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旗舰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后浪旗舰店 微信认证
后浪出版公司官方微店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老子十二讲(如何把老子智慧,活用于人生日常? 台湾老庄研究泰斗王邦雄教授活化经典 用生活场景讲述老子智慧 用中国传统哲学解决现代生活难题 )

33.60
运费: ¥ 6.00-20.00
商品已售罄 收藏 / 分享
老子十二讲(如何把老子智慧,活用于人生日常?  台湾老庄研究泰斗王邦雄教授活化经典 用生活场景讲述老子智慧 用中国传统哲学解决现代生活难题  ) 商品图0
老子十二讲(如何把老子智慧,活用于人生日常?  台湾老庄研究泰斗王邦雄教授活化经典 用生活场景讲述老子智慧 用中国传统哲学解决现代生活难题  ) 商品缩略图0

商品详情

著   者:老子十二讲                                  

字  数:222

书   号:978-7-5596-3608-9                          

页  数:384

出   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后浪出版公司                         

印  张:12

尺   寸:143毫米×210毫米                            

开  本:1/32

版   次:2019年11月第1版                           

装  帧:平装

印   次:2019年11月第1次印刷                       

定  价:48元

正文用纸:60g轻型纸


编辑推荐

◎台湾老庄研究泰斗王邦雄教授多年研究体悟

王邦雄教授是台湾哲学界名人,数十年深入研究老庄哲学,多有体悟。他在先后在辅仁、淡江大学等高校及《鹅湖月刊》、华山讲堂等民间讲堂讲解老庄,出版相关专著十余本,所写文章也被语文课本收录,影响广泛。

◎生动的课堂实录,用真切的人生体验解读《老子》真义

本书是他的课堂实录,全书共分十二讲,拆分《老子》原章,放开理论架构的束缚,经由王邦雄先生自己的人生体验与真切感受,解读流动在字里行间的经典奥义,讲述老子的生命大智慧。

◎与《现代解读》相辅相成,全面解构《老子》

《老子道德经的现代解读》分章解读原典,略有难度;《老子十二讲》完全打破章节限制,阅读过程颇似补课,更为浅显易解。两者相辅相成,吃透原典,并形成自己的理解体系,从而让读者由浅入深,多角度领悟老子智慧。

 

著者简介

王邦雄,台湾云林人,1941年生。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台湾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曾任鹅湖月刊社社长、“中央大学”哲研所所长、淡江大学中文系所教授。著有《老子十二讲》《老子道德经的现代解读》《庄子寓言说解》《庄子七讲》《庄子内七篇•外秋水•杂天下的现代解读》《老子的哲学》《中国哲学论集》《道家思想经典文论》等书。

 

内容简介

《老子十二讲》是王邦雄教授在民间讲堂讲授《老子》的课堂实录,由《老子道》《生死道》《人间道》三书统合而成,在维持课堂讲授的口语化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修改,结书出版。全书共分十二讲,放开理论架构的束缚,生动活泼地将读者带入课堂气氛,将经典融入生活,讲述老子的生命大智慧。

简  目

一  人生的困苦何在?

二  为什么我们会流落天涯?

三  人生总在相互牵引中同归沉落

四  让每一个人回归他自己

五  婴儿永不受人为的伤害

六  不为死亡留下余地

七  水的高贵就在于它承担卑下

八  虚无的妙用无穷

九  在家常日常中活出天大地大

十  超离俗染的素朴天真

十一  无心奥藏的生成原理

十二  小国寡民的桃花源

附录  《老子》全文

正文赏读

 

一 人生的困苦何在?

人生总在寻求俗世的幸福,

意图开创新局或突破困境;

而老君道家却另做反向思考,

认为“开创”是心知的执着,“突破”是人为的造作,

此有心有为,反而困住自己,让自己受苦。

 

心是根源动力

要生存下去必须有一个推动的力量,像是生机、情趣等,我们叫活力、动力。人生人生,那个“生”的力量在儒家说来是我们的人性,这个人性是从人心说的。人的心可以给我们生命的动力,可以让我们活一生。而这个“活一生”的“生”有创造的意思,我们的人生都是在创造中度过的;譬如说我们给出情意,给出理想,给出关怀,给出祝福,我们固然要活下去,我们的亲人、朋友,也因为我们的心而可以活下去。假如这个世界没有情意和理想,大家都不把心给出来,那么就是活着也等于没有活着,“生”也不成为“生”了。所以,人生人生,本来应该有它生命的动力;生命的动力从心中来,这是中国儒家最重要的一个见解,我们叫它良心、爱心、本心、善端、良知;我们有了这个“心”,就可以拥有创造力,所以说:“天地之大德曰生。”

儒家认为“生”才是德,所以父母亲是有德的,因为他们“生”了我们;天地是有德的,因为它们“生”了万物;老师也是有德的,因为他“生”学生——他所“生”出来的不是这个人,而是这个人的价值观念。因为人不是光靠生理——像是胃部、肺部、心脏——活下去的;我们要靠人格、修养活下去,靠知识、学养活下去。这方面的动力便是来自学校老师的,中国会有几千年尊师重道的传统,便是因为老师是引导我们活出一生美好的源头。我们从书本上学、从历史上学,这个才是德,这个德是“天地之大德曰生”。

人生人生,是要靠德来“生”下去的。这个德是通过人心来的,所以儒家肯定了人心的创造力。人心是可以产生价值的,也可以给出生命的动力;所以我们从心说性,而心是德,所以叫德性。中国人讲心性学,讲德性,是通过心的创造力来说的。所以儒家肯定,心可以给我们生命的动力,对于心是从正面肯定的。

 

心无限而物有限

道家觉得人生的困难出于我们有“心”,儒家则认为我们活不好是因为我们有“物”。我们是有心人,但尽管“心”是情意和理想,却总不能够充分地实现。因为我们有一个“物”,这个“物”是我们的牵累,叫物欲,物累。物欲,物累,它把我们拉住,让我们的“心”不能充分地展现。所以人生永远有遗憾,我们的遗憾就是:我们的“心”是无限的,我们真的想对别人很好,对人间都很好,但有一个有限的“物”老是把我们拉住。例如你明明喜欢小孩,喜欢学生,但是你却忍不住骂他,还会对自己身边亲近的人讲一些有杀伤力的话;那些不是“心”讲出来的,是我们的“物”讲出来的。但人生的有限性在哪里?为什么人生会出问题?假如我们有“心”,而“心”又是一切的话,为什么我们会有问题?因为还有“物”,所以人生的问题出在“物”。我们的希望在“心”,我们的困苦在“物”,我们是被“物”给拉住了。儒家的观点集中在怎样克己,怎样去人欲,所以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如何把底下的欲化掉,而存全上面的心,是儒家的修养功夫。“克己复礼为仁”,己是指“物”的己,“复礼为仁”是指“心”的己。要用“心”来跟别人相处,而不要用“物”来跟别人对抗,这是儒家的基本观念。

人间的希望在于“爱”,但是去“爱”以前先要修养,因为我们身上具有“不爱”的因素;我们的“心”是“爱”,我们的“物”是“不爱”。你挤公交车,别人跟你挤,你的第一个反应是:这人真讨厌,怎么又上车了?以人的“物”来说,“物”跟“物”之间是有抗拒性的。因为他有了你就没有,这个空间是他的就非你的;但心灵不会,两颗心可以在一起而不冲突,所以人跟人同心的时候,我们不会觉得很挤,而是感到温暖,因为他的情意就在我的情意里面,他的心就在我的心里面。但是“物”会产生一种对抗性。所以如果我们要去爱,人生的“生”的力量是爱的话,那是我们的“心”去爱,但“物”不爱;而人便是这二者的复合体。所以首先要把那个不爱的因素解消,爱的心才会充分地展现;这是儒家的思想。

 

心知、心执困住自己

但道家不这样讲。在进入道家的思考之前,得先花一点力气来讲儒家。儒家认为:我们的“心”是有爱的,这没有问题,问题出在我们的“物”。道家的想法是:人生的困苦在于我们的“心”。人们常说活不下去,其实人要活下去是很容易的,在一个自然条件里面,我们大部分人都可以活下去;活不下去都是因为“心”所带来的压力——挫折、伤感、悲痛、忧愁,这些东西才让我们活不下去。不是找不到工作,也不是三餐不继,很多人活不下去不是因为“物”的问题,而是“心”的问题。

儒家说有心就有希望,道家却认为正好相反。有心人有情意和理想,对人间怀有太大的希望,对别人抱持太多的期许,自己一定会失望。因为你一直给大家压力,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学生考第一来造就自己名师的地位。你对人间有太多期望,这样的心才是我们困苦的原因所在。所以活不下去的不是我们的“物”,而是我们的“心”。因为你的心有太多执着、太多向往、太多期许,才让我们的“物”跟着受苦。“物”是跟着“心”受苦的,你在紧张匆忙的生活里面,自然会消化不良。就像我刚坐出租车过来,胃就有一点痛。因为眼看时间来不及了,路上又塞车,没有交通警察指挥,全都挤在路口不动;我本想下车走路的,后来总算有一个出租车司机下来指挥。所以人间还是有温暖的,“窗外有蓝天”——对此,我的解释是“吾心有阳光”,蓝天是通过我们的“心”去照出来的,我们不能等着窗外的蓝天带来希望,要让“心”去照出蓝天才有希望。当我要赶行程去讲课,我的“物”就随着我的“心”受苦,在途中奔波。所以我们的“心”不能充分地实现是因为我们有“物”,把“物”化掉,“心”就可以实现了;这是儒家的思想。

 

监牢在我们的心

道家的想法不同。问题不在这里,反而是:因为我们有“心”,“物”才跟着“心”受苦。心是困,物是苦,我们的心有太多的执着,这一生注定要天涯奔走、人海流浪;是我们的心拉着我们在人间受苦受难。所以我的困是从心说的,苦是从生命说的。困的是我们的心,苦的是我们的生命。它分分秒秒都在我们的周遭,没办法摆脱,因为是你的心执着来的。你可以摆脱天下,但不能摆脱自己的心灵;监牢不在外面,而在我们的心里。我们的心盖了一个监牢,把自己放在里面让自己受苦。谁在限制我们?其实都是我们自己。道家做了这样一个相反的反省。儒家说:人生的问题在哪里?在我们的“物”。道家说:人生的问题在哪里?在我们的“心”。因为我们的心会执着于很多的东西,这就会成为我们的负担,一生压迫我们。譬如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一定要得第一”,你的一生就受到“第一”这样一个名号的压迫,如影随形,永远摆脱不掉。“得第一”的心就成为生命的负担、压力、伤害,这就是我们的困苦了。

 

人生的道路在上下,而不在东西南北

《道德经》第一章说:“道可道,非常道。”《论语》也讲“道”:“天下有道”,“人能弘道”,“士志于道”。中国人喜欢讲道,讲道路。道路就是人生走的路,但为什么是走这条路,而不是走其他的路?天下都是路,为什么独独今天走到这里来?这个地方一定有“道”,那是老子的“道”。之所以走这条路,一定是因为它代表某一种价值,是有意义的。不然我为什么不往相反的方向走?人生的道路首分上下,再问东西南北。“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我们要形而上,不要形而下。现在的人却只问东西南北,不分上下,这才产生了问题。现在这个叫作“天下无道”,无道就是没有形而上,全部形而下。孔子和老子都讲道,两家都认为人生一定有一个价值理想的道,我们可以去走出来。

所谓的价值就是美跟善。我们总在追寻美、追寻善,希望尽美尽善。孔子说:“尽美矣,未尽善也。”是讲《武》乐美是美,但还没有尽善;《韶》乐才是尽美尽善,因为它把杀伐之气都化掉了。“尽美矣,又尽善也”,美跟善是代表人间的价值。今天我们都讲真善美,事实上在过去,儒家认为“真”是善,道家认为“真”是美。道家要我们当真人;儒家要我们当一个有真性情的人,忠于自己的人。儒家讲“忠恕”,“忠”就是让真性情显现出来,忠于自己,“尽己之谓忠”,尽到自己的真才叫忠。所以“忠”的观念本来是忠于自己的意思;“恕”是推己,“推己之谓恕”,就是推己及人。

道家跟儒家都讲真,人生的价值标准要么追求善,要么追求美,都要讲真。人生的道路上一定要有美、善,所以我们对美跟善永远存有一份敬意、一份向往,总是试图去追寻它,去实现它,去捕捉它,去拥有它。人生之所以有意义,我们之所以愿意活下去,就是因为看到前程有美跟善。假定前程一无所有,我为什么要活下去?就是因为未来的人生可以是美又是善,所以尽管再苦再累,我们还是愿意活下去,因为值得我们活下去。

所以我们要问:你活得值不值得?活,第一个问题是事实问题,现在的生理官能欲求能不能活?如果得了绝症,大概是不能活了。第二个问题是价值问题,假定人生未来的岁月只是过去的累积的延长,那么我为什么要活下去?因为有未来,只要好好抓住现在,就可以拥有未来。未来是什么?美跟善。所以一般说来,我们对于美、善都有积极的肯定,无尽的向往。一生的追寻大概是这样子。

 

美善是心知的执着

但是老子不这样想,他不认为在本质上有美跟善的存在,美跟善“天下皆知”,但要追寻美跟善,得先问美跟善是怎么来的。什么叫美?什么叫善?老子说美跟善是我们的心去“知”、去“执”的。那什么叫知?我们的心去“知”,就是我们去执着。去执着、去知道美之所以成为美,就是对于所谓的美的内涵做一个规定:“知美之为美”,“知善之为善”。考第一志愿是善,走在时代尖端、把时髦穿在身上是美,这样我们就对美跟善有了一个价值的规定。在老子的反省中,美跟善不是本质上的真的美善,而是我们的心去认取、去执着过来的。我们规定了什么是美、什么是善,通过自己的形象来说什么是美、什么是善。譬如说白种人认为白人是最美的,某一教的教徒认为自己的教最善;所以白种人排斥有色人种,这叫“斯恶已”。信我这个教的人才是善,那么跟我宗教信仰不同的人,“斯不善已”——因为他们是异教徒。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我要有爱心,天下人都在我的爱心笼罩下,我的爱遍照全球,这是儒家的理想。道家认为心一“知”,一执着,这个世界就开始破裂。我们总是通过自己的形象来看人,通过自己存在的处境,如行业、阶级、种族、肤色、宗教信仰等各方面去看天下人,然后把美跟善定在自己的身上。既然美善在我,只要别人跟我不一样就是有问题。这就会形成猜疑。我们一直在猜疑别人,不信任别人,因为我们觉得美跟善在我,而他的观念竟然跟我不一样,当然就对他充满怀疑,不信任;结果就会逼他维护自己,这个世界就开始对抗:党团之间的对抗,人我之间的对抗,都是这样来的。

所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皆知善之为善”,知是执着,执着于人间真的有一个客观的美善标准摆在那里,“放之四海而皆准,俟之百世而不惑”。但在老子的想法中,美跟善是相对的;我们执着美,执着善,然后“斯恶已”“斯不善已”。当我们规定什么是善、什么是美时,就把跟我们不同的人贬抑、流放到不美、不善的那面去了。你把标准定出来了,便会去执着于它。本来天下是一体的,当我把美善定在我的种族、我的宗教信仰的时候,就把非我族类、异教徒贬到那不善、不美的那面去了。所以是你把一体二分了,变成对抗和破裂;双方一旦对峙,当然要各自维护自己,证明自身是善,是美。于是便有了意识形态的对抗,阶级的对抗。所以从这边来说是美善的代表,另一面便是所谓的“天涯沦落人”,就是无家可归的人;因为美善才是我们生命的归乡。

 


后浪旗舰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后浪旗舰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后浪出版公司官方微店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老子十二讲(如何把老子智慧,活用于人生日常? 台湾老庄研究泰斗王邦雄教授活化经典 用生活场景讲述老子智慧 用中国传统哲学解决现代生活难题 )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或搜索微信号:hinabook2006
后浪的店官方微信公众号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