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家店铺主页二维码
法律家 微信认证
阅读自由与正义的另一种可能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被害人学 (日)诸泽英道著 张凌 于秀峰译 法律出版社

133.50
运费: ¥ 0.00-150.00
被害人学 (日)诸泽英道著 张凌 于秀峰译 法律出版社 商品图0
被害人学 (日)诸泽英道著 张凌 于秀峰译 法律出版社 商品图1
被害人学 (日)诸泽英道著 张凌 于秀峰译 法律出版社 商品缩略图0 被害人学 (日)诸泽英道著 张凌 于秀峰译 法律出版社 商品缩略图1

商品详情

书名:被害人学 (日)诸泽英道著 张凌 于秀峰译
定价:178.0
ISBN:9787519772154
版次:1

内容提要:

本书是日本著名犯罪学家诸泽英道的代表作,是犯罪学、被害人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者的必读经典之作。诸泽英道教授毕生从事犯罪学、被害人学、刑事法学研究,曾任日本常磐大学校长、理事长、日本被害人学会理事、世界被害人学会理事,长期活跃在国际被害人学的学术舞台,他在吸收和借鉴欧美各国被害人学理论的基础上,在日本建立了独立于传统犯罪学的被害人学。

作为日本被害人学的巅峰之作,本书既是普通大众预防被害的工具书,已遭受被害的人们可以从中获得摆脱被害困扰的建议,潜在的被害人可以从中找到预防被害的方法,同时也为各类有关单位和组织预防被害事件的发生提供了解决方案






作者简介:

作者介绍

诸泽英道

出生于1942年,庆应义塾大学法学部研究生院法学研究科博士研究生,任庆应义塾大学法学院讲师(1974—2012年),常磐大学校长(1991—2002年),常磐大学理事长(2003—2012年),常磐大学研究生院教授(1989—2016年),常磐大学国际被害人学研究所教授(2006—2016年);世界被害人学会理事(2006年—现在),日本被害人学会理事(1990—2013年),亚洲刑政财团学术顾问(1992年—现在),男女共同参与会议及对女性暴力专门调查委员会委员(2004—2011年)、法务省从被害人视角规划教育研究委员会委员(2004—2012年),全国犯罪被害人会(明日之会)顾问(2000年—现在),茨城被害人支援中心顾问(1995年—现在);受世界被害人学会表彰(1997年);在国际学会上进行主旨演讲28次,在国内参加学会报告及演讲会158次。

【著作】

Victimology and Human Security:New Horizons(wolf legal publishers, 2012).

《为被害人的正义》,成文堂2003年版;《岩波小册子·被害人支援组织的成立》,岩波书店1999年版;《为了从创伤中恢复》,讲谈社1999年版;《新版被害人学入门》,成文堂1998年版;《现代的精神:犯罪被害人及其权利和对策》,至文堂1995年版;《现代的精神:*法营销》,至文堂1994年版等24部。

【论文·著作】

Position of Victims in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of Japan,in Establishing Victimology,Festschrift for Prof.dr.Gerd Ferdinand Kirchhoff(2014);《被害者补偿制度的世界动向——“损害赔偿填补型”从“恢复损失型”的转换》,载《宫泽浩一先生追悼论文集:被害人学理论的确立和今后的课题》(2011年);藤本哲也先生古稀纪念论文集(2011年);《社区的犯罪加害人及其家人——从国家到地方的观念转换》,载《刑政》第121卷第11号(2010年)。The Study of Victimology;Basic Considerations for the Study of Theoretical Victimology, in Victimization in a Multidisciplinary Key:Recent Advances in Victimology.Wolf Legal Publishers(2009). The Long-Awaited Enactment of a Victims Rights Law in Japan, in Festschrift in Honour of Iren Melup,United Nation(2005);《被害人支援制度的课题》,载日本社会保障法学会编:《讲座·社会保障法》第6卷(2001年);《被害人的权利保护》,载《临床精神医学》第30卷第4号(2001年)等201篇。

译者

张凌,1956年生,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北*德恒律师事务所律师,曾任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犯罪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犯罪学学会犯罪被害人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政法大学亚洲法研究中心主任,北*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挂职),北*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第四分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等。

1983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法律系,获吉林大学法学硕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1995年);1995年毕业于日本爱知学院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学博士学位。日本爱知大学法学部非常勤讲师(1999-2002年),早稻田大学法学研究科外国人特别研究员(2000-2002年)。

主要学术成果:《日中比较有组织犯罪论》(专著、日文),《注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刑法》(合著、日文);译著:《刑事诉讼法》(田口守一著,第一版、第五版、第七版),《刑事诉讼法》(松尾浩也著,下卷),《刑事诉讼的目的》、《刑事辩护的技术与伦理》、《日本刑法及特别刑法总览》、《日本司法制度法律法规总览》、《日本刑事诉讼法律总览》等。

于秀峰,吉林省人,吉林大学法学博士,吉林大学经济学博士后,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学部。北*德恒(深圳)律师事务所主任、创始合伙人,一级律师、全国优秀律师。先后担任深圳市第四、五、六届人大代表,深圳市第四、五、六届人大法制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深圳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深圳市政协立法协商工作咨询委员、深圳市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权益保障委员会委员、深圳国际仲裁院仲裁员、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北*大学法学院等多所院校硕士生导师、研究员、客座教授。

主要学术成果包括:独著《证券犯罪经济学分析》,译著《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的目的》《刑事辩护的技术与伦理》《日本刑法及特别刑法总览》《日本司法制度法律法规》《日本刑事诉讼法律总览》,在全国重要法学刊物上发表过《市场经济与刑事执法观》《证券犯罪的刑罚适用与司法强化》《论日本经济犯罪国际化问题》《德国破产刑法述评》等近20篇较有影响的学术论文。




目录:

目  录

第一编 被害人学的理论

第一章 被害人学的历史

 一、范式转换

 二、被害人学提出以前有关被害人的描述

 三、研究被害人必要性的提出

 四、埃德温·萨瑟兰的被害人学

 五、被害人学的倡导者本杰明·门德尔松

 六、汉斯·冯·亨蒂希的被害人学

 七、亨利·艾伦伯格的被害人学

 八、斯蒂芬·谢弗的被害人学

 九、被害人学发展时期的研究者

 十、被害人学在全球范围的传播

第二章 被害人学的范式和基本概念

 一、跨学科的被害人学

 二、从犯罪学分离独立出来的被害人学

 三、确定被害人学基本概念的贝莱乔研究会

 四、有关被害和被害人的传统代表性学说

 五、被害人学研究领域有影响的被害人定义

 六、有关被害定义的四种立场

 七、被害概念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八、作为结果的被害和作为原因的被害

 九、被害人学中被害的分类法

 十、激进的被害人学

第三章 被害人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

 一、被害人学的研究领域与犯罪学的研究领域

 二、所谓“无被害人的犯罪”的概念

 三、被害人学的新研究领域

 四、贩卖人口的被害人

 五、事故的被害人

 六、灾害的被害人

 七、自杀的被害人

第四章 发现被害人和研究方法

 一、传统研究方法的确立

 二、被害的报案和黑数

 三、多种多样的研究方法

 四、*说验证型的研究

 五、调查方法和研究者伦理

 六、抽样

 七、表述方式

 八、发放问卷法

 九、用调查普通居民的方法难以对被害人进行调查

 十、值得注意的调查策略

 十一、从被害人处获得信息的难度

 十二、提高数据可信度的技巧

第五章 被害化因素和被害人特征

 一、被害原因论的结构

 二、隐藏在背后的作为被害化因素的嫉妒和怨恨

 三、嫉妒生恨引发的报复犯罪

 四、被害化因素的分类

 五、案件发生时的状况因素

 六、加害人实施案件的因素

 七、熟人关系与关系犯罪

 八、狭义的被害人特性(素质、属性、身世、生活经历等)

 九、广义的被害人特性(人际关系、环境等)

第六章 被害的弱点与反复被害

 一、反复被害的被害弱点

 二、无意识的重复动作

 三、反复实施的犯罪和反复遭受的被害

 四、反复被害的四种类型

 五、反复遭受同一加害人的被害

 六、反复被害的现状

 七、从16种犯罪的被害经历的调查看多次被害

 八、欧美国家的再被害调查

 九、对反复被害的被害人提供援助的重要性

 十、滥用权力的再次被害

第七章 被害人的角色与有责性

 一、与法律责任不同的有责性

 二、在被害化方面承担责任的被害人

 三、门德尔松的有责性概念

 四、有责性概念的绝对性

 五、有责性评价和研究者的偏见

 六、被害人的诱发因素

 七、选择性理论

 八、表示同意的被害人

 九、不愿报案的被害人

 十、饮酒与被害

第八章 对被害人的偏见

 一、引言

 二、偏见的定义

 三、偏见引发的仇恨犯罪

 四、偏见产生的两种模式

 五、偏见阴影下的普通被害人像

 六、带有偏见的“被害人必然论”

 七、根深蒂固的“被害人过错论”

 八、煽动对被害人有偏见的日本刑事电视剧

 九、助长偏见的流言蜚语

 十、产生偏见的标签

 十一、无辜的被害人或无缘无故的被害人

 十二、偏见与歧视

 十三、容易引起偏见的犯罪被害特征

 十四、媒体的偏见报道

 十五、助长偏见的刑事司法机关

第九章 二次被害和三次被害

 一、引言

 二、二次被害、三次被害相关概念的异同

 三、二次被害的定义

 四、尚未达成共识的三次被害概念

 五、一次被害附带的症状和被害

 六、二次被害引发的应激障碍

 七、二次被害的现状

 八、来自刑事司法制度的二次被害

 九、来自媒体和SNS的二次被害

 十、来自支援者的二次被害

 十一、来自加害人和加害人代理人的二次被害

 十二、来自加害人及其家属的被害

第十章 被害的影响和应激障碍

 一、被害的影响和严重性

 二、应激障碍产生的助推器

 三、急性应激障碍

 四、心理创伤后的应激障碍

 五、被害带来的其他影响 

 六、心理伤害和社会费用

 七、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沉默的妥协”

 八、创伤对后续反应的影响

第二编 各种被害的现状和对策

第十一章 暴力被害

 一、国际社会采取的反暴力对策

 二、暴力的定义

 三、暴力犯罪的类型

 四、为保护自己而使用的暴力(正当防卫)

 五、欧美的暴力被害和日本的暴力被害

 六、日本的暴力被害

 七、暴力被害的现状

 八、私刑和斗殴

 九、暴力团犯罪

 十、暴力和武器的使用

 十一、对国家、民族、社会实施的暴力

 十二、恐*主义的被害

第十二章 家庭暴力被害

 一、引言

 二、家庭暴力的定义

 三、与犯罪有关的家庭暴力

 四、家庭暴力的现状

 五、告知暴力前科的《克莱尔法》

 六、婚内强奸

 七、日本的配偶间暴力

 八、日本《配偶间暴力防止法》

 九、父母对子女的暴力

第十三章 性被害

 一、性被害的论点和研究课题

 二、性犯罪对被害人的影响

 三、对性暴力被害人的偏见

 四、强奸的神话

 五、性暴力犯罪的现状

 六、性暴力犯罪的被害人和加害人的年龄

 七、性暴力犯罪被害的时间和地点

 八、遭受熟人的性暴力被害

 九、集体实施的性暴力犯罪

 十、性犯罪被害人的应激障碍

 十一、性暴力犯罪的被害人容易起诉的制度

 十二、性骚扰的被害

 十三、偷拍的被害

第十四章 虐待被害

 一、虐待的含义

 二、狭义的滥用权力

 三、广义的滥用权力

 四、虐待儿童

 五、教师、教练对学生滥用权力

 六、性虐待

第十五章 骚扰被害

 一、对反复型犯罪的规制

 二、日本有关骚扰的法制

 三、世界各国有关骚扰的法律

 四、骚扰的本质和定义

 五、反骚扰立法的类型

 六、加拿大的骚扰罪

 七、英国的《骚扰防止法》

 八、南非的《骚扰行为防止法》

 九、日本的骚扰现状

 十、都道府县的反骚扰对策

 十一、学校中的骚扰

 十二、性骚扰的被害

第十六章 跟踪尾随纠缠的被害

 一、作为骚扰类型之一的跟踪纠缠

 二、世界各国的反跟踪纠缠立法

 三、跟踪纠缠的本质和定义

 四、跟踪纠缠的分类

 五、跟踪纠缠的行为形态

 六、网络跟踪纠缠 

 七、复仇跟踪纠缠

 八、跟踪狂的类型

 九、跟踪纠缠的现状

 十、美国的反跟踪纠缠法

 十一、澳大利亚的反跟踪纠缠法

 十二、荷兰《刑法》中的跟踪纠缠罪

 十三、加拿大《刑法》中的骚扰罪对跟踪纠缠的规制

 十四、英国的《骚扰防止法》对跟踪纠缠的规制

 十五、规制跟踪纠缠犯罪的对策

 十六、日本的跟踪纠缠现状

 十七、日本《跟踪纠缠规制法》存在的问题

 十八、日本今后值得研究的课题

第十七章 欺凌被害

 一、欺凌的本质

 二、日本的广义欺凌概念

 三、欺凌的定义

 四、欺凌的现状

 五、儿童和学生的欺凌自杀

 六、欺凌致死案件(山形县明伦中学致死案件)

 七、从被害经历者走向加害人的道路

 八、欺凌与逃学

 九、《欺凌防止法》的问题

第十八章 儿童被害

 一、被害风险高的儿童

 二、儿童遭受的被害

 三、防止在地域发生的儿童被害

 四、作为被害人的违法少年

 五、违法行为和虐待动物

 六、违法少年与司法

第十九章 交通被害

 一、交通犯罪的被害人

 二、危险驾驶行为的被害人

 三、铁路事故的被害人

 四、船舶事故的被害人

 五、劫机的被害

第二十章 经济被害和消费者被害

 一、经济的被害

 二、盗窃的被害

 三、诈骗的被害

 四、婚姻诈骗的被害

 五、电信诈骗(电话诈骗、汇款诈骗)的被害

 六、*法营销的被害

 七、*法营销的定义

 八、*法营销的现状

 九、*法营销中的被害人特性和加害人特性

第三编 被害人的尊严和权利

第二十一章 为被害人的正义和被害人运动

 一、什么是正义 

 二、被害人的复兴期

 三、为被害人的刑事司法

 四、致力于“被害人正义”的联合国

 五、世界各地的被害人运动和日本的被害人运动

 六、市濑朝一和市濑美雪夫妇发起的运动

 七、日本支援被害人的先驱

 八、冈村勋的运动和“明日之会”

第二十二章 被害人权利和被害人基本法

 一、为被害人恢复权利的世界动向

 二、世界被害人学会关于被害人权利的争论

 三、《联合国被害人人权宣言》的原则

 四、对权利理解的混乱

 五、被害人的权利和加害人的权利

 六、被害人的三项权利

 七、被害人的各项权利

 八、尊重被害人的尊严

 九、日本两部保护犯罪被害人的法律

 十、在法庭上对被害人的援助和保护

 十一、为制定联合国被害人人权公约而努力

第二十三章 被害人的名誉和隐私权

 一、什么是隐私权

 二、为被害人恢复而需要保护必要的隐私

 三、关于被害人隐私的联合国标准

 四、欧洲理事会的标准

 五、美国被害人的隐私权

 六、隐私权保护意识低下的日本

 七、日本的肖像权保护

 八、日本的隐私和名誉

 九、日本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

 十、居民登记窗口的个人信息保护

 十一、刑事程序中的隐私保护

 十二、无视被害人信息而保护犯罪人信息的背景

 十三、被公众媒体侵害的被害人隐私

第二十四章 被害人的知情权

 一、被害人的*重要权利

 二、被害人知情权的国际动向

 三、被害人为什么想知道真相 

 四、被害人的知情权和国民的知情权

 五、行政信息的公开

 六、日本少年案件的遗属为知情权而斗争

 七、少年案件被害人的知情权

 八、被害人在侦查阶段的知情权

 九、妨碍知情权的检察机关起诉便宜主义

 十、被害人在审判阶段的知情权

 十一、被害人在处遇阶段的知情权

 十二、被害人在加害人刑罚执行后的知情权

 十三、各机关为通知被害人而互相协作

第二十五章 为被害人利益的侦查与刑事追诉的权利

 一、被害人的报复权

 二、为被害人而进行侦查

 三、选择性执法与被害人

 四、执法机关的裁定

 五、警察保护被害人的行为规范

 六、无视被害人权利的不移送余罪

 七、告诉和亲告罪

 八、检察机关的起诉垄断

 九、起诉与被害人

 十、检察审查会的强制起诉

第二十六章 被害人参与刑事司法的权利和法律地位

 一、被害人的法律地位

 二、刑事诉讼制度的本质

 三、对被害人参与公诉的异议

 四、积极参与和消极参与

 五、刑事追诉与被害人

 六、参与公诉的类型

 七、德国的参与公诉制度

 八、法国的参与公诉制度

 九、其他国家的参与公诉制度

 十、被害影响的陈述

 十一、日本的参与公诉制度

第二十七章 从被害中恢复的权利

 一、引言

 二、被害人的生存权

 三、“属于被害人的财产全部归还被害人”的原则

 四、财物的返还

 五、在未确立肖像权的日本返还影像制品

 六、验尸和解剖

 七、郑重处置尸体和返还遗体

 八、国家和社会应给予被害人援助和支持

 九、回归生活所需的必要援助

 十、因不被理解而再次受伤害的被害人

第二十八章 从加害人那里获得损害赔偿的权利

 一、不予赔偿或不补偿的加害人

 二、加害人的损害赔偿责任

 三、作为表示诚意手段的赔偿

 四、对赔偿违约的约束

 五、日本独特的私了制度

 六、禁止从犯罪中获取利益的“山姆之子法案”

 七、联合国推荐的被害赔付制度

 八、被害赔付制度的目的和类型

 九、世界各国的被害赔付制度

 十、欧洲理事会的建议和评价

 十一、确定的赔偿和赔付

 十二、刑事诉讼中的损害赔偿请求(附带自诉)

第二十九章 国家对被害人的补偿

 一、从损害赔偿填补型向被害恢复型

 二、问题重重的日本被害人援助预算

 三、被害人补偿制度的本质

 四、被害人补偿制度的历史

 五、被害人补偿制度的国际标准

 六、被害人补偿制度的法律性质

 七、损害赔偿填补型或被害恢复型

 八、接受补偿的条件、程序和期限

 九、被害人补偿制度的资金来源

 十、联合国及美国联邦司法部的分析

 十一、内容虚幻的法务省被害人补偿法纲要草案

 十二、现行犯罪被害人给付金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四编 对被害人的支援和安全、安心的社会

第三十章 有利于被害人的社会

 一、被害人政策的终极目标

 二、视而不见的现代社会

 三、被社会孤立的日本被害人及其家属

 四、神户儿童被杀案和英国詹姆斯被杀案

 五、俄亥俄州卡斯特罗案件和新潟三条小学4年级女生

被监禁案件

 六、对被害人的冷眼

 七、对待被害人及其遗属的基本方法

 八、援助被害人源自互助精神

 九、对被害人的同情和理解

第三十一章 构建被害人支援体系

 一、支援被害人的基本理念

 二、“快捷、公正、节约、便利”的原则

 三、支援被害人的三种类型

 四、各种不同类型的被害人援助组织

 五、被害人支援的标准程序

 六、日本的被害人保护和援助体系

 七、各类被害援助机构的介绍系统

 八、建立被害人支援组织的事前准备

 九、被害人的需求

 十、被害人援助组织的建立

 十一、专家培养和公众教育

 十二、被害人援助志愿者的培训

 十三 、被害人支援服务的类型

 十四、世界各国的被害人援助体系

第三十二章 危机干预、支持和咨询

 一、支援者是被害人的拥护者 

 二、安全和安心

 三、危机干预与危机响应

 四、危机缓和

 五、回忆性危机干预

 六、反复性危机干预

 七、情况说明和正当化

 八、预测和准备

 九、支持

 十、支持系统

 十一、心理咨询

 十二、被害后的心理咨询

 十三、被害后心理咨询的方法

 十四、危机事件的再次出现

 十五、刑事司法程序与支援

 十六、学校、单位、地区的支援

第三十三章 道歉和改善被害人的情绪

 一、加害人的道歉

 二、很多加害人不道歉的现实

 三、加害人的赎罪和原谅

 四、艰难的被害恢复

 五、关心对方

 六、案件后的痛苦和二次被害

 七、精神状态和情感

 八、被害人对加害人的情感

 九、被害人矛盾重重的心境

 十、远不能改善被害人情感的少年审判

第三十四章 遭受被害的不安感

 一、对被害的不安感

 二、作为原因的被害不安和作为结果的被害不安

 三、具体的被害不安和一般的被害不安

 四、对被害不安人员的分析

 五、对夜间独自外出者产生强烈不安的分析

 六、对白天不锁门外出者产生强烈不安的分析

第三十五章 被害预防和地区安全

 一、被害预防和犯罪预防

 二、监控摄像和安全城镇建设

 三、公开犯罪人信息与社会安全

 四、侦查信息的公开

 五、公开侦查和通缉犯罪嫌疑人

 六、为了安全而限制加害人的隐私

 七、前科查询制度

 八、《克莱尔法案》和英国的社会安全措施

 九、美国的《梅根法案》

 十、犯罪人信息公开的课题

 十一、被害预防的措施

后 记

资料1 参考文献

资料2 《关于为遭受犯罪和滥用权力侵害的被害人伸张正义

的基本原则宣言》

资料3 联合国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大会

资料4 世界被害人学会

资料5 各国被害人学会和被害人学研究所

资料6 日本《犯罪被害人基本法》

人名索引

事项索引

译后记



法律家店铺主页二维码
法律家 微信公众号认证
阅读自由与正义的另一种可能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被害人学 (日)诸泽英道著 张凌 于秀峰译 法律出版社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或搜索微信号:LAWPRESS_1954
法律出版社官方微信公众号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