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非遗监制参香六堡茶红浓陈淳, 非遗传承人监制,带你领略六堡茶的魅力
运费: | 免运费 |
库存: | 980 件 |
商品详情
在一千五百多年前,一片茶叶,飘落在梧州。
六堡茶,属六大茶类中的黑茶。
品尝过六堡茶的人,总会沉醉于它的四绝——“红、浓、陈、醇”。
六堡镇
六堡茶,原产于广西梧州六堡镇。
兴于唐宋,盛于明清。
在清嘉庆年间,因其独特的槟榔香味入选中国24个名茶之列,被列为朝廷贡品。
清朝康熙三十六年(1697)版《苍梧县志》记载六堡茶:“茶产多贤乡六堡,味醇隔宿不变……茶色香味俱佳”。
苍梧县志对六堡茶的记载
在清中后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南方华人为了躲避乱世,纷纷背井离乡,远渡南洋。
同时,马来西亚发现的巨大锡矿,吸引了大批华人移民。这些华人不仅带去了中华民族悠久文化,还带去六堡茶和他们饮茶的习惯。
人们发现常饮六堡茶的矿区工人甚少得病,于是六堡茶调理肠胃、祛湿驱痢的功效很快就传开了,也带动了岭南人们钟爱的六堡茶大量出口南洋。
“下南洋”谋生的华人
清朝闭关锁国期间,广州十三行才有出口资格,传统六堡茶是箩装紧压茶,以六堡镇的恭州村茶和黑石村茶品质最佳,过去由于陆路交通并不发达,六堡茶只能通过水路运往广州。
茶船古道路线
广东茶商在六堡镇的合口街设点收购六堡毛茶并炊蒸踩箩,又从码头装上电船运到广州,再出口到香港及吉隆坡等地,“茶船古道”由此而来。
“南方有嘉木,香茗出苍梧。”广西梧州苍梧县六堡茶从“茶船古道”走出深山,漂洋过海,在香港和南亚地区享誉盛名,成为著名的侨销黑茶。
清末年间,西江上运输茶叶的木船
1938年,日寇在广东“大亚湾”登陆,战争切断了西江水运,六堡茶产量一落千丈。直至抗战结束,许多茶庄均已停业或倒闭,六堡茶产业大伤,跌入谷底,从此一蹶不振。
在全国解放后,即使有短暂的复兴时期,但后来的种种政治原因,六堡茶的古法工艺也基本是半“销声匿迹”状态。
上世纪90年代开始,梧州开始砍伐茶树,改种松树。六堡镇等地茶产业跌至历史低谷。
六堡茶的产业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低迷,但有一批茶人依旧在默默地传承着老祖宗留下的茶叶加工技艺,以时间换品质,以时间换空间,为复苏积累了更深厚的积淀。
韦洁群,六堡茶制作技艺中唯一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上世纪70年代,时年18岁的韦洁群还是原六堡公社茶厂一名普通的采茶姑娘。在那里,她向师傅学习了六堡茶传统制作工艺。
韦洁群
六堡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后来,六堡公社茶厂因经营困难解散,韦洁群与同是茶厂职工的丈夫领着茶厂充抵工资的一批茶叶回到了家里。
出于对六堡茶的热爱,韦洁群一直坚持用传统制茶技艺,为当地及周边消费者带来高品质的好茶。
“那时想法很简单,这是老祖宗传下的技艺,不能在我手里丢了。加上两广地区许多消费者也需要喝茶,于是就坚持下来了。”韦洁群说。
石濡菲
六堡茶制作技艺区级非遗传承人
后来,成为国家级六堡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的韦洁群又将制茶技艺传给了女儿石濡菲。
四十多年制茶以来,韦女士一直守护并传承着传统农家六堡手工技艺,坚持“原产地,原茶种,原工艺,原生态”,在如今浮躁的制茶市场中,似一股清泉,坚守农家本味、彰扬六堡个性。
虽然六堡茶“命运坎坷”,但梧州茶人的执着坚守传承下这独特香味,守住了‘中华老字号’的金字招牌。
她不仅秉承传统制茶,还与曾任六堡公社茶厂厂长的丈夫石柱斌,一起创立了苍梧县六堡镇黑石山茶厂,一直坚守着六堡茶传统工艺,保留了这款六堡茶的醇正与自然之味。
在如今浮躁的现代生活中,在商业和情怀的冲突中,如韦洁群一般的茶人匠心愈发凸显珍贵,沿袭传统手工技艺的农家六堡茶愈发凸显不易。
2014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了传统手工六堡茶“正名”,历经岁月的磨炼,六堡茶越陈越香,沉淀出不凡的品质,被誉为“可以喝的古董”,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2013年参香六堡茶
干茶叶片卷曲,色泽棕褐,带茶梗。
汤色清亮,随着冲泡由浅橙黄转为红浓,明亮有质感,带有干爽的木质松烟香,柔且内敛,纯净而舒适。
茶汤醇和甜柔,糯滑,舌面微微有细薄的涩感。回甘生津明显,有微微清凉感,回味一番,更有熟果甜香。
五六泡后,熟果香更为凸显。茶汤甜度增加,糯滑持续,柔顺醇爽。
叶底舒展色泽深褐有光泽,触手柔软,韧性较好,带着淡淡的甜香。
六堡茶耐泡,一盏茶可达10泡以上;也耐放,“茶产多贤乡六堡,味厚隔宿不变”,即使不注意茶凉了,饮用滋味也毫不逊色。
六堡茶产地为广西省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塘平村是六堡茶核心产区之一。地处岭南的六堡镇,位于北回归线带,境内苍山碧翠,溪流纵横,山清水秀,日照短,终年云雾缭绕,生态环境优异。
韦洁群的茶园,坐落于六堡镇塘平村峰峦叠嶂的黑石山中,云雾充沛缭绕的溪流边。那里大多是黄茅地、红泥地和石头地,土质肥沃,非常适宜茶树生长。
得益于这一片雨林水岸,生态优越,自古便是茶树的优良产地。
茶园种茶不用农药、除草剂,以自然的方式管理着茶园,人工除草,物理除虫。
六堡茶选用苍梧县群体种、广西大中叶种及其分离、选育的品种、品系茶树的鲜叶为原料,按特定的工艺进行加工,具有独特品质特征。
按照制作工艺分:古法六堡茶(即农家茶,也称六堡生茶)和厂茶(由茶企业制作的茶)。厂茶则根据等级分为特级、一至六级,共七级,特级为最好,一、二级次之。
由此茶叶为原料生产的六堡茶自然带上了高山的韵味,滋味也格外的甘醇。
古法精制 人间至味
在如今的六堡茶市场上,大多都已经采用机器制茶,而韦洁群却一直坚持手制。手工制茶可以随时调整揉捏力度和程度,制出的六堡茶口感具有丰富、独特的农家个性,口感相比机制茶更胜一筹。
但手制茶成本高、产量低,传统农家六堡的市场份额已经大多被机制茶所挤压,手工制茶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
“越是这样,我才越要坚持传统工艺,老祖宗的东西需要有人传承。”她这样说,也是这样做。
六堡茶的制作工艺经过杀青、揉捻、复炒复揉、堆闷、干燥等传统工序制作而成。
六堡茶的制作,极难掌握的要点是火候控制和揉茶时间。
“杀青时一定要掌握火候,茶青下锅后,要先闷炒,再扬炒。揉捻时要以整形为主,加压不宜过久,一般是轻揉。水分降至六、七成干的时候,要用炭火烘焙。”日以继夜,韦女士讲的较多的,不是她获得非遗传承人之后的“获奖感言”,而是传统六堡茶制作的技艺要领。
于她而言,坚持手制不仅是农家六堡的特色,更是对六堡茶地道真味的坚持。
同时又含有一定的茶梗,茶梗在六堡茶里面可以撑起空间,利于茶叶的后期转化。
沿袭最地道的传统六堡茶手制技艺,坚持六堡茶地道真味,彰显六堡茶“红、浓、陈醇”的个性之味。
后期仓储转化非常讲究,广西自然气候条件为六堡茶创造了极好的陈化环境,气候温暖湿润,转化速度快,且不经人为升温、加湿,纯粹在时间的雕琢中自然转化出诱人的“六堡红”。
两款茶转化都很良好,无论是茶叶外形,还是口感层次、丰富度,皆区别于大厂之作,实属难得。此时入手,既可及时品饮六堡茶的独特风味,亦是茶友们珍藏之选,后期的转化同样值得期待,性价比超高。
冲泡方法
茶器:盖碗与紫砂壶均可
投茶量:5g
冲泡水:纯净水、山泉水
水温:100°C沸水
冲泡:第一泡缓慢注水润茶,出汤后开盖散去仓气,之后可正常冲泡。
- 军武优选 (微信公众号认证)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