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全5册) 商品缩略图0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全5册) 商品缩略图1

商品详情

编辑推荐

1.古琴是一座高山,历史上没有一个人能凌其顶;古琴是一个深潭,历史上没有一个人能探其底。正因为古琴它无限的高,无限的深,没有一个人知道那绝处是什么样的一种盛况,是什么样的一种奇景而充满了无限的魅力。因此,一代代琴人前赴后继地跋涉了数千年。

2.在上古时代的原始宗教文化之中,神巫戴羽、饰羽被认为是与天神对话的重要渠道与形制。在随后的历朝历代中,羽饰文化及其审美思想一直延续,并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中从未中断且日渐兴盛起来,成为宫廷服饰不可或缺的重要工艺,更成了王权与尊贵的象征。“点翠”作为中国古老的传统手工艺装饰工序,是中国羽饰文明与装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美学思想与色彩诠释。

3.旗袍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是中华民国时期最普遍的女子服装。但是这样美丽的服饰,在时代演进中,也几经波折。如今随着中国文化、国潮风的兴盛,旗袍之美也随之灿烂辉煌起来。

4.昔时有“南有广彩,北有京彩”之称。言其影响之大,宠爱之众,价格之贵,技艺之高超。京彩瓷始于康熙,盛于雍正及乾隆时期。清末随着官窑瓷器流入市场,为了满足人们好古赏旧、日用和其他特殊需要,京彩瓷也开始烧制各种逼真的前朝经典瓷器,这些瓷器胎质、釉色、画面精细度堪比官窑。京彩瓷纹饰多样,以人物、花鸟、走兽、山水、福禄寿喜等吉祥图纹为主,满足了社会各层面的不同需求。现京彩瓷以古彩、粉彩、新彩、珐琅彩等技法为主。古彩作品线条刚劲有力、形象概括夸张,极具民间艺术风格;粉彩则是在古彩基础上运用国画技法发展而来,颜色粉润柔和,色彩丰富绚丽,画工细腻工整,形象生动逼真;新彩色彩纯正鲜艳;珐琅彩色彩凝厚、鲜亮,有油画效果。

5.在老北京人的记忆里,玩具有着特殊的地位,被称作“耍货儿”。作为老北京传统玩具之一的绒布玩具,起源于17世纪入关以前的清朝军队之中,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那时,军队的士兵们为了缓解思乡之苦,便会用手边的材料制作些小玩意儿聊以慰藉。形成了以马上生活为主要题材的绒布工艺。清军入关后,满族八旗子弟们无须再征战沙场,在京城形成了强大的势力。而曾经的这些用绒布制成的小玩意儿,又成为了他们怀念军旅岁月的一种代表,在亲友显贵之间流传开来。后来,清廷没落,满汉融合,绒布工艺流入民间,还在原来以马、骆驼等为代表的造型基础上,多了一些具有汉族传统特色、有着吉祥寓意的造型,颇受老百姓的欢迎。

◆作者简介

本书由北京文化艺术传承发展中心组织编写,该中心隶属于北京市旅游局,主要承担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研究、挖掘、抢救、保护等事务性工作,开展相关交流合作;承担北京文化艺术基金的日常管理工作;协助开展文化和旅游人才发展促进、培训、表彰等工作。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关于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口述历史读物。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传承、发展情况越来越受关注。本书是在调查采访北京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基础上,编辑整理而成,主要涉及古琴艺术,代表人物杨青;北京点翠代表人物肖广春;京式旗袍传统制作技艺,代表人物李侃;北京仿古瓷,代表人物白莉;绒布唐工艺,代表人物唐玉婕。全书共研究了上述五项非遗项目,为后人传承、研究、宣传、利用非遗留下宝贵资料,使非遗在面向公众的传播普及中得以保护和发展。

◆ 目录

古琴艺术

第一章 少年习乐 琵琶如昼沉琴如夜  / 001

第二章 青年从军 军艺慰问遍访南北  / 019

第三章 拜师王迪 琴艺之外玉心不惑  / 037

第四章 泠泠七弦 习技成艺由学入道  / 053

第五章 投身乐教 前人照我我照后来  / 091

第六章 中国琴会 琴书雅集代代相传  / 121

第七章 四海演出 以琴结友知音无界  / 129

第八章 由琴成书 寄言广意为弦为砚  / 143

第九章 人生如琴 物有盛衰而此无变  / 179

附 录

附录一 杨青大事年表    / 194

附录二 杨青的代表性著作  / 206

参考文献  / 217

后 记   / 218

 

北京点翠

第一章 点翠含意 翡翠非石源于饰羽  / 001

第二章 刀笔翠华 以点为技捻翠之毫  / 027

第三章 坚守初心 道虽歧行来路路平  / 055

第四章 匠心儒意 故件情深重赋青华  / 075

第五章 翠羽攒冠 以技复原国之珍宝  / 103

第六章 凤毛济美 技法传承中的思量  / 119

第七章 不惧偏见 持之以恒拨云见日  / 151

第八章 大美东方 文化传承重于金玉  / 181

附 录 肖氏点翠三代传承人大事年表  / 204

参考文献  / 206

后 记   / 215

 

京式旗袍

第一章 京式旗袍 满汉融合服之大观  / 001

第二章 自幼浸润 学艺缘于爱慕旖服  / 029

第三章 掌技之外 重视为师为衣为人  / 059

第四章 不忘初心 三修制衣精进技艺  / 071

第五章 让美成型 千丝就片布纫万衣  / 111

第六章 传承制衣 绵延旗袍灿烂文化  / 171

附 录

附录一 李侃大事年表  / 222

附录二 京式旗袍纹样使用参考表  / 223

参考文献  / 226

后 记   / 228

 

北京仿古瓷

第一章 北有京彩 摹画记忆仿古气韵  / 001

第二章 仿形琢器 瓷成天下名动京华  / 013

第三章 少时开蒙 半生求学匠心渐成  / 043

第四章 技艺流程 彩瓷候火笔下生花 / 115

第五章 活水入源 瓷罂融新胜玉为缸  / 139

附 录

附录一 白莉大事年表  / 168

附录二 京彩瓷传承谱系  / 170

附录三 白莉的国礼作品  / 172

附录四 五大彩别简介  / 179

参考文献  / 181

后 记   / 182

绒布唐工艺

第一章 玩意溯源 泥木布载清史兴衰  / 001

第二章 绵延百年 世代相传挚爱为本  / 009

第三章 决心接手 殚精竭虑立命传技  / 047

第四章 玩意制作 由粗渐精从朴至巧  / 117

第五章 奇巧玩意 尽显满汉文化交融  / 149

第六章 满心期待 衣钵相传师徒一心  / 175

附 录

附录一 唐玉婕大事年表  / 186

附录二 绒布唐工艺传承谱系  / 187

参考文献  / 188

后 记   / 190

 

◆上架建议

历史·传统文化

◆书摘

古琴艺术

我是杨青,1951年8月10日生,籍贯山东。祖辈儿讨生活,就闯关东1去了辽宁。我的父母是国家林业部的干部,1957年,为了响应中央充实地方的政策,先后去了吉林和辽宁。我的父母一直都是在东奔西走,直到1979年才回到了北京,我也是那个时候回来的。

我们家不是搞音乐出身的,但我母亲爱唱歌,她常在机关里的联欢会上唱歌。我小时候就很喜欢乐器。当时我最喜欢弹拨乐,也是忽然之间就喜欢上了的。

我列举两个当时看到的电影吧。一个是《上海之春》1,刘韵若2弹唱的一首《送瘟神》3特别好听,是毛主席的诗词。另一个电影就是《地道战》1,现在若是能看到老片子,还能看到高传宝2拿着毛主席的著作,有一段琵琶配乐,太静了,那种感觉,我十分喜欢。虽然喜欢,但是电影不能老看,因为当时也没有机会。我就到街上去看小人书,有那种小店,两分钱能看一本小人书。每当翻到有音乐出现的内容,我就拿着书,想象着,音乐好像就出现了。

那时候挺有意思的。困难时期,我们家还有三个孩子。尽管我父母是干部,但是每个月的钱还是不够用。可以说,那时候没有一家是可以丰衣足食的。我就用我们家舀面的一个小椰子壳,自制“乐器”:先用一块小的薄板,将椰子壳蒙上,然后再把电话线拆开,里面都是钢丝,有弹力,我将三根钢丝固定在三根小木棍做的弦轴上。其实它没什么张力,弦一拉就变形,但是,我觉得有这么一个东西,不就像有了一把琴一样吗!后来,我就老想弹乐器,可是买不起呀,那都得几十块钱。我就只买了一个塑料笛子,才几毛钱,也能吹。当时我觉得,这起码也是乐器了。

之后,我老是觉得,还是这个琵琶好。后来,家里终于答应说可以给我买一个。当时我们在沈阳,有一条很繁华的街,叫太原街1。我就是在那条街上的一个乐器店,买了一件23块钱的“琵琶”。可我还是买错了,买的其实是柳琴2,因为它们长得都一样,都是这种梨形的、四根弦的。刚买回来的时候,我还很得意,就算这不是琵琶毕竟是正规乐器。其实,都怪当时没有识别力,实际上柳琴的弦距窄,光用指甲,是弹不了的,就得拿小拨片弹。

那时候,我们就住在东北局大院,有一邻居家说:“杨青,我们家有一个瓢,不知道什么东西,你看看。”我一看,是个曼陀铃,拿木条镶的,有8根弦,一弹就“噔噔”地响,也跟柳琴差不多,我还弹得很是得意。就这样,我弹了两年,还是没能弹到琵琶。

1966年,我去了北京。在北京的乐器店里,最便宜的琵琶是35块钱,叫柴木琵琶。柴木,就是可以用来做柴火的杂木。最好的就是红木琵琶,要198块,这在当时根本就是天文数字,买不起的。后来,我跟家里提,我的父母也是因为想着儿子在外地嘛,就答应了。就这样,我的第一把琵琶就拿到手了。

但有了琵琶以后,我没有老师。所以每逢我们大院有团体来演出,或者听说了外边有其他的演出,我都会跑到后台去,找弹琵琶的老师请教。那些老师根本不认识我,本来演出完收拾东西就要走了,却遇到我去请教,他们就会给我简单讲一讲,琵琶要怎么弹。那时候,从辽宁歌舞团,到前进歌舞团,只要有弹琵琶的老师来演出,我都去问,到处去问。当时我就发誓,要把所有的这些老师都拜访一遍。我就是这么一点点地去学,每一位,我都去请教。

京式旗袍

说起旗袍的历史,最直观的,就是得从它的演变开始谈,旗袍是从旗人的大宽袍服一步一步演变过来的。那时候因为北京的气候寒冷,穿着它还有一个保暖御寒的功能,跟现在为了美观不同。最开始的京式旗袍比较宽松,不像现在的旗袍把人体包裹得那么贴身严紧。因为里面还是需要穿其他衣服的,比如说你能看到清宫剧包括一些民国剧里,北方女子穿旗袍下面会搭配裤子,不像现在都是光着腿,那个时候穿旗袍可不能光着腿,会冻坏的。

我们小时候穿的中式衣服还都是连袖的,袖子带褶的,穿着不像现在这种衣服好看。我们小时候棉袄罩衣也都是中式的,比较宽松,而且是整裁的,不破缝的,那是咱们传统的中式裁剪。最早时候的京式旗袍,在清朝皇宫里那种也是比较宽大的。在制作的过程中,比较注重装饰,有像那种宽边作为装饰,领口也是大宽边马蹄。宽边上还有绣的图案,那比较讲究,得用手绣,那个年代也没有机绣,都是纯手绣,宽边也都是手绣的。虽然为了保暖做得比较宽大,但是它的做工还是比较精致的,有的材料用得也好,用真正的金线或者银线缝制。

随着经济发展,尤其是江浙沪一带经济比较发达,那边的摩登思想慢慢地传入北京。京式旗袍也逐渐吸收南方旗袍的特色,比如说它不再那么直来直去,开始有腰身了,也不用在里面再穿裤子了,那个时候外面都配个毛呢、毛皮大衣。

相对来讲,京式旗袍给人的感觉不像现在海派的旗袍那么洋气,但是我感觉它比较稳重,像大家闺秀,大气。海派旗袍采用的裁剪法不像是中式裁剪法,有点像立体裁剪,用的是比例分割法。它是考虑牵缝,绱袖子,这样更符合人体特点,比如出现这些省道1修饰。但是京式旗袍当时没有这些修饰,比较宽松肥大,给人一种大气的感觉。另外在面料选取上也有区别,海派旗袍选用的面料比较轻薄,用的是比较先进的面料,比如薄的、纱的。

在最后的呈现上,海派旗袍开衩比较高,京派旗袍相对来讲比较保守,基本就开在膝盖上面一拃左右,它不会露得太多,整体来讲不是那么包身,稍微宽松。在旗袍外形的演变上,其实这几年京式旗袍也在融入新的东西,在坚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也做了一些改良。因为我们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根据客人的要求变化做出改良。比如为了特定场合做原汁原味的京式旗袍的需求。但是,一般人做旗袍的时候还是想着实用性,能在不同场合穿,在重要场合穿,平时也能穿。所以要是还做原汁原味的京式旗袍,可能适应面稍微小了点。所以,现在我们也推出了一些新型的面料和新的款式,当然里边也富含中式元素,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中国的东西。不管是从面料、绣花图案,还是做法上,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咱们中国特有的东西。

北京点翠

说起点翠,从较为广义的定义来说,就是指用鸟的羽毛所做的一种装饰。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有用鸟类的羽毛装饰服装、仪容的习惯。但这种将羽毛制作成装饰品的做法,并不是中国独有的,它其实自人类有了等级制度之后,就存在了。1此类羽饰文化实则是世界通用的,只是中国将其发挥到了极致。

从美丽的“美”字,就能看出中国对这种羽饰文化的重视程度。甲骨文的“美”,意思是“戴着羽毛的人,可称之为‘美’”。还有一种说法,叫“皇皇之美”。在秦始皇之前,最高的统治阶级被称为“王”。按理说,“王”字对于中国人来说,已经够霸气了吧。可是秦始皇却弃用了这个字。为什么秦始皇不用“王”字?他是改用了“皇”字,将“王”字放在了里面,更尊贵了,还增加了这个字所蕴含的权力。而这个“皇”字,郭沫若就曾说过:“戴着羽毛冠的王,称之为‘皇’。”可见,戴羽在秦时便已是最高统治者权力、地位、身份的象征。

秦始皇统一了文字,也统一了服饰文化。可以想象,秦始皇应该是非常钟爱翠鸟的羽毛的,毕竟秦始皇的通天冠上面,就是用翠鸟的羽毛来装饰的。为什么通天冠服上要用翠鸟的羽毛做装饰呢?因为封建王朝有两件大事,一是祭祀,二是战争。

我们先说祭祀吧。古人戴羽也好,饰羽也罢,并不只是为了美观,更多的是用于祭祀活动。皇帝一定是在举行祭祀活动的时候才穿通天冠服。

北京仿古瓷

很多人一听到仿古瓷就会联想到赝品甚至造假,但事实上,仿古瓷最早起源于唐宋时期。故宫博物院的研究员宋兆麟先生曾说:“怎么去看待仿古瓷,实际上它是后人对前人技艺的一种敬仰和学习。”但事实上,仿古瓷的出现是出于一种需求。实际上,“仿古瓷”是业内人士的俗称,我们现在称之为“京彩瓷”或“居仁堂京瓷”。无论是京彩瓷还是京瓷,它们都是经过逐步演化而来的。

目前,我们所见的许多传统器型和纹饰之所以能够流传一百多年甚至几百年,必然有其精妙之处。仿古瓷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很早的年代,最早在宋代就有仿制古玉器的记录1。明代时,仿古瓷的生产已形成规模;而清代康雍乾时期、晚清至民国时期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形成了三个仿古瓷的高潮期。可以说,在几百年的历史中,仿古瓷是北京手工艺品中具有特殊韵味的一个品类。

仿古瓷具有两大特点:一是仿制技艺,二是仿制风格。由于之前普罗大众没有机会欣赏原本属于皇家的作品,自清代没落之后,造办处解体,当时的皇家工匠们为生计且不愿荒废多年的手艺而将作品流传至民间。这使皇家的东西流入普通百姓家,成为普罗大众所喜爱的东西。随后,我们在仿古瓷的基础上延续了经典的画法和图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新迭代,生产出了京彩瓷。这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才是仿古瓷存在的意义。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京彩瓷产生于宫廷,这是其他瓷器无法比拟的。由于清宫造办处于康熙年间(1662—1722年),最早将西洋珐琅彩料用于景德镇精致的白胎上而得名。由于与传统的古彩、青花等瓷种不同,被视为中国瓷器的一种新釉上彩瓷种。当时称为珐琅彩瓷,也被俗称为“古月轩”。故宫博物院还存有原始标签称其为“瓷胎画珐琅”。珐琅彩在官窑中开创了“洋为中用”的先河,受到广泛重视,因此有了“南有广彩,北有京彩”的美称。后世将珐琅彩瓷称为“京彩瓷”,并将宫廷瓷器统称为“京彩瓷”。

绒布唐

我们家这绒布手艺,起源于17世纪入关以前的清朝军队中。那时,我们的祖辈们随军征战沙场,无法与家中亲人长期生活在一起。出于对亲人的思念,也作为对军中枯燥生活的调节,他们就开始制作这种绒布玩具。由于长期与马为伴,绒布工艺最初以“马上生活”为主要题材,制作一些简单的小型绒马、骆驼、人物及战争场面等造型。制作的工艺并不讲究,大多就地取材,以木、泥、皮毛等为主要原料,并不很精致,只是作为自娱自乐的一种活动。

绒布工艺的发展阶段是从清军入关后一直到清中前期。那时的八旗子弟大多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无须再南征北战。但是,他们也很怀念过去的与马为伴,勇战沙场,最终在马上得天下的光辉岁月。唐家的祖辈们也在朝为官,但他们依旧继续制作绒布玩具,一方面是对那段岁月的怀念与记载,表达内心的感情;另一方面是作为礼品赠送亲友及显贵,也是对那些显贵们军功的赞扬,委婉地夸赞了他们为清朝立下的功绩,因而,很受那时上层官员的欢迎。我们祖辈在朝廷任二品文官时,就曾将制作的绒布玩具作为礼品,送给当时的醇贤亲王奕譞。醇亲王收到后颇为得意。这段故事也就随着技艺的传承而流传了下来。

我们家这手艺,一直都是家族传承。我们是满族,绒布工艺也是起源于满族。满族,那是马上得天下。最初,我们的祖辈并不以绒布工艺为生,只不过是闲暇之余调剂生活的一个手艺。后来入关后,尊满族为贵族,这就像是个艺术品了。做出点儿来,赠送亲朋好友“马上封侯”,就是图个好兆头。

泥人张的后辈传人张锠,在专家论证会上就提到,咱们这绒布唐,就是一个北京近代民间玩具的“活化石”。其实,我们家这手艺,也是记录了当时满族的兴衰史,就像现在咱们会写日记一样。那时候,因为在兵营,时不时地去打仗,这些情景可以通过这些最早期的东西而保留下来,我觉得这应该是无价之宝,它作为一个历史的记录,应该是无价的。

 

 


团结出版社有限公司店铺主页二维码
团结出版社有限公司 微信公众号认证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全5册)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或搜索微信号:tjpress
团结出版社官方微信公众号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